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觀察: 黑洞狂舞之聲——引力波的探測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科學家宣布發現引力波 廣義相對論最後預言獲證。(新華社發)

  2月11日,美國科學家們宣布了一條重大新聞,引力波終於被探測到了。美國兩個相距3000公裡的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同時探測到了一個長達五分之一秒,頻率由35赫茲增快到150赫茲的「低音」信號。經過分析表明,這是距離約10億光年以外兩個約3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快速繞對方旋轉並且迅速合併為一個黑洞發出的引力波。計算表明這個引力波的功率是整個宇宙的光功率的幾十倍。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之後100年,人類終於非常肯定地探測到了這個時空本身的波動。這對我們進一步打開自然奧秘之門、了解我們所在的宇宙的過去與未來,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相關的探測技術令人驚詫 ,足以體現美國在高端科技的大規模投入以及美國目前在科技領域的高度領先。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市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照片。(新華社發)

  那麼,什麼是引力波?這要從什麼是平直空間講起。中國古代發現了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 (古希臘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度的平方等於兩個直角邊長度平方的和。其實這個關係隱含了一個假設,那就是空間是平直的。如果在球面上畫一個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就不成立了。人們一直假定,我們所在的三維空間是平直的。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引力理論——又稱為廣義相對論。在這個理論裡,時間不再是均勻地流逝,三維空間也不再平直,而是會因為物質能量等的分布而變化,勾股定理也就得修改了。愛因斯坦的引力場的左邊是空間時間的彎曲度,右邊是引力源(質量、能量、動量流),左邊等於右邊。對於右邊不變的情況,在引力弱的情況下,愛因斯坦場方程得到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基本一致的結果,但仍然有極為微小的差別。例如,地面上的時間會比1000米高處的時間流逝要慢,儘管差別只有10萬億分之一,但已經被實驗驗證了。

  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在其廣義相對論中假設重力波。根據相對論,空間與時間交織成「空時」(spacetime),我們的宇宙觀念因此在3D之外加上第四維。

  既然時空的彎曲度與引力源有關,那麼當引力源隨時間變化時,時空的彎曲度也會隨時間變化。這種彎曲度的變化不會停留在一處,而是會傳播開來。這就是引力波,又叫做引力輻射。比如地球繞太陽公轉,轉一圈是一年;地球作為一個引力源在周期性運動,這個周期性變化就會產生引力波,其波動的頻率是每年兩次。具體的計算都可以通過愛因斯坦的場方程進行,而且由於是弱引力的情況,相關的方程得到大大的簡化。

  雙黑洞系統想像圖。

  引力波所到之處,隨之而來的時空波動的效果是物體的長度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是物體在伸縮,而是空間本身的伸縮。理論上,探測引力波可以通過測量物體長度的變化進行。但是粗略的計算表明,在實驗室裡人工製造引力波只能產生幾百億億億億分之一的長度變化,這在可預計的將來都是過於微小而不可探測的。鑑於此,遙遠天體在劇變過程中發出的引力波成為唯一可行的探測對像。為此,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作出了前僕後繼的努力。

  這是技術人員在關閉艙門抽制真空前檢查光學部件。(新華社發)

  19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設計了一組實驗,通過觀測金屬鋁圓柱體的振動來觀測引力波。他發表了若干論文,聲稱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但他的實驗沒能被其他物理學家重複。如果他的觀測確實是引力波,那麼就說明在離銀河系不遠處,頻繁有大規模天文事件發生,而我們所在的宇宙是相對平穩的。最終,科學界一致認為,韋伯的數據分析存在很大的缺陷,其觀測到的很可能是噪音信號,不足為信。

  1965年,韋伯教授在調試他的引力波探測器。(資料圖片)

  但韋伯的努力鼓舞了後繼者。1960年代,蘇聯科學家首先提出用雷射相干的方法測量距離的變化。美國科學家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總結如何排除各種噪聲信號(如微地震、熱振動、汽車引起的振動等等)以提高靈敏度。做這樣的探測需要大量的資金。以LIGO為例,它是一個L型的雷射幹涉儀,L型的每個臂長為4公裡,裡面抽成超高真空。建造這麼個觀測站耗資數億美元,每年運行費用數千萬。從2002年建成後運行8年,一直沒有探測到引力波。經分析總結之後,認為必須升級提高靈敏度。於是又投入數億美金,進行升級改造。終於非常肯定地探測到了引力波。

