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被剪掉的真相才是人物強烈情感的動機

2020-12-04 玖裡電影

在鋪天蓋地宣傳「這是一封給電影的情書」,原以為是像《天堂電影院》那樣,是對電影表達熱愛。

其實看完之後更覺得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於親情的東西,電影只是一個引子或者一個手段。

張九聲(張譯飾演)曾因為跟造反頭子打架被送進勞改院,那時候女兒只有八歲,六年後張九聲逃跑出來,為的是看電影,準確來說是為了看新聞簡報。

在播放《英雄兒女》電影之前有一段22號新聞簡報,他女兒在裡面出鏡了一秒鐘,張九聲是為了那一秒鐘逃跑出來的。

趕到第一分場剛好錯過,於是又從第一分場向第二分場趕。

在第一分場撞見劉閨女(劉浩存飾演)正在偷膠捲,為保護膠捲,在路上張九聲與劉閨女發生一系列故事。

即使劉閨女偷的那捲膠捲被安全送到二分場,但另一膠捲被放在驢車上損壞了,恰恰是22號新聞簡報。

範電影(範偉飾演)迅速組織村民拿傢伙什清洗膠捲,後來由於時間原因範電影還是直接播放了《英雄兒女》。

張九聲發狠,用刀抵住範電影的脖子,要求範電影給自己播放新聞簡報。

範電影用自己獨特的本領,把新聞簡報上張九聲女兒的片段循環播放,趁著張九聲看電影時,通風報信給保衛科。

保衛科一行人過來把張九聲綁住,範電影出於同情又把張九聲女兒的那片膠片給了張九聲,可最後保衛科還是發現了膠捲,並將膠捲扔在黃沙中。

那片膠片就像是某些事情的真相,掩蓋在黃沙之下。

張九聲為何費如此大力氣去追尋新聞簡報上女兒出鏡的那一秒呢,上映版本裡並沒有說明。

影片裡強烈的情感被削弱了

影片最後兩年後的情節是補拍的,這部電影最開始到柏林電影節由於「技術原因」沒能放映,到國內又經歷撤檔、刪減,把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給刪除了。

張九聲為什麼那麼執著要看電影裡「女兒的一秒鐘出鏡」,他從農場逃出來,從一分場趕到二分場,歷經多少艱辛,就為了看電影裡面女兒出鏡的那一秒。

其實是他女兒為了「爭先進」,爭搶著抗糧袋,被沒有停好的車壓死了。

張九聲進去勞改之前女兒才八歲,六年了,他沒有見過女兒,不知道女兒長什麼樣子,但卻跟女兒變成了陰陽兩地。

因為女兒的死,才讓張九聲不顧一切去追電影,為了在電影裡能看見女兒一秒鐘,哪怕冒著被抓回去加刑的風險,冒著路上勞累與飢餓的苦難。

正因為「女兒的死」這一動機才會讓張九聲強烈的情感不衝突不矛盾,當觀眾全然不知他已經不能再見到女兒時,張九聲的行為和號啕大哭都是不能被理解的。

女兒為什麼非要「爭先進」,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家中有人被處罰,家庭其他成員都要受到「成分」影響,所謂的「成分不好」,在社會上辦事都不利。

而張九聲因為跟「造反頭子」打架,被送進勞改,「造反頭子」就是當年的受利方,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紅wei兵。

張九聲算是被冤枉,他的女兒為了擺脫「成分不好」對她的影響,只能努力幹活,不怕苦不怕死去爭先進,也真的獻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更能牽扯人心。

女兒已逝去,張九聲滿懷內疚和仇恨的,他拿出刀子威脅範電影給他放電影。

在看到女兒後淚流滿面,當女兒的那一片膠片被保衛科扔了後死命抵抗,都是在對大環境做出掙扎。

電影放映員的地位變化。

範電影說「給他們提供什麼,他們就看什麼」。

現在不也一樣嗎,我們作為電影受眾者,不參與電影的創作過程,電影創作者創造什麼,我們就看什麼,只不過我們多了更多的選擇。

在影片中的那個年代,範電影作為影片放映員,深受群眾喜歡,去吃麵也能比別人享受「多一勺油辣子」的待遇。

在膠捲需要搶救時,範電影一發話大家都立刻去執行。

範電影經常在群眾面前說楊河的不好,目的就是讓群眾相信只有自己能放映好電影。

後來範電影偷偷給保衛科打報告,讓保衛科去抓從農場勞改跑出來的張九聲,目的也是為了讓保衛科的人在領導面前多說說他的好話,從而保住自己電影放映員的位置。

那時候電影放映員地位多高呀,一出來就有人給塞瓜子塞花生,人人都想巴結放映員,讓放映員給自己留個好位置。

放映員能有這麼高位置,也得益於不可替代性,在那個年代,放一場電影可是技術活,這活還真不是誰都懂。

影片裡張九聲想要看女兒,看完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從頭播放使得放映員任務很重,因為每次播完都要被膠捲拿出了來再重新放置。循環播放在那個年代算是稀缺資源了,範電影把膠捲拉的滿屋子都是,驕傲地說「從一分場到四分場,這活只有我會,無限循環播放」。

