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1)

2021-02-12 心理客Kr

關於鮑比的依附理論,發展心理學家瑪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安斯沃斯與她的同事編制了所謂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測試嬰兒與母親的互動關係。

陌生情境測驗:幼兒會被帶進一個不熟悉的房間當中,房間中擺滿了玩具。當母親在場時,幼兒會被鼓勵去探索周遭環境;但在幾分鐘後,一位陌生人會進來,接著母親會離開。在經過這次短暫分離之後,母親又會回到現場。研究人員要觀察的是,母親離開房間以及重回房間時,幼兒的反應如何?根據她們的觀察結果,幼兒的反應主要可以分成三種,分別稱為: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不安全依附─迴避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其中,安全型依附的幼兒,會在母親在場時,將母親做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心理學家稱為安全堡壘(secure base);當母親離去之後,幼兒會變得很沮喪,但是當母親返回時,幼兒會去接近母親並感到很快樂。不安全依附─迴避型則會和母親顯得疏遠,母親在場時無視母親,母親離開時也不會產生明顯失望的情緒,母親再次回來時也不會去尋求母親支持。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的小孩,則會在母親離去時顯得相當不安與焦慮,但在母親回來時,也不會變得特別開心,他們無法輕易的被安撫,同時對母親抱持著憤怒及抗拒;但在此同時,他們又很渴望和母親接觸。除此之外,讀者或許也曾聽過有第四種類型,這種類型的學術名稱稱為紊亂型依附(Disoriented Attachment),這個類型是由瑪莉.安斯沃斯的同事瑪麗‧緬(Mary Main)所提出,此類型的小孩沒有特定的反應模式,而是會根據環境來表現出迴避型依附策略或焦慮型依附策略。

