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2020-07-24 螞小蟻小姐

你已選中了添加連結的內容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井井有條又熱氣騰騰的生活

在一篇關於規劃整理師的報導下面,我又看到了這樣的留言:「只要規劃師走,該亂的就又會變亂。」

也算是老生常談了。

我們說這也亂,那也亂,整了還會亂……那麼到底什麼叫做「亂」呢?

早在十九世紀,物理學家們其實就給亂這件事下了準確的定義:熵。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熵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轉化」,用來度量熱量的傳遞過程。

熱量是由於分子的運動產生的。本來乖乖待著的靜止的分子們,受到旁邊的分子影響,躁動起來,互相碰撞,摩擦摩擦,發生了熱量的傳遞,就產生了熵。

就像我們本來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家,住著住著,本來在衣櫥裡的衣服就跑到了沙發上,杯子都賴在茶几上不回去,鞋子都在門口聚眾聊天……這就是「熵」的人間形態。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了一個關於熵的可怕事實:在孤立的系統中熵只會增加或保持不變,永不會減少。如果不進行幹涉,萬物就會一直處在自發的無序化狀態中,就像一桌永遠在洗牌的麻將。

因此,我們對「整了又亂」的擔憂,簡直太正常不過了:永遠在洗牌的麻將,誰還有心情做大牌?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Ursus Wehrli《就是要整理-生活》插圖

「我說熵啊,既然科學家們都這麼說了,就不能怪我了,我們家亂成這樣,那都是你的責任。」

熵表示:「sorry,這個鍋我不背。」

科學家說了兩句話呢,你不能光看後半句啊,前面還有7個字呢:」如果不進行幹涉……「

我們並不能阻止熵增這個宇宙的自然規律在你家發生,但至少可以想辦法幹涉它呀。

好吧。那怎麼個幹涉法?

還得去問問科學家。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熵增定律出來後,物理學家們也是一腦門子問號:為什麼宇宙最開始的熵那麼低?為什麼「過去」總是比「現在」要有秩序呢?

這跟我們在自己家裡體驗到的困擾簡直如出一轍:剛搬進一個房子都挺整齊的,怎麼都就越住越亂呢?

科學家們研究的結論令人大吃一驚:世界並沒有越變越亂,它一直都是一個樣子,是我們自己看不明白。

這就有點神叨叨了,來先一起玩個遊戲吧:

現在請你去廚房,拿出你家的一把勺子,或者去衣櫥,拿出你幾年前買的一件衣服,看著它,只看著它,你覺得它「亂」嗎?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亂嗎?」

「你才亂!」

好的,現在你把它放回去,和其他的勺子叉子放在一起,和其他的衣服放在一起,現在你覺得「亂」嗎?

奧地利科學家波爾茲曼分析熵增定律後得出:熵增來自於我們從宏觀視野無法區分的不同排列的數量,如果我們能看到微觀世界的全部細節,會發現它的昨天跟今天其實沒有任何區別。

我們總說家裡的「東西」越來越亂,但其實每一樣「東西」都覺得很委屈:我沒有啊……

單獨一個勺子是不會變「亂」的!

單獨一件衣服也是不會變「亂」的!

是各種物品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的過程中被演化出了我們無法識別的各種排列組合,才產生了失序的感覺。

也就是說,只有東西跟東西在一起才會亂,只有我們自己分不清楚才叫亂!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Ursus Wehrli《就是要整理-生活》插圖

搞清楚了原因,幹涉它的方法也就有了:

要麼簡化排列組合的方式,要麼提高我們自己的識別能力。

我們給物品做分類,按照功能、形狀、場景等等,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就是簡化排列組合方式的一種: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熵增的本質是分子間的互擾,就像把一杯熱水倒進一杯冷水裡,就會影響彼此的溫度。

減少這種相互影響的方法是什麼?當然就是:不要倒啊!最好都不要靠在一起,離得越遠越好……

邊界抑制熵增。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在整理的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就是使用合適工具來建立物品的邊界:不要隨便來擾亂我,你增你自己的熵就好!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提高我們自己識別能力的方法則要簡單粗暴得多:

首先,你要親自參與整理,畢竟你做了什麼你自己清楚。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其次,整好了就要維持,秩序的本質是大量的重複,人類的大腦喜歡重複,越越重複越熟悉,越重複越喜歡: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採用適合你自己的方式。

既然熵增是宏觀視野的事情,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極其主觀的事:在月亮上的太空人看地球一片寧靜,在地球上的人卻滿眼都是生機勃勃。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亂」法,它僅僅取決於你自己能分清到什麼程度,不用管其他,按你自己的。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這些方法你也許都試過了,還是看著家裡的「熵計數表」蹭蹭蹭地往上漲,那麼我們就來做最後一種嘗試。

想像一下,如果把你擁有的全部東西平攤在一張桌子上,誰也別碰誰,用什麼的時候拿什麼,拿完了放回原位,是不是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

排列組合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0排列0組合!

你可能會說了:怎麼可能一張桌子放得下?就算放得下,怎麼可能找得到?

