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依附類型從何而來?讓我們從童年談起──依附理論系列

2021-03-02 心理客Kr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

在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因為世界太糟了,只能自力根生/我很糟糕,而世界也很糟糕,我只能時而勉強相信這個世界,時而躲回自己的小圈子裡面」,他們的差別只是「能不能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有著高自尊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事實上,逃避依附者雖然會裝作「沒有他,我也可以好好的活下去」——相信自己,但不相信他人;但是就發展上來看,小孩子對自我的概念,應是來自重要他人所賦予的,一個從小就被置之不理的人,怎麼可能對自己發展出正向的看法呢?因此,比較有可能的是,他們是不得不把自己裝得堅強,因為其他人都是危險的,所以只有信任自己,當自己的安全堡壘,才是唯一且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因此,就我的觀點認為,在兩軸四象限的分類當中,逃避依附者就是排除型逃避依附的人,他們面對依附威脅時,採取的是壓抑自己需求的方式來因應威脅,讓大家看不到他們需要他人照顧的一面,強裝堅強來抵抗外在帶來的威脅,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我好,而世界也不好」,在求助無門之下,只能自己獨立堅強的活下去;至於恐懼型逃避依附,則是「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因此變得非常紊亂、矛盾,不知道到底該依賴自己還是對方,時而相信對方、時而躲避對方,反覆無常,也就是下文即將提到的矛盾依附。

如果我是逃避依附,我該怎麼辦?

當然,在談談矛盾依附之前,我也要先來談談,萬一讀者讀完上一段文字之後,發現自己很類似逃避依附,那該怎麼辦呢?

逃避依附的人,並非真的不需要情感的需求,而是他們害怕付出情感帶來的後果,因此不敢和對方靠得太近──畢竟他們童年經歷了那麼多的冷落,又要如何輕易相信人呢?

但如果一直和對方保持著距離,談起戀愛來也是挺累的,畢竟人都希望能夠被對方所信賴,如果你一直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對方也更有可能會覺得不被在乎。這個時候,承認自己「我害怕和對方靠得太近。」也是很重要的。能夠和對方坦承自己不敢太信任對方,需要時間,甚至告訴對方要怎麼照顧自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我覺得會是不錯的方式,畢竟逃避依附長期被關在自己的世界裡,最清楚的就是自己想要什麼了,適時地把自己的需求交給對方來滿足,一點一點的在親密和自我之間調整那一條界線,或許是逃避依附可以練習的地方。

