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80%列印洩密事件涉及商業機密!列印流程該如何「保密」?
印表機,人們在生活和辦公中經常使用的電子設備,無論是在家庭、公司,還是政府單位、醫院、學校,幾乎每一個單位和機構都會使用印表機。然而,近年來,印表機卻成了人們忽略的重要安全信息洩漏源,並開始成為我們身邊的信息「隱形殺手」。
根據近年來的《計算機犯罪與安全調查報告》,有85%以上的安全威脅來自組織內部,已超過病毒感染和黑客攻擊所造成的損失,最主要的信息安全事件為內部洩密事件。其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列印安全。調查顯示,80%的列印洩密事件幾乎都涉及較高等級甚至核心級的商業信息。由於列印洩密事件的特殊性,往往造成的破壞非常大,且破案率低,極大地損害了單位利益和國家利益。因此,印表機開始成為我們身邊的信息「隱形殺手」。
通常,一臺印表機由硬體電路、光學成像結構、固件、驅動程序和機械機構等部件組成。在用戶列印過程中,任何環節都可能存在洩密安全隱患。
主機交互成「後門」。印表機雖然只是連接在計算機主機以外的外接設備,但由於具有獨立數據處理能力,能夠和主機進行交互,已成為計算機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些情況下,會被攻擊者利用而攻入計算機系統,大肆破壞。
數據存儲有漏洞。事實上,現在很多印表機都帶有硬碟或者其他儲存介質。對印表機本身來說,儲存介質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工作,兼有備份的功能。只要是列印的文件都會被臨時或者永久地存儲到印表機的存儲器上。一旦被入侵者非法「劫持」,就能很容易地通過分析工具得到真實的列印數據。
硒鼓洩密應注意。硒鼓是印表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在於接受雷射掃描組塊發射的雷射圖像數據,通過靜電高壓的配合將圖像轉移到紙張上實現列印輸出。硒鼓一旦被竊密者盯上,對國家秘密安全的威脅將是巨大的,他們很可能會通過安裝、維修等機會為硒鼓裝上存儲晶片、無線通信模塊,或通過以舊換新收回硒鼓,對感光鼓表面殘留的靜電電荷分析,便可輕易獲取硒鼓列印的資料。
不僅如此,人為問題更是導致列印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從一臺未經保護的文印設備上盜取信息,要比想像中要更為容易。
由於目前辦公室場合採取分散管理模式,對辦公列印輸出沒有嚴格要求,基本按部門或個人管理文印設備,沒有集中的文印室,無專人管理文印設備。因此,用戶在列印過程中由於安全意識薄弱常帶來各種安全隱患。
比如用戶列印行為不受控制、隨意列印,致使機密信息洩露。如果辦公室的印表機不具備身份認證功能,那麼信息竊取者就可以在不使用任何技術手段的情況下,僅僅按下「再次列印」、「再次複印」等功能的按鈕就能輕鬆拿到機密信息。此外,無法保證實際列印輸出的資料與審批通過的內容保持一致;忘記及時取回列印資料等都可以致使機密信息洩露。傳統的手工登記管控,漏記、錯記現象嚴重,列印洩密事件發生時,無法通過有效措施追溯洩露途徑。
可見,列印過程中存在各種洩密途徑,讓人防不勝防。
為此,自主可控新鮮事獨家採訪了鼎盾科技創始人楊麗葉。據悉,鼎盾最早在國內提出「文印安全信息化」的概念,針對客戶既有的列印安全隱患,研發了列印刻錄安全監控與審計系統。
對於如何做到安全列印,她認為,想要打造一個安全的文印辦公流程,必須保證三點:首先,設備需要有足夠的安全性和防護能力,能保證其中存儲和傳輸的資料不被人所惡意截取;其次,設備要能快速有效地識別使用者的身份,只為經過許可的用戶服務;第三,設備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對設備的狀態、數據等進行查看,了解設備的列印、複印等方面的歷史信息。
因此,選用國產涉密印表機是目前信創背景下不少政府、重要機構主動作為的一大措施。「在硬體方面,奔圖、天津光電、立思辰、宜聯列印等國產印表機品牌在這方面表現不俗。然而,更重要的是,將風險前置,構建以「提前預防、過程監控、事後審計」為核心設計思路的系統,」楊麗葉補充到。簡而言之,就是提前隔離風險,僅讓有權限的用戶以及設備進行列印,並時刻監控印表機,為印表機進行實時記錄以便後續審計工作的開展。如果說國產印表機解決了技術安全性的問題,後者便是用於解決使用者安全性的問題。
鼎盾列印安全系統網絡拓撲結構
她還提到,列印安全系統能有效降低列印成本30%以上。同時,系統建成後,能夠一改以往對印表機等文印設備管理鬆散、列印行為不受控制的局面,能夠對輸出時間、責任人、輸出內容等進行審計和追溯,有效防範了列印洩密的隱患。
楊麗葉認為,想要杜絕列印設備變成信息「隱形殺手」,軟硬合璧,缺一不可,但是最應具備的,還是用戶的安全保密意識。據了解,如今僅有6%的用戶認為列印安全是日常辦公環境中急需被保護的一環。這種意識便會導致在工作中信息安全洩露事件頻繁。
企業的信息安全,往往取決於整個IT架構中最薄弱的一環。在安全的環境中,每個終端設備都是關鍵節點,不容忽視。
