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平潭專場在福州舉行,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陳善光圍繞「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一島兩窗三區』」這一主題,介紹了平潭建設發展情況。實驗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林文耀,實驗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蔡福勇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平潭是福建第一、全國第五大島。發布會上,陳善光概括了平潭的五大特點:一是距臺「近」。平潭距臺灣新竹僅68海裡,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二是資源「奇」。平潭海岸線總長408.7公裡,佔福建省海岸線的15%,擁有獨特的濱海雅丹地貌和「風稜石」地貌資源,是繼海南之後的第二個國際旅遊島。三是文化「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是太平洋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平潭海壇海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擁有世界級的水下文物資源。平潭石厝民居是沿海地區成片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被譽為「海島建築活化石」。四是產業「特」。勤勞勇敢的平潭人民成就了全國「隧道之鄉」的美譽,拼出了全國「海運大縣」。據不完全統計,平潭人承攬的隧道工程,佔全國總量的75%以上;經營的運輸船舶佔全國近20%。五是使命「新」。2009年7月設立平潭綜合實驗區,發展到今天,平潭已具有獨特的「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遊島」三區疊加優勢,正在加快建設「一島兩窗三區」(一島即國際旅遊島;兩窗即閩臺合作的窗口、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三區即新興產業區、高端服務區、宜居生活區)。
陳善光介紹說,平潭綜合實驗區設立以來,全面加快開放開發。2009至2018年,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年均增長 33.6%,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5%,旅遊人數年均增長36.72%、旅遊收入年均增長63.09%,主要指標增幅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2019年上半年,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9%;1至8月,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出口總值分別增長17.1%、26.1%、213%,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陳善光表示,目前,平潭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向好態勢。主要體現在「六個提升」:
一是基礎設施得到了大提升。過去,平潭進出島都得靠輪渡,遇到大風天氣還要停航。實驗區成立以來,全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構建了入島大通道。第一通道平潭海峽大橋及復橋2010年通車,結束了「輪渡」交通歷史。第二通道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目前已經主體貫通,與福州形成「半小時」生活圈。構建了兩岸大通道,率先實現與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港口客運貨運航線全覆蓋。2018年與臺灣海上直航運送旅客15萬人次,比增32.24%。構建了城市大格局。島內綜合交通、水資源、市政、能源、信息通訊「五大保障體系」初步構成,城市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生態顏值得到了大提升。過去,平潭有個順口溜,叫「平潭島、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近年來,實驗區致力打造融「山、海、島、城」為一體的生態空間,朝著「高顏值」生態宜居島邁進。山更綠了,每年至少植樹1000萬株,累計造林近1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9%提高到37.2%。水更清了,持續、系統地開展水系治理,計劃實施39個項目,總投資87.68億元。海更藍了,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總投資7.3億元,最大程度保留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間,保護好海島生態環境。空氣更清新了,優質空氣品質天數達到99%以上,入選全國「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
三是兩岸融合得到了大提升。近年來,實驗區緊抓發展機遇,暢通經貿合作,陸續開通與臺北、臺中、高雄的客運貨運直航航線,同時積極打造澳前「臺灣小鎮」(即臺灣商品免稅市場)、臺灣農漁產品交易中心,設立兩岸農漁產品線上交易平臺,搭建臺灣商品登陸的「第一窗口」。共通行業標準,全國首創對臺職業資格採信工作,臺胞可憑採信證書在實驗區範圍內執業。特別是今年來,啟動了全國首個「由臺灣規劃單位設計、臺灣營造企業施工、臺灣建設標準驗收、臺灣同胞入住、臺式物業管理」全鏈條體現臺灣元素的臺胞社區建設;設立全國首個「臺胞臺企服務中心」,努力做到讓臺胞「進一扇門、辦所有事」。
四是營商環境得到了大提升。近年來,實驗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在全國率先推行行政審批大集成,推行企業註冊「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創新舉措,真正做到「一口受理、一口出件」。同時大力推進招投標監管方式改革,夯實項目業主責任,在全省率先實施「評定分離」和全程電子化招投標、異地遠程評標,最大限度防止圍標、串標行為,著力建設公平公正公開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
五是產業培育得到了大提升。過去,平潭產業基礎差,是一個邊遠落後的海島貧困縣。近年來,實驗區重點發展旅遊文化、物流貿易、總部經濟等特色產業,提升海運業、隧道業等傳統產業,並推動發展影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目前,物流產業鏈初步形成,據統計,經平潭口岸進出的跨境電商保稅入區交易約佔全省的50%;國際旅遊島建設方案獲批三年來,全區累計接待遊客量和旅遊收入分別是2011至2015年的2倍和5倍;影視產業蓄勢待發,目前已有107家影視企業在平潭註冊落地。
六是民生福祉得到了大提升。過去,平潭百姓上學難、看病怕、就業愁,很多民眾「削尖腦袋往外跑」。近年來,實驗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僅2018年民生總支出就近70億元,佔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2/3,是實驗區成立初期的6倍,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截至目前,實驗區失地養老保險金、低保、特困供養人員標準分別為十年前的4倍、6倍、10倍以上;城鄉居民養老金、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金、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等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與此同時,還在全省率先實施了12年免費教育。
陳善光表示,平潭開放開發的生動實踐,再一次證明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大勢決不可擋。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徵程,平潭全體黨員幹部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銘記囑託,深入實施「一島兩窗三區」戰略,持續掀起新一輪創業熱潮,努力開創高質量落實趕超新局面、譜寫新時代平潭發展新篇章,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平潭力量。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高建進 張詩瑤)
[ 責編: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