現在電影放映員大概已經是有人可代替的工作了,工資水平也不高,這也是由於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播放影片不再是繁瑣的技術活了。

《一秒鐘》還是非常值得看的,當知道張九聲女兒死去後,更能感受到影片所隱藏的強烈的情感力量。

這部影片與自嚴歌苓的《陸犯焉識》情節類似,有興趣了解當時時代背景可以去翻看這本書,畢竟文字給人的力量和影片還是不一樣的,書裡人物動機、故事更強烈。以下就是《陸犯焉識》,沒事可以翻翻看看。

為什麼大家喜歡看電影,正是影片中這種強烈的情感力量又或是對觀眾的情緒調動,讓大家沉醉其中,暫時逃脫現實,與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共命運一次。

留下你的評論吧,說說你對《一秒鐘》的想法,歡迎關注【玖裡電影】,為你節省選片時間。

相關焦點

  • 《一秒鐘》:被剪掉的真相才是人物情感的動機,不是什麼愛電影
    影片裡強烈的情感被削弱了 影片最後兩年後的情節是補拍的,這部電影最開始到柏林電影節由於「技術原因」沒能放映,到國內又經歷撤檔、刪減,把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給刪除了。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與觀眾等待的時間、項目籌備和製作的時間以及電影正片的時間相比,一秒鐘太短,仿佛滄海一粟,但也正是這短短的一秒,或許對某些或是某個個體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比《長城》和《影》,《一秒鐘》是慢節奏、文藝、平靜的,沒有什麼商業化元素,沒有戰爭背景,沒有人物群像,可以說是值得一個人靜靜品味的一部作品。
  • 生命在記憶中永恆,評張藝謀電影《一秒鐘》
    《一秒鐘》,在觀影之前,我知道的就只有「張藝謀」、「範偉」、「張譯」、還有新謀女郎「劉浩存」,以及一句在宣傳期被反覆提到的話「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沒有去窺探一點劇情(所以在看完以後再去看影評才知道了刪減這個事情!)。單純地,重啟那顆對於電影的虔誠與熱愛,被領進那個電影的世界,便懂了所謂情書的意義。
  • 談談張藝謀電影新作《一秒鐘》裡的刪補
    那麼,《一秒鐘》做到了嗎?經歷兩年的刪減和補拍,《一秒鐘》終於如期上映。電影原版是為了體現個人在時代下與電影相關的故事,或許是因為不夠正能量,而被刪掉了一些內容(連《一秒鐘》的紀錄片也只能在字裡行間才能找到),比如很關鍵的揭示張九聲之「瘋狂」的真相:女兒為了「消除父親的影響」積極幹活時意外死去,而她卻出現在電影中的宣傳紀錄片裡。
  • 屬於張藝謀的那「一秒鐘」過去了嗎?
    也有人認為,《一秒鐘》情節單薄,節奏緩慢,所述故事離現代人生活太過遙遠。究竟該如何評價《一秒鐘》?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如今真的過時了嗎?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A】《一秒鐘》你看懂了嗎?
  • 評張藝謀《一秒鐘》:過去還沒過去,未來已經發生
    如果你看過《看電影》,再看《一秒鐘》就會發現,其實《一秒鐘》是短片的加長/更新視角版,兩者甚至連字幕上的演職人員構成也基本一致:鄒靜之、張藝謀、趙小丁、陶經。不同的是,《看電影》講了一個小愛戀萌芽,更像是給《天堂電影院》致敬,而《一秒鐘》冷靜克制又不失去溫度,是屬於張藝謀獨特的旁觀者視角。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經歷過《三槍》、《長城》這樣的影片之後,已經選擇把張藝謀拉黑了。
  • 《一秒鐘》:小事件折射出大時代,張藝謀認真起來實力依舊不凡
    一秒鐘太短,短的就像滄海桑田中的一瞬間,一秒鐘太長,長的需要用一輩子時間去回味。這種情感宣洩可能是張藝謀拍這部電影的導火索, 但絕不是他的初衷,事實上,拋開最樸素的親情,影片更多是對那個年代諸多現象的反諷和批判。二分廠群眾為能夠在看電影時佔到一個好位置,想方設法巴結範師傅。而當範師傅兒子不慎將膠片弄壞後,所有群眾都在範師傅的鼓動下,一致同意讓其他人背黑鍋。
  • 張藝謀回春,《一秒鐘》讓人看到他的真誠
    「張藝謀是一個內心『裝滿沙子』的人,通過電影表達他內心的狂野欲望,可能他表現欲太強,很多人不喜歡;《一秒鐘》是他『最後剔除的一粒沙子』。他已經過了煽情的年紀,創作野心和訴求消失得差不多了,獲得了創作上的最大真實與自由。《一秒鐘》拍得很安靜、很內斂,沒有刻意突出痛感,有一種『老人心境』。張藝謀以後再拍別的題材,肯定會更加遊刃有餘。」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5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所以馬斯洛認為人因為有了內在的學習需要會產生相應的學習動機。比如:人因為有了生理需要,所以會學習吃、喝等行為。
  • 《一秒鐘》三天報收超6000萬
    導演張藝謀帶著自己的新作《一秒鐘》,回歸了電影大銀幕。截至11月29日15時55分,據貓眼專業版顯示,進入到上映第三天的《一秒鐘》,累計總票房剛剛邁過6000萬元的門檻,這不僅與同日上映的另一部電影《瘋狂原始人2》總票房已超億元相比,略遜一籌,也與影片上映前的眾望有所差距。儘管票房不盡如人意,但《一秒鐘》的口碑卻成為張藝謀近五年導演電影中最高的一部。
  • 劇評|《深淵》:在「燒腦」中,尋找凝視深淵的勇氣與情感
