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講座】陸由俊:黑洞與引力波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2019年4月18日晚7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Ⅳ第200講在玉泉路校區階一4教室如期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黑洞與引力波」。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引力波天體物理」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陸由俊老師生動地向同學們介紹起黑洞與引力波。

  講座伊始,陸老師從時空開始講起。牛頓堅持絕對時空觀,三維空間就像是重複的方格,而格點上都有著時鐘。但在幾百年後,愛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進而得到了廣義協變原理和場方程,發現了彎曲的時空。陸老師先講起了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真空解——黑洞,包括史瓦西黑洞和克爾黑洞。在黑洞視界範圍內,任何物體(包括光子)都不能逃脫,不可避免地落向中心奇點。而時空,卻是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另一個解,由於引力的存在,時空就會發生彎曲。在弱場近似下,時空彎曲,在三維空間裡產生擠壓、拉伸和扭曲,而引力波就是其平面波解。而在強場下,例如緻密雙天體(雙黑洞或雙中子星)發生併合,也會產生引力波輻射。

  理論意義下的黑洞在不斷被科學家們研究,但是實際存在著的黑洞呢?天文背景下的黑洞,按質量可分為恆星質量的黑洞、中等質量的黑洞、大質量黑洞和宇宙原初黑洞。恆星不斷緩慢演化,經過漫長歲月變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那我們如何看見黑洞?陸老師如是發問。雖然我們看不見黑洞發出的光,但是黑洞附近氣體在吸積入黑洞的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發射大量X射線輻射,那麼我們就可以「看見」黑洞。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伴星運動測量X射線星的質量,當它大於3倍太陽質量時,我們也可以確定就是發現了黑洞。

  在講完如何確定恆星質量的黑洞後,陸老師又講解道我們如何「看見」近鄰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即利用軌道擬合等方法確定中心天體質量,我們就可以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M87星系黑洞等等。確定了天體質量後,我們又如何判定一個大質量天體是黑洞呢?陸老師說道,黑洞的視界不可見,密度可測量,周圍空間也存在彎曲,而同時,黑洞的連續譜和反射譜、發射譜線的廣義相對論展寬都可以幫助我們判定黑洞。另一種方法就是像《星際穿越》展示的黑洞一樣,黑洞暗影也可以幫助我們判定黑洞。科學家們利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進行毫米波級別的觀測,全球9個望遠鏡在2018年4月對Sgr a*和M87黑洞進行聯測,並在前不久發布了第一張黑洞圖像,轟動全球。

  在研究大質量的黑洞過程中,我們發現,星系的直徑和黑洞的質量有很好的線性關係,這說明星系及其中心大質量黑洞共同演化,這兩者有緊密的關係。在現代宇宙學理論中,天體學家們認為,星系中心的黑洞控制了星系的成長。

  接下來,陸老師又講起了引力波。引力波的波譜很長,頻率從低到高可由地面幹涉儀(如LEGO)、空間幹涉儀(如太極、天琴)、脈衝星(如FAST、SKA)、微波背景偏振(如阿里探測計劃)等方式探測。陸老師先是解釋了引力波直接探測實驗的原理,即2015年9月14日地面幹涉儀LE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測得結果完美符合理論預期。之後,陸老師提起了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即電磁對應體的首次探測——CW170817,這個現象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千新星。對於空間引力波的探測,即將來運行在太陽軌道上的eLISA和太極、運行在地球軌道的天琴等計劃,可以幫助我們在太空中觀測引力波。它們直接看到星系中心的雙黑洞併合,聽到第一代星系的「出生」,讓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宇宙。我們也可以利用脈衝星測試陣列(PTA)觀測恆星質量的黑洞落進大質量黑洞的現象。

  最後,陸由俊老師總結了這次講座。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而天文觀測同時表明了黑洞的確存在,但是黑洞是否完全由克爾度規描述仍是待解之謎。銀星黑洞是檢驗克爾度規和驗證黑洞無毛定律的理想實驗室,而黑洞度規的檢驗是對理解基本引力理論的重要推進。引力波已被直接探測到,並將會有大量的探測。我們對於引力波的測量可用來檢驗黑洞度規和基本引力理論,而引力波源及其電磁對應體可用來精確探測宇宙,引力波天文學研究也將會迎來黃金髮展期。

  講座即將結束,同學們積極提問,陸老師也認真回答同學們的疑問。

陸老師與同學們現場互動交流

報告人簡介:

