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渠 一輩子 一初心》 黃大發先進事跡走出國門

2020-12-06 農視網

  9月的黔北,細雨下個不停。車行駛在革命老區遵義播州的群山之間,一路大霧,路邊常是百米深的懸崖。我們的目的地,是大山深處的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草王壩村)。為改變村裡千百年來缺水的歷史,如今83歲高齡的老支書黃大發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帶領村民,鋼釺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餘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裡的「天渠」,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實現重大轉折。

  黃大發因此被人們稱為「當代愚公」、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黃大髮帶領大家走上大發渠參觀(海外網 唐哲攝)

  黃大髮帶我們看「天渠」

  沿著公路從山頂轉到山腳,採訪車終於開進了團結村。黃大發老支書家的老屋就在路邊。這是一棟典型的黔北農家院,白牆黑瓦,褐木為梁。大門上一副對聯格外醒目:處困境劈山造林築富路,逢盛世飲水思源謝黨恩。橫批:不忘初心。走進屋裡,「學習時代楷模恪守本職工作」等錦旗,掛滿牆壁。兩縷光線透過屋頂的透明瓦射入屋內,讓昏暗的房間稍亮了些。

  「整飯吃沒有嘛?」還沒見人,就聽到一聲渾厚的問候傳來。我們轉過身,只見一個身高約一米六左右的老人滿臉笑容站在門口,頭上帶著一頂帽子,臉上的皺紋深嵌進皮膚,手上撐著一把傘,整個人神採奕奕。他就是黃大發,那個帶領村民用30多年時間,修建起一條長10公裡的「天渠」的人。聽說我們來採訪他修的「天渠」,他當即說,「走,看哈嘛」,就要帶大家上山。旁人勸說,「下雨了,山上滑,你就不去了嘛」。老支書堅持說,「我身體好得很,上坡下坎都沒得問題,還可以給你們講講」。

  黃大發坐上採訪車,帶著我們幾分鐘就到了「天渠」入口。「天渠」,從名字就知道不一般。事實上,從山腳往上看,在懸崖峭壁間蜿蜒的水渠就宛如掛在天上。這裡已經被推土機推出一塊小平地,下車後首先看到一條延伸到山脊背後的木棧道,乍一看還以為到了某個景點。木棧道裡面就是水渠,靠山一面長滿了灌木,外面是水稻田、荒地。越往裡走,懸崖越多,坡度越陡。

  老支書走在水渠堡坎上,步履矯健,「當年修這條溝(方言,水渠的意思),費了大力哦,我就帶起大家,用鋼釺、錘子、炸藥在懸崖上硬敲」。

  不一會兒,前面的人停了下來,原來一座鐵門攔住了路。老支書說,這是為了防止遊客出危險,就把水渠上的路封了。幾個年輕人沿著鐵門邊的巖石翻了過去,腳下就是幾百米深的懸崖。崖底公路上,汽車像蝸牛一般,看得人汗毛豎立。當地人指著「天渠」最險處——擦耳巖,說一般人都不敢去。擦耳巖,意思是在這裡站立,人的耳朵都要擦著巖石,可以想像有多麼險峻。我們問,當年修渠時怕不怕?老支書說:「咋不怕呢?當時堡坎邊都沒得樹,但你要是怕,溝還怎麼修?」

  返回的路上,看見路邊有棵松樹,老支書笑著說,「這樣的樹子,我現在都爬得上去。」出口處鋪了張斜板,由於細雨一直沒停,板上很滑。老支書一個箭步,幾腳就邁了過去。我們都很驚訝,這個個子不高的老人,身上竟蘊藏如此巨大的能量。

  我們當天所走的,只是「天渠」裡短短的幾百米。這條「天渠」,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經三處絕壁,過三道險崖。這個當時「不可能實現」的工程,就在這樣一個堅定、樂觀的老支書的帶領下,變成了現實。

黃大髮帶領村民修建的大發渠今貌(海外網 唐哲攝)

  一生只為一道渠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走在水渠邊的木棧道上,黃大發向我們唱起流傳的歌謠。老人家聲音高亢入雲,憶及當年草王壩村困境,時而沉默,時而喃喃地說,「天幹的時候,真的是沒得法啊」。

