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優勢:用情感來標記記憶,與電腦完全不同

2020-12-04 一到無窮大

很多人驚訝於圍棋高手能夠一招不差地將剛下過的棋按順序重新復盤,認為他們的記憶力異於常人。其實,對棋手來說,復盤剛下完的棋自然而然,並不需要刻意去記憶。但是對於不會下棋的人來說,這些高手的表現的確讓他們難以望其項背。圍棋高手究竟如何形成這種記憶能力?這與人類大腦的記憶方式有關。

人的記憶是個很奇特的東西。有的事件過去了很多年仍然歷歷在目,有的事件剛發生過了一天就想不起來,這種差別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出現。比如你可能會記住6歲時媽媽帶你去街角的商店買你第一件喜愛的玩具的情景,但你可能已經忘了昨天都跟誰說過話。大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上邊提到的記憶都是關於個人的經歷,腦研究者將這類記憶稱作「陳述性記憶」,也叫「外顯記憶」。人還有另外一種記憶叫做「內隱記憶」,與個人經歷的事件和感覺到的事實無關,不用刻意提取,如一些簡單的經典條件反射。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其實是指外顯記憶。

我們的大腦究竟是如何把經歷過的事件和事實來儲存,又是如何來提取的呢?了解電腦存儲原理的人都知道,電腦存儲一般是把信息連續儲存在存儲介質上,要調用信息時按照事先建立起來的索引進行調用,而且調用出來的信息與之前存儲時的信息是一致的(除非存儲介質發生故障)。那麼大腦是不是也如此工作呢?

首先,外顯記憶並非是集中存儲的。你所經歷的事件一開始的確是存儲於海馬體及某些鄰近區域,這些地方是人腦的短時記憶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幾個月到幾年之後,存儲位置就轉移到了大腦皮層的不同位置,而且是按照感覺的分類分別儲存在與知覺有關的區域。

簡單說來,與聲音有關的記憶儲存在聽覺皮層,與視覺有關的記憶儲存在視覺皮層,等等。大腦就這樣把一個獨立的事件拆成了幾個與感覺有關的部分,讓聲音的歸聽覺,讓圖像的歸視覺。化整為零,這是大腦儲存記憶的特點。

要提取這些化整為零的記憶碎片,大腦又是如何做的呢?當然不是像我們在電腦上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那麼簡單。大腦在提取記憶之前,其實已經預先做好了工作:用一個信號來標記同一個事件的記憶碎片。這個信號就是情感。

你所有的感覺,如恐懼、憤怒、喜愛、憂傷、高興,都是大腦用來標記記憶碎片的信號,而且這些也是形成邏輯、推理、社會認知、決策的基石。與電腦不同,用情感來標記記憶是大腦無與倫比的優勢。試想一下,你在回憶某個事件的時候,是不是摻雜著某種情感?

情感就是線索。當你回憶某件久遠的事,當時存儲記憶時標記的情感信號就會把分散在皮層不同感覺區域的記憶碎片都提取出來,經過大腦的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事件。事件記憶提取的過程就像是零存整取。

著名的日本圍棋選手井山裕太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談到了自己對棋譜的記憶問題。他解釋說,他和對手下棋的每一步都像是一個故事在不斷發展的劇情,一盤棋結束,這個故事也就結束了。當他回憶起棋譜時,就像是把故事重讀一遍,非常自然,無需刻意的記憶方法。井山的解釋正好道出了人腦存儲及提取記憶的規律——將事件與情感相連,以情感為線索提取記憶。

