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編劇助推引力波探測 系LIGO創始人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據新華社

  75歲的基普·索恩是美國物理學家,他曾為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編劇。

  在向全世界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記者會上,基普·索恩走上講臺。在不少科學家看來,與並不相信引力波可被探測的愛因斯坦相比,這個堪稱「引力波探測」大戲「編劇」的老頭兒,更應該站在那裡。

  沒有索恩就沒有LIGO項目

  索恩的頭銜很多: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聯合創始人、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幾代前沿理論物理學家的導師、開創多個物理學分支領域的先驅、科幻電影編劇、科幻作家……

  LIGO執行主任戴維·賴茨說,沒有索恩,就沒有LIGO項目。正是索恩的視野、激情和推動力,讓整個科學界相信引力波可被探測。

  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研究成員、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陳雁北在上世紀90年代曾是索恩的學生。他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索恩是推動引力波探測研究合作、搭建整個研究理論框架、促成這一領域研究「大生態」的關鍵人物,是美國引力波探測項目公認的「代言人」。

  1970年,年僅30歲、打扮「嬉皮」的索恩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他與美國另外兩名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查爾斯·米斯納一起編寫的廣義相對論教材《引力論》,被譽為「引力聖經」。

  在推動引力波探測項目過程中,索恩還促成了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科學家的共同協作,並說服多家機構共同支持引力波探測研究。

  上世紀70年代,索恩遇到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後來的LIGO項目聯合創始人賴納·韋斯,後者提供了雷射幹涉等試驗想法。隨後,索恩說服加州理工學院支持引力波探測研究,並挖來不少牛人共同從事試驗。上世紀90年代,索恩等人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拉了進來,引力波探測成為該基金會資助力度最大的一個項目。

  最重要的是,索恩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引力波探測項目中,推動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研究「大生態」。除了推動研究、試驗,促進合作之外,索恩認為教育和科普尤為重要。

  他善於把深奧的東西講得淺顯易懂

  今天,索恩在不同年代培養的學生已成為活躍在廣義相對論、量子物理、實驗物理、天體物理、宇宙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引力波探測項目的研究人員也從最初的幾十人增加到如今遍及全球的數千人。

  過去幾十年間,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幾乎都上過索恩的《經典物理學應用》課程。「這門課深受歡迎,我們能在物理學各個方向受到啟發」,陳雁北回憶說,「他非常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能把複雜深奧的東西,深入淺出地講清楚。」

  這個「很厲害的本事」也讓索恩在科普領域貢獻非凡。他很早就曾對學生說,希望能參與製作一部關於引力波和黑洞的電影,以激發更多年輕人投身自然科學探索。2009年,從加州理工學院退休的索恩,果真參與了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編劇和拍攝,成為好萊塢「非著名演員」。

  他的故事講述了科學探索應有的精神

  索恩撰寫的科普書籍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其公眾科普演講節目在媒體上反覆播放,他幫助創作科幻小說,推動著新的研究方向……正是索恩等人的努力,讓全世界無數年輕人開始對黑洞、引力波、相對論、時間旅行以及蟲洞等話題著迷。

  事實上,索恩並未料到,捕捉到引力波信號的那一瞬,需要人類經歷如此漫長艱辛的努力。文獻資料顯示,索恩曾對學生說1980年前引力波就會被探測到,後又與人打賭說,LIGO在2000年前定會探測到引力波,但曾在「科學賭局」中贏過霍金三次的索恩,這兩次卻都錯了。

  但人類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終將向前。儘管匯集全球幾代科學家心血的勝利,絕非一人之功,但索恩對引力波探測項目的「編劇」,無疑是這一「歷史大劇」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索恩的故事,講述了科學探索、學術研究應有的精神。