  憑藉LIGO,研究團隊捕捉到了兩個黑洞合併時的引力波信號。(德新社)

  這次LIGO探測的引力波最大的信號為十萬億億分之一。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探測器的臂長是4000米,這個長度的十萬億億之一是400億億分之一米,而一個氫原子的半徑約為400億分之一米。也就是說,LIGO探測到的長度最大變化只有一個氫原子半徑的一億分之一。其效應如此之小,引力波的概念愛因斯坦在100年前提出,到今天才被探測到也就並不奇怪了。

  計算表明這次探測到的引力輻射應該是來自兩個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約30倍的黑洞互相繞對方旋轉,螺旋式的越轉越近,越轉越快,以引力波形式發射大量的能量,並最終合併。150赫茲的信號說明黑洞在軌道上轉動的速度達到了每秒鐘75圈,而兩者之間的距離只有約三百多公裡。這意味著黑洞的相對速度達到了每秒10多萬公裡,接近光速的一半。如此劇烈的黑洞之舞,幸好是發生在10多億光年之外——也就是說在10多年億之前。

  LIGO漢福德實驗室的雷射和真空設備區(LVEA)裡面預穩定雷射器,光束分離器等設備的鳥瞰圖。(路透社)

  美國崇尚科技,連美國的大眾娛樂充滿了科學探索。不管是《星際穿越》還是《火星人》,都是面向未來。 LIGO 引力波探測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物理學家基普·託恩 (Kip Thorne)。好萊塢科幻大片《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正是根據託恩的理論研究並由他擔任執行製片,據稱電影裡的某些模擬計算就可以發表幾篇論文。美國人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星球、星系乃至宇宙的邊緣,美國對人類科技文明的貢獻舉世矚目。在牛頓出現之前,中國與西方基本上保持了科技水平的平衡;牛頓之後,中國大幅落後。今天我們處於後愛因斯坦時代,中美科技水平存在相當的差距。引力波的探測已經跨越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但未來還有更為廣闊的前景。中國如果不甘落後,仍然大有可為。(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嶽東曉 理論物理博士)

