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星際穿越》之後,他還開啟了引力波世界的窗口

2021-01-17 雷鋒網

雷鋒網按:本文來自知社巴特原創。

5月12日,已經75歲高齡的基普·索恩 (Kip Thorne) 拜訪了美國查普曼大學,作了一場有趣的演講。在加州理工講了50年理論物理的索恩,其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將他所了解的物理學廣為傳播。電影、繪畫、詩歌、書籍,他樣樣不落。「我一直喜歡並致力於同藝術家合作,並努力通過藝術和音樂來傳播科學的觀念。想要展現科學,你有很多種方法。」

另外,身為LIGO引力波探測項目創始人之一,他又有著怎樣獨特的看法呢?

在索恩看來,「數學是一種終極的語言。在數學的基礎上進行實際觀測,我們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不過,無論索恩還是他的那些同事和夥伴——比如史蒂芬·霍金和卡爾·薩根——他們都明白,如果僅憑數學去研究這黑暗而神秘的宇宙,進度將會非常緩慢。

「我們必須利用起直覺,跳躍性地猜測我們要研究的方向,」索恩說,「而這要靠視覺化進行展現,比如人工繪畫,或者計算機作圖。這是我們所用的重要工具,並非只是展示給非專業學者,這是數學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索恩正是精通這兩種語言的男人。

「對我來說,科學是我的事業,而與藝術家們的合作是將科學的力量與美傳達給大眾的重要途徑。我作為物理學家在加州理工已經工作了50年。從大眾角度講,我所從事的領域對於當今和未來的文化都非常重要。」

| 打造星際穿越

2014年,索恩作為執行製作人,幫助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然而這並不是索恩首次涉足影視,早在30多年前,卡爾·薩根就把索恩和電影製作人琳達·布斯特  (Lynda Obst)「撮合」到一起。1997年時,她曾參與製作科幻影片《接觸》,其中用於時空穿越的蟲洞理論就來自索恩的幫助。

當作為《星際穿越》的執行製作人時,索恩發揮的作用重要了很多。

他首先為電影設定了兩條基本原則:一切都不能違反物理學定律;想像內容也需要良好的科學支持,不能憑空想像。

「導演對此的態度是,只要不妨礙製造一部精彩的影片,他都沒有意見。」索恩介紹,「不過片中確實有幾個地方從科學上講有點誇張了,不至於講不通,但發生的可能性確實不大。」

基普·索恩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當時最大的分歧就是,諾蘭想讓宇宙飛船超越光速飛行,索恩的態度則是:別想

「有時候我會說,『我不認為這行得通,那肯定要嚴重地違反物理學定律。』」索恩回憶,「然後導演會這麼說,『去算一下是不是真的不行?』於是我跑去計算一番,回來告訴他:『看來是我錯了,這確實可行。』」

對於超光速的飛船來說,顯然,計算結果很明確:不可能。不過索恩在此事上和諾蘭爭執了兩三周,直到諾蘭妥協。

由保羅·富蘭克林 (Paul Franklin) 帶隊的視覺效果團隊和索恩也有著密切的合作。在索恩的計算基礎上,他們將那些基於愛因斯坦光傳播理論的概念轉化為真實具體的描繪,這包括《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和蟲洞等等。在索恩看來,片中的黑洞卡岡都亞 (Gargantua) 可謂最迷人、最令人信服的一個版本。當然,最精確的描繪還是得去找天體物理學家才能看到。

黑洞卡岡都亞,《星際穿越》

在那之後,索恩開創性地發表過兩篇論文,一篇是寫給天體物理學家的,一篇是寫給電影製作人的,告訴他們要如何開發和使用這些需要把物理學和電影製作相結合的技術。

然而人類能否真的進行星際旅行呢?索恩是這樣看的:

「我想這很可能實現,但至少要在三百年以後。那確實非常非常難。」

| 書寫引力的詩歌

目前,索恩與查普曼大學美術教授利阿·哈洛倫 (Lia Halloran) 正在合力打造一本科普讀物《The Warped Side Of Our Universe》,書中既有索恩的精湛文筆,又有哈洛倫的美妙繪畫。

用索恩的話說:「這本書中包含著大量精美圖畫,利阿描繪了宇宙的方方面面,我負責配上詩歌,解釋那些繪畫背後的真實故事。我從沒有想像過自己能夠寫詩,要知道我唯一寫過的就是給妻子的一首情詩。這次創造完全是一種自然的反應。」

哈洛倫也介紹:「這就像是一種視覺上的反覆。基普對我的繪畫創作做出了很多貢獻,而我也為他的寫作提供一些建議。」

基普·索恩 (中),利阿·哈洛倫 (右)

說到寫作,索恩起初是以散文來陪襯哈洛倫的繪畫。不過他發現自己那種短小精悍的風格看起來更像是詩歌,於是決定一試。在現場,索恩為大家朗讀了他的詩歌片段。他竟然能夠將那些複雜的科學理論轉述為簡潔有力的韻文,在場觀眾無不為之讚嘆。


被吸入黑洞的幻想畫,利阿·哈洛倫

| 關於引力波的看法

今年2月,我們見證了LIGO發現引力波的新聞發布會,索恩就坐在其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引力波進入視野不過幾個月的時間。而對於索恩來說,早在1984年,他就作為聯合創始人開始為LIGO項目的啟動而奔走。時隔三十餘年,也就是2015年9月14日,那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終於傳來。人們為之興奮,但恐怕沒有人能夠真正體會到索恩的心情。

「當我們從70年代開始籌劃引力波探測項目時,我就知道,這一天終究會到來。我曾經非常確定我們最先看到的將會是雙黑洞的碰撞。回首過往的努力,我非常滿足。」

在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公布後,英國《觀察家報》曾對索恩進行了採訪,讓我們看看這位老人家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切的。

Q:首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到底是什麼呢?

它是所有物理學定律的框架和準則,除了量子定律。有人可能會說:「這是愛因斯坦關於引力的理論」,實際上遠不止如此。他創造這一理論是為了解釋引力,但實際上這個理論的作用遠遠超出了預期。它告訴你自然界中所有其他定律是怎樣被納入時間與空間的。

對於經典領域來說,這是描述大自然的最精確的方法。那些微觀世界的事情另當別論,比如分子和原子級別。

Q:愛因斯坦的理論與引力波有著什麼關係呢?

愛因斯坦是在1905-1915年那段緊張工作的時期完成了他的相對論。理論的最終完成是在1915年11月,到今天剛好100年多一點。在那之後,他開始運用他創造的這些理論來思考與預測問題。他所做的最重要也是最後一個主要預言就是引力波的存在。1916年6月,他做出了這一預測,現在正好是一百周年。

愛因斯坦仔細思考了這一預測,審視了當時的技術條件,研究了宇宙中產生引力波的條件,最終得出判斷,我們無法找到引力波。我們沒有足夠精確的技術進行探測。

然而他錯了,去年9月,我們首次成功探測到了引力波。

Q:從愛因斯坦提出的預測到最近引力波的發現,期間引發這一突破的轉折點是什麼?

我想這其中有幾個重要節點。最關鍵的兩個轉折點來自兩個關鍵人物。首先是約瑟夫·韋伯,他在1960年左右設計出一個看起來能夠捕捉到引力波的方法,並且開始努力尋找它們。他是第一個質疑愛因斯坦論斷的人,認為我們可以實現探測引力波的技術。韋伯並沒有見到引力波,他一度認為自己看到了引力波,但實際上並沒有,真實的引力波比他設想的要更弱。但是他打破了這種「不可能」的觀念,激勵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我。

