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人工智慧壓軸講:圖靈獎得主對AI十年進展不買帳?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引 語

過去十年 AI 的進步不能讓圖靈獎得主 Alan Kay 滿意。他在計算機世界混沌初開的時候進入這個領域,見過太多的「革命性突破」。他現在關心的是,如何讓人類科技發展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來面對最重大的挑戰:氣候變暖。他認為,人類現在有能力解決這一問題,但因為鴕鳥悖論等認知偏見而遲遲沒有行動。「我們需要來真的。」 在上個月的北京智源大會上,Alan Kay 呼籲道。

撰文 | 華 夏

●  ●  ●

01

「AI這個詞已經被偷走了」

「您對過去60年,尤其是過去10年的AI進展怎麼看?」

當2003年圖靈獎得主 Alan Kay 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他笑著回答道:「哦,這個問題很簡單…… AI 這個詞已經被偷走了。當年我們稱之為人工智慧的研究,現在被改作 『通用』人工智慧(General AI)。有些人想要取得成功,於是他們決定忽略人工智慧研究中較難的問題,也就是關於認知的那部分…… 我承認機器學習領域取得了醒目的成就,但我絕不會將其和真正的 AI 混淆,絕無可能。」

這是 2020 北京智源大會的壓軸演講現場,我和幾千人一起在線觀看了 Alan Kay 和華人計算機專家張宏江的對談。看上去,Alan Kay 似乎對AI過去十年的發展並不買帳。

在他看來,一個足夠複雜的機器學習系統,就像是一隻「超級鴿子」。這隻超級鴿子可以做許多有用的事情。但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人員,不能用這個子領域的進展來標榜整個人工智慧領域的成功。Alan 指出,如果我們想要發明能夠和人類自然交互的 AI 系統,就必須讓 AI 學會理解人類的語境和常識。過去四十年中,這個領域幾乎沒有得到經費支持。

而現在,Alan 表示,即便我們擁有巨量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網絡和專用的晶片,我們做的一切不過是 Judea Pearl 所說的 「曲線擬合」(curve fitting),無論是通過多項式這樣的最簡單的模型來完成,還是通過最複雜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來達成,曲線擬合都僅僅是在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之間找到某種固定的模式,而非 「理解」 數據。Judea Pearl 是貝葉斯網絡的發明者,也是2012年圖靈獎的獲得者。他現在致力於讓機器能夠理解因果關係,而不僅僅是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我們不能用 AI 中小小子集的成功,來假裝我們在整個領域裡獲得了激動人心的進展。我們需要來真的(get real)…… 如果我有什麼話要告訴年輕人,那就是,別去管那些發論文,拿學位的廢話…… 真正獲得突破的人,不會在意這些。」

Alan Kay 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了另一個著名的「非主流」 研究者和 AI 大潮中的 「異見人士」,印第安納大學的認知科學教授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略懂中文的他為自己取了侯世達這個名字。他通常以跨學科巨著《GEB》聞名於世,但成名並獲得終身教職後,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研究人工智慧。

在2019年接受果殼網的採訪中,他嚴厲地批評 AI 領域的機器學習路徑。例如,Google 翻譯團隊宣稱他們的翻譯水平已經達到了人類水平,但仍然會犯低級錯誤,如下圖所示,在明顯的上下文裡,將 「shingle」 翻譯為 「帶狀皰疹」 而非 「瓦片」。

直到成稿,Google 也沒有修復這個翻譯問題。當然,對於黑箱算法來說,修理特定翻譯錯誤是非常困難的。

「1950年代那會兒,說 『我們正在研究 AI』 是沒問題的,我們是在研究它,是在嘗試理解智能,但現在人們不那麼說了,人們說『這是智能的』,『那是智能的』。我不喜歡這樣。這是過度簡化扭曲,誤導原意。」侯世達在採訪中直言。

