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系「懷抱」兩個大黑洞 是種怎樣的體驗

2020-12-06 濰坊晚報

圖片來源:unm.edu

絕大部分星系中心都盤踞著一個龐然大物——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大約是數百萬倍甚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不等。

目前觀測數據顯示,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幾乎沒有例外。它們有著不同的狀態——有的正在吞噬物質、活躍異常;有的停止「進食」、安靜沉睡。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卻發現星系中心可能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11個活躍星系的周期性伽馬射線暴發,其中2個為已知源,9個為新源。研究者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多種,其中一種便是這些星系的中心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周期性變化信號或是重要特徵

確定伽馬射線信號的周期性模式,就像是在狂風暴雨的海洋中找出由一艘小船駛過而引起的微小、有規則的波紋

眾所周知,黑洞引力巨大,連光也無法逃脫其「魔爪」。藏匿於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被找到的?

事實上,黑洞處於活躍的「進食」狀態時,其附近物質在被吞噬的過程中相互摩擦釋放能量,形成明亮的吸積盤;有部分物質可能在被「吃」之前沿著旋軸的方向噴射出高能粒子,產生噴流。

科學家就是通過觀測吸積盤或噴流釋放的電磁波信號,發現了這些隱匿在星系中心的黑洞。「通常情況下,科學家可通過光學波段電磁信號觀測黑洞吸積盤,而噴流的大部分能量則是以伽馬射線、X射線和射電輻射的形式釋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陸由俊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便是利用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費米太空望遠鏡長達9年的伽馬射線觀測數據,較為系統地梳理了2000多個星系中心的活躍黑洞信號,最終找出11個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的伽馬射線源,變化周期平均2年左右。

「確定伽馬射線信號的周期性模式,就像是在狂風暴雨的海洋中找出由一艘小船駛過而引起的微小、有規則的波紋。」文章第一作者、西班牙馬德裡大學佩尼爾博士表示,這一研究結果或將支持星系中心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觀點。

星系中心雙黑洞為何可能會導致周期性伽馬射線信號?陸由俊表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雙黑洞相互擾動會導致噴流亮度發生周期性變化。如果星系中心存在兩個相互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二者周圍的吸積盤也會周期性「轉圈」,落入黑洞中的物質質量也會存在周期性變化規律,進而影響黑洞發射的噴流亮度,望遠鏡就會接收到周期性伽馬射線信號。

另一方面,雙黑洞繞轉也會導致噴流的噴射方向發生周期性改變。就像地球同時存在公轉和自轉一樣,雙黑洞模型中,每個黑洞都存在繞另一黑洞旋轉的軌道角動量,以及自身旋轉的自轉角動量。通常,軌道角動量和自轉角動量並不相同,二者耦合,自轉角動量會在軌道角動量的擾動下發生周期性變化,噴流的方向也就會隨之改變。想像一下,原本單一黑洞的噴流方向是固定的,然而由於另一個黑洞的擾動,原本方向固定的噴流在一個周期內以黑洞為中心來回搖擺。由於地球上的望遠鏡始終處於觀測目標的某一特定方向,因此我們接收到的伽馬射線信號也時強時弱,具有規律性。

「除了伽馬射線,此前也有學者通過梳理吸積盤發射的光學波段信號,以周期性光變作為雙黑洞存在的觀測依據。」陸由俊表示。

當然,導致觀測信號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並非只有雙黑洞,單一黑洞吸積盤或噴流的進動、黑洞吸積盤本身的準周期振蕩等也可能導致類似的周期性觀測結果。

早有推斷卻缺乏觀測「實錘」

雙黑洞以較高角速度相互繞轉,會將靠近的恆星「踢走」,導致星系中心的恆星密度變低

其實,這並非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提及雙黑洞模型觀點,數十年前就有學者提出過星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雙黑洞的理論推測,卻一直沒有在實際觀測中找到「實錘」。

「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兩個星系碰撞或合併後可能會在星系中心形成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陸由俊說。

天文學家此前已經觀測到過很多次兩星系碰撞或合併,表明這種現象並不罕見,甚至在宇宙早期發生的頻率會更高。例如,此前《自然》期刊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一次性發現了數個星系合併的例子,星系中心黑洞也在相互靠近。雖然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單星系雙黑洞系統,但經過未來長時間的演化,終將會形成雙黑洞。

如果星系中心真的存在超大質量雙黑洞,會給星系帶來怎樣的影響?