  因水而貧,很多人認命了,可是黃大發沒有。這個自幼父母雙亡的孤兒,早年曾四處流浪,吃過百家飯,住過滾草窩和包穀殼。23歲那年,因為帶領村民超額完成種糧任務,黃大發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接受採訪時,他胸前別著鮮豔的黨徽。我們問他:「入黨幹什麼?」他說:「我入黨是為了群眾的利益,不是為了個人利益。我要實現我的夢想,讓村裡通水、通路、通電,只要有黨組織,不放棄,我就不怕。」同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

  「要吃大米飯,大家一起幹。」修渠,成了他帶領村民幹的第一件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當十萬開山者在太行絕壁鑿石引水、修築紅旗渠時,在黔北深山裡,黃大發也帶著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淳樸農民,用錘子、鋼釺、黃泥巴,試圖在懸崖峭壁間「劃一條縫」。

  但現實是殘酷的。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修修補補十幾年,終在上世紀70年代被廢棄。只有小學文化的黃大發意識到,修渠不能靠蠻幹,要學技術。於是,一聽說哪裡建水庫、挖溝渠,他都跑去當工人。從零起步,他逐漸知曉了什麼是分流渠、什麼是導洪溝,還學會了開鑿技術。

  上世紀90年代,一場持續3個多月的大旱,把草王壩村人逼上絕路。黃大發心一橫,發動村民再次修渠。他說:「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作保證,我拿命來換!」

  1992年正月初三,那是一個大雪天,黃大髮帶著幾百人開工了。

  修水渠要經過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10多處峻岭。黃大發和政府派遣的技術人員以20米水渠為一個樁號,每個樁號確定不同數量的人工,每個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確定要投勞的人工。施工到最險要的倒懸絕壁——擦耳巖段時,專業施工人員都不敢下去。黃大發二話不說,把麻繩系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

  修渠需要佔別村田地,少數村民不準過。黃大發這樣做他們工作:「你們拿點土地嘛,不拿錢。我們修溝,引來的水你們先吃,地你們先灌,剩的給我們,沒得就算囉。」

  大家這樣幹了約3年時間,水渠終於修成了。黃大發說:「能保持這麼長時間的持續施工,關鍵是黨員帶頭幹,講科學,講質量,「死一個人的話,這個溝都修不成」。

  通水那天,全村人歡天喜地,可黃大發哭得像個淚人。修渠期間,他的二女兒、大孫子先後因病離世,他卻沒能好好照看一眼。全村人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大發渠」。

  水通百通。那一年,黃大髮帶領群眾「坡改梯」,村裡徹夜挖土、築田、放水,稻田從240畝增加到720畝。那一年,他帶著村民修通了4公裡的通村公路。再往後,他們依靠肩扛手拉,讓村裡通了電;村民們勒緊褲腰帶,集資建了學校。

  黃大發先後獲得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等稱號。如今,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在村裡落成,各地來學習、參觀的人送的錦旗掛滿了黃大發家的老屋。面對榮譽,83歲的黃大發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要驕傲,要虛心。村裡還有貧困戶,我要帶頭,繼續把工作幹好,不能做官當老爺。」

黃大發向大家展示「樂耕甜」產品(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劉發為攝)

  還要帶著大家幹

  通水、通電、通路,老支書當年的三大願望如今都實現了。走在村裡的柏油路上,一根根太陽能路燈矗立,一幢幢新房子拔地而起。「感動中國的人,激勵一代代人」「吃碗豆花飯,扶貧有力量」……一條條生動活潑的標語,讓村子充滿了生機活力。

  在黃大發的推動和號召下,經中天金融公司幫扶,「天渠」如今已經成為熱門旅遊景點。一部分「天渠」邊上修建了木棧道,供遊客參觀遊覽。老支書說,我們正準備在部分渠段建玻璃棧道,讓更多遊客體會「天渠」的險要。

  「天渠」正在給團結村帶來越來越多的人氣,如何留住大家,老支書一直在盤算:「現在,一天最多的時候要接待七八撥客人。他們到這裡來,要有吃的、住的、看的。」為此,村裡建起酒店、開了農家樂,山腳河溝裡正在搞漂流。村民們學開車、做保安、做飯,不僅有流轉土地的收入,每個月還能掙2000多元,老支書倡導的「家鄉人辦家鄉事」的願望正在實現。

  站在村裡遠眺,只見群山霧繞,景色優美。山間「水稻+示範區」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區惹人注目。黃大發說,去年村裡搞了100多畝優質大米,今年收成很好,每畝可以收五六百斤。「我們以前要產七八百斤一畝,但都是肥料餵出來的。現在我們不用肥料,還在田裡養螃蟹,一斤大米賣10多元錢。」

