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

2020-12-06 小刀叨生活

提到火鍋,你可能會回想到與朋友大快朵頤、把酒言歡的歡暢;

看到玫瑰,你會想到每一次收到戀人表白心跡時的悸動;

看到試卷,是否又會夢回高中課堂,再次體驗「地獄式」青春的高壓呢?

記憶總是使人回想到過去或美好、或心酸的時光,那麼,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呢?

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多個神經元必須同步活動,才能創造與強烈情緒相關的持久記憶。

與強烈情感相關的記憶往往會在大腦中「灼燒」。

大多數人都能記得9/11那天他們在哪裡,或者他們第一個孩子出生那天的天氣。關於9月10日或上周二午餐的世界大事的記憶早已被抹去。

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

「我們不記得所有的事情是有道理的,」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內科和外科醫生學院的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Rene Hen博士說。「我們的腦力有限。我們只需要記住什麼對我們未來的幸福最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恐懼不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感覺,而是一種對我們生存至關重要的學習經驗。當一個新環境讓我們感到恐懼時,大腦會在神經元中記錄下細節,以幫助我們在未來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或者採取適當的謹慎態度。

為什麼這些由大腦海馬體記錄的記憶會變得如此強烈仍然是個謎。

為了找到答案,Hen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博士研究生Jessica Jimenez將老鼠置於新的、令人恐懼的環境中,並記錄了觸及大腦恐懼中樞(杏仁核)的海馬神經元的活動。一天後,當老鼠試圖找回那次經歷的記憶時,神經元的活動也被記錄下來。

不出所料,對恐怖環境做出反應的神經元會將信息發送到大腦的恐懼中樞。

「令人驚訝的是,當老鼠後來回憶起這些記憶時,這些神經元是同步的,」Hen說。

Jimenez補充道:「我們發現,建立恐懼記憶的關鍵是協調性,協調性越強,記憶就越強。」「這些機制可以解釋為什麼你記得重要事件。」

同步是如何以及何時發生的仍然是未知的,但答案可能揭示大腦創造終身記憶的內部工作機制,並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在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中,許多類似的事件讓他們想起了最初可怕的情景,」Hen說,「他們的神經元同步化可能變得過於強烈了。」