第二個轉折點是麻省理工學院萊納·魏斯 (Rainer Weiss) 的發明。其想法的萌芽源於俄羅斯的 Mikhail Gertsenshtein 和 Vladislav Pustovoit。魏斯發明的這項技術正是我們目前所在用的,這不同於的韋伯的方法。我們稱之為雷射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發明了這個技術後,魏斯分析了主要幹擾因素,並給出了應對策略。1972年,他提出了供進一步設計的藍圖。這份藍圖已經經過了一些調整,是一個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

這是最大的轉折點。

有趣的是,萊納非常謙虛,他覺得在探測到引力波以前,他不應該在常規刊物上發表這些東西。所以他選擇在麻省理工的內部報告上發表了他的文章,那是我所讀過的最具技術含量的一篇硬貨。

Q:既然引力波已經被探測到,那麼下一步會是什麼?

這僅僅是個開始。當伽利略把他的光學望遠鏡瞄向太空時,才開啟了現代光學天文學,也打開了宇宙的第一扇電磁窗口:光。我們常用「窗口」這個詞來描述尋找具有一定波長的輻射的那些技術。上世紀40年代,射電天文學誕生,人們開始尋找無線電波;60年代,X射線天文學誕生;70年代,伽馬射線天文學誕生。紅外線天文學也是在60年代出現的。

很快,我們就擁有了這麼多扇不同的窗戶,通過他們可以尋找不同波長的電磁波。通過射電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來觀察宇宙,其面貌與只用光來看有很大不同。而引力波天文學也意味著同樣的事情。

Q:引力波會被用來探索宇宙嗎?

這正是我們目前在LIGO做的事情。我們已經公布了關於雙黑洞碰撞的發現。今後還會發現更多的現象。不過我們是通過具有一定振蕩周期的引力波探測到這些現象,大概幾毫秒的周期。在未來20年中,我們將觸及那些周期達幾個小時的引力波。

不過,通過那些在太空中運行的類似LIGO的探測器,我們很可能在未來5年內就看到震蕩周期達幾年的引力波,這需要涉及射電天文學中的脈衝星計時。

而在未來5到10年中,我們很可能會看到周期接近宇宙年齡的引力波,它們在太空中留下的印記就是我們所說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接下來的20年裡,我們將打開四個不同的引力波窗口,分別探測一些不同的東西。我們會探測宇宙的起源,也就是所謂的「宇宙暴脹」;我們將研究基本作用力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會通過引力波來檢視它們在於宇宙之初的狀態;我們還將探測更大的黑洞碰撞,觀察星體是如何被黑洞撕碎的……