大腦對記憶採取的這種方式看上去很有趣,而且有些複雜。正是因為如此,在提取記憶時會經常犯錯。比如,有人會把過去的事件誇大描述,這並非是愛吹牛吸引別人注意,有可能是在提取記憶碎片時受到了同類記憶碎片的幹擾而出現了張冠李戴。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土豪希望能夠把人類的大腦數據上傳至電腦之中,以此達到永生...
    他希望用最尖端的技術發掘人類大腦的秘密,並將人類大腦中的「數據」存儲到電腦之中,並最終將人類從脆弱的軀殼中解放出來。 「我的最終目的是把一個人的人格完全轉移電腦之中。」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感受,我們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而現在很多神經科學家發現,從電腦入手,是解碼這個難題的一把鑰匙——如果把人類的大腦當成電腦來看的話,很多事情會更簡單。確實,神經系統與大腦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大腦基本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將外界接觸來的信息(即感知),通過各種各樣的計算輸出為其他人能夠接受的信息(即行為)。
  • 刺激大腦海馬體的不同部位可以增強或控制記憶
    沒有兩種記憶是完全相同的,同樣地,我們擁有的每一種記憶都儲存在一個獨特的腦細胞組合中,這些腦細胞包含了與記憶相關的所有環境和情感信息。海馬體本身雖然很小,但它由許多不同的子區域組成,這些子區域協同工作,以回憶特定記憶的要素。
  • 未來某一天,我們可能被植入虛假情感和記憶?
    大腦的結構有點類似「大規模集成電路」,海量電纜(神經纖維)連接在同樣海量的基本計算單元(神經元)上,形成複雜而精巧的局部結構,進而實現豐富的基本功能,再經過普遍而廣泛的長距離交流,發展出更加複雜的高級功能,並調控身體的其他部位(如骨骼肌、內臟等)。與目前常見的計算機相比,大腦的絕妙優勢在於——它是活的。
  • 科學學習,你了解大腦是「如何記憶」的嗎?
    大腦是非常神秘的人體器官,對大腦的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那麼大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了解這些科學,對於我們有效的學習,科學的學習,準確記憶,記憶輸出都至關重要。第一,大腦是如何存儲記憶的呢?大腦中,記憶系統的核心部位有三個:內嗅皮層、海馬體和新皮層。我們把大腦的記憶系統假想成一個具有自我思想的電腦。
  • 玩電腦時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玩著電腦刷手機,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石雲雷 如今,一邊看電視一邊玩電腦,一邊看Pad一邊玩手機,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常態。在一心多用的情況下,大腦的多個腦區會發揮不同的功能,如前扣帶和後扣帶會參與回顧性記憶,而前額葉區域會參與前瞻性記憶與行為計劃。長時間接受各種新的信息衝擊,這些大腦區域結構可能會發生改變,例如控制情緒、調節衝突的前扣帶的灰質密度會減小。 這種行為還會影響前扣帶與楔前葉的連接,後者與許多高水平的認知功能有關,如情景記憶等。
  • 切除老鼠大腦任意部位不影響記憶!記憶或許是1種「標量場」
    》人們常把計算機稱為電腦,但是這和人腦是有本質區別的。家用的臺式計算機最基本的常識,CPU、主板、內存、電源、外設,這些基本組成部分,形態和功能有完全的差別。計算機運行時,數據交換、存儲是在內存。但是,還沒有計算機的時候,人們都認為大腦是存儲記憶的器官,和內存那樣是一個「固態的硬體」。人類的大腦,都是由幾乎相同的神經細胞組成的。我們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不同。假如世界上有一臺電腦,全部都是由LED組成,那真是了不起的高科技。在人體大腦中那些看起來幾乎相同的細胞,卻能做出無限多種決策和判斷。
  • 我們的大腦使用不同的觸發模式來儲存和回放記憶
    這項研究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臨床中心對耐藥癲癇患者進行的試驗的一部分,這些患者的癲癇發作無法用藥物控制。「記憶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Zaghloul博士的團隊一直在記錄耐藥癲癇患者的電流,這些患者暫時生活在通過外科手術植入電極來監測大腦活動的環境中,希望以此來確定患者癲癇發作的根源。這段時間也為研究記憶期間的神經活動提供了機會。在這項研究中,他的團隊檢查了用來儲存我們過去經歷記憶的活動,科學家們稱之為情景記憶。1957年,癲癇患者H.M.的病例為記憶研究帶來了突破。
  • 大腦記憶永久保存?
    大腦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有可能永久保存,把記憶上傳到網絡雲端嗎?美國一間新創公司正在研發這種保存大腦記憶的技術,不過想參加的人得三思,因為一旦開刀,實驗者死亡後恐怕永遠無法復活。科幻電影中,快要因癌症而死的富豪將他的大腦轉移到一具健康的無名屍上重獲新生,這個劇情在現實生活中正一步步付諸實行。外媒報導,一間由2位MIT畢業生成立的新創公司要給大眾一個機會來永久保存記憶,但首先他們要先把你殺了。加州的新創公司Nectome推出保存大腦計劃,他們稱你喜歡書本上那些章節、蘋果派的經驗、跟家人朋友一起吃飯的回憶等等,都能透過低溫防腐技術保存下來。
  • 《科學》:次級感覺皮層有助於儲存情感記憶
    有望為某些恐懼症和焦慮症的治療提供線索
  • 人的大腦相當於多大內存?大腦的神奇之處,不只在於簡單的記憶
    大腦記憶信息的方式與電腦有很大區別在記憶這個問題上,人腦要反覆的經歷記憶和遺忘,才能保證記憶的準確。而電腦內存的寫入,是通過改變硬碟中磁條的極性,基本可以保證一次救過。例如在記憶漢字中,我們記住了「人」這個漢字,對於電腦來說,其實是一個由無數顆粒鋪成的「人」字的四四方方的圖片,而每一個顆粒用「0」或「1」來表示就夠了。