  除了水稻,黃大發還號召大家種黃桃、柚子、李子、筍子,養豬、養蜂。在中天金融公司幫助下,村裡將這些土特產加工,培植起自己的品牌——「樂耕甜」。快樂地耕田,帶給更多人甜蜜,這個以老支書為形象的品牌,通過村裡商店、「天貓優品服務站」等線上、線下平臺,出售生態豬肉、菜籽油等特色產品。外面的人來得多了,種的東西值錢了,村民們腰包也逐漸鼓了。「以前,村裡很多人家100元錢都拿不出來;去年我們村人均收入七八千元。很多以前打光棍的村民,現在用手機搖一搖就能娶到媳婦。」黃大發說。

  2017年,從北京領完全國道德模範獎回來,別人勸他好好休息下。「休息不了。」黃大發說,我們村現在雖然富了,但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來遵義考察的花茂村比起來還差得遠。村裡還有貧困戶,種的作物因為管理不善還有「好的好,癟(方言,壞的意思)的癟」的情況,其他村組村民的思想還跟不上。「我現在背不動、也擔不動囉,就是發動大家一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黃大發說,現在我有個新願望,就是鼓勵大家繼續幹,把家鄉建設好。

相關焦點

  • 貴州:「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感動幹部群眾
    開山引渠「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感動貴州幹部群眾    新華網貴陽6月29日電(記者李黔渝)「我在草王壩幹了三件事,引水、修路、拉電,也實現了我心中的願望。」28日上午,在貴州省委大禮堂舉行的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上,83歲的黃大發簡短質樸的話語和他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的精神,讓在場的幹部群眾深受感動。
  • 郵儲銀行貴州省分行學習「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
    「58年黨齡、46年村幹部、38年村支書」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一個人、一輩子,一條渠,克服艱難困苦,創造人間奇蹟」。日前,在郵儲銀行貴州省分行第三期月度講壇暨學習「時代楷模」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來自遵義市播州區機關事務中心的主任袁孟德,用真摯的感情和生動的實例為大家講述了原草王壩村支書黃大發同志的感人事跡。
  • 黔南州臺辦掀起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跡熱潮
    5月16日,黔南州臺辦組織全辦黨員幹部14人開展向黃大發同志學習活動,掀起了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跡的熱潮。     黃大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團結村老支書,帶領全村群眾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歷時36年之久,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7200米長的生命之渠,解決全村灌溉用水問題,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初心和堅持不懈的志氣。
  •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特別節目
    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200多名群眾,歷時30餘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生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使草王壩每年糧食產量從原來的6萬斤增加到近百萬斤,被當地群眾親切譽為「大發渠」。為弘揚黃大發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中央宣傳部決定授予黃大發同志「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
  • ...腳下有力量」——貴州師範學院師生現場聆聽黃大發先進事跡
    6月28日上午,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省委大禮堂召開,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諶貽琴,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慕德貴等省領導出席報告會,慕德貴主持報告會。   會上,參會人員集中觀看了《全國「時代楷模」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宣傳片》。
  • 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的無悔人生
    所謂劈山,不是真的把山劈開,而是依山鑿渠,一條順著大山起起伏伏的救命渠。 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十萬林州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鑿石,挖渠引水,一條紅旗渠插在了太行之巔。 同一時期,在黔北的莽莽深山裡,也有一位叫黃大發的年輕人,帶領草王壩村民立誓修渠,這條渠要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 黃大發牽手中天金融讓「救命渠」變「致富渠」
    黃大發老支書激動地說。今年83歲的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名譽村支書。他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壩,海拔1250米,由於嚴重缺水,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非常困難。1958年黃大發當選為草王壩大隊大隊長後許下承諾,「一定要想方設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
  • 總書記@的共產黨員|黃大發:一個人,一輩子,一條渠
    入黨立誓一定要幫村裡引來「天上水」近日,記者來到貴州省遵義市草王壩村,85歲的黃大發正在自家屋後的地裡挖紅薯,鞋子上沾滿了灰。雖然早就不愁吃穿,但黃大發說,土必須定期翻一翻,否則一拋荒,再想種東西就難了。「我們家鄉以前最大問題就是缺水,全村只有一口井,井裡存的主要是下雨留下來的汙水,那真是滴水貴如油。
  • 上海大學研支團參觀大發渠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跡
    學習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範、時代楷模黃大發老支書的先進事跡。  隨後,研支團成員參觀了大發渠黨性教育陳列館,詳細了解了黃大發老支書敢想敢幹,勇於當擔,不向困難低頭,不怨天尤人的精神品質,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鬥志和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完成了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生命」渠的壯舉。