在未來的幾百年,我們將看到各種以前從未見過的美妙事物。

現在,僅僅是個開始。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本文來自知社學術圈分享,一個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交流平臺,旨在分享學術信息,整合學術資源,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術進步。轉載請務必標明出處和作者,不得刪減、修改內容。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它已經在世界上引發了眾多關於宇宙學的討論,也必將開啟很多人對於物理學和宇宙學的興趣和愛好,甚至可能改變很多人的人生軌跡。這可能也就是在電影帶來的視覺享受之外,科幻作品最大的價值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說,《星際穿越》上映後,就連在撲克牌桌旁邊玩牌的陌生人都會過去找他詢問有關蟲洞和相對論的問題。觀眾們對於其中涉及的有關物理學的疑問顯然遠遠超過了對電影自身劇情的關注,這並不奇怪,因為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實地展現宇宙中各種奇妙的天體現象的電影,想要理解這部電影需要大量的物理學知識。
  • 《星際穿越》編劇助推引力波探測 系LIGO創始人
    據新華社  75歲的基普·索恩是美國物理學家,他曾為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編劇。  在向全世界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記者會上,基普·索恩走上講臺。在不少科學家看來,與並不相信引力波可被探測的愛因斯坦相比,這個堪稱「引力波探測」大戲「編劇」的老頭兒,更應該站在那裡。
  • 《三體》和《星際穿越》裡的引力波到底是啥?
    2015年8月底榮獲雨果獎(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的科幻小說《三體》中,羅輯從三體人那裡為人類「敲詐」來了一大神器——引力波天線,從而暫時拯救了幾乎快要被滅族的人類。電影《星際穿越》中,Cooper甚至通過引力波穿越時間和空間給女兒Murph傳遞了信息,正如有篇著名的影評所說:「能夠穿越星際的,不止引力波,還有愛。」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那次的科學研討會長達8個多小時,來自各個領域的14位科學家暢所欲言,其中包括太空生物學家、行星科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心理學家和空間政策專家等等,他們都為《星際穿越》的籌備提供了許多全新的思路。隨後,史匹柏就開始為電影物色專業編劇。在面試過許多編劇之後,他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年輕的編劇喬納森·諾蘭身上。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什麼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
  • 平行宇宙中的「星際穿越」
    》的編劇工作時,喬納森其實對宇宙科學的了解並不多,但他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啃各種書本,惡補了《星際穿越》裡的科學知識。他認為想像創造一個未來的世界樣子,只會浪費過多的精力,而且也永遠不可能準確,所以《星際穿越》的一切設計都會根植於現實。劇組用極簡主義風格設計製造了一個真正的「塔斯」機器人。在電影中,塔斯的場景80%來自真實畫面,僅20%是特效處理。
  • 關於《星際穿越》不為人知的6個秘密!
    即便剛剛看過《星際穿越》的朋友,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開嘮!帶你看懂本世紀最佳科幻片《星際穿越》我們提煉一下視頻中,關於星際穿越「常被忽略的6個秘密」!1.電影中Copper穿越的這500英畝的玉米田,是咱的實拍狂魔諾蘭專門墾荒種下的。沒想到收成還不錯,最後居然還小賺。跟CG的玉米地相比,確實可以拍出更多更自然的細節。
  • WE大會嘉賓介紹|基普o索恩:星際穿越守則第一條:跟緊我別慌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星際穿越》裡的這個經典鏡頭,第87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毫無疑問地頒給了這部電影;
  • 《星際穿越》的神跡:當男主角掉入黑洞之後
    近日5年前的硬核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重映,讓電影迷和科幻迷好一陣悸動。這部近10年來,銀幕上的重量級科幻佳作,自上映以來,就被電影迷和科幻迷們津津樂道。在大師級導演諾蘭的駕馭下,蟲洞、黑洞、五維空間、星際旅行,在大銀幕上,在浩瀚蒼穹的震撼畫面下,和親情、人類歷史、人類哲學雜糅在一起。最終被演化成一場波瀾壯闊的,人類關於科學的探索開拓史。
  • 科學家:《星際穿越》讓相對論煥發新活力
    他需要在學術圈內爭取到重量級科學家的認同,但是由於理論太具顛覆性,大多數人不太清楚他在講什麼;還有一些人甚至認為愛因斯坦是瘋子,居然想把絕對的時間和絕對的空間聯合在一起,用一種會發生變化的、相對的「時空」來解釋我們的物理世界。當時,愛因斯坦唯一缺少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找到能證明自己理論的觀測證據。
