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洩密啟示:自力救濟遏制「蚊子」式信息竊取者

2021-01-18 TechWeb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劉明

Facebook個人信息洩露事件一經曝光,就迅速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而該事件本身的複雜性和多面性,為社會各方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筆者不揣淺陋,以該事件為契機,對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問題形成了兩點不成熟的思考。

1、現有信息保護規則對「蚊子」式侵權者收效甚微

自Cambridge Analytica 前員工Christopher Wylie爆出其僱主違規收集近5000萬(根據Facebook的最新預估,受影響用戶數量可能達到8700萬)Facebook用戶的個人信息,並將其用於美國總統川普的大選諮詢服務以來,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均對此次事件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導,並將其定性為一起醜聞,使Facebook的公眾形象大打折扣。

事件發展至此,從某種程度來說,Facebook已經為其疏失付出了沉重代價。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為了重新獲得用戶的信任和市場的青睞,Facebook將採取針對性措施改善個人信息保護狀況。目前,這些措施已部分落實,如簡化用戶隱私授權設置選項、收緊第三方APP獲取用戶個人信息權限、修改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等。

然而,我們對於此次事件的關注不應因Facebook的「改邪歸正」而淺嘗輒止。事實上,較之於Facebook的亡羊補牢,筆者認為,作為直接受害者的用戶群體在個人信息洩露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近乎失能的狀態,更值得我們關注。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大量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是由一些根本不知名的小企業或行為人實施的,而對於這些「蚊子」式的侵權者,那些對Facebook這類巨頭企業頗為有效的規制「大炮」,如輿論監督、市場反饋等,往往收效甚微,且受制於執法成本,監管機關難以對這些違法行為進行全面打擊。

2、讓用戶處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核心地位

在此種情形下,用戶的自力救濟將成為防止個人信息洩露的更重要的力量。只有切實加強用戶一方在個人信息保護上的自力救濟能力,並使之能夠與輿論監督、行政監管、市場反饋形成合力,方可從根本上對個人信息侵權行為產生遏制效果。

然而,由於個人信息自身具有價值低密度特性,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通過訴訟手段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將很可能是一個得不償失的選擇,而這也是在司法實踐中,很少有用戶會因個人信息受侵害而提起民事訴訟的原因。事實上,當侵權行為的實施者是前文所稱的「蚊子」型主體時,找到被告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難度。

鑑於此,筆者認為,除了要繼續在制度層面上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在技術層面提高用戶保護自己個人信息安全的能力,使其能夠切實行使制度賦予其的各項權利,並對侵權行為予以直接反擊。在這方面,相信隨著市場對於個人信息保護需求的不斷增強,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將大有作為。

僅以電子終端為例,如果用戶能夠藉助第三方個人信息保護軟體,對服務提供者的個人信息授權請求進行有效監控,或對信息授權需求的合理性進行評估,那麼,至少那些無意識的個人信息洩露情況將可以得到有效抑制。事實上,此種商業模式在市場中早有先例,殺毒軟體的迅速普及對於電腦病毒傳播的產生的遏制效果,即屬典型。

總而言之,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上,信息主體永遠應處於核心地位,只有對用戶進行充分賦能,方可使其真正成為個人信息的主人,並獲得與信息收集者基本對等的博弈地位。事實上,對於個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者來說,用戶對於個人信息控制能力的增強,也可以使其在更為真實的用戶授權基礎上對個人信息資源進行使用,從而不必擔心僵硬的隱私政策成為其合規木桶中的短板。

3、隱私與便捷如何取捨?用戶自治是關鍵

在Facebook個人信息洩露醜聞發生不久,李彥宏先生的一句被媒體經過精簡的「中國人更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又再次碰觸到了人們在個人隱私安全問題上的敏感神經。

在激動的情緒平復後,當我們回過頭來思考隱私(此處的隱私應作廣義理解,包含個人信息)與便捷之間的關係時可以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於便捷的最直接體驗,就是個性化需求被有效滿足,而要做到這一點,對於需求方的充分了解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在科幻電影《她》(Her)中,人工智慧系統OS1之所以能夠對使用者的生活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在情感上與其進行「深達靈魂」的溝通,正是因為其已經對使用者在使用系統前及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所有信息進行了全面的系統分析。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中感覺親人和朋友比陌生人更為貼心,亦同此理。

