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在經歷過多次殘酷的部落鬥爭之後,成吉思汗憑藉自身強悍的武裝力量消滅了其他蒙古部族,統一整個草原。但他的勃勃野心並沒有因此得到滿足,他於1206年成立大蒙古帝國之後,隨即開始遠徵四方,站在不斷對外擴張浪潮的最頂端,企圖將天下都收入囊中。

在他的統領之下,凌厲霸道的蒙古鐵蹄幾乎踏遍了整個歐亞,中非大陸,甚至遠至羅馬邊境,因為蒙古族人經常啖食牛羊肉,故身體十分強健,並且常年的遊牧生活使他們很適應騎馬遷徙作戰,因此所到之處幾乎戰無不勝,一些小部族遠遠聽到蒙古騎兵的腳步聲就風聲鶴唳,恨不得立馬投降。
為什麼面對身為侵略者的蒙古軍隊,這些人不想辦法進行抵抗,反而如此畏懼呢?一方面敵軍的實力實在強悍無比,昔日裡養尊處優的國家部隊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另一方面,蒙古軍隊對於俘虜的手段十分殘忍,他們所到之處可謂是寸草不生,片甲不留。
一般的兩軍交戰,敗者一方投降之後,性命往往得以保全,再狠厲的軍隊也不過就是斬殺戰敗的軍人,平民百姓們在投降之後,一般是不會有性命之憂的。而鐵木真為了永除後患,下令對俘虜實行「車輪斬」,「車輪斬」就是將身高在車輪之上的男性全部斬殺,只有比車輪還低的孩童和女性才能得以倖免。

之所以會推行「車輪斬」這個殘忍無比的策略,是因為一個部族裡的人往往都有血緣關係,他們對於部族忠心耿耿且極具復仇意識,很難被蒙古軍隊收為己有,還不如殺之以除去後患。而留下婦女和兒童也並不是出於對婦孺的同情,也是別有目的。
在草原上,人口數目的壯大就是兵力的增強,但由於生存環境惡劣疾病頻發,孩子的出生率並不高且十分容易夭折,留下這些年幼的孩童俘虜,他們尚不知人事,並不了解部族的滅亡,通過日後的教導很容易為蒙古效力。而婦女一方面可以作為賞賜的戰利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掠奪回來繼續為自己生兒育女,自然有留下來的價值。

除了「車輪斬」以外,蒙古軍隊還有另一種慘絕人寰的滅族方式—屠城。正如字面意思,屠城就是指殺盡城內存在的一切生靈,男女老幼,不留下一個活物。真是聽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慄。
慘無人道的蒙古軍隊就是憑著自己的鐵腕政策,大殺四方,也許會有對戰方因為懼怕被俘虜後的悲慘命運,而更加激烈地防守和反抗,但這都只是少數,且因為力量微弱,往往掀不起什麼風浪。更多的人都因為懼怕而選擇收兵投降,為自己祈求一片生機。
蒙古軍隊之所以採用「車輪斬」和屠城,除了穩定統治的實際考量以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內核,這也牽扯到了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區別所在。

與後者相比,農耕文化更加注重人的重要性,需要人來耕作土地,奴隸主將人看作是創造財富的工具,發動戰爭也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勞動力來壯大自己的實力,因此漢族人發動的戰爭中,很少出現屠城,「車輪斬」這種手段,一個原因是沒有必要,另一個是因為太過殘暴的手段與我們一直推崇的儒家文化相違背,所以更多時候會採用勸降收編。
而遊牧民族向來茹毛飲血,比起招收奴隸,他們更看重本族人之間的血親關係,多餘的奴隸即不能保證其忠心,反而會消耗食物等資源。且遊牧文明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放牧牛羊,人並不處於核心地位。放牧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所以他們開疆擴土,而徵服的土地上所帶的人就成了多餘物,與其費盡心機收編,不如直接斬殺來的方便。

事實證明,這種暴戾的觀念也許在小範圍內,比如治理一小塊部族或者是一個小國的時候十分奏效,但長此以往,必定會引起人們在過度畏懼之後的強烈抗爭,對於穩定統治根基是大大不利的。而且想要統治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這種高壓政策更是無路可走。
所以即便成蒙古軍隊曾經盛極一時,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忽必烈又滅了宋朝建立起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元朝。但終究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在短短98年之後就走向了覆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