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月】近紅外前哨淋巴結顯像——尋找早期肺癌中「真正」的N0

2021-02-12 知識城邦
Finding the 「True」 N0 CohortTechnical Aspects of Near-infrared 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lliam Phillips;Kathleen Weiss;Christopher Digesu;Ritu Gill;Emanuele Mazzola;Hisashi Tsukada;Lana Schumacher;Yolonda Colson;

Annals of Surgery. Publish Ahead of Print():, JULY 09, 2020

DOI: 10.1097/SLA.0000000000004176   PMID: 32657925 Issn Print: 0003-4932

Publication Date: July 09, 202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echnical-, patient-, tumor-, and treatment-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IR guided SLN identification.

目的:探索性研究影響近紅外顯像引導下前哨淋巴結顯像的技術要點、患者特徵、腫瘤、治療相關因素。

Background: Missed nodal disease correlates with recurrence in early stage NSCLC. NIR-guided SLN mapping may improve staging and outcome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occult nodal disease.

背景:未檢出的淋巴結轉移與早期肺癌復發相關。近紅外顯像引導下的前哨淋巴結顯像通過確定隱匿性淋巴結轉移或可提高分期準確性和長期預後。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 phase I clinical trials investigating NIR-guided SLN mapping utilizing ICG in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resectable NSCLC.

方法:回顧性分析2項I期臨床試驗以探索外科可切除NSCLC使用ICG行近紅外顯像引導下淋巴結顯像的影響因素。

Results: In total, 66 patients underwent NIR-guided SLN mapping and lymphadenectomy after peritumoral ICG injec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SLN identification with injection dose ≥1 mg compared to <1 mg (65.2% vs 35.0%, P = 0.05), lung ventilation after injection (65.2% vs 35.0%, P = 0.05), and albumin dissolvent (68.1%) compared to fresh frozen plasma (28.6%) and sterile water (20.0%) (P = 0.01). In patients receiving the optimized ICG injec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SLN identification with radiologically solid nodules compared to sub-solid nodules (77.4% vs 33.3%, P = 0.04) and anatomic resection compared to wedge resection (88.2% vs 52.2%, P = 0.04). Disease-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are 100% in those with a histologically negative SLN identified (n = 25) compared to 73.6% (P = 0.02) and 63.6% (P = 0.01) in patients with node negative NSCLC established via routine lymphadenectomy alone (n = 22).

結果:總計66例患者於瘤周注射ICG後,接受了近紅外前哨淋巴結顯像和淋巴結清掃術。前哨淋巴結顯像率在注射劑量≥1mg組顯著優於<1mg組(65.2% vs 35.0%, P = 0.05),注射後進行肺通氣成像更好(65.2% vs 35.0%, P = 0.05),ICG溶於白蛋白(68.1%)中注射較溶於新鮮冰凍血漿(28.6%)或蒸餾水(20.0%) (P = 0.01)更好。在接受了理想的ICG注射後,影像學實性結節的顯像顯著好於亞實性結節(77.4% vs 33.3%, P = 0.04),行解剖性切除組顯像顯著好於楔形切除組(88.2% vs 52.2%, P = 0.04)。DFS和OS在前哨淋巴結確證為陰性組(n = 25)均為100%,而通過常規淋巴結清掃術確證為淋巴結陰性組(n = 22)NSCLC患者的DFS和OS分別為73.6%(P = 0.02)、63.6%。

Conclusions: SLN(s) are more reliably identified with ICG dose ≥1 mg, albumin dissolvent, post-injection lung ventilation, radiologically solid nodules, and anatomic resections. To date, N0 status when established via NIR SLN mapping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ecurrence and improved survival after surgery for NSCLC.

結論:前哨淋巴結檢出率在注射劑量≥1mg、溶於白蛋白、注射後行肺通氣、影像學實性結節、解剖性切除術中更高。目前通過NIR SLN活檢或可降低NSCLC手術後復發並提高遠期生存。


兩項試驗簡潔明了,先探索影響前哨淋巴結檢出的影響因素,後探索前哨淋巴結檢出在早期NSCLC預後的價值。

FIGURE 1.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for analysis of (1) SLN success rate by technical-factors; (2) SLN success rate by patient-, tumor-, and treatment-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 receiving optimized ICG injection; and (3)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node-negative NSCLC (aIncludes 17 patients with SLN identified despite nonoptimized ICG injection). ICG indicates indocyanine green; NIR, near-infrared; NSCL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LN, sentinel lymph node.