▲科幻電影《她》(Her)截圖。

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人們作出此種「以隱私交換便捷」的選擇時,是否具有充分的選擇自由?畢竟,人們在面對不同類型服務以及不同服務提供者時,對於隱私與便捷這兩者之間的價值取捨,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是否願意進行交換,以及願意在多大程度上、多廣範圍內進行此種交換,均存在個性化需求的空間。

當然,從服務提供者的角度出發,對所有主體的個性化需求均給出有意義的回應並不現實,但現在的情況卻是,服務提供者往往會向用戶提出一攬子「交換」方案,用戶的面對選項只是「take it or leave it」,在市場缺乏有效替代服務的情況下,此種選項甚至並不能被稱之為選項。

4、用個人信息授權選項取代一攬子協議

在筆者看來,一種相對健康且均衡的解決方案是:

第一,以多元化的個人信息授權選項取代一攬子協議,並將這些選項以「opt-in」的方式設置,從而在程序上保證用戶作出有意義的選擇。誠然,此種設置方式會使服務流程變得更為複雜,但在隱私與便捷這兩種價值面前,服務提供者又憑什麼代替用戶做出預設選擇呢?更何況,個人信息的安全較之於便捷的服務,顯然處於更高的價值位階之上。

第二,應明確告知用戶個人信息授權的範圍、理由和用途。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服務提供者都會在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前徵得用戶同意,並告知所要獲取的信息內容,這點是值得肯定。問題在於,大多數服務提供者並不會在此過程中明確告知用戶其獲取這些信息的具體理由和使用用途,而此種信息的缺乏,不僅會使人們對於服務提供者在收集個人信息時,是否遵循了法定的正當和必要原則產生質疑,而且也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一種嚴重侵害。試想,如果某網站能夠明確告知用戶,會根據其個人信息對商品的價格進行「個性化調整」,那麼「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是否至少能夠被更早察覺呢?

第三,應為用戶提供便捷的修改和退出路徑。同一用戶在不同時期,對於隱私與便捷之間的取捨關係很可能會作出不同判斷。因此,為確保服務提供者對於用戶隱私的使用,能夠與後者的真實意願保持同步,服務提供者應為用戶設置較為便捷的授權調整機制及帳戶註銷機制。在這方面,目前大多數服務提供者做得都不夠理想,線上服務提供者雖然大多設置了此種機制,但往往隱藏較深且程序複雜,大多數線下服務提供者則壓根沒有設置此項機制。

一言以蔽之,「用隱私交換便捷」這一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即使是在商業領域中,也是一種中性的價值選擇,除非在此種交換之中,包含了對於用戶一方的強迫、欺騙與隱瞞。

劉明,民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後出身,現為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法和網絡法。

