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驚訝於圍棋高手能夠一招不差地將剛下過的棋按順序重新復盤,認為他們的記憶力異於常人。其實,對棋手來說,復盤剛下完的棋自然而然,並不需要刻意去記憶。但是對於不會下棋的人來說,這些高手的表現的確讓他們難以望其項背。圍棋高手究竟如何形成這種記憶能力?這與人類大腦的記憶方式有關。
人的記憶是個很奇特的東西。有的事件過去了很多年仍然歷歷在目,有的事件剛發生過了一天就想不起來,這種差別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出現。比如你可能會記住6歲時媽媽帶你去街角的商店買你第一件喜愛的玩具的情景,但你可能已經忘了昨天都跟誰說過話。大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上邊提到的記憶都是關於個人的經歷,腦研究者將這類記憶稱作「陳述性記憶」,也叫「外顯記憶」。人還有另外一種記憶叫做「內隱記憶」,與個人經歷的事件和感覺到的事實無關,不用刻意提取,如一些簡單的經典條件反射。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其實是指外顯記憶。
我們的大腦究竟是如何把經歷過的事件和事實來儲存,又是如何來提取的呢?了解電腦存儲原理的人都知道,電腦存儲一般是把信息連續儲存在存儲介質上,要調用信息時按照事先建立起來的索引進行調用,而且調用出來的信息與之前存儲時的信息是一致的(除非存儲介質發生故障)。那麼大腦是不是也如此工作呢?
首先,外顯記憶並非是集中存儲的。你所經歷的事件一開始的確是存儲於海馬體及某些鄰近區域,這些地方是人腦的短時記憶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幾個月到幾年之後,存儲位置就轉移到了大腦皮層的不同位置,而且是按照感覺的分類分別儲存在與知覺有關的區域。
簡單說來,與聲音有關的記憶儲存在聽覺皮層,與視覺有關的記憶儲存在視覺皮層,等等。大腦就這樣把一個獨立的事件拆成了幾個與感覺有關的部分,讓聲音的歸聽覺,讓圖像的歸視覺。化整為零,這是大腦儲存記憶的特點。
要提取這些化整為零的記憶碎片,大腦又是如何做的呢?當然不是像我們在電腦上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那麼簡單。大腦在提取記憶之前,其實已經預先做好了工作:用一個信號來標記同一個事件的記憶碎片。這個信號就是情感。
你所有的感覺,如恐懼、憤怒、喜愛、憂傷、高興,都是大腦用來標記記憶碎片的信號,而且這些也是形成邏輯、推理、社會認知、決策的基石。與電腦不同,用情感來標記記憶是大腦無與倫比的優勢。試想一下,你在回憶某個事件的時候,是不是摻雜著某種情感?
情感就是線索。當你回憶某件久遠的事,當時存儲記憶時標記的情感信號就會把分散在皮層不同感覺區域的記憶碎片都提取出來,經過大腦的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事件。事件記憶提取的過程就像是零存整取。
著名的日本圍棋選手井山裕太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談到了自己對棋譜的記憶問題。他解釋說,他和對手下棋的每一步都像是一個故事在不斷發展的劇情,一盤棋結束,這個故事也就結束了。當他回憶起棋譜時,就像是把故事重讀一遍,非常自然,無需刻意的記憶方法。井山的解釋正好道出了人腦存儲及提取記憶的規律——將事件與情感相連,以情感為線索提取記憶。
大腦對記憶採取的這種方式看上去很有趣,而且有些複雜。正是因為如此,在提取記憶時會經常犯錯。比如,有人會把過去的事件誇大描述,這並非是愛吹牛吸引別人注意,有可能是在提取記憶碎片時受到了同類記憶碎片的幹擾而出現了張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