很明顯注射劑量≥1mg、注射後肺通氣、溶於25%白蛋白更有助於顯像。

討論

推薦用於ICG淋巴結顯像的方式有:注射劑量≥1mg、注射後肺通氣、溶於白蛋白。本研究於2009年開始,一做就是十餘年,可見ICG在肺癌前哨淋巴結顯像中實在不算強項。小樣本量下的數據存在潛在偏倚,個人考慮如果能告訴我們整個尋找前哨淋巴結的時間會更加有參考意義吧。若要以這種方式尋找早期N0患者恐不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

針對這個話題上個月剛發了一篇薈萃分析,結論是The use of ICG in SLNB for NSCLC, while promising, is far from ready for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吲哚菁綠ICG太熟悉了,有人用它找結節,有人用它找平面。但其在肺部手術應用於淋巴結清掃還是步履維艱啊,肺內各個段間的發育變異較大,且肺部淋巴引流錯綜複雜,想要便捷檢出前哨淋巴結屬實不易。NIR ICG要想達到在乳腺外科和胃部腫瘤般的應用效果,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近紅外手術「導航」的應用
    近紅外染料以及近紅外成像成為了這一近幾年迅速發展的新興領域。而放射性核素成像、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和磁共振成像等成像設備不可能搬到外科手術室,而且這些成像設備在操作過程中對醫生和病人有一定的損害,近紅外手術實時成像系統由其操作簡單,無毒無害,移動靈活,經濟等特點越來越得到外科醫生的青睞。 1.
  • 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為腫瘤手術「導航」—新聞—科學網
    2013年,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可以為臨床醫生提供有效幫助,未來十年將在腫瘤術中極具應用前景。
  • AM:多通道近紅外二區(NIR-II)探針用於腫瘤侵入性淋巴結的檢測和...
    另一方面,前哨淋巴結活檢是術前進行的侵入性手術,活檢術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對結果進行判定從而進行治療方案的確定。如果我們能夠在術中切除淋巴結的過程中就能夠檢測淋巴轉移灶,則可以為患者和外科醫生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對轉移灶的精準檢測可使手術節省更多的淋巴結,同時提高診斷治療效率。因此,在淋巴結手術導航期間同時顯示前哨淋巴結中的腫瘤轉移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 [一文讀懂] 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示蹤劑大盤點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淋巴轉移為主要擴散方式,死亡率僅次於肺癌,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手術治療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前哨淋巴結活檢術主要應用於體檢或常規影像學檢查未發現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對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結活檢,前哨淋巴結陰性患者不行腋窩淋巴結清掃。SNLB已經被大量研究證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可用來預測腋窩淋巴結轉移狀態的處理方式。但由於淋巴結與周圍的組織對比不明顯,為活檢造成了一定困難。
  • 早期肺癌 微創手術效果好
    每年的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目前在全球,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首位。臨床上,80%的肺癌一發現就已是晚期,這時候才發現意味著大多數人不治療只有3~5個月的生存期,即使治療,平均生存期也只有11個月左右。但如果能早期發現肺癌,經過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有90%的人能活10年以上。
  • 肺癌的早期症狀胸痛 肺癌早期有什麼症狀
    肺癌的早期症狀胸痛是怎麼回事其實早期的肺癌的症狀有很多的,不僅僅會出現肺癌的現象,那您知道是什麼什麼導致出現胸痛的現象的嗎?感興趣的趕快來看看啊。及早發現肺癌的早期症狀有助於及早治療,及早痊癒,而肺癌的早期有不同的症狀表現,那麼,肺癌的早期症狀胸痛是怎麼一回事?肺癌又稱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是生長在支氣管黏膜或肺泡上的惡性腫瘤。
  • Cell Stem Cell:新型類器官平臺或能加速早期肺癌的研究 有望幫助...
    2020年9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哈佛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加速平臺,其或用來研究早期階段的肺癌並能識別和檢測潛在的新型療法,即利用衍生自肺部細胞的類器官來深入開展研究。
  • 36歲男子肺癌晚期離世!專家:手指出現異常,小心是肺癌早期症狀
    確診肺癌晚期之後,小高(化名)這樣說。 小高今年36歲,他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抽菸,而且菸癮非常大,基本上一天得有2-3包的量,起初他覺得並沒有什麼,心理還想,哪個真正的男人不抽菸。
  • 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示蹤劑進展
    核心提示:前哨淋巴結活檢術替代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已成為早期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處理的常規。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在提供腋窩淋巴結轉移狀況信息的同時降低上肢淋巴水腫、感覺異常及運動障礙等併發症的發生率。   傳統的示蹤劑核素和藍染料存在一定缺點。