相關焦點

  • 四種依附類型從何而來?讓我們從童年談起──依附理論系列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在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因為世界太糟了
  • 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
    依附關係的變化很有可能會影響後設認知能力的發展,早期在依附關係上有所創傷的人無法發展出對於他人心理狀態與外在現實的辨別。能夠去理解與辨別一個人內心在想什麼的能力,Dennett(1987)稱之為「意圖狀態(intentional stance)」,也呼應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論述。
  • 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
    提到火鍋,你可能會回想到與朋友大快朵頤、把酒言歡的歡暢;看到玫瑰,你會想到每一次收到戀人表白心跡時的悸動;看到試卷,是否又會夢回高中課堂,再次體驗「地獄式」青春的高壓呢?記憶總是使人回想到過去或美好、或心酸的時光,那麼,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呢?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多個神經元必須同步活動,才能創造與強烈情緒相關的持久記憶。與強烈情感相關的記憶往往會在大腦中「灼燒」。
  • 新研究揭示二維多晶α-PbO納米片楊氏模量厚度依附性的力學公式
  • 人的依附心理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其實斯德哥爾摩症狀也是人的一種防禦機制,在其身處長期恐懼挾持之下,便會失去受到營救的希望,任何人都有一個恐懼底線,而當突破這條底線之後,施虐,犯罪者的一點小恩小惠便會引起其極大的感激。關於進化心理學的看法便也是認為嬰兒對成人的依附心理也是這一原因,所以,我們也可以由此解釋很多關於受虐者依附的事件。
  • 人類只是宇宙巨人身上的一個細胞,我們同依附於一個巨人身體內
    文章可能會顛覆你我的認知,宇宙太大,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科學怪人特斯拉曾說過:太陽系是設計出來的。同樣,銀河系也可能是設計出來的。這就印證了古老神話中說的:上帝造人、女蝸造人的傳說。只是,我們有可能依附於一個身體好的巨人,所以我們才沒有生病,或者有小病也被主體修復醫好了。
  • 過度依賴別人,會讓你失去自我價值
    01感情上,太過依賴別人,你會變成一顆菟絲草依賴,在感情裡,是一種信任,也是對另一半的全心全意,和對兩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肯定問起她的老公,她忽然就紅了眼睛,猶豫了會跟我說,他們離了。我啞然,問她為什麼?不是說對你很好嗎?她說,剛結婚那會確實對她很好,無論什麼事情都不用她操心,每天下班後,男人就直接進廚房,而她只需要等著開飯。
  • 雄性安康魚竟只能依附在雌性身上生活,而且此後一直無法離開!
    上一篇文章,我們了解到安康魚與某些細菌的共生關係,讓它擁有了一個生物發光器。但是,雄性安康魚與雌性安康魚的共生關係則更為奇特!雄性安康魚竟只能依附在雌性身上生活,而且此後一直無法離開! 1.「最萌身高差!」如果在動物界中,票選「最萌身高差」的動物話,安康魚絕對能榜上有名!
  • 揮發性強還對織物「親和依附」
    依據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鼻子可嗅聞到很多種氣味——大約1萬億種,雖然許多種氣味來得快消失得也快,但某些氣味似乎在織物、衣服和頭髮中長期存留。為什麼有些氣味會更加持久?是什麼原因使這些頑固的氣味更難永遠消除?
  • 營銷戰略研究的理論基礎之資源依賴理論
    Piskorski 發表信息: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 167-199 Casciaro和Piskorski的這篇文章基於Pfeffer和Salancik(1978)的資源依賴理論模型,提出一個改進的模型,以解決原模型中的一些模糊的地方以及現有實證研究結果之間的矛盾之處
  • 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大爆炸理論、神造說
    1.1 人都在求問宇宙的起源我們人是一個很奇怪的動物,雖然神奇很小,無論是面對茫茫的大海,還是面對茫茫的穹蒼,或者是面對高山,人都是多麼的渺小。但是人卻擁有神奇的能力神奇的想像力。當孩子幾歲的時候,就會問一大堆的為什麼。孩子急於了解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我們很想知道這個世界的起源是這麼樣的。
  • 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這一興趣來自我本科時上的奧古斯特·尼姆茨(August Nimtz)的課,他在課上教我們從比較歷史分析的視角看待發展和政治。我在大三時意識到自己中意於比較歷史分析,並決定用比較歷史分析的方法撰寫本科榮譽論文。我之所以對拉丁美洲感興趣,一個原因是聽到別人說,如果你想讀博士,想當教授,就必須選一個專精的地理區域。
  • 新型冠狀病毒169:依附於塵埃粒子中的細菌不計其數
    富田興合苑業主的大事小事169、新型冠狀病毒169:依附於塵埃粒子中的細菌不計其數 …塵、埃:見《富田興合苑業主的大事小事168》…通常情況下,空氣是無色透明的,我們用肉眼在不經意中很難看到空氣中的雜質。如果一縷陽光照射到屋內,此時你可以看到原本透明的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塵埃經光線折射、反射等作用,明顯地飄浮於空氣中,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經科學統計,在室內環境下,每立方米的空氣中,大於0.5μ以上的塵埃粒子數大約為4000萬~5000萬個。而依附於塵埃粒子中的細菌更是不計其數。
  • 人類起源新理論,科學家:其實我們都是外星人
    說起人類的起源,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相信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所謂的人類起源,一般也就是兩個可能,第一個可能就是說進化論
  • 先人會將魂魄依附在飛蟲上,再飛回來看望親人們,是真是假?
    以前看到一個採訪說很害怕家人在回魂夜的時候回來,其實我很想告訴他,為什麼要害怕呢?家人回魂夜回來,也只不過想看看你們而已。不如我問你們,男女朋友分手,分手之後對方說要回來收拾東西,那你給不給他回來?不可以不給對嗎?這些東西是他的。
  • 詹姆斯馬奧尼: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這一興趣來自我本科時上的奧古斯特·尼姆茨(August Nimtz)的課,他在課上教我們從比較歷史分析的視角看待發展和政治。我在大三時意識到自己中意於比較歷史分析,並決定用比較歷史分析的方法撰寫本科榮譽論文。我之所以對拉丁美洲感興趣,一個原因是聽到別人說,如果你想讀博士,想當教授,就必須選一個專精的地理區域。
  • 理論物理學對時空起源 我們的三維物理世界
    ——介紹理論物理學對時空起源的探索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物理學不僅要能解釋時空的表現,還要能解釋時空本質的起源,否則物理學的任務就不算完成。  「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你醒來,發現自己生活在計算機遊戲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馬克·范拉姆斯東克說。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但這正是他對現實的一種理解方式。
  • 路徑依賴理論
    這一理論最初由Paul·A·David於1985年給出證明。David的故事是,現在的QWERTY型鍵盤在技術上並不是最好的,但它卻牢牢佔據了市場。他認為:由於某種原因,QWERTY型鍵盤使用人數佔了優勢,那麼,由於其他類型的鍵盤數量較少,考慮到硬體、軟體的兼容性,其他使用者則會選擇QWERTY型。
  • 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如果它的體積足夠大,距離足夠近,甚至會把地球驅逐出太陽系,讓地球也淪為一個流浪兒。此外,闖入太陽系的流浪行星還可能與地球相撞,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滅頂之災。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但天文學家不時發現線索,暗示存在不走尋常路的行星,也就是所謂的「流浪行星」。
  • 我們為什麼會做夢?不一樣的理論,不一樣的說法
    今天來談談 為什麼我們會做夢?我們腦子裡發生了什麼?對夢的科學研究被稱為夢學,它的大多數來歷根本就不存在,因為你無法保持一個夢,夢是很難衡量的 ,因為你無法品味它,你看不到別人的夢,如果你讓他們把夢的內容告訴你,得到的回答幾乎總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