不難理解 Alan Kay,Judea Pearl,侯世達這些前輩,對當前 AI 領域繁榮表象的批評。圖靈在那篇啟發後世的論文中,提出的問題是「機器能思考嗎?」(Can machine think)?許多老一輩研究者關心的是從科學上理解智能,而機器學習並非人類智能的運作方式,因為人類顯然不需要從巨量的數據中學習如何分辨貓狗。在他們看來,想靠機器學習實現真正的人工智慧,就像那個古老的寓言,「有人想順著一棵樹往上爬,一直爬到月球」

而如今,擁有六十年前研究者不敢想像的數據量和計算能力的 AI 研究者,會更加傾向於相信,飛機為了飛行,並不需要像鳥一樣揮動翅膀。誠然我們能造出厲害的機器,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世界冠軍。但是,我們還是不理解人類的智能是如何運作的。「我們應該嚴肅低對待人工智慧中的『智能』二字(We should take the word 'Intelligence' seriously)。」Alan Kay 強調道。

02

施樂(Xerox)傳奇

80歲的 Alan Kay 語出驚人的背後,的確有真本事。

他1940年出生於美國麻省,父親是生理學教授,母親是音樂家。小時候的Alan是個神童,三歲就學會了流利的閱讀,上小學前,他已經讀完了 150 本書。他說,「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老師在騙我了。」

Alan大學在西維吉尼亞的 Behany 學院讀生物學專業,還輔修了數學。他沒畢業就參加了空軍,並因此接觸到了計算機,成為一名IBM 1401 程式設計師。從空軍退役後,Alan 到科羅拉多大學繼續讀書,拿到了數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本科學位。1966年,進入猶他大學工程學院讀研究生,研究電氣工程。1970年,Alan 加入了加州的 Xerox 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 是 1970 年施樂(Xerox)發起的,致力於為 「未來的辦公室」 做長期研究的機構。施樂靠雷射印表機成為全球知名的數字與信息技術產品公司,其前身是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網際網路的原型阿帕網(APRAnet)就是這個機構在1966年的研究產物。

在PARC, Alan 發明了圖形用戶界面(GUI)。如果沒有這個發明,就不會有後來的 Windows 和 Macintash,我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使用滑鼠和鍵盤,通過點擊或者觸控螢幕幕上的圖形來和電腦交互了。

圖片: Flickr user Nobuyuki Hayashi

不過這還不算什麼。在施樂期間,Alan Kay 基於 Smalltalk 語言,提出了面向對象編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ing)的思想。這個思想幾乎應用在一切現代日常計算機應用軟體的代碼中,也是 C++,Java,Ruby 等現代程式語言的基礎設計。此外,他在70年代初,他還提出了 Dynabook 的原型,啟發了現代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電子書的設計。他關於 GUI 和 「每個人都能用電腦」 的思想,深刻影響了比爾蓋茨和賈伯斯。

年少功成的 Alan Kay 多才多藝,曾是職業爵士吉他演奏家和業餘管風琴演奏家。顯然,他認為自己是名有科學背景的藝術家。「藝術家不會因為別人不接受他的想法就停止創造,他們創造並不是為了售賣,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思想得以顯現於世。」 他在分享中說道。

Alan Kay 毫無意外地提到最近40年來計算機技術的 「停滯」。

Alan 曾在17年 FastCompany 的採訪中表示,Tim Berners-Lee 創造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即WWW)和 HTML,與 Douglas Engelbart (超文本連結和滑鼠的發明人)的思路相比格局太小,只是碰巧被其他同樣頭腦簡單的人接受,變成了標準。而 iPad,也只是他在70年代創造的 Dynabook 和後來的產品 Xerox Palo 的延長線,不幸的是,iPad 更加消費主義。

微型計算機 Xerox Palo,比 Macintosh 早了足足11年,只不過售價相當於現在的 11萬美元。

在他看來,最近20年只有 Croquet 項目值得一提。該項目設想了一個所有參與者都可以自由互動的虛擬實境環境,像是創造一個大型多人在線網遊,但人們相互交流的是整套的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和人機互動方式,這使得參與者可以隨時改變各種物件的原始碼。Alan Kay 認為,「Croquet 的重要性可以和 TCP/IP 相提並論。」