相關焦點

  • 遊戲竊取者變種病毒可盜取用戶網遊信息
    本周有病毒值得注意,它是:「線上遊戲竊取者變種LUF(Trojan.PSW.Win32.GameOL.luf)」病毒。該病毒會竊取用戶網遊帳號、密碼等信息,使玩家蒙受損失。
  • 公安部:網絡服務提供者竊取信息最高將罰100萬元
    意見稿擬規定,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竊取、非法出售、非法提供個人信息,即使不構成犯罪,沒有違法所得,也將被處以最高一百萬元的罰款。據報導,該規定適用於公安機關依法對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和聯網使用單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規定的網絡安全責任義務情況進行的安全監督檢查。
  • 洩密案件逐年上升,辦公室文件洩密怎麼辦?
    近期,南京法院審理了一起有關員工洩露企業機密的案件,南京某科技公司的段某將公司中的機密信息和公司重要資料全部拷貝,之後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到了其他競爭對手的公司。直接盈利超過千萬元。公司管理階層人員洩密,洩露信息量大,對公司造成的損失和危害也是不可設想的,因此更要從根本上防止這部分人員洩密。
  • 震驚國人的中國軍工所潛艇資料洩密事件
    一、諜影重重,涉密信息安全岌岌可危  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內部的所有情報,無論涉及政治、戰略、軍事、外交、經濟、金融,還是民族、科技、教育、衛生等等,境外情報部門無不覬覦,網絡間諜工具因此也就無不搜尋、無不竊取。中國已經處在眾多境外情報機構的網絡圍攻之中,而網絡間諜圍攻是全方位、全天候的,攻擊面極其廣泛。
  • 英國易捷航空遭黑客入侵,約900萬客戶個人信息被竊取
    英國廉價航空公司易捷航空EasyJet的一份聲明稱,在一次重大數據洩露事件中,約900萬客戶個人信息被竊取,其中包括2200名客戶的信用卡詳細信息也被獲取,但護照記錄暫未發現洩露。易捷航空沒有透露安全事件是何時發生的,也沒有說明黑客是如何進入其系統的。
  • 80%列印洩密事件涉及商業機密!列印流程該如何「保密」?
    然而,近年來,印表機卻成了人們忽略的重要安全信息洩漏源,並開始成為我們身邊的信息「隱形殺手」。根據近年來的《計算機犯罪與安全調查報告》,有85%以上的安全威脅來自組織內部,已超過病毒感染和黑客攻擊所造成的損失,最主要的信息安全事件為內部洩密事件。其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列印安全。調查顯示,80%的列印洩密事件幾乎都涉及較高等級甚至核心級的商業信息。
  • 軍工停用:設計軟體Solidworks陷「洩密門」
    近日,有用戶反映國外知名的三維設計軟體Solidworks中存在嚴重後門,會將個人計算機上的信息洩露給他人。國家相關部門已通知各軍工企業停止使用該軟體,以防資料被竊取而可能導致的洩密事件。無獨有偶,工信部日前也下發了通知,要求加強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管理。
  • 美患臺軍內鬼洩密給大陸 暫不對臺出售先進武器
    核心提示:據臺灣英文的《臺北時報》報導說,臺軍有洩密的漏洞,除非馬英九主動地嚴查臺軍內部的潛伏的間諜,主動的清理臺軍的門戶,否則美國將不會對臺灣出售先進的F-16CD型戰機和其他美軍先進的武器裝備。
  • 嚴防移動辦公「隔空取物」式竊密
    儘管移動政務應用已經採用許多安全機制,但是行動網路開放、移動終端難以管控等因素增加了移動政務辦公的失洩密風險。本文結合隔空盜刷銀行卡事件的原理,介紹移動通信網絡和移動應用存在的安全漏洞,分析上述漏洞導致的失洩密風險,並給出相應的安全防護建議。事件回顧2018年12月21日,廣東佛山的李先生到廣西柳州出差,入住某酒店。
  • 為遏制登革熱,澳大利亞科學家捨身餵五千隻蚊子,密集恐懼慎入
    根據外國新聞網站網站9月30日的報導,墨爾本大學就有一位昆蟲學家為了研究如何根除登革熱,把自己的胳膊「獻給」了成千上萬的蚊子。佩蘭·斯多特-羅斯(Perran Stott-Ross)博士一直在墨爾本大學研究蚊子,試圖找到遏制
  • 「隔空取物」,Air-Fi 利用WiFi隔空竊取數據成為可能!