  • 引力波觀測的意義:為認識宇宙打開一扇新窗口
    他感慨地說道:「這個信號太完美了。主觀上一直不敢相信,似乎是一個弱得不能再弱的信號,才能體現出Ligo強大的威力。」如今,張淵皞剛剛加入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k Institutes),仍然從事引力波數據的收集工作。他第一時間和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引力波獲得諾貝爾獎的喜訊。「發現引力波只是引力波天文學的開端,它為觀察宇宙打開了一扇新的窗。」
  • 穿越星際的基普·索恩:三個很暖的小故事
    他是片中那個震驚世界「黑洞」畫面的創造者,同時還擔任這部影片的科學顧問和聯合製片人。▲ 基普和霍金為「裸奇點」打了賭、還按了手印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上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開始對引力波展開捕捉
  • 《星際穿越》:六年之後也值得你再去看看
    著名網圖本文並不打算就《星際穿越》為其翻案,甚至在筆者看來,諾蘭在《星際穿越》中犯下了他幾乎所能犯的所有錯誤,似乎可以就此評定他是一個不成熟的導演。但筆者仍然從其中窺見了閃光的品質,是那些所謂「成熟的導演」所不具備的品質,甚至讓人不禁懷疑,這份「不成熟」是否是他有意識的返璞歸真?
  • 基普·索恩 | 400年之後有望揭開宇宙之謎
    作為電影《星際穿越》的唯一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教授通過這部電影以及其他工具來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起源,揭開黑洞、蟲洞、星際旅行等等的奧妙。基普·索恩表示,不斷地把蟲洞打開,我們可以讓土星的光線穿越、彎曲,我們就走到了仙女座,我們又通過蟲洞回去,這麼長的距離,只要幾分鐘就可以過去。「我開始研究之後,我就意識到如果我進入到蟲洞再回來,我可以遇到更年輕的我,可能是20年前的我,所以蟲洞就是一個時光機器。」
  • 星際穿越《秦時明月》頁遊群雄怒虐世界BOSS
    原標題:星際穿越《秦時明月》頁遊群雄怒虐世界BOSS   科幻大師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星際穿越》在國內公映後,迅速掀起科幻熱,自從上周看了最近熱映的《星際穿越》,小編的大腦一直燃燒到現在。為什麼選擇冰島來拍攝這部科幻大片呢,因為地球上最像外星的地方,每一處獨特的景色,都透露著幽藍、靜謐的神秘氣息。
  • 愛因斯坦比黑洞更牛的預測,一旦發現,人類將可能實現星際穿越!
    畢竟這是繼引力波之後,又一次有實證,再一次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不過證實了黑洞的存在,並不會讓科學家們停下探索宇宙的腳步。也許現在科學家們就已經將眼光瞄向了愛因斯坦另一個比黑洞更牛的預測,而我們也可能會更期待愛因斯坦的另一個預測被證實。因為這個預測一旦被發現,也許人類就將真正實現星際穿越和時間旅行的夢想。
  • 引力波是能量還是什麼?以什麼媒介作為傳遞?
    引力波是什麼?它的傳遞是以能量的方式還是其他方式傳遞的呢?向外傳遞的時候媒介是什麼呢?引力波和我們通常知道的光波、水波以及聲波、電磁波等等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不同類型的波相互交匯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如果星際穿越的話這些引力波對星際穿越的影響會有多大?引力場的範圍如何理解?
  • 新研究:引力波探測器能揭示蟲洞存在 開啟新宇宙
    儘管目前技術的靈敏度還不足以從引力波讀數中將這些變化提取出來,但不久的將來,新型引力波探測器或許有可能分辨出這些差異,從而為利用蟲洞實現星際旅行提供可能。來自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和西班牙馬德裡大學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模型,用於預測由兩個旋轉蟲洞碰撞而產生的引力波如何被探測到。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觀測到的引力波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完全消失。
  • 從星際穿越到流浪地球,一部成功的科幻電影需要哪些元素?
    01 星際穿越——人類種族的"Plan B"電影《星際穿越》《星際穿越》是一部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科幻電影,故事的背景是很多年後,地球上的植物都得了"黑死病",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人類面臨著物種滅絕的威脅,這時候科學家開啟了人類種族的"Plan
  • 他穿越異界,遭雷劈後,同時穿越99個世界,從此開啟狂飆之旅!
    確認過眼神,你是小編的中意人,這次由小編送上幾本很對書迷看過後覺得還不錯的科幻小說,他穿越異界,遭雷劈後,同時穿越99個世界,從此開啟狂飆之旅!以下小說均可免費閱讀,祝各位看官新年快樂,心想事成,好事連連,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