是啊,現在你知道了,最能影響排列組合複雜度的,就是物品的數量啊。東西越少,排列組合越簡單,少到一定程度後,就真的可以變成這樣: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劇照

儘可能地減少物品,才是幹涉熵增的終極武器。

摒棄一切多餘之物的高級玩家,根本不用浪費時間做什麼排列組合的遊戲。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我常聽到有人說:如果我的家能一直保持在剛搬進來的時候那樣就好了。

可是你知道嗎?在物理學領域中,熵增是唯一一條能夠把過去與未來區分開的定律,因為它不可逆。也就是說,只有它,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感受到過去與未來的不同。

讓熵增消失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時間靜止,讓生活靜止,但是,這真的是我們對一個家的期待嗎?

算了吧,反正我們也幹不過宇宙定律,不如就心甘情願地去碰撞碰撞、摩擦摩擦吧,畢竟有了熱交換,才是有溫度的日子呀!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E-N-D

圖文:螞小蟻小姐

寫在後面:

前段時間看了卡洛.羅韋利的《時間的秩序》,覺得非常精彩,既然講到了秩序,就又想探討下整理。本文中關於物理理論的解讀純屬個人腦洞,大家不要被我帶歪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聽聽真正的科學家怎麼說。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愛上收納:井井有條又熱氣騰騰的家》作者

《教孩子學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作者

日本JALO一級生活規劃師、MLO講師

中國規劃整理塾上門導師、籤約講師

脫口秀《整理不可以》主創

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兩個世紀前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家只會越來越亂

