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已經發了新聞發布會的通知,他們準備公布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發出引力波的細節:
什麼鬼?怎麼一上來都是英文?
銀家看不懂嘛!
看不懂英文怪我咯?小編我不是已經給你們標註中文了嗎?2016年2月11日,美國華盛頓特區 ,你去吧。
現在,離新聞發布會開幕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小編我將在「蝌蚪五線譜」網站將談談引力波探測的這個事情,因為我有了一點第一手資料嘛。
有的讀者可能對我不了解,覺得一個小編能有什麼第一手資料,是不是想騙人,那麼請看下圖:
這個圖是從我的手機微信朋友圈裡拍攝的,吳巖教授提到引力波的事情。其中他說的「科普作家張軒中」就是小編我啦。
誰是吳巖?
請翻開《三體》一書,您看看到底誰是吳巖吧。
吳巖老師是科幻作家,同時也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他提到:他上中學的時候就寫了一個引力波的科幻小說,發表了,那是1981年——說起來還真是蠻早的,發表這文章的時候也許小編還沒出生吧。
不過我們要先八一八這個事情,因為引力波確實一開始是一個科幻感很強的東西,這玩意很難理解嘛,它看起來與電磁波不同,似乎不是現實中的東西。
文章發表在這裡:
裡面的內容頁是這樣的:
這就是我要放出的第一份第一手資料,是不是很古典呀,後續有第二份資料,敬請期待。
引力波確實一開始是一個科幻概念,在當時的中國尤其如此。雖然在1974年由泰勒等人通過脈衝雙星的實驗間接測出引力波得到諾獎,但是,這關我們中國人什麼事?當時的中國剛改革開放,思想與信息還很閉塞,大家不懂什麼是引力波。
說起這1981年,我們要談談這80年代初,那時候,曹周鍵與小編我的老師梁燦彬教授去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近代微分幾何與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學習霍金那一套相對論語言,後來梁師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開設相對論課程,也就培養了曹周鍵與我等一批本科階段就熟悉相對論的年輕人。於是就有了小編今天的這個科普文章,否則我能對引力波發表出什麼議論來,這都靠的是梁師當年的教誨!(事實上小編相對論學得不好,後來就不做相對論研究工作了,開始做科普。)
這就是梁燦彬先生:
有的人可能會問,那麼,曹周鍵又是誰?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他是搞數值相對論的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做研究員。
這就是梁燦彬教授與曹周鍵研究員合作的相對論的書!
有些讀者可能會說,是不是受人指使,來給這書做廣告的!
那麼我可以負責地說:「並沒有!」
這只不過要證明曹周鍵是數值相對論的專家啊。他做過模擬幾個黑洞碰撞的工作,其工作還是很有功底的。
我手上正好有曹師兄以前給我的3個黑洞碰撞的圖片,發出來給大家看看:
然後呢?
然後小編我最近在「蝌蚪五線譜」網站發表了一系列引力波的科普文章與採訪稿以後,發現兩個黑洞相互碰撞融合後發出的引力波信號的數據分析提取我還不太懂,而這是核心技術,於是請教了曹師兄。
師兄是這樣跟我說的:
他接著說:
我問他的問題是:怎麼從LIGO測量到的引力波數據裡讀出碰撞後的黑洞的質量與自轉角動量,因為LIGO那裡透露出來的消息是這次他們測到的合併後的黑洞是一個質量為62個太陽質量自轉為xx的kerr黑洞(xx這裡的數據暫時保密,小編不敢說啊,因為太關鍵太核心了,我率先披露的話一定引起轟動)。曹師兄的回答就在上面了,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領悟。我認為核心的算法是所謂「匹配濾波!」
我也只能幫你到這裡了,這就是最近LIGO要搞的大新聞背後最核心的技術秘密了。
小編也很辛苦,大過年的天天科普引力波,現在是凌晨3點多,為了寫這個文章我已經熬夜成了熊貓眼,希望大家體諒小編的辛苦,轉載此文的時候,就要寫明來源是「蝌蚪五線譜」,謝謝了。哥去睡覺了,還要為馬上要舉辦的LIGO的新聞發布會做點體力準備呢。引力波被發現絕對是一件大事情,其重要程度超過1919年愛丁頓等人用光線彎曲證明廣義相對論的那個實驗,可以說這是物理學的一大革命,引力波的事情搞好了,就可以實現《三體》中的所謂引力波通訊技術,因為引力波還可以穿透到高維時空,所以這故事就悠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