陸由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雙黑洞以較高角速度相互繞轉,會將靠近的恆星「踢走」,導致星系中心的恆星密度變低。觀測方面,也會出現前文提及的相關電磁信號周期性變化,其光譜各波段的能量配比和發射線輪廓變化也會與單黑洞星系有所不同。

他進一步指出,若想證實星系中心雙黑洞的理論推測,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通過天文觀測,找到單個星系中心存在兩個亮核,即兩個黑洞,並分別伴有吸積盤、噴流等典型的黑洞特徵圖像。

另一方面,學界推測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雙黑洞在相互靠近、合併的過程中會輻射出較強的引力波。2016年,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來自恆星級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當然,如果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靠近、合併過程中釋放的引力波能量就會比此前觀測到恆星級質量雙黑洞的引力波高,但頻率更低。我國正在計劃建設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設備,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探測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雙黑洞併合。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真正讓所有人信服的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雙黑洞的案例。」陸由俊說。

還需「擦亮眼睛」耐心等待

接下來還要繼續探索其背後有關星系形成、演化,以及雙黑洞系統特性、合併等現象的機制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為何始終沒有找到星系中心存在雙黑洞的「實錘」?

陸由俊指出,首先是因為望遠鏡的解析度還不夠高。有一種可能性是目前我們在鄰近宇宙中觀測到的某些星系中心確實存在超大質量雙黑洞,但受限於望遠鏡的解析度,只呈現出了一個亮核,被誤認為是單黑洞星系。所以我們還需要一雙更加銳利明亮的天文觀測「眼睛」。

其次,人類天文觀測的時間尺度遠遠不足。自天文學家伽利略憑藉其製作的一架折射式望遠鏡將天文學帶入瞭望遠鏡時代起,現代天文觀測歷史充其量也僅有數百載。對於人類來說,這或許十分漫長,但茫茫宇宙長河中,百餘年恰如彈指一揮間。「我們也許錯過了宇宙中的很多『精彩時刻』,因此星系中心雙黑洞的證據或許需要未來長時間的等待和探尋,如探測到大質量雙黑洞併合發射的低頻引力波等。」陸由俊說。

然而,即便我們十分幸運,這一推測能夠在不久的未來得以證實,這也並非終點,而是起點。

「理解雙黑洞與其周圍環境的關係對於構建星系形成、演化的完整圖景至關重要。」文章合著者、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物理與天文科學系副教授馬可·阿傑羅說。

陸由俊也指出,就算我們明確找到了星系中心雙黑洞的證據,接下來還要繼續探索其背後有關星系形成、演化,以及雙黑洞系統特性、合併等現象的機制。

「屆時,可以結合電磁波理論與引力波理論,共同探究黑洞的本質,從而挖掘出有關時空的更多信息,加深我們對宇宙本質的理解。」陸由俊說。(實習記者 於紫月)