相關焦點

  • 如何探測引力波?
    【陳孝良:人類可以「聽到」的引力波】 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位於利文斯頓的探測器首先傳出撞擊聲,7毫秒後,漢福德的探測器也傳出撞擊聲。這意味著有引力波傳到了地球,並被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孿生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
  • 靈敏度升級:科學家探測到GW黑洞相撞的引力波信號
    ▼ LIGO 和 Virgo 引力波探測器已運行多年,在經歷了一輪升級之後,其探測範圍已進一步擴大,並且很快揭示了一個新事件的細節。在環繞整個宇宙的「引力波之聲」中,科學家們首次捕捉到了更高頻的諧波。
  • 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新聞專題-科學網
    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位於利文斯頓的探測器首先傳出撞擊聲,7毫秒後,漢福德的探測器也傳出撞擊聲。【閱讀原文】 【嶽東曉:黑洞狂舞之聲——引力波暢想曲】 也就是說,LIGO探測到的長度最大變化只有一個氫原子半徑的一億分之一。其效應如此之小,引力波的概念愛因斯坦在100年前提出,到今天才被探測到也就並不奇怪了。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而且所有以前的實驗,只觀察到一個固定的彎曲空間,沒有一個實驗看到彎曲空間的波動。終於,97年後的今天,一個更震撼人心的實驗結果將要出現。一場有準備之戰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主任朱宗宏教授是研究引力波的專家,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項目TAMA300工作多年(那是一架臂長為300米的雷射幹涉儀),目前參加日本後續項目KAGRA(這是位於神岡的臂長為3200米的大型低溫雷射幹涉儀,項目負責人是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 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
    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時間:2016-06-06 07:56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科院引力波探測路線圖 太極計劃將探測黑洞奧秘 今年2月,美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引力波存在,在中國網際網路上颳起了一股旋風,民科郭英森走上了風口浪尖。
  • 科學:引力波探測到最大和最遙遠的已知黑洞碰撞
    導語: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由愛因斯坦預測的時空扭曲造成的,這是由於未檢測到的更大和更遠的黑洞碰撞造成的。殘酷的衝擊形成比太陽大的新的約80倍大約9000萬光年遠孔。合併導致了已知最大的黑洞,被稱為發生在7月29日,2017年GW170729事件,我從來沒有見過這兩個黑洞的合併旋轉如此之快。這也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遠,蘇珊·斯科特,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在參加調查中心的教授說。其他三次黑洞碰撞於2017年8月9日至23日發現,發生在3000至60億光年之間。由此產生的黑洞的大小比我們的太陽大56至66倍。
  •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
    國際天文學界表示,去年5月21日用LIGO和Virgo兩臺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科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的黑洞... 國際天文學界表示,去年5月21日用LIGO和Virgo兩臺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
  • 探測到引力波的意義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 霍金:是科學史上重要一刻】  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嶄新方式,發現它們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學起革命性的變化。這項發現是首度發現黑洞的二元系統,是首度觀察到黑洞融合。」
  • 科學家探測到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閃光信號
    北京時間 6 月 3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常人們認為黑洞不會產生閃光,正如它們名字:黑洞,此外,即使黑洞互相撞擊,天文學家的傳統儀器也無法進行觀測,但是 2019 年科學家探測到一次黑洞碰撞事件,發現黑洞碰撞時產生奇怪的閃光。
  • 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迄今最強引力波信號
    北京時間 9 月 9 日消息,利用引力波探測器,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 142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天體物理學家對這一引力波事件非常關注,因為這對目前的黑洞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 解碼引力波信號 「弦外之音」驗證黑洞「無毛」形象
    2015年9月14日,科學家用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在13億光年外,兩個黑洞相互繞轉、扭曲地融合在一起,輻射出攜帶著黑洞的質量和自旋信息的引力波。這個事件被命名為GW150914。  當科學家們消除探測器噪音並放大引力波信號後,他們觀察到了一個波形,該波形在衰減之前會迅速增強。當他們把這個信號轉換成聲音時,聽到了類似「唧唧」的聲音。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引力波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經過八年的觀察,他們確定,如果恆星發出引力波,它們正以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速率精確地彼此靠近。從那時起,許多天文學家開始對脈衝星的輻射的無線電研究(脈衝星是發射無線電波束的中子星),並發現了類似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這些確認總是間接地或數學地而不是通過直接接觸來證實引力波的存在。
  • 引力波全新的探測方式,使科學家能夠聆聽宇宙
    引力波,時空的漣漪,就像大石頭丟進水裡會激起波紋一樣。在時空中,如果發生巨大的震蕩,如黑洞合併,中子星合併,超新星爆發等造成的劇烈能量釋放,都會產生引力波。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首次被人類探測到,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功不可沒。這次探測到的是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合併時所產生的引力波。從此,人類有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探索宇宙。在以前,我們探索宇宙是用光學望遠鏡,即最傳統的伽利略式望遠鏡。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LIGO)的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的David Reitze教授向全世界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同時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的碰撞與併合。 引力波暴發源在哪裡?按照正常的實驗程序,首先應當通過某種方式,確認在太空的某個位置上發生了兩個黑洞併合事件,比如觀察到黑洞邊緣物質在併合過程產生的光學餘輝。
  •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至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至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美國 LIGO 和義大利 Virgo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迄今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但黑洞的質量令科學家感到困惑。黑洞合併最早發現於 2019 年 5 月 21 日,被命名為 GW190521。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科學講座】陸由俊:黑洞與引力波
    引力波的波譜很長,頻率從低到高可由地面幹涉儀(如LEGO)、空間幹涉儀(如太極、天琴)、脈衝星(如FAST、SKA)、微波背景偏振(如阿里探測計劃)等方式探測。陸老師先是解釋了引力波直接探測實驗的原理,即2015年9月14日地面幹涉儀LE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測得結果完美符合理論預期。之後,陸老師提起了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即電磁對應體的首次探測——CW170817,這個現象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千新星。
  • 引力波探測到新的黑洞類型,這可能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看法
    LIGO和Virgo幹涉儀在2019年5月21日探測到來自碰撞的引力波信號,與之前的碰撞探測相比,它非常短。但經過艱苦的分析後發現,合併的產物是一個質量約為太陽142倍的黑洞,而創造它的兩個物體的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和85倍。這比五年來我們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以來發現的任何黑洞碰撞都要大。
  • 每200秒就有一對黑洞合併,引力波觀測可以更遠80億光年!
    先進的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記錄了35顆合併黑洞和中子星的數據。這是一個很棒的結果,但是這期間錯過了什麼呢?根據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引力波發現ARC卓越中心羅裡·史密斯博士所說:很可能還有200萬次來自合併黑洞的引力波事件,平均每200秒有一對合併黑洞,每15秒就有一對合併的中子星,然而科學家並沒有發現這些事件,觀測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