  • 黃大發真人事跡改編電影《天渠》8月3日全國政協大禮堂首映
    電影《天渠》是由黃大發真人事跡改編。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克服艱難困苦,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 " 天渠 ",實現脫貧致富的奮鬥歷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 " 愚公移山 " 精神的故事。藝術再現了這位農村基層黨支書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了人生真諦、踐行承諾的精神風貌,深刻表現出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堅守與承諾,以及對黨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
  • 幾十年為村民修渠引水!黃大發事跡拍成電影將上映
    出生在草王壩的黃大發是孤兒,吃百家飯長大。過去的草王壩,因為沒有水源,石漠化極其嚴重。在黃大發看來,「沒有水,是草王壩的『窮根』」。有報導稱,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裡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
  • 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走進貴安新區 300餘聽眾備受鼓舞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金妮)7月8日上午,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巡迴宣講活動第二站走進貴安新區。「當代愚工」、「時代楷模」、「年份英雄」,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中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當天現場300餘位聽眾備受震撼與鼓舞。
  • [山東新聞聯播]黃大發先進事跡在全省各地引起強烈反響
    [山東新聞聯播]黃大發先進事跡在全省各地引起強烈反響
  • 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貴陽舉行 感人故事引起強烈共鳴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金妮)7月7日上午,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巡迴宣講活動首站在貴陽市舉行。報告會上,採訪過他的媒體記者、黃大發修水渠的見證人和他的親人等,飽含深情地講述了黃大發的感人事跡。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巡迴宣講活動在貴陽市舉行(貴州新聞圖片社 貴州畫報 宋磊/攝)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鄉團結村原支書。團結村缺水,為解決喝水、灌溉難題,從20世紀60年代起,歷時40餘年,他帶領群眾在絕壁上硬生生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當地群眾說這條渠是「生命渠」,並稱它為「大發渠」。
  •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走進大乘汽車
    >新鮮 有料 伴你每一天下載5月9日上午區領導狄志強、劉小平、周新生與大乘汽車900多名員工齊聚一堂共同慶祝「大乘榮譽日」聆聽和學習時代楷模黃大發的先進事跡20世紀60年代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0多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
  • "時代楷模"黃大發事跡搬上舞臺 黔劇《天渠》精彩上演
    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大隊長、村長、村支書,他一生只為一清渠,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段段臺詞配以黔劇傳統唱腔,將黃大發事跡歷歷呈現,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贏得現場觀眾熱情喝彩。
  • 貴州:5人深情講訴黃大發絕壁鑿渠引水先進事跡
    李宇攝 人民網貴陽6月28日電 6月28日,黃大發先進事跡報告會在貴陽舉行,播州區原水利局副局長黃著文、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黨委書記張文富和黃大發外孫女陳燕等5人用鮮活的事例,深情講述了貴州遵義草王壩村支書黃大發36年帶領全村鑿渠引水造福一方的先進事跡。
  • 錢學森事跡展首次走出國門亮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事跡展首次走出國門亮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2015-10-03 13:11: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加州理工學院校長羅森鮑姆(右一),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中),錢學森之女錢永真(左一)以及交通大學北美校友會相關人員出席開幕式。
  • 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
    6月28日,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省委大會堂舉行。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張玥)6月28日,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省委大會堂舉行。一個人、一輩子,一條渠,克服艱難困苦,創造人間奇蹟。黃大發同志的精神深深感動了聽眾。報告會前,諶貽琴等省領導親切會見了黃大發和報告團其他成員,強調要切實關心、關愛、關注基層黨員幹部,讓他們更好地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
  • 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 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的貴州遵義老支書
    這一次建渠需要橫跨三座大山和三處陡直的絕壁,在絕壁上面開鑿要從懸崖頂上把人一點點往下放,然後懸在絕壁中間施工,腳下就是萬丈深淵。當時連請來的專業施工隊都望而卻步,但57歲的黃大發二話不說,把纜繩系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翻下了懸崖。黃支書當時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他都能夠像這樣子下去,大夥和施工隊都沒話可說。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後面挑土砌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