    撥開案件,最後我們要看到的還是情感,揭示的是我們的社會原來沒有關注到的一些東西,或者是我們需要更多地去做一些給到大眾的情感表達。」最後的真相——為掩蓋女兒的殺人罪行而假扮成陷入復仇的「變態」母親替女頂罪,將一個關於復仇的議題反轉為充滿母愛的親情故事大概是這部話劇帶給觀眾最柔軟、最悲情、最出乎意料的精彩結局。但遺憾的是,後面兩次謀殺的動機卻因為劇情的反轉導致邏輯混亂。
  • 教師即時性和臨場感對學生情感學習、認知和動機的影響——基於在線學習情境的思考
    以699名自願參與調查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雙變量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方差分析(ANOVA)等方法,對教師即時性、教學臨場感、學生情感學習、認知和動機等五個方面的量表收集的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分類、在線課程體驗和課程類型等)進行分析處理發現,在學生情感學習、認知與動機方面,教師即時性和臨場感的線性組合與學生情感學習、認知與動機的因變量存在顯著差異,但教師即時性未被證明是重要的個體預測因子,而教學臨場感被證明是重要的個體預測因子
  • 《一秒鐘》首日票房破1000萬:從心理學三個角度看懂影片
    人們眼中的《一秒鐘》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鐘 》,今天在全國正式上映。首日票房已破千萬,豆瓣評分8.1,好評率高達83%。慕名看完此片,感慨良多 ,確是一部溫情,不落俗套的經典。張九聲(張譯飾)從農場逃跑,只為看女兒在電影放映前新聞播報中的一秒鐘,為一個鏡頭,歷盡艱辛。在此過程中,與想要用膠片為弟弟做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飾)不期而遇,在爭奪膠片過程中,和放映電影的範電影(範偉飾)三人間的交集、互動。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一、強化理論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納特點:強化主要的特點就是可以通過獎勵或懲罰的方式增加行為發生的概率,而對於動機來說如果受到強化之後,會促進學習動機產生。比如:受到老師的表揚之後,會更努力學習。二、需要層次理論代表人物:馬斯洛特點:認為人具有5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學習動機可以劃分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一般情況下基礎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去滿足更高級需要,促進學習動機的產生。
  • 商業大潮下 拍《一秒鐘》不容易
    11月27日,張藝謀導演新作《一秒鐘事實上,《一秒鐘》票房不會大賣,張藝謀早有預判,在首映式上他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在現在的商業大潮下,選擇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我這樣的導演,還能再拍幾部(這樣的),一般的導演就沒有人投資,所以它很難。」  《一秒鐘》講述了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張譯飾)、劉閨女(劉浩存飾)、範電影(範偉飾)因一場電影結下的不解之緣。
  • 人物解讀|INFJ艾米莉·狄金森:隱匿的愛
    ——波德萊爾 《惡之花》矛盾之三,情感強烈vs極端克制關於這一矛盾,可以從艾米莉·狄金森對待愛情的態度和她神秘的情感經歷來解讀。正如溫妮道出的真相,「他根本不是羅切斯特先生,而你也不是簡愛」。2)情感受挫的打擊對NF型人而言,戀愛其實是一個反覆試驗且不斷出現錯誤的痛苦歷程,當他們受到傷害或者不得已中止一段感情時,他們感受到的打擊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一段時間裡,他們甚至不願與其他人交往,生怕像上次那樣無疾而終。狄金森也是如此。
  • 從人物隱喻、衝突構建、情感升華、導演意圖,透析《美麗心靈》
    下面我將從人物隱喻、衝突構建、情感升華、導演意圖四個方面,來全面深入剖析這部電影。1、人物隱喻:從片中三個主要人物的隱喻來探究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冷戰背景下,每個人都想建功立業,當普林斯頓的大學教授在講臺上發出感召:「你們當中誰將成為第二個愛因斯坦,誰又能成為民主、自由和探索的先鋒?」
  • 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
    記憶總是使人回想到過去或美好、或心酸的時光,那麼,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呢?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多個神經元必須同步活動,才能創造與強烈情緒相關的持久記憶。與強烈情感相關的記憶往往會在大腦中「灼燒」。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教招|必考知識點,這5大學習動機理論常考!
    ◆◆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5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所以馬斯洛認為人因為有了內在的學習需要會產生相應的學習動機。比如:人因為有了生理需要,所以會學習吃、喝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