  陸由俊,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引力波天體物理」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主要從事引力波天體物理、黑洞物理、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以及星系宇宙學等研究。目前作為課題負責人參與中國科學院先導科技專項「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引力波相關物理研究"等項研究。

報告摘要:

  浩瀚宇宙時空,極物理之變化,衍萬物於其中,造宇宙之萬象。然時空焉有變化,可有窮極?百多年前橫空出世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給出了兩個著名的預言,即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它告訴我們時空不僅會在某些地方止於黑洞,也會因黑洞等天體的繞轉拖動發生變化泛起引力波動之漣漪。相對論學家和天文學家經百年不懈努力,終得窺真相:活動星系、星體運動、黑洞暗影,揭黑洞之藏身;數值併合、共振空腔、雷射幹涉,現引力波之真形。再為大用,啟多信使觀測,發引力波天文之濫觴,可探極致引力之奧義,可察宇宙之組成變化,未來可期。

延伸閱讀:

  「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創辦於2014年9月,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為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同時歡迎研究生與教職工參加,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部主辦,講座召集人為徐濤院士。該課程按照數學、物理、化學等13個專業,邀請相關科學領域的院士等知名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通過講述科學故事、介紹相關學科方向的科學前沿進展,讓學生在本科階段了解不同學科的科研方向與主要進展,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為他們最終選擇學科專業與專業方向提供豐富的判斷依據。

 