相關焦點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他奠定了引力波探測的理論基礎,開創了引力波波形計算以及數據分析的研究方向,並對LIGO儀器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提出了量子計量學理論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索恩教授在2009年辭去費曼教授職務後,開始追求寫作和電影事業。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和諾蘭合作的《星際穿越》,索恩教授擔任該片的科學顧問。索恩教授曾多次為《科學美國人》撰文,在《黑洞專刊》中,就有索恩等人撰寫的《把黑洞看成一張膜》。
  • 打造《星際穿越》之後,他還開啟了引力波世界的窗口
    在索恩看來,「數學是一種終極的語言。| 打造星際穿越2014年,索恩作為執行製作人,幫助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然而這並不是索恩首次涉足影視,早在30多年前,卡爾·薩根就把索恩和電影製作人琳達·布斯特  (Lynda Obst)「撮合」到一起。1997年時,她曾參與製作科幻影片《接觸》,其中用於時空穿越的蟲洞理論就來自索恩的幫助。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那次的科學研討會長達8個多小時,來自各個領域的14位科學家暢所欲言,其中包括太空生物學家、行星科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心理學家和空間政策專家等等,他們都為《星際穿越》的籌備提供了許多全新的思路。隨後,史匹柏就開始為電影物色專業編劇。在面試過許多編劇之後,他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年輕的編劇喬納森·諾蘭身上。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的編劇工作時,喬納森其實對宇宙科學的了解並不多,但他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啃各種書本,惡補了《星際穿越》裡的科學知識。從2007年10月開始,美國編劇們希望從網絡等新媒體的劇作收入中得到分成,但製片方卻不願意讓利,雙方為此一度僵持不下。11月5號,美國編劇協會號召編劇集體罷工,喬納森隨之被禁止繼續寫作,他直接從《星際穿越》的創作團隊中退出了。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星球大戰》、《阿凡達》等科幻電影,即使抽取出其中的科幻內容,仍然可以形成獨立的、完整的故事,與此不同的是,導演諾蘭希望《星際穿越》的故事可以自然地從科學理論中浮現出來,這使《星際穿越》完全無法與宇宙學理論和各種天體分隔開。為此,索恩還特地寫了一本書《<星際穿越>中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講述電影中的各種場景,以及其中涉及的科學原理。
  • 《三體》和《星際穿越》裡的引力波到底是啥?
    2015年8月底榮獲雨果獎(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的科幻小說《三體》中,羅輯從三體人那裡為人類「敲詐」來了一大神器——引力波天線,從而暫時拯救了幾乎快要被滅族的人類。電影《星際穿越》中,Cooper甚至通過引力波穿越時間和空間給女兒Murph傳遞了信息,正如有篇著名的影評所說:「能夠穿越星際的,不止引力波,還有愛。」
  • 引力波探測在宇宙的「質量鴻溝」中發現神秘天體
    Buonanno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Gravitational Physics), Simulating eXtreme Spacetimes (SXS) Collaboration近日《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上刊登了一篇基於LIGO和Virgo引力波天文臺探測結果的研究報告,稱在宇宙中發現了一個質量為太陽2.6倍的「緻密」天體。
  • 從脈衝星到LIGO:引力波的60年探測史
    這是兩個遙遠的黑洞相互合併過程所產生的時空擾動,該事件的漣漪穿越宇宙被探測到。關於引力波,你真的都了解了嗎?  在引力波的探測上,最早的關鍵性突破來自於英國物理學家菲利克斯·皮拉尼(Felix Pirani)於1955年所做的測試。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LIGO)的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的David Reitze教授向全世界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同時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的碰撞與併合。還有就是2014年的南極天文望遠鏡探測,實驗者宣布發現早期宇宙引力波形成的B模偏振,但結果被證明是銀河系塵埃的前景效應導致誤判。這次LIGO的引力波發現是否也是一個烏龍事件呢?