  • 分析神奇的大腦構造,打造一個全新的記憶系統和記憶理念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記憶法,相信你的心中肯定是滿滿的疑惑,什麼是快速記憶法,什麼是奇蹟法,什麼是超級記憶法,記憶法能夠做什麼,能夠用到什麼地方,能夠記憶什麼知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嗎?接下來江江就來幫助大家去詳細的解除這些疑惑,這裡小編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人有幾個大腦?大部分朋友都會回答說一個,但其實我們有兩個大腦,那麼為什麼有兩個大腦呢?
  • Nature Commun: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
    ,並識別出每個人記憶中獨特的神經『指紋』。」研究人員還要求參與者對其記憶中經歷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分,例如它與聲音、顏色、運動以及不同情緒之間的關聯有多緊密。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幾個區域有所激活,這些區域是處理整個大腦網絡信息的樞紐,而這些網絡有助於回憶有關人、物體、地點、情感以及感覺的信息。該團隊還觀察到這些網絡內的激活模式在個人層面上有所不同,而這取決於每個人回憶和想像的細節。
  • 華東師大科學家破譯「大腦記憶密碼」(圖)
    該研究所林龍年副教授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並使人類能夠通過儀器監控直接看到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如何形成記憶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報》。  小鼠主演「恐怖片」  為了獲取大腦記憶的「密碼」,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恐怖片」,讓幾隻試驗用的小鼠充當主角。
  • 「最強大腦」的記憶密碼
    當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時,一般需要多個心理操作和步驟,而且這個過程是動態的,由此研究人員在短時記憶的基礎上提出了工作記憶的概念。「比如計算47+56-18這種連續加減法的時候,大腦短暫記住第一步的運算結果103,然後用於第二步減運算,從而完成計算,但對於工作記憶差的人,可能要頻繁使用紙筆標記中間結果,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運算。」許順江說。
  • 催眠,能不能刪除我們大腦中痛苦的記憶?
    聊起「催眠」,很多人會有一種衝動——既然催眠這麼神奇,那它應該能刪除我那些痛苦的記憶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這之前,我們先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記憶對我們人生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
  • Cell重磅:在諾獎成果基礎上,用「全光學」來「操縱記憶」
    人們將位置細胞視為環境的認知地圖,這就像一個內在的GPS定位系統,同時其能夠保留位置記憶。倫敦大學學院(UCL)的這項新研究,首次直接表明位置細胞活動是構成大腦導航能力的基礎。關於記憶是如何存儲在大腦中的,這一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觀點,同時還提供了操縱這些記憶來影響行為的新工具。」他補充說道:「記憶障礙,比如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中所存在的記憶障礙,代表社會需要付出巨大成本。這項研究最終可能會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這些疾病,同時也能產生治療幹預的新目標。」
  • 重寫小鼠記憶實驗發現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
    記憶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的話,這項技術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有望治癒那些正經受恐懼症、創傷後心理紊亂以及其他焦慮症困擾的患者們。日前,一項重寫小鼠記憶的實驗就發現了涉及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8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對該相關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報導。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獲證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記憶在大腦產生了「指紋」,以此來揭示大腦的組織方式
    Vankee)Lin說道,「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可以解碼人腦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複雜信息,並識別出每個人記憶中獨特的神經『指紋』。」研究人員還要求參與者對其記憶中經歷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分,例如它與聲音、顏色、運動以及不同情緒之間的關聯有多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