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太平洋數碼
說實話我發現不管是中國人還是中國的企業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不吃點虧是不會正視自己的。你還別不信啊,不信咱們可以拿中國企業來跟外國企業對比一下,你就會發現不管是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的運營模式都有著天大的區別,有時候我時常在想,這些外來企業其實才是本土企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跟我一樣的錯覺,因為這些外來企業對我國文化以及本土居民的習性是極其注重的。就拿我們比較熟知的蘋果跟華為來說吧,蘋果是極為奉行「人文主義」,這一點跟我國政策是很貼合的。反觀華為呢,「狼道精神」反而是他比較推崇的。
企業精神的不同在他們的產品上更是可以直觀地體現出來,蘋果旗下的產品雖然槽點多,但是留下來的大多都是比較貼合用戶使用習慣的。反觀華為這邊呢,雖然各種功能以及「黑科技」不斷,但是仔細發現其產品上搭載的功能很多都有點反人類的意味,比如隔空操控、屏幕發聲等等,總之現在華為的作風展現出來的就是一副別管我上不上廁所,我先把坑佔上。直白地說,蘋果更青睞把技術或者產品打磨成熟之後再發布,而華為恰恰相反,機海戰術的運用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現如今對華為表示「質疑」的應該不止我一個,按道理來講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可是驚人的一筆數字,而且這是持續性的投入。但是到了用戶階層的時候我們似乎往往卻感受不到這些投入帶來的成果,手機不說了,至今只見售價的上漲其產品的口碑以及風評明顯遜色於iPhone,ipad、個人PC同樣也是。在各個智能產品領域基本都是被蘋果包圓了,雖然說市場是日息萬變的,很多人的固然一時取得成功,但如何長久的成功下去才是根本。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蘋果從上市到現在已經火了十多年了吧?
既然他能火這麼久其運營策略肯定是得到市場的認可的,反觀華為這邊卻是有點讓支持華為的用戶有些著急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似乎華為並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區別,還在不停地涉足其他領域來擴大自己的戰場。就拿近日企查查的一份信息來說吧,根據企查查推送的信息顯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被公開授權了申請的名為「無人機控制系統和方法」等跟無人機相關的專利,其專利公開號為CN110737212B。而專利內容通過摘要得知,該申請是由華為提供了一種無人機控制系統和方法,該系統可以支持多種類型的任務的實現從而蠻子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華為身上發生的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了,我就不多說了。在如此處境下尋找其他領域進行突破確實是一種突破困境的方法,當然這裡的無人機是我們大家常見的那種還是軍事的那種就不從得知了。不過不管怎麼樣,尋找新的出路暫時規避目前的風險似乎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是這個信息突然讓我想到了之前華為進軍無人駕駛的這件事。為什麼聯想到自動駕駛這個事呢?別急,聽我慢慢說!
華為現在的動態可以說是備受國人的關注,華為入駐自動駕駛領域的時候還興起了一波華為造車熱,雖然華為最後進行了闢謠,但是並沒有影響網友的討論,一些數碼博主還通過個人或者門路嘗試一探窺鏡,最後不知是有可靠信息來源還是民間分析,總之最後都指向華為會發力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主的軟體業務。要知道,自動駕駛有車不是必要的,重點還是他的系統,這一下讓國民對華為的崇拜再次上升了一個高度,但是我卻從這其中發現了貓膩。
在其相關頁面中將其展示的極為晦澀的定義進行釋義我發現這些跟自動駕駛幾乎都沒什麼關聯,而成功案例中非常醒目地提到了東風本田,我原以為跟自動駕駛應該沾邊了吧,誰知道點進去一看才明白原來是華為給人家裝了一個4S店的數據管理系統。而當時的東風本田基礎架構主管丁方是這樣評價的:「華為CloudCampus雲管理園區管理方案基於雲技術,不需要工程師再跑到4S店去運維、排障,同時這個方案還提供豐富的數據分析能力,把客流、到訪次數、來訪時間都統計出來,幫我們進行精準營銷。」試問,這跟自動駕駛有毛線的關係?
跟我一樣表示懷疑的還有不少,很多網友對此進行探討,而我今天想去截圖的時候發現相關頁面儼然沒有了東風本田這個事了。而且更耐人尋味的是下面一個美女雙手離開方向盤的圖片,我同樣以為這個應該跟自動駕駛有關係了吧,但是點進去之後發現仍沒有關係。它介紹的只是關於智能園區、IP廣域、數據中心的設備有關的東西,但在第一段,華為煞有介事的用到了L3、L4、L5這些汽車人熟悉的自動駕駛術語,不是自動駕駛非要煞有其事地往無人駕駛上貼,從標題、到圖片,可謂是不遺餘力。
說到這我想華為的「無人駕駛」應該算是真相大白了,直白地說他只是一個披著「無人駕駛」外衣的企業網絡解決方案。那麼現在讓我們在回歸之前無人機這件事,兩者之間是否有相同的「經歷」呢?我們不從得知,而我也不是來唱衰華為的,只是單純的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你蒙我一次還想蒙我第二次?羊來了的故事我從學前班的時候就學習過了,那麼其他人呢?我至今記得,在針對華為禁令正式生效的時候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問答,其標題大致為:「中國十幾億人,難道就救不活華為?」
裡面的評論我至今記憶猶新,用不堪入目來形容一點不為過。他們把華為今日困境歸罪於國人的不識時務、崇洋媚外。但是,一切的罪責都是用戶的嗎?禁令生效那一刻,用戶的態度以及立場表現得十分的明確,但是換回來的是什麼呢?這並不是我對華為的惡意抨擊,也並非抹黑,而是從如今的企業作風來看,即使是沒有外界因素的幹擾恐怕也會發生發展受限的問題吧?
為什麼受限?那我們應該了解何為生意!何為買賣!作為用戶來講,用戶階層本身對企業沒有任何防備之心,對買賣的理解也是十分的單純,有買有賣即使買賣。市場生態的運轉無外乎也就是這兩個字而已,但是我們的企業是怎麼做的呢?總是想著先把用戶口袋中的錢拿過來,自己不用擔什麼所謂的風險,然後再給用戶東西。期間發生任何問題也都是由用戶來承擔,我想說用戶欠你的?
這些企業中不單單指華為,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5G也是,基站不夠多,信號質量差,耗電等一系列問題是逐步在解決,但是在此之前呢?5G手機更新換代了好幾代,就連蘋果這個落後一年最後入局5G的都推出5G產品了,我們的5G還在建設中。信號覆蓋更不用說了,才堪堪滿足一二線城市的使用,但是你「拿錢」的時候卻是全國上下一把抓,就連用老年機的用戶你都沒放過,試問你覺得合適嗎?
寫在後面:用戶為什麼不支持你?這個問題我覺得作為企業運營者以及管理者應該正視這個問題,用戶需要的不是你拿什麼所謂的「第一」「名列前茅」這些空話,用戶也沒有那麼義務與時間去拿自己的真金白銀換你畫的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