往期精華

書籍推薦

認證課程

個案諮詢

上門服務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證明大粒子也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
    多虧了神奇的量子物理,大分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這一事實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宇宙中的每一個粒子或粒子集合體都是一種波——大粒子如此,細菌如此,人類如此,甚至行星和恆星也是廣義上的波。波可以在空間中同時佔據多個位置。所以任何一塊物質也可以同時佔據兩個位置。
  • 文明曝光臺:徐家埭村民家前屋後亂堆放
    ▼▼▼ 隨著城市道路建設不斷拓寬,部分自然村住戶變成了沿街商戶,然而,地理位置上的轉變並沒有和村民們的思想轉變同時進行,以往認為是在家前屋後的亂堆放,如今已經影響到了公共道路的出行、美觀。
  • 冰河世紀只存在於電影裡嗎?下一個冰川時期什麼時候會發生?
    上個世紀,福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冰河世紀》展示了2萬年前地球上到處覆蓋著冰川,無論哪裡都可看到動物在四處逃竄,躲避著新的冰河世紀的衝擊的故事。此前,一些加拿大科學家在經歷了1996年的大風雪以後也公開宣稱,地球已經踏入了一個新的冰川期。與此同時,美國一家電視臺的科學頻道也暗示說:地球在1970年左右就已經進入了第五紀冰川期。2001年,美國中西部到大湖地區經歷了一場由於蜜蜂大量減少而造成的災難。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農民普遍抱怨,因為可惡的冷冬,蜜蜂都凍死了,結果使得他們的農作物因授粉不充分而大量減產。
  • 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黑洞的存在,下一個發現的會是蟲洞嗎?
    引言:近期,科學家們發布的黑洞照片引起了全球轟動,因為這是人們第一次真實地看到黑洞的樣子。黑洞照片的出現讓人們對於宇宙探索工作越來越有信心,甚至一些特別樂觀的人認為,黑洞都被證實了,那蟲洞可能也會很快被證實了。但是蟲洞不同於黑洞,證實蟲洞的存在目前還是存在很多困難。
  • 科學家已經證明,其實動物也會做夢
    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人類可以通過睡眠做夢,可以逐漸清除人腦中的「緩存垃圾」,達到補充精力的作用,可以使人快速恢復良好精神狀態。眾所周知,人是可以做夢的,但是動物可以做夢嗎?它們做夢的原理及作用和人類也是一樣的嗎?
  • 人體前臂的這條動脈,證明人類仍在進化,且進化速度越來越快
    有觀點認為,現代人類的進化,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停止了,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結構,事實上和古人差別並不大。但是近期的一項最新研究卻表明,人類的進化從未停止,而且如今正在飛速進化,在人體上,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
  • 上世紀的兩個經典電影IP,如今為何淪落了?
    不過即使是在上個世紀,好萊塢也有很多非常經典高人氣的電影IP,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有的IP依然綻放光彩,如《星球大戰》《碟中諜》系列;而有的卻「混」得越來越差,並沒有能吸納到新血,典型的就是《異形》與《鐵血戰士》。
  • 英預測2030年太陽將休眠科學家:時間很快會證明
    NASA 圖  全球變暖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及生態系統變化越來越受到關注。7月10日,英國《每日郵報》援引英國女科學家瓦倫蒂娜·扎爾科瓦(Valentina Zharkova)在2015年英國國家天文會議上的報告內容報導稱,2030年後,太陽會休眠,地球可能進入小冰期。
  • 越來越熱的21世紀:人類怎麼活下去?
    但有一件事已經可以肯定,那就是地球將變得越來越熱。已經有許多氣候模型預測2100年的地球將變得十分炎熱,降水模式也會發生巨大改變。為了找到確切答案,《科學美國人》雜誌與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聯手,利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高解析度氣候模型,計算出2100年前地球上每個地方、每年(包括每個月份)的氣候變化數據。
  • 10萬年前的「三相插頭」,是否能證明史前文明存在?該怎麼解釋?
    科學家發現10萬年前的「三相插頭」,怎麼解釋?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人類和其他動物最為明顯的區別就是是否會使用工具,火這一物質出現之後,古人們開始利用鑽木取火的方式,將人類文明和其他的動物區分開來。很難想像在公元前1500年前,瑪雅文明就已經可以利用對天文曆法的計算,推斷出在地球上一年的時間是365天,和我們現在用儀器所推算的一天的時間只相差了0.0002天。
  • 科學家發現兩個黑洞合併成前所未有的大小
    黑洞正變得越來越陌生--甚至對天文學家來說也是如此。他們現在探測到了很久以前兩個黑洞劇烈碰撞產生的信號,這兩個黑洞創造了一個以前從未見過的大小的新黑洞。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東西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在崩塌之前變得太大的恆星基本上會消耗自己,不會留下黑洞。根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物理學家納爾遜·克裡斯滕森的說法,科學家們認為,恆星塌陷不會產生比太陽質量大70倍的恆星黑洞。
  • 量子實驗研究首次證明:巨型分子可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
    多虧了量子物理學,大分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所以任何一個物質也可以同時佔據兩個位置。物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量子疊加」,幾十年來,他們已經用小粒子證明了這一點。但近年來,物理學家們擴大了實驗規模,用越來越大的粒子來演示量子疊加。
  • 科學家:或在抵達前,就已經毀滅
    從上個世紀開始,NASA就已經開始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去尋找「第二地球」了,而距離地球587光年之外的克卜勒22b,則成為NASA公布的首批宜居行星中的第一顆,這讓很多人都對它充滿了期待,認為未來它會成為人類的新家園,不過,伴隨著對它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如今的克卜勒22b,或許早就已經度過了最佳的生命培育期
  • 科學家:或在抵達前,就已經毀滅!
    從上個世紀開始,NASA就已經開始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去尋找「第二地球」了,而距離地球587光年之外的克卜勒22b,則成為NASA公布的首批宜居行星中的第一顆
  • 前蘇聯科學家試驗證明,人體身上神奇的輝光
    1978年,前蘇聯科學院曾組織一批科學家在國內開始進行人體輝光的課題研究,同樣發現每個人都有一層看不見的光環照著,而且每個人的光環都具有其獨特性,人與人的光環有所不同。他們還對酗酒者進行了「人體輝光」追蹤拍攝,發現這些人在飲酒前環繞在手指尖的輝光清晰、明亮,隨著飲酒量的增加,手指尖的輝光也隨之暗淡下來。當一個人處於醉酒狀態時,指尖光暈會變成蒼白色,光圈無力並且向內閃爍著收縮,變得非常黯淡。他們還對吸菸者做過類似的試驗:一天只抽幾隻煙的人,其光暈幾乎沒有異常。而當一天的吸菸量逐步增大到一包時,人體光暈便會呈現跳動和不調和的光圈。
  •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科學家發明家,達文西創作圖集
  • 計算機助力數學研究 今後成果會越來越多
    計算機助力數學研究 今後成果會越來越多  Winnie Lee • 2019-12-16 14:00:24 來源:前瞻網 E1591G0
  • 5億年前每天0.37小時,地球自轉越來越慢,科學家分析原因
    地球的一天是24小時,這個常識連小孩子也知道,但是,如果告訴你,5.43億年前,地球每天的時間是0.37小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5.43億年以來,地球每天的時間越來越長,平均每年增加0.00015秒,經過5.43億年的緩慢進化,現在,地球的一天的時間已經增加變化成了23小時56分。
  • 《三體Ⅱ黑暗森林》章北海:兩個世紀的逃亡,一個人創造一個文明
    你是否想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終有一天會消亡,永遠消失在宇宙長河之中。如果真的到那時,你會作何選擇,是奮力追求,為了那一絲的希望而犧牲自己成全地球的永生,還是說庸庸碌碌,只想得過且過,終其一生,平凡至極。人都有私心的,這無可厚非,也不是錯,但是在危難關頭也總會有人挺身而出,這樣的人,令人敬佩,值得被稱為英雄,尤其是關乎國家大衣、興衰存亡之事。
  • 宅家期間「生物鐘」全亂!專家教你如何調整睡眠,提高免疫力
    根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人睡眠白皮書」的調查顯示:「全民宅家期間,睡眠是「保量不保質」,人們睡得更多反而睡眠質量下降。」宅家前,90%的人集中在20-24點就寢;全民宅家期間凌晨後就寢人數超過50%。人們深夜閱讀興趣加強,用睡眠時間刷資訊的人越來越多,深夜1-2點用戶活躍度提升超過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