03

遠景與 「瘋錢」

Croquet 是 Alan Kay 尚未實現的一項遠景(Vision)。他當年在 ARPA 工作時的領導,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的負責人 J. C. R Licklider 正是一個善於描繪遠景的人。

1960年代,Licklider 看到 「計算機命中注定要成為和未來普遍聯網的人類交互的智能放大器」(Computers are destined to become interactive intellectual amplifiers for all humans pervasively networked worldwide)。也就是說,他已經預言了個人計算機,基於圖形界面的人機互動技術,以及網際網路的誕生。更準確的說,不是預言,而是 「導演」 了這一切。

在 Alan Kay 看來,傑出領袖的責任在於提供遠景,而不是提供目標(goal)。只有這樣,才可能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遠景給你一種感覺,一種渴望,但沒有任何具體細節,沒有任何你可以直接上手的問題。你需要自己從遠景中尋找可以做的事情…… 遠景就像磁場,研究者能夠感受到這些磁場的存在,感受到北方在哪兒…… 但前往這個方向的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這些遠景,Alan Kay 說,讓當時的年輕人間獲得了一種 「美學意義的聯接」。「我們愛 Licklider 的遠景,就像愛一個情人...我們受到這遠景的召喚,就像一些人被宗教召喚。」

從 ARPA 到後來的 Xerox PARC,Alan 說,他遇到的領導者沒有官僚,而是科學家政客(Scientist statesman)。他們儘可能地免除了種種官僚手續和文書工作,更多地憑藉信任工作,放手讓年輕人去嘗試。他們甚至取消了同行審議(peer review)。在他看來,最頂級的工作,是無法找到同行的。

確實,兩個機構的幾乎每項工作,都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行業,它們根本就沒有競爭者。在 Xerox PARC,25名研究人員,5年的時間,每年1500萬美元的投資,便帶來了 8.5個重大發明(那0.5是網際網路),科研投資帶來的回報,現在已經超過了40萬億美元。

Xerox PARC 的8.5個研究成果

以阿帕網項目的誕生為例,Alan回憶到,人類的網際網路時代始於一個15分鐘的談話。1960年代初的一年,Robert Taylor 和當時 ARPA 的負責人 Charles Herzfeld 進行了一場談話,在15分鐘的時間裡,Robert 估算出約合現在 7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Charles 稍加詢問後同意了。幾乎在同一天,ARPAnet 項目開始運轉,而項目申請的文書工作直到一年後才補完。

這種程度的信任和效率,無疑會讓現在深陷經費申請泥潭的項目帶頭人心生羨慕。Alan Kay 認為,為了取得開創性的研究進展,就必須要有 「瘋錢」(mad money),不在乎後果和回報,投資可以沒有任何明確的目標收益。換言之,這些投資是 「非理性」 的。但為了創造,非理性是必要的。

在Alan Kay 看來,Mad money 需要佔到某個機構 R&D 經費的 1%~5%。如果我們認為 Xerox PARC 的經費—— 每年約合現在的1500萬美元—— 全都是 「瘋錢」,那麼財富 Top 418 的公司,都能供養得起自己的 Xerox PARC。而像中國和美國這樣的大國,各自至少可以擁有超過330個 Xerox PARC。

也就是說,我們的科技進步速度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Alan Kay指出,人類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那些更大的挑戰,例如全球變暖。

04

「我們需要來真的」

全球變暖才是 Alan Kay 現在最關注的問題。比起過去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身份,Alan Kay 現在更像一個思想家。他關心的是如何用科技來應對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例如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災難。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今年出生的孩子,在22世紀來到的時候剛好80歲。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他度過這一生?如何讓他在80歲的時候的地球看上去比現在更好,而不是更糟?」 Alan問道。