相關焦點

  • 一個星系「懷抱」兩個大黑洞 是種怎樣的體驗
    「通常情況下,科學家可通過光學波段電磁信號觀測黑洞吸積盤,而噴流的大部分能量則是以伽馬射線、X射線和射電輻射的形式釋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陸由俊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另一方面,學界推測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雙黑洞在相互靠近、合併的過程中會輻射出較強的引力波。2016年,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恆星級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當然,如果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靠近、合併過程中釋放的引力波能量就會比此前觀測到恆星級質量雙黑洞的引力波高,但頻率更低。
  • 一個星系「懷抱」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
    「通常情況下,科學家可通過光學波段電磁信號觀測黑洞吸積盤,而噴流的大部分能量則是以伽馬射線、X射線和射電輻射的形式釋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陸由俊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另一方面,學界推測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雙黑洞在相互靠近、合併的過程中會輻射出較強的引力波。2016年,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恆星級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當然,如果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靠近、合併過程中釋放的引力波能量就會比此前觀測到恆星級質量雙黑洞的引力波高,但頻率更低。
  • 科學家確認宇宙存在雙黑洞 不停旋轉形似太極
    在距離地球最近的類星體中隱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這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陸由俊、閆昌碩和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戴新宇、北京大學於清娟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的,這是科學家首次用連續譜的特徵方法發現證據確鑿的雙黑洞。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什麼是黑洞?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什麼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
  • 關注丨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關注丨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2020-10-09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美國當地時間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將攜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和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的專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國的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其波源來自13億光年之外的遙遠宇宙空間,由兩個黑洞碰撞併合所引發,這顯然是在宇宙尺度上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進行檢測與判斷的一個重要實驗。
  • 科學:引力波探測到最大和最遙遠的已知黑洞碰撞
    導語: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由愛因斯坦預測的時空扭曲造成的,這是由於未檢測到的更大和更遠的黑洞碰撞造成的。殘酷的衝擊形成比太陽大的新的約80倍大約9000萬光年遠孔。此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 其他三個黑洞合併的信號。到目前為止,因為 第一個引力波被發現於2015年9月 , 迎來的一個 天文學的新時代這種方法已經允許以揭示存在的恆星質量和黑洞十個兼併 中子星,茂密的球形遺蹟和恆星的崩潰。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終於頒給了黑洞研究
    「雖然羅傑·彭羅斯不是最早預言黑洞存在的人,但是他卻是第一個從理論上證明黑洞穩定存在的人,物理學獎頒發給他可謂實至名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陸由俊說。,他們觀測到離黑洞比較近的恆星,都以準克卜勒軌道繞該黑洞運動,就像我們太陽系的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
    1919年施瓦西發現第一個廣義相對論的解析解,從中可以推測出有視界的存在證據,這種有視界存在的解被稱為黑洞解,後來又發現了帶電和旋轉的黑洞解,其視界結構比施瓦西黑洞更複雜,但這些都是理論推測。2015年,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第一次探測到兩個黑洞並和的引力波訊號,證實了黑洞的存在。
  • 引力波可以逃出黑洞嗎?
    【每日科技網】  愛因斯坦在1916年6月,就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預言了引力波。所以,引力波和郭英森先生沒有任何關係。引力波是一種對引力傳遞方式的簡潔的描述。任何物體都會產生振動,比如水面,水面發生振動,就會以一圈一圈波的形式向外界擴展,把能量信息傳遞出去。這就是水波。
  • 黑洞、蟲洞都很可怕:產生巨大引力波
    今年年初,科學家做出了「本世紀最大的科學突破」,發現了引力波的存在。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指出,這些引力波是由兩個大小約為太陽30倍的黑洞碰撞時產生的。但一項最新研究稱,其它現象也很容易產生引力波,如蟲洞或gravaster(一種內部由暗物質組成的天體)。
  • 引力波碰撞「生」黑洞
    球面波和平面波引力波是大質量物體(如黑洞、白矮星等)運動、碰撞時產生的時空漣漪。大多數引力波都是球面波,就是說,當它們向外傳播的時候,就像球膨脹起來一樣,以一個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均勻地傳播。但是,如果這兩列引力波足夠強,事情就完全不同了:它們在相遇疊加的時候,如果疊加後的振幅大到一定程度,某個地方的時空彎曲得過於厲害,就會自動蜷縮起來,坍塌成一個黑洞。黑洞形成後,將把波中85%的能量吞噬掉,剩下的15%中,一小部分能量在外圍繞著黑洞旋轉,其餘能量則向外傳播。
  • 諾貝爾獎得主北師大講述引力波—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12月19日,2017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雷納·韋斯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基普·索恩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參加由未來論壇和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聯合主辦的第36期理解未來講座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講述引力波:期待觀測宇宙方法的更大進步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李正穹)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首次被人類探測到。這個引力波信號來自兩個遙遠黑洞之間的碰撞,在宇宙中運行13億年之後最終抵達地球,並被美國的LIGO探測器檢測到。這一信號極其微弱,但它的發現掀起了物理學界的全新變革,轟動了整個世界。
  • 陳根:引力波揭秘黑洞合併之謎,黑洞裡面套黑洞
    現在,來自LIGO和Virgo科學合作組織(LVC)的天文學家報告了迄今為止首次直接觀測到的最大規模黑洞合併。來自ARC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OzGrav)的研究人員參與了這次探測,並利用新引力波數據中心的計算資源來推斷合併黑洞的質量,表示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50倍。事實上,這次大規模碰撞並不僅僅是圖表上的一個新數字,它更提出了幾個關於黑洞的基本問題。
  • 新發現引力波可研究黑洞如何配對
    科技日報北京4月21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探測到迄今最奇特黑洞對——兩顆黑洞質量相差2倍多並和產生的引力波。研究人員稱,新發現引力波擁有多個頻率,再一次證實愛因斯坦引力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此次事件也可以幫助理論家釐清黑洞對如何形成。
  • 引力波幫助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據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網站2日報導,該天文臺與位於義大利的「室女座」(Virgo)引力波天文臺攜手,探測到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此類「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藉助引力波探測到的質量最大的黑洞。
  • 為什麼引力波能逃出黑洞?
    前些日子引力波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熱議,今天我們也來談一談。引力波這個概念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他預言大質量的物體運動會引起時空的振蕩,他稱它為引力波。由於難於觀測,目前只有中子星、黑洞級別的天體併合產生的引力波才能被人類捕捉到。
  • 科普中國詳解引力波:兩個黑洞的「火拼」
    (圖1註:雙黑洞系統想像圖。(來源於LIGO網站))天外飄來引力波對於「波」,我們並不陌生,生活中時常會聽到無線電波、電磁波、聲波、光波等等,引力波也是波的一種。既然稱之為引力波,它必然與引力有關。所以,在更深一步了解引力波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人類對於引力的認識過程。
  • 來自神秘黑洞系統的閃光,揭示了引力波的存在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引力波對天體運動影響甚微?並非如此實際上,黑洞在宇宙中並不是完全靜止,他們會運動,而且運動的相當活躍。不過,因為他們的看上去完全漆黑一片讓我們無法對他們進行直接的觀測,這也使黑洞的研究不那麼容易。最終,科學家門終於找到了兩個巨型黑洞隨著時間推進的位置變化關係,這也揭示了黑洞這樣神秘天體的許多神秘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