    自從網絡誕生以來,安全問題一直是IT界最頭疼的問題,從2000前後開始大流行的PC電腦病毒、木馬,到現在移動端手機的各種植入(木馬),各種竊取數據的手段層出不窮,曾經有爆出最原始的竊密方法:通過監聽網絡電纜電信號波動情況還原數據。然而在現在這個WiFi無處不在的時代,物理電纜似乎都埋在了地底下,那又會有什麼新的手段呢?
  • 新能源汽車商戰升級:霸凌者特斯拉or商業機密竊取者小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連線Insight,作者丨劉喵喵,編輯丨水笙時隔一年之後,小鵬汽車的「霸凌控訴」又將視線拉回到那場商業機密竊取案。在2019年7月8日的法庭文件中,曹光植承認在2018年底向個人的iCloud帳戶上傳了包含Autopilot原始碼的zip文件,但否認竊取特斯拉的敏感信息,表示在離開特斯拉前曾做出「大量努力」刪除有關特斯拉的文件。
  • 盤點近年洩密案:男子洩露23份軍事秘密獲刑10年
    有的大學生安全防範意識薄弱,不能抵擋金錢的誘惑,為境外組織竊取高校科研成果和國家安全信息,嚴重威脅國家安全。為此,檢察機關結合本案已向該高校下達《檢察建議書》,要求跟蹤督導堵塞安全漏洞,提高防範意識,防止此類事件再度發生。
  • 《太空巨人》指揮血天使戰團 消滅基因竊取者
    《太空巨人》是一款改編自同名桌上遊戲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玩家將扮演星際戰士血天使戰團前往迷失在亞空間六個世紀之久的宇宙荒舟詛咒的原罪,這艘荒舟早已成為外星生物基因竊取者的巢穴,登上荒舟的一千名血天使戰團成員被殘殺到只剩下五十人存活,玩家必須指揮少數僅存的星際戰士,協助他們從絕望中殺出一條血路。
  • 蚊子成人類頂級掠食者,每年殺死70萬人
    你可能不相信,殺死人類的頂級動物殺手,並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豺狼虎豹、獅子」等大型哺乳動物,而是不起眼的「蚊子」。——盛夏防止蚊蟲叮咬不可小覷!要說夏天最討厭的昆蟲,蚊子一定位列榜首!但沒想到是蚊子竟然還成為了人類頂級掠食者!據報導蚊子每年殺死70萬人是真的嗎?
  • 【法治新聞】警惕竊取個人信息詐騙陷阱
    【法治新聞】警惕竊取個人信息詐騙陷阱 2021-01-1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何說Facebook的「社區市場」在中國火不起來?
    再次是優化非匹配用戶的接觸和數據挖掘的需要,利用Facebook潛在的龐大目標用戶數據,向用戶推送更加符合需求的產品,創建一種基於精準計算與興趣匹配的購物信息流。這對於企業與商家而言,則是針對目標用戶群體推送廣告與商品的極具價值的數據,使得廣告更有效,從而使得facebook的廣告價值進一步提升,也可以將這些重要信息授權給企業使用。
  • 線上遊戲竊取者變種病毒偷取網遊密碼
    據瑞星全球反病毒監測網介紹,今日(2008年9月14日)有一個病毒特別值得注意,它是:「線上遊戲竊取者變種QAA(Trojan.PSW.Win32.GameOL.qaa)」病毒。這是個偷取遊戲密碼的病毒,它會注入到系統Explorer.Exe進程中,查找遊戲進程,竊取遊戲密碼後發送給黑客指定的網址。
  • 微信左右腦測試實為竊取信息
    對此,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的官方微博「首都網警」發文稱,這個小程序的測試結果是隨機的,所謂的測試其實是一個謊言,用於竊取用戶信息。目前,該程序已經被停用。    日前首都網警就此提示,「這個小程序的測試結果是隨機的,所謂測試其實是一個謊言,用於竊取用戶信息。奔走相告你身邊的小夥伴吧,這個測試不靠譜噢。」警方解釋稱,在網友接受測試前授權登錄時,如QQ號、手機號、姓名、生日等很多個人信息就會被程序後臺獲得。「提醒市民不要輕易授權登錄這些程序,以免造成損失。」目前,該程序已經被微信停止。
  • 線上遊戲竊取者病毒注入Explorer.exe中偷竊
    據瑞星全球反病毒監測網介紹,今日(2008年7月14日)有一個病毒特別值得注意,它是:「線上遊戲竊取者變種ODT(Trojan.PSW.Win32.GameOL. odt)」病毒。這是個偷取遊戲密碼的病毒,它會注入到系統Explorer.Exe進程中,查找遊戲進程,竊取遊戲密碼後發送給黑客指定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