人,也不例外。
印表機,人們在生活和辦公中經常使用的電子設備,無論是在家庭、公司,還是政府單位、醫院、學校,幾乎每一個單位和機構都會使用印表機。然而,近年來,印表機卻成了人們忽略的重要安全信息洩漏源,並開始成為我們身邊的信息「隱形殺手」。
根據近年來的《計算機犯罪與安全調查報告》,有85%以上的安全威脅來自組織內部,已超過病毒感染和黑客攻擊所造成的損失,最主要的信息安全事件為內部洩密事件。其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列印安全。調查顯示,80%的列印洩密事件幾乎都涉及較高等級甚至核心級的商業信息。由於列印洩密事件的特殊性,往往造成的破壞非常大,且破案率低,極大地損害了單位利益和國家利益。因此,印表機開始成為我們身邊的信息「隱形殺手」。
通常,一臺印表機由硬體電路、光學成像結構、固件、驅動程序和機械機構等部件組成。在用戶列印過程中,任何環節都可能存在洩密安全隱患。
主機交互成「後門」。印表機雖然只是連接在計算機主機以外的外接設備,但由於具有獨立數據處理能力,能夠和主機進行交互,已成為計算機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些情況下,會被攻擊者利用而攻入計算機系統,大肆破壞。
數據存儲有漏洞。事實上,現在很多印表機都帶有硬碟或者其他儲存介質。對印表機本身來說,儲存介質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工作,兼有備份的功能。只要是列印的文件都會被臨時或者永久地存儲到印表機的存儲器上。一旦被入侵者非法「劫持」,就能很容易地通過分析工具得到真實的列印數據。
硒鼓洩密應注意。硒鼓是印表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在於接受雷射掃描組塊發射的雷射圖像數據,通過靜電高壓的配合將圖像轉移到紙張上實現列印輸出。硒鼓一旦被竊密者盯上,對國家秘密安全的威脅將是巨大的,他們很可能會通過安裝、維修等機會為硒鼓裝上存儲晶片、無線通信模塊,或通過以舊換新收回硒鼓,對感光鼓表面殘留的靜電電荷分析,便可輕易獲取硒鼓列印的資料。
不僅如此,人為問題更是導致列印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從一臺未經保護的文印設備上盜取信息,要比想像中要更為容易。
由於目前辦公室場合採取分散管理模式,對辦公列印輸出沒有嚴格要求,基本按部門或個人管理文印設備,沒有集中的文印室,無專人管理文印設備。因此,用戶在列印過程中由於安全意識薄弱常帶來各種安全隱患。
比如用戶列印行為不受控制、隨意列印,致使機密信息洩露。如果辦公室的印表機不具備身份認證功能,那麼信息竊取者就可以在不使用任何技術手段的情況下,僅僅按下「再次列印」、「再次複印」等功能的按鈕就能輕鬆拿到機密信息。此外,無法保證實際列印輸出的資料與審批通過的內容保持一致;忘記及時取回列印資料等都可以致使機密信息洩露。傳統的手工登記管控,漏記、錯記現象嚴重,列印洩密事件發生時,無法通過有效措施追溯洩露途徑。
可見,列印過程中存在各種洩密途徑,讓人防不勝防。
為此,自主可控新鮮事獨家採訪了鼎盾科技創始人楊麗葉。據悉,鼎盾最早在國內提出「文印安全信息化」的概念,針對客戶既有的列印安全隱患,研發了列印刻錄安全監控與審計系統。
對於如何做到安全列印,她認為,想要打造一個安全的文印辦公流程,必須保證三點:首先,設備需要有足夠的安全性和防護能力,能保證其中存儲和傳輸的資料不被人所惡意截取;其次,設備要能快速有效地識別使用者的身份,只為經過許可的用戶服務;第三,設備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對設備的狀態、數據等進行查看,了解設備的列印、複印等方面的歷史信息。
因此,選用國產涉密印表機是目前信創背景下不少政府、重要機構主動作為的一大措施。「在硬體方面,奔圖、天津光電、立思辰、宜聯列印等國產印表機品牌在這方面表現不俗。然而,更重要的是,將風險前置,構建以「提前預防、過程監控、事後審計」為核心設計思路的系統,」楊麗葉補充到。簡而言之,就是提前隔離風險,僅讓有權限的用戶以及設備進行列印,並時刻監控印表機,為印表機進行實時記錄以便後續審計工作的開展。如果說國產印表機解決了技術安全性的問題,後者便是用於解決使用者安全性的問題。
鼎盾列印安全系統網絡拓撲結構
她還提到,列印安全系統能有效降低列印成本30%以上。同時,系統建成後,能夠一改以往對印表機等文印設備管理鬆散、列印行為不受控制的局面,能夠對輸出時間、責任人、輸出內容等進行審計和追溯,有效防範了列印洩密的隱患。
楊麗葉認為,想要杜絕列印設備變成信息「隱形殺手」,軟硬合璧,缺一不可,但是最應具備的,還是用戶的安全保密意識。據了解,如今僅有6%的用戶認為列印安全是日常辦公環境中急需被保護的一環。這種意識便會導致在工作中信息安全洩露事件頻繁。
企業的信息安全,往往取決於整個IT架構中最薄弱的一環。在安全的環境中,每個終端設備都是關鍵節點,不容忽視。
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