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縱橫論
此前,美國Space X公司的載人火箭發射成功,埃隆.馬斯克成功地讓一家民用企業達到了許多國家都無法達成的成就。最重要的是,Space X的獵鷹-9運載火箭價格低廉,並且可以重複利用,其不僅令美國可以擺脫在航天方面對俄羅斯的依賴,更是使得美國擁有了極為低廉的向太空運送物資的載具。按照美國軍方的設想,利用廉價而成熟的火箭技術,未來美國會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太空&34;,此舉一旦實現,其意義不言自明,美國將不用擔心衛星被徹底摧毀的可能性。
不過,任何技術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即使Space X的可回收火箭技術,的確能夠對未來軍事發展造成巨大影響,但它也有自己的死穴。雖然火箭發射的成本降低,且可回收的特點令美國大規模地發射衛星成為可能,但是問題在於,火箭回收的平臺並非堅不可摧。這一次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之後,成功著陸於海上航天發射著陸平臺。據悉,這個平臺其實就是一艘由駁船改造而來的平臺,由自主機器人進行控制,配備定位系統和一個特製的著陸平臺,在海上負責火箭的回收工作。
之所以選擇在海上平臺對火箭進行回收,這是由於技術和成本因素決定的。因為如果把回收基地設置在固定的陸地上,就需要調整火箭再入大氣層的速度和角度,從而精確地調控降落位置,這涉及非常複雜的計算。同時,火箭為了著陸在固定的陸地著陸點,需要飛行更長的距離,從而令成本大大上升,如果把回收平臺設置在海上,這些問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避免。因此,Space X一直選擇用海上平臺來回收火箭。
就拿這一次回收的火箭的&34;號來說(這個名確實很符合馬斯克浪漫的性格),其已經進行了29次火箭回收任務,成功次數達到24次。雖然有5次失敗,但考慮到技術不成熟時期失誤率偏高,這仍然是可以接受的。目前,Space X公司一共擁有兩艘這種類型的船隻,還有兩艘在計劃建造的名單中。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最多有四艘此類船隻可以進行火箭回收工作。一旦失去這些船隻,Space X將無力繼續進行火箭回收的工作,除非臨時準備陸基的回收點。
由於火箭回收海上平臺是基於駁船改造而來,因此其並不是具備極好生存能力的作戰船隻,理論上說,在公海的這種海上平臺,隨時處於被消滅的危險之中。雖然在和平時期不用考慮這種問題,但至少在戰時,要摧毀這樣一個平臺並不會太難,由於火箭返回的明顯特徵,只要有一枚火箭回歸,別國就有辦法順藤摸瓜找到海上火箭回收平臺,也就具備了摧毀它的必要條件。
雖然說馬斯克的計劃是要讓人類探索宇宙,氣度和胸懷是很廣闊的,但是美國軍方會如何運用技術仍然值得警惕。Space X的火箭可能成為人類商業航天的推手,也可能成為美軍獲取決定性太空優勢的工具。所以,即使不是戰爭狂熱分子,也需要考慮如何應對Space X的新火箭技術帶來的衝擊。現在看來,回收平臺絕對是美國軍方大規模發射衛星計劃中最大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