  • 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分子影像設備在臨床應用中獲進展
    醫生通常憑藉主觀經驗對腫瘤組織進行切除,少切會造成復發,多切又會對患者造成傷害,所以一種術中提供客觀腫瘤邊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以乳腺癌為例,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的報導,對於乳腺癌I期和II期的病人來說,如果早期發現並實施治療,其5年期生存率可以達到80%以上。而臨床操作規範指南(NCCN)上明確指出,乳腺癌早期(I期或者II期)腋窩淋巴結陰性的病人必須實施前哨淋巴結活檢手術。
  • 肩痛是肺癌早期症狀嗎 6種癌症早期信號
    除了對早期肺癌的治療效果好,還能延長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緩解痛苦,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癌症訊號肺癌———乾咳、咳血不明原因的長時間的刺激性乾咳或氣促。這除了慢性支氣管炎症、肺氣腫等外,就可能是肺癌的表現。突發性痰中帶血或少許鮮血絲、咳血。年紀大的人出現這種情況要警惕肺癌,年輕人則可能是肺結核等病引起。
  • 肺癌如何早發現早治療?李惠利醫院引入早期肺癌血液檢測
    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但是大部分患者早期沒有任何症狀,由於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許多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目前全球已經有了在出現症狀之前發現早期肺癌的相關檢查方法。一種是大家比較熟悉的CT,這是通過影像學發現肺部有沒有微小病灶。CT技術最近發展非常快,可以發現最小2毫米的微結節病灶。
  • 早期肺癌中1/6的人會出現肺外症狀
    每年的11月份是「國際肺癌關注月」。作為全球頭號癌症殺手,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仍呈持續上升的趨勢,而這一趨勢在中國尤其明顯。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科副主任張蘭軍稱:「以本院為例,今年新增肺癌病例3500例,比去年增加75%,增長速度驚人。」在此,提醒市民遠離菸草及空氣汙染嚴重的區域,以減少肺癌的發病。
  • 早期肺癌早診治生存率可達80%
    核心提示:近幾年,中國的肺癌發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成癌症「第一殺手」。由於肺癌起病隱匿,早期可沒有任何典型症狀,不進行針對性的體檢篩查一般難以及時發現。上周日,楚天名醫大講堂走進武漢市中心醫院,邀請該院呼吸內科主任胡軼為廣大市民講解肺癌防治的相關知識。
  • 肺癌早期,咳嗽有3個特點,別忽視,當心是小細胞肺癌
    肺癌到現在為止依然是很多人害怕的一種惡性疾病,並不僅僅只是因為近兩年的發病率的不斷增長,而且還與它的高死亡率有很大的關係。這種癌症也沒有年齡和地域上的差異,並且依據這兩年的醫學水平,在治療上依然沒有一些很好的藥物可以完全控制住這種疾病。
  • 肺癌早期能活多久?早期手術七成可治癒
    核心提示:肺癌早期能活多久?肺癌之所以造成人們的恐懼,主要是因為它有極高的死亡率。專家稱,實際上,通過早期手術,肺癌的治癒率可超七成。但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病人首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   肺癌早期能活多久?肺癌之所以造成人們的恐懼,主要是因為它有極高的死亡率。
  • 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原標題: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11月3日,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吳君臣研究團隊在多肽分子探針研究領域獲得重要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解聚集的磁—光雙功能新型探針,可用於早期肺癌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據世衛組織預測,到2025年,我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
  • 早期肺癌肺段切除:從技術到臨床研究
    肺段切除術的適應證多種多樣,可用於治療肺癌、轉移性肺腫瘤或多種非惡性疾病。早期肺癌治療中,肺段切除術最初僅為不能進行常規肺葉切除患者的治療選擇,而隨著更多證據的出現,肺段切除適應證隨時間不斷變化,肺段切除術在早期肺癌治療中的應用更加廣泛。理論上,肺段切除相比肺葉切除可更好地保留患者肺功能,但腫瘤不完全切除的風險更高,因此肺段切除術的適應證已成為爭論的焦點。
  • 近紅外與中紅外光譜分析的區別
    近幾屆匹司堡分析儀器會議上,NIR已成為紅外光譜分析報導的熱點。NIR在線分析應用給石化工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更是引人注目。     根據紅外輻射在地球大氣層中的傳輸特性,通常分為近紅外(0.75μm到3μm)、中紅外(3μm到30μm)、遠紅外(30μm到1000μm)。   主要區別是波長不同,應用領域不同。
  • 肺癌早期三大易被忽視的症狀
    核心提示:咯血,肺癌的第二個常見症狀。常因癌組織侵犯支氣管黏膜而引起。咯血量一般很少,常為血絲痰,可持續數周、數月或呈間歇性發作。由於咯血的量少或間歇出現,易被人疏忽。   所以疾病的早期症狀都是幫助診斷主要依據之一,但卻因為是早期,而症狀又較常見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