的確,氣候變暖問題是一個遠比新冠疫情危害更大的挑戰。地球上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在 200ppm~300ppm 之間震蕩。但自從1950年代以來,這個數字已經上升了33%,達到了414ppm。溫室氣體增多會讓地球氣溫升高,而這對環境的許多影響將是不可逆的。例如,我們的地球科學知識已經揭示,一旦格陵蘭的冰帽融化到一定程度,由於白色冰帽減少導致反射的陽光減少,當地氣溫將進一步升高,而進入融冰的正反饋循環中。末了,地球的海平面將上升7米。

「我們不能用創造問題時的思維水平來解決問題。」 Alan Kay引用愛因斯坦這句話,以解釋解決問題和產生問題並不是對稱的。他指出,打破一個系統的穩態是很容易的,但要恢復穩態就很難了。例如,推倒一個豎立的玻璃瓶,要比扶起一個平放的玻璃瓶需要的能量少得多。同樣,修復地球的生態,也遠比破壞生態系統要困難得多。

然而,因為人類固有的種種認知偏見,人們並沒有像面對二戰或冷戰那樣的戰爭威脅一樣,迅速組織起來,用科技的力量去解決問題。Alan Kay 認為,這些認知偏見中最重要的就是鴕鳥悖論,正如心理學者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所列舉的那樣:

1) 在時間和環境中的近視

2)失憶(快速忘記過去的困難)

3)樂觀(認為事情會自動變好)

4)慣性(尤其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

5)簡化(尤其是認知負擔過重的時候)

6)從眾(即要通過社會共識來做決定)

「一個不好笑的笑話是,人類只能在面對外星人入侵的時候才能團結起來。然而,對於氣候災難來說,這就太遲了。」 Alan Kay 警告說。

ARPA 和 Xerox 的經歷告訴 Alan Kay, 只要有適當的投資,優秀的管理和傑出的人才,憑藉人類的創造力和組織能力,可以解決最難的問題,做成偉大的事情。而如何讓人們能夠在災難降臨前就做好準備,而不是繼續假裝沒有問題發生,Alan Kay 認為,這一問題亟需解決方案和行動。