相關焦點

  •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1)
    關於鮑比的依附理論,發展心理學家瑪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安斯沃斯與她的同事編制了所謂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來測試嬰兒與母親的互動關係。陌生情境測驗:幼兒會被帶進一個不熟悉的房間當中,房間中擺滿了玩具。
  • 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
    依附關係的變化很有可能會影響後設認知能力的發展,早期在依附關係上有所創傷的人無法發展出對於他人心理狀態與外在現實的辨別。能夠去理解與辨別一個人內心在想什麼的能力,Dennett(1987)稱之為「意圖狀態(intentional stance)」,也呼應了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論述。
  • 人的依附心理丨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關於進化心理學的看法便也是認為嬰兒對成人的依附心理也是這一原因,所以,我們也可以由此解釋很多關於受虐者依附的事件。
  • 人類只是宇宙巨人身上的一個細胞,我們同依附於一個巨人身體內
    只是,我們有可能依附於一個身體好的巨人,所以我們才沒有生病,或者有小病也被主體修復醫好了。而在我們依附的宇宙巨人之外,應該還有成千上萬或者更多,或者更少的(高緯度生命應該不多,不可能上億)的宇宙巨人,他們也存在於浩大宇宙之中,也像我們一樣(應該不一樣,我們的思維和生存的維度根本想像不到他們是怎樣的存在)是不是也會喝什麼東西,吃什麼東西,他們怎麼消遣,生命周期有多長(一百年,一千年或者是永生者)。
  • 新研究揭示二維多晶α-PbO納米片楊氏模量厚度依附性的力學公式
  • 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
    記憶總是使人回想到過去或美好、或心酸的時光,那麼,為什麼記憶會如此強烈地依附於情感呢?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多個神經元必須同步活動,才能創造與強烈情緒相關的持久記憶。與強烈情感相關的記憶往往會在大腦中「灼燒」。
  • 雄性安康魚竟只能依附在雌性身上生活,而且此後一直無法離開!
    上一篇文章,我們了解到安康魚與某些細菌的共生關係,讓它擁有了一個生物發光器。但是,雄性安康魚與雌性安康魚的共生關係則更為奇特!雄性安康魚竟只能依附在雌性身上生活,而且此後一直無法離開! 1.「最萌身高差!」如果在動物界中,票選「最萌身高差」的動物話,安康魚絕對能榜上有名!
  • 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那奇點又從何而來?我們又從何而來?
    我們到底來自哪裡,宇宙到底是怎麼樣,一直是我們不倦的追求。人類目前對於宇宙起源的普遍認識,來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所提出的大爆炸理論。隨著CMB信號的發現,以及哈勃定律所推斷出的星系加速遠離,全部都在指向一個驚人的事實:我們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這代表我們現今的宇宙,有著一段從冷到熱。從小到大,從密到疏的膨脹演化史。
  • 探究明白你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看清心靈上引起不安的雜念是什麼
    畢淑敏曾說「探究明白你的不安全感從何而來,看清心靈上引起不安的雜念是什麼。當不安全感又出現的時候,你就可以保持清醒的覺知,就能不再受制於不安全感而退縮或者去依賴。」你要的安全感,只能來自你自己。《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處處提防老公陳俊生身邊那些年輕貌美的女人,沒有一絲安全感。
  • 新型冠狀病毒169:依附於塵埃粒子中的細菌不計其數
    富田興合苑業主的大事小事169、新型冠狀病毒169:依附於塵埃粒子中的細菌不計其數 …塵、埃:見《富田興合苑業主的大事小事168》…通常情況下,空氣是無色透明的,我們用肉眼在不經意中很難看到空氣中的雜質。如果一縷陽光照射到屋內,此時你可以看到原本透明的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塵埃經光線折射、反射等作用,明顯地飄浮於空氣中,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經科學統計,在室內環境下,每立方米的空氣中,大於0.5μ以上的塵埃粒子數大約為4000萬~5000萬個。而依附於塵埃粒子中的細菌更是不計其數。
  • 揮發性強還對織物「親和依附」
    當我們鼻子的特殊感覺細胞(叫做嗅覺受體神經細胞)被某些氣味激活,與氣體中一些分子發生反應,在大腦生成一種信號,不同受體依據其表面原子形狀和結構「識別」不同的分子。這就像鎖-鑰的特殊關係,一些受體具有超特異性,而另一些受體則更加混雜,某些化學信號能被識別為令人愉悅的氣味,而其他分子令人厭惡。
  • 新版Color依附Facebook 視頻狀態更新是亮點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12月2日消息,《移動新發現》今日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今年9月舉行的Facebook開發者大會上,Color宣布全新改版,將轉型成依附於社交網站
  • 先人會將魂魄依附在飛蟲上,再飛回來看望親人們,是真是假?
    擺在墓碑面前和他父親說:爸,我現在要帶你去南方,你把靈魂依附在這個小鳥上吧。在南方給您安個位置,那我以後想見你也方便。神奇的地方是,當時那隻小鳥在籠子裡面不停拍打翅膀,男演員剛說完小鳥就像定格一般,在籠子裡一動不動······他打開鳥籠,把小鳥抓出來放在自己口袋裡面。也不擔心小鳥會飛走,而小鳥呢也乖乖呆在男演員口袋裡,叫也不叫。
  • 許倬雲:中國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我覺得既然我們老百姓要問老百姓生活上的問題,我們學歷史的就應該有交代。」這便是他寫《萬古江河》的初衷:從文化的角度講「中國」的形成,也是近年來在中國出版的一系列「說中國」、「說歷史」圖書的初衷——為老百姓寫史。
  • 進化論並不適用人類,那麼人類從何而來?德國學家說出新理論!
    進化論真實性被人懷疑,達爾文也不確定,生物學家提出新理論!達爾文剛剛提出進化論的時候引起很大轟動,當科學家深入研究的時候,卻發現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關於人類的從何而來,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解決,進化論並不能適用人類,這讓很多人比較惆悵,那麼人類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這就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哲學問題——我們從何而來?電影中探討的第二個哲學問題是,是什麼讓人類成為人類?通過哈爾的自我意識,這部電影想知道人格的界限在哪裡。當哈爾的功能受到質疑時,他會表現出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當他密謀反對船員時,他會表現出一種個人代理的感覺。當戴夫要把他關起來時,他會感到痛苦和恐懼。
  • 我們只是一個有血有肉體的生命,是祖先的靈魂依附在我們的身上
    你、我、他,我們是我們自已嗎?不是的。我們只是一個有血有肉體的生命,其實是祖先的靈魂依附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只是用血肉的軀體,用自己一生的言行,重複著祖先的思想,表達著祖先的感情,體現著祖先的意志,這就是文化貼予我們一代又代的思想、行為之源。世界上只有中國人會頻頻造反,因為中國人不像西方人,西方人就是在帝王無後了,也要到國外去找一個龍種回來;中國人有:「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 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但天文學家不時發現線索,暗示存在不走尋常路的行星,也就是所謂的「流浪行星」。它們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孤獨地在銀河系中流浪。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所有人的預計。根據一項新模擬,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流浪行星。
  • 既然宇宙是通過奇點爆炸而來的,那奇點爆炸的原材料又從何而來?
    雖然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一理論,但這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了主流理論。既然宇宙是通過奇點爆炸發展而來的,那麼爆炸原材料又從何而來呢?宇宙經過了長達138億年的發展後,如今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格局,這體現在宇宙不同級別的天體形成了不同的結構,這樣有利於將較小的天體限制在一定的活動範圍內,從而使宇宙不再變得那麼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