「我們真的在努力挖掘情感記憶形成的機制,以找到更好的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和一般記憶障礙的方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氣味」會觸發記憶?
    與視覺相比,嗅覺可能是更好的記憶觸發因素。2004年,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聞到與積極記憶有關的東西時,會表現出更多的大腦活動。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氣味可能比視覺更能激發記憶。我們許多人都曾經歷過某種氣味(例如氯氣,新鮮出爐的飯菜或鹹海灘的空氣)使我們的大腦充滿了記憶,這些記憶是我們清楚地將某些情緒或情感與特定事件或位置聯繫在一起的。
  • 四種依附類型從何而來?讓我們從童年談起──依附理論系列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在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因為世界太糟了
  • 遺忘的科學:為什麼有些記憶會消失?
    那些記憶都去哪了?為什麼有些人的記憶像捕獸夾,而另一些人的卻像金魚一樣遊蕩?記憶的產生依靠三個主要的過程:編碼、整合和提取。這三個階段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忘記一些事情。編碼與注意力密切相關,記憶力差往往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反映。我們總是會忘記自己剛認識的人的名字,坦白地說,那是因為他們說的時候你就沒有注意。
  • 大腦的優勢:用情感來標記記憶,與電腦完全不同
    很多人驚訝於圍棋高手能夠一招不差地將剛下過的棋按順序重新復盤,認為他們的記憶力異於常人。其實,對棋手來說,復盤剛下完的棋自然而然,並不需要刻意去記憶。但是對於不會下棋的人來說,這些高手的表現的確讓他們難以望其項背。圍棋高手究竟如何形成這種記憶能力?這與人類大腦的記憶方式有關。
  •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1)
    關於鮑比的依附理論,發展心理學家瑪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安斯沃斯與她的同事編制了所謂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測試嬰兒與母親的互動關係。陌生情境測驗:幼兒會被帶進一個不熟悉的房間當中,房間中擺滿了玩具。
  • 《一秒鐘》:被剪掉的真相才是人物強烈情感的動機
    張九聲為何費如此大力氣去追尋新聞簡報上女兒出鏡的那一秒呢,上映版本裡並沒有說明。影片裡強烈的情感被削弱了影片最後兩年後的情節是補拍的,這部電影最開始到柏林電影節由於「技術原因」沒能放映,到國內又經歷撤檔、刪減,把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給刪除了。
  • 愛情,除性之外,一種至高無上的情感
    愛情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情感現象,幾乎在所有文化中,最美麗的故事和傳說都是和愛情有關的。人們渴望愛情,甚至為它生,為它死。愛情是什麼?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愛情是什麼?有人說:「愛情的動力和內在本質是男子和女子的性慾,是延續種屬的本能。」這個定義有道理,若無性慾,無種族延續本能,「愛情」便無從發生。
  • 科普:與嗅覺記憶有關的秘密!
    杏仁核則通往和海馬迴的橫向連結,會在我們身體當中造成情緒,立刻會再被傳導出去,正因為這個橫向連結,不僅是學習、辨認和認知,更同時與情感連結在一起的事物,因為這牽涉到情感系統和認知系統,所以令我們記憶更為長久。2.為什麼氣味會喚起記憶?
  • 為什麼我們會失去孩童時期的記憶?
    為什麼連一個當時三歲的孩子都能銘記在心的事,在若干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也無法準確回憶起來?很久以來,諸如此類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這就是「嬰兒期失憶(Infantile Amnesia)」。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也許能夠解釋這種奇特的記憶現象。
  • 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
    依附關係的變化很有可能會影響後設認知能力的發展,早期在依附關係上有所創傷的人無法發展出對於他人心理狀態與外在現實的辨別。能夠去理解與辨別一個人內心在想什麼的能力,Dennett(1987)稱之為「意圖狀態(intentional stance)」,也呼應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論述。
  • 為什麼人會失去三四歲前的記憶?最早的回憶碎片,通常是這兩種
    彤彤萬萬沒想到,已經六十來歲的表姨像個孩子似的會和小輩生氣,為了不和她過多糾纏,這才抱著孩子上我這躲躲。關於童年記憶的問題,不光是孩子,其實我們也都有這種感覺:關於三四歲之前的記憶,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偶爾回憶起來,最多只有一些片段,且充滿隨機性。這些「丟失」的記憶,到底去了哪裡呢?
  • 李澤言的布丁能打開記憶之門?聞到有些味道會讓你想起小時候?
    為什麼味道能夠蘊含這麼豐富的東西? 味道建立起的第一聯繫更有力,更持久 科學實驗證實,嗅覺/味覺記憶能把我們帶回更小的時候。通過語言提示而喚起的記憶,大多是在11-25歲期間所形成,而嗅覺/味覺,則能將人們帶回到6-10歲的童年時光。 「味道」和事物之間建立起的第一聯繫,要比任何後續聯繫更為有力、也更為持久。所以女主吃到李澤言做的布丁,會覺得「那一刻突然明白了什麼」。
  • 大腦研究揭示了為什麼政治如此容易地控制社會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我們不要談論政治"一項新的科學研究《面對反證維持政治信念的神經相關》顯示了為什麼人們很容易為了政治信仰而放棄理性在他們的大腦成像課程中,參與者被展示了8個政治聲明,他們曾說過,他們相信的政治聲明和一組8個非政治聲明一樣強烈。 然後,他們被展示了五個反訴,挑戰每個聲明... 研究發現,與那些更願意改變想法的人相比,最抗拒改變信念的人在杏仁核(大腦中心附近的一對杏仁狀區域)和島狀皮層有更多的活動。
  • 孩子從多會就開始有記憶了?科學家:胎兒存在短期的「宮內記憶」
    記憶總是令人神往,而回憶過往就像是一趟心理旅程,可以讓我們擺脫時空的束縛,時間的枷鎖,在不同維度的世界裡自由穿梭。既然我們對記憶如此嚮往,那人類的記憶是從何時開始的?時間早到令人不敢相信,一些專家認為,胎兒存在「宮內記憶」,但這是真的嗎?
  • 為什麼人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記憶清零」究竟刪除了什麼?
    但總是聽大人說,我們小時候都很聰明,古詩、故事、兒歌,聽一兩遍就能學會,那時候的記憶,好像照相機,說過目不忘也不為過。但這種超強的記憶力只會持續到5歲左右。這就很令人稱奇了,科學研究發現,早在嬰幼兒時期,甚至是胎兒時期,我們就已經有了記憶功能,10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和聽到的事物,在6歲前給他相同的刺激,他是會有強烈反應的。
  • 《科學》:次級感覺皮層有助於儲存情感記憶
    有望為某些恐懼症和焦慮症的治療提供線索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這說明當人類社會結群由「母親與她的親生子女」擴大至「族群」時,人們仍然以模擬同胞手足之情的「起源」來強調族群或民族情感與凝聚。族群與許多人類社會結群,都強調這種想像的共同血緣「起源」來凝聚成員,這便是族群認同「根基性」的由來。華夏的形成亦如此。首先在春秋戰國時,華夏各國的上層家族都述說、記錄祖先的起源故事,如此形成紛雜的古帝王、英雄傳說。
  • 「減壓說」為什麼人的記憶裡,痛苦比幸福要更多?
    很多人一旦陷入回憶狀態就會發現,尋常小事很容易就忘了,但腦海中的痛苦記憶卻印象深刻,這是為什麼呢?作為一個好奇心強喜歡刨根問底的人,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人對痛的記憶更強烈,研究了很多疼痛相關的資料之後,有了些頭緒——痛苦記憶和腎上腺素息息相關。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激素』,當一個人痛苦煩躁時,腎上腺素就會飆升,因此,我們對痛苦的事記憶特別深刻。
  • 人類三大記憶方式!要提升學習效率,就要了解它們的強弱順序!
    人類三大記憶方式:人有很多種記憶方式,例如對方位的記憶、對運動的記憶、對味覺的記憶、對觸覺的記憶等等。然而,在整個人生中,有三種主要的記憶方式:圖像記憶、聲音記憶、情感記憶。只要我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最近的經歷,就會發現,你的回憶中會出現三種主要元素:圖像、聲音、以及情感。為什麼主要出現這三種元素呢?
  • 20條情感感悟:有些人是腦海裡永恆的記憶,完整了我們的生命!
    2.情感感悟:慢慢才知道,很多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東西只能擁有一次;慢慢才知道,人的性格可以差異到如此之大;慢慢才知道,兩個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麼都不是;慢慢才知道,手機是別人有事找你時用的,並不是為交流感情的;慢慢才知道,快樂常常來自回憶,而痛苦常常來自於回憶與現實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