如同他在演講中所說,「我們需要來真的 (get real) 。」

作者簡介

華夏,一個關心人類的人。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相關焦點

  • 2020北京人工智慧壓軸講:圖靈獎得主對AI十年進展不買帳?
    引 語過去十年 AI 的進步不能讓圖靈獎得主 Alan Kay 滿意。他在計算機世界混沌初開的時候進入這個領域,見過太多的「革命性突破」。他現在關心的是,如何讓人類科技發展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來面對最重大的挑戰:氣候變暖。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密碼學……人工智慧絕對是...
    7月9-11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滬召開。本次大會共邀請到海內外近600位重磅嘉賓,涵蓋產學研用多個領域,包括7位圖靈獎得主、1位諾貝爾獎得主、39位院士在內的20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外頂尖人工智慧企業領袖。
  • 清華舉行巔峰對話 圖靈獎得主暢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楊遠帆)29日,2013年圖靈獎得主萊斯利·蘭伯特在清華大學人文圖書館報告廳,與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劉雲浩等專家進行「巔峰對話
  • 7位圖靈獎得主確認參會!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朋友圈」再擴容
    新華網上海6月22日電(馮麗)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重磅嘉賓數量較去年繼續增加,已有7位圖靈獎得主確認參會。6月22日上午,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介紹了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的籌辦情況。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哪些瓶頸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在「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發言。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人工智慧已經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有了很好的應用落地。看上去,如今的人工智慧已經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回到技術本身,在姚期智看來,人工智慧仍有自己的發展限制和需要突破的地方。
  • 圖靈獎得主、神經網絡之父等在華開班,培養高校人工智慧人才
    圖靈獎得主、神經網絡之父等在華開班,培養高校人工智慧人才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8-04-03 14:44 來源:澎湃新聞
  • 19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及菲爾茲獎得主
    19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以及7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匯聚山城,展開一場精彩的智慧碰撞。   此次峰會是2019智博會重要活動之一,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承辦,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協辦。
  • 他是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更是中國人工智慧引路人
    原創 木木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論壇 · 看點圖靈獎素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自1966年設立以來,有超過70位計算機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僅有一位華人——姚期智。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
    巔峰贅婿原標題: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的有限性有哪些「人工智慧(AI)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已經非常顯而易見,但實際上AI還有一些目前無能為力的領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現在AI算法的限制是什麼,它的有限性在哪裡?接下來在機器學習以及AI的發展之中,還有哪些需要實現突破的地方?」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開幕式上,中國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了《人工智慧理論的新方向》的主題演講。他的第一個論點是AI理論很重要。姚期智的第二個觀點是人工智慧(AI)絕對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 7位圖靈獎得主當選,新晉多位華人,2020 ACM Fellow公布
    在 95 名入選者中,包括多位華人,如杜克大學教授陳怡然、浙大教授任奎等,更有多名圖靈獎得主當選,可謂星光熠熠。群星閃耀:七位圖靈獎得主當選 ACM Fellow此外,在眾多當選者中,還有七位圖靈獎得主,他們分別是:1976 年圖靈獎得主 Michael O. Rabin機構:哈佛大學當選理由:提出非確定性自動機、概率自動駕,對可計算性和計算複雜性理論做出了貢獻。1980 年圖靈獎得主 C.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絕對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7月9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如期召開。在開幕式上,中國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了《人工智慧理論的新方向》的主題演講。姚期智在演講中提到了三個觀點,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舉例說服大眾。他的第一個論點是AI理論很重要。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絕對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
    7月9日,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如期召開。在開幕式上,中國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發表了《人工智慧理論的新方向》的主題演講。姚期智在演講中提到了三個觀點,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舉例說服大眾。
  • 圖靈獎得主Raj Reddy:要理解AI還要一萬年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圖靈獎最新資訊 > 正文 圖靈獎得主Raj Reddy:要理解AI還要一萬年
  • 72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創業,建立南京圖靈AI研究院
    雷鋒網獲悉,4月20日,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唯一華裔得主(截至2017年)、中科院院士姚期智率領清華團隊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南京圖靈人工智慧研究院。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親自出席了研究院揭牌與項目籤約儀式。姚期智於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兩個瓶頸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重要的幾個領域是:人臉識別、自動駕駛、語音識別,以及語義理解。在應用方面,安防、交通、醫療、教育、智能製造等都有了實際的應用落地。人工智慧從提出到現在發展了大半個世紀,看起來,現在已經欣欣向榮,但是,作為一項可能與人類大腦PK的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甚至還存在一些仍需努力突破的地方。
  • 這7位圖靈獎得主
    這7位圖靈獎得主,竟然今日才入選ACM Fellow,他們可是程式設計師「祖師爺」7位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許多基礎研究的關鍵是ACM研究員。要知道,ACM—美國計算機協會是世界著名的重要計算機組織,會員是其重要榮譽之一。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由ACM頒發。今天(2021年1月14日),當ACM新選出的研究員名單公布時,七位靈魂獎得主的名單令人驚訝。
  • 特邀報告丨圖靈獎得主John E. Hopcroft教授
    10月16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主辦,重慶郵電大學、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之信息科技前沿論壇」在重慶郵電大學成功召開。圖靈獎得主、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康奈爾大學John E.
  • NeurIPS 2019讓圖靈獎得主做你的導師
    NeurIPS 2019讓圖靈獎得主做你的導師 滾動企業創業科技品牌商業創新信息商訊行動商業合作:17733203660投稿NeurIPS無門路?
  • 24名圖靈獎得主、81位諾獎得主聯名支持拜登,川普做錯了啥?
    近日,一份由 24 位圖靈獎得主共同籤署的文件曝光。他們共同籤署了文件,以支持前副總統拜登在 11 月的美國總統競選。要知道,當今在世的美國圖靈獎獲得主,也只有 35 位,而已經有 24 位發表集體聲明,其中一些科學家的發明,已經成為全球網際網路基礎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