相關焦點

  • 一個星系「懷抱」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
    絕大部分星系中心都盤踞著一個龐然大物——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大約是數百萬倍甚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不等。目前觀測數據顯示,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幾乎沒有例外。它們有著不同的狀態——有的正在吞噬物質、活躍異常;有的停止「進食」、安靜沉睡。
  • 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融合,兩個星系中心的黑洞怎麼辦?
    星系碰撞融合是宇宙中很常見的大事件,例如我們的銀河系在其歷史上進行過多次的星系融合事件。整個碰撞融合的時間是很長的,可能會持續幾十億年,首次碰撞接觸兩個星系中間的超大質量黑洞可能並不會相撞,第二次也不會,最後甚至兩個大質量黑洞會相互纏繞,但最終的結果逃不過碰撞成一個更大質量的黑洞。
  • 一個黑洞就夠亂的,兩個黑洞豈不更亂?雙黑洞系統有何秘密?
    目前來說,有幾種猜測。第一種,就是通過恆星演化來形成。當然了,既然要形成雙黑洞,那就要求必須通過雙星。不過,這種情況發生還是要有一定條件的。首先,它們一定都非常巨大,這是恆星形成黑洞的基本條件。其次,它們的滅亡時間要相對比較一致,如果一個先形成了黑洞,另一個還在主序星或者紅巨星階段,可能其物質就被同伴吸光了。這樣的雙黑洞佔多大的比例,目前還不確定。
  • 伽馬射線模式暗示星系可能擁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據外媒報導,研究伽馬射線發射的天文學家發現,某些活躍的星系似乎在以有規律的模式發出爆炸。 研究小組指出,這可能是星系中心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跡象。 傳統觀點認為,潛伏在大多數星系中心的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掉進黑洞是種怎樣的體驗?
    黑洞裡存在密度無限大的區域,引力也非常大,任何東西包括光都無法逃脫。黑洞周圍有光碟一樣的吸積盤,並且會噴出X射線和其它形式的電磁能量,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神秘的怪物。有個小朋友問:黑洞裡面好玩嗎?在她的想法裡,那裡就像愛麗絲的仙境一樣,可以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進去。雖然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物體之一,掉進去也會有很多奇遇。但與愛麗絲冒險歸來毫髮無損不同的是,進入黑洞的人就不太可能那麼走運。
  • 銀河系仙女系兩大星系中心黑洞相撞會有啥景象?引發整個星系動蕩
    ,那麼當這兩大星系碰撞融合的時候,其中心的兩大黑洞也會碰撞融合到一起嗎?其實我們必須知道這兩大星系的體積和質量,銀河系的盤面直徑可達15萬光年,而仙女座星系比銀河系大了一倍,直徑在20萬光年以上,但是這兩大黑洞的體積可就小得多了,沒有一個黑洞的體積可以直徑達一光年
  • 大黑洞誕生記:科學家模擬首批星系如何孕育巨型黑洞
    藉助「藍水」超級計算機「復興模擬」項目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大質量黑洞可以在沒有恆星存在,但快速擴張的星系區域形成,尤其是暗物質光暈。據科學家預測,無論是在宇宙誕生之初還是當前的星系,絕大多數大質量黑洞的源頭都是暗物質光暈。科學家模擬的年輕星系,在產生輻射(白色)和金屬(綠色)的同時加熱周圍氣體。
  • 在一個「不起眼」的小星系裡,包含了普通星系中最大的黑洞
    上圖中可能你已經發現了,在星系的中心向外延伸了一條明亮的光帶。這是一個大約5000光年長的相對論性物質噴流,以極高的能量和速度從星系的中心噴射出來!我們所知道的唯一能完成這一壯舉的是一個比銀河系中心黑洞要大得多的超大質量黑洞。那麼我們怎樣知道M 87中心黑洞的質量呢?
  • 當兩個星系碰撞合併時,可以將黑洞「踢」出星系的力量有多大?
    當兩個星系碰撞合併時,星系中心的黑洞會合併,並發出引力波。天文學家推測,反衝效應有時會將合併後的黑洞踢出星系,同時拖曳附近的恆星一起旅行。來自SRON和拉德布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對這些星系的樣子進行了預測,以識別它們並證明它們的存在,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天文學家認為所有的大質量星系都有一個中心黑洞,質量在數百萬到數十億個太陽質量之間。
  • 關於一個擁有兩個黑洞的新研究
    南卡羅來納州克萊姆森–克萊姆森大學的科學家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合作,確定了11個活躍星系的周期性伽馬射線發射情況,為將來可能在其中心藏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非常規星系的研究鋪平了道路 大多數星系的中心有個黑洞這件事對於天文學家來說並不是什麼很少見的情況,但是,擁有兩個黑洞的星系仍然只是理論上的東西。
  • 關於一個擁有兩個黑洞的新研究
    南卡羅來納州克萊姆森–克萊姆森大學的科學家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合作,確定了11個活躍星系的周期性伽馬射線發射情況,為將來可能在其中心藏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的非常規星系的研究鋪平了道路。大多數星系的中心有個黑洞這件事對於天文學家來說並不是什麼很少見的情況,但是,擁有兩個黑洞的星系仍然只是理論上的東西。該小組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論文標題為「系統搜索費米大面積望遠鏡檢測到的活躍銀河核中的伽馬射線周期性。」