  •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這意味著,人類科學研究從電磁波時代進入引力波時代,我們將從全新的探測窗口傾聽宇宙「歌唱」。電磁波的應用與開發產生了無線電通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交流與溝通方式,進一步引發今天的信息革命時代來臨。一旦未來的引力波通訊技術開發成功,可能引導人類進行跨越星際的交流,幫助人類走出地球這一生命的搖籃,向宇宙的深度進軍。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 人類檢測到引力波究竟有多難|引力波|探測|淚流滿面_網易科技
    「等等」,臺下的聽眾不滿意了:「我們是來聽引力波的故事的,你扯什麼CMB?」大家不要急嘛,宇宙中的任何故事都是一環扣一環,相互聯繫的。來,下面我們來次時空穿越,從那遙遠的138億年前,來到五億多年前的地球。那個時候的地球,熱鬧極了,有古生物專業的同學對這個應該很熟悉吧。
  • 引力波研究科學家:引力波究竟是如何被探測到的,為什麼值得我們淚...
    「等等」,臺下的聽眾不滿意了:「我們是來聽引力波的故事的,你扯什麼CMB?」大家不要急嘛,宇宙中的任何故事都是一環扣一環,相互聯繫的。來,下面我們來次時空穿越,從那遙遠的138億年前,來到五億多年前的地球。那個時候的地球,熱鬧極了,有古生物專業的同學對這個應該很熟悉吧。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什麼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
  • 引力波跟電磁波的異同、LIGO幹涉儀探測引力波的基本原理
    前文《宇宙的顫抖:引力波》說明了引力波是真實存在的(間接證據),並且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展開了探測和研究的工作(直接探測)。為了進一步了解引力波,我們來討論一下引力波的一些特性。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對照相對熟悉的電磁波來對比一下,以建立引力波的物理圖像。
  • WE大會嘉賓介紹|基普o索恩:星際穿越守則第一條:跟緊我別慌
    1967年,27歲的索恩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開始研究引力波理論。  傳統天文學中,電磁波是主要的探測手段,但它在傳播中很容易被散射或吸收。相反地,即便是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引力波,在傳播中也幾乎不會衰減或散射,為我們了解宇宙起源提供了絕佳的工具。此外,像黑洞碰撞這樣的天文事件並不會發出電磁輻射,我們也只能依靠引力波獲取信息。  「引力波將為人類理解宇宙帶來革命。」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這一切,僅僅是因為兩個叫做高新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器,在一個寧靜的夏夜,搜尋到了一陣時空的漣漪。隨之載入史冊的,也有這串漣漪的名字:GW150914,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的引力波。,以至於用雷射幹涉探測引力波這樣的想法顯得如同史前時代一般。
  • 引力波探測參與者:LIGO與中國天琴計劃不矛盾
    昨天下午,一場約2000人互動的引力波討論在「科學來幫忙」的8個微信群同步展開,這場討論邀請了分別來自美國加州的陳雁北和德國的胡一鳴兩位「引力波」項目參與者,和媒體、科學愛好者進行了一場中美德三地互動的訪談。1、何種機緣讓您開始引力波實驗項目的探測?
  • APD觀察: 黑洞狂舞之聲——引力波的探測
    (新華社發)  2月11日,美國科學家們宣布了一條重大新聞,引力波終於被探測到了。美國兩個相距3000公裡的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同時探測到了一個長達五分之一秒,頻率由35赫茲增快到150赫茲的「低音」信號。經過分析表明,這是距離約10億光年以外兩個約3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快速繞對方旋轉並且迅速合併為一個黑洞發出的引力波。
  • 量子精密測量前沿: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2] 施鬱,引力波的世紀追尋(二):引力波及其首次探測,科學,2018,70(4):15-19.[3] Carlton M. Caves, Kip S. Thorne, Ronald W. P. Drever, Vernon D. Sandberg, and Mark Zimmermann, Rev. Mod. Phys. 52, 341 (1980).
  • 揭秘引力波背後:如何理解它 怎樣具體探測?
    「等等」,臺下的聽眾不滿意了:「我們是來聽引力波的故事的,你扯什麼CMB?」大家不要急嘛,宇宙中的任何故事都是一環扣一環,相互聯繫的。來,下面我們來次時空穿越,從那遙遠的138億年前,來到五億多年前的地球。那個時候的地球,熱鬧極了,有古生物專業的同學對這個應該很熟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