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視頻版」已製作完成,請關注後到我的主頁裡面觀看本文的視頻版——內含一段震撼且完全真實的AI給人類打電話的過程)
人類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當然,在這個話題開始前,我已經進行了排除法的演算,簡單的說,我已經不首先考慮隕石撞地球、太陽浩劫、大氣層漏洞,冰川融化,地球停轉等災難的預測。
因為,從科學的客觀角度來說,這些「爆發性」災難,距離我們實在太遙遠,經過最後的推敲,我們認為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並且是最先到來的「末世」災難,大概率就是「人工智慧」,通俗點說,就是機器「人兒」。
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一些科學家擔心:在不久的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會超越人類的智慧,甚至會反過來控制和毀滅人類。
對這一災難性的預測來自一群世界上公認「最聰明的人」。
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已逝),以及美國的「科技狂人」伊隆·馬斯克,研究者認為,人工智慧超過人類的時間點——「奇點」已經逼近。很可能就在幾十年後。而如果地球上誕生了某個天才程式設計師,比如2030年一個千年不遇的程式設計師「降生」了。當他到了2050年時,或許就研究出了自由思想的「人工智慧」。
呃……有人說,你別鬧了,千年不遇的人哪那麼好出現,其實,這非常有可能,因為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領域的知識與產物更新速度實在太快。所以,這就是成就一個「千年鬼才」的完美溫室。而且千年一遇是概率性事件,人類壽命很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處在某個千年奇蹟的醞釀期中卻無法預見發生。
2015年,史蒂芬·霍金(已逝)對人工智慧發表出警告,稱未來100年內,人工智慧將比人類更為聰明,機器人將控制人類。他曾指出,現在不是擔心誰控制人工智慧的時候,而應該擔心人工智慧是否能被完全控制住。未來 100 年中,人類將面臨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慧的挑戰。
其實,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類似,象棋挑戰賽,超級運算等等,這都是先兆。
那麼,現在讓我們直面一個嚴肅而細思極恐的問題:人類面臨什麼樣的危險?機器人是否會比人類還聰明?什麼樣的機器人才是有危險的人工智慧。
英國計算機先驅阿蘭·圖靈曾設計了一個甄別實驗。
現在,請大家認真聽我講一下這個「可怕的實驗」。
他讓一臺計算機和一個人做競賽,說服一個看不到它們的觀察者,盡其所能的企圖使觀察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人類,當機器人至少把半數觀察者矇騙了才算通過了測試。
但目前,尚無一臺計算機通過測試。但圖靈也指出,當超級智慧機器人通過圖靈測試時,人類的「報應」就到來了。
好了,大家可以鬆口氣了,計算機還沒有徹底忽悠人類,我們所擔心的智慧機器人是能夠像我們一樣思考、行動,這裡行動應廣義地理解為採取行動,或制定行動的決策,而不是純粹的肢體動作,而且他們具有知覺和自我意識。
你現在可以腦補一個畫面,未來某一天,機器人給你打了個電話,模仿你家人的聲音,達到一些目的,而你卻……完全沒有識破。就問你怕不怕?
機器人更大的計劃,那我們就不敢想像了。
人工智慧對人類的毀滅能力是什麼?牛津大學也給出了解釋。
人工智慧不是像核武器一樣瞬間消滅人類,而是會逐步取代人類。真正可怕的是智力,比人類更聰明、更擅長社交、更有工作能力。
這個解釋的意思是,「他們」自己玩轉了地球,就像是我們玩的遊戲中的NPC,當「他們」建立了自己的生存系統或虛擬生活,如果我們人類認為我們自己才是——活物。那麼,機器人達到一定程度,它們也會認為人類才是——異類。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邏輯道理。
最後向大家介紹一個詞:「奇點」
首位用「奇點」這一術語描述這種技術大變革的人美國數學家、科幻小說家弗諾·文奇,此後,高科技企業家雷·庫茲韋爾在其著作《奇點迫近》一書中進一步提升了這一概念,他認為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超人類智能的出現。同時對自己的預測也很有信心。
他甚至將到達「奇點」的時間定為 2029 年,距離現在也沒幾年了,況且5G也真的來了。大家並不需要太在意「奇點」的具體概念是什麼,用我們都能完全理解的話來說,他就是告訴我們,2029年,就是一個智能時代的變遷,機器人會像我們一樣,從「大學」畢業了。
我們拿到了畢業證書要幹啥呢,當然要謀生、開啟事業,而當機器人有了意識,告訴自己「該自由的幹點啥事兒的時候」,我們可以腦補一下,你和一個機器人面對面站著。看到的並不是一個「電子觸控螢幕」,而是一雙眼球,而那眼球中……它正在分析你、算計你。用一切客觀的手段,以達到它的『主觀』目的。
真是讓人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下機器人三大法則。
法則一,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條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得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法則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法則三,在不違背第一、二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但我在想,人類是非常有預見性的神奇物種,既然定下了三大法則,那應該也就意味著有概率會發生什麼。
加速您對這個世界科學與超自然的理解與見解,Space探路者將為您探索更多內容,如果喜歡,請關注留言支持一下,感謝您的收看,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