  • 假如掉入黑洞是怎樣的體驗?
    看到這個消息後,探長的一個朋友很認真的問,說要是人不小心掉進黑洞會怎樣?探長也仔細整理了一下思路,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話說,在一個特殊的時機,你被陰差陽錯傳送到了黑洞周圍,在保證你初始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掉入黑洞前1小時,你可能還沒有感覺到周圍的異樣,但卻發現身體正在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扯。
  • 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引發的聯想:掉進黑洞會是怎樣的體驗?
    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掉進黑洞會是怎樣的體驗?答案其實是沒人知道。即使真的有人有這樣的體驗,他也沒有辦法傳個iMessage回來。不過別失望,根據現有的物理學理論,我們可以猜一猜會發生的事情。
  • 恐怖的黑洞 最大黑洞 到底星系造就了黑洞,還是黑洞造就了星系
    黑洞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及看不見、也不可能觸摸到,但科學家一直認為它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幾乎每一個星系中間都有一個黑洞,就像我們的銀心黑洞一樣。2019年8月,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7億光年的鯨魚座發現了一個相當於太陽質量400億倍的超大黑洞,它就是霍姆伯格15A星系中心黑洞。
  • 恐怖的黑洞 最大黑洞 到底星系造就了黑洞,還是黑洞造就了星系
    黑洞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及看不見、也不可能觸摸到,但科學家一直認為它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幾乎每一個星系中間都有一個黑洞,就像我們的銀心黑洞一樣。>2019年8月,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7億光年的鯨魚座發現了一個相當於太陽質量400億倍的超大黑洞,它就是霍姆伯格15A星系中心黑洞。
  • 天文學家在「死亡」螺旋星系中發現了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美國一個天文學家團隊使用從哈勃太空望遠鏡獲得的圖像,在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碰撞過程中發現了兩個超大質量黑洞。 兩個黑洞將繼續彼此靠近,在時空中發出巨大的漣漪——可以在地球上探測到的引力波。這些黑洞的發現將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這些巨大的漣漪。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不過,真正令天文學家們好奇的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它們所處的星系。雖然名字唬人,但超大質量黑洞其實是非常「小」的天體。以銀河係為例,由恆星和氣體組成的銀盤直徑約15萬光年,而居於其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卻還沒有水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大。所以,你也許會認為它們不會對宿主星系造成大的影響。
  • 絕大多數大型星系都有一個黑洞作為核心?
    孤獨的黑洞絕大多數大型星系,包括我們的銀河系在內,都有一個黑洞作為核心。這個黑洞密度極大,質量是太陽的幾億倍。儘管黑洞自身無法被探測到,但是它們所吞噬的物質在渦流中摩擦、發熱,產生大量的輻射,可以被人類的射電望遠鏡捕捉到。那些在黑洞附近因被吞噬而產生強大輻射的星體被稱為類星體,其光芒四射,即使是最亮的星系也為之相形見絀。
  • 人類拍到M87星系的首張黑洞照片,它與銀河系的黑洞比較會怎樣?
    黑洞通常分為三大類:第一種由幾十或數百倍太陽質量的巨型恆星衰變而成,這種恆星級質量的黑洞在較古老的星系中很常見;第二種最為強大,可能由數百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巨型恆星形成,通常在星系核心當中承載著整個星系的運作;還有一種介於前兩者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許多較小型的星系就是由這類黑洞形成的,這次發現的M87屬於第二種超巨型黑洞,是太陽質量的65億倍
  • 在這個星系中心,首次發現三個超大質量黑洞!其他星系都只有一個
    由哥廷根大學和波茨坦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證明了星系NGC6240包含三個超大質量黑洞。在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這些獨特觀測結果顯示,星系核心的黑洞彼此接近,這項研究指出了宇宙中最大星系形成過程中的同時合併過程。像銀河系這樣的大質量星系通常由數千億顆恆星組成,中心有一個質量高達幾百萬到幾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被稱為NGC6240的星系由於其特殊形狀而被稱為不規則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