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年克卜勒的長筒望遠鏡給廣大天文學家帶來了許多發現。但是,畢竟那些細高挑的儀器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每位天文學家在觀測時,都不能夠獨立完成,得需要幾個助手幫忙調解儀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對準的目標,會因為一陣微風吹過,圖像亂套,前功盡棄。長鏡筒給天文學家們帶來太多的煩惱,縮短望遠鏡的鏡身,同時獲得清晰的圖像,已經成為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前言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無力學家,數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
人物成就
▼
1679年,牛頓重新回到力學的研究中。他將自己的成果歸結在《物體在軌道中之運動》一書中,該書中包含有初步的、後來在《原理》中形成的運動定律。
《原理》一書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勵和支持下出版於1687年7月5日。該書中牛頓闡述了其後兩百年間都被視作真理的三大運動定律。牛頓使用拉丁單詞「gravitas」(沉重)來為現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並定義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稱為牛頓三定律。
牛頓曾致力於顏色的現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稜鏡研究日光,得出結論:白光是由不同顏色(即不同波長)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長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頓的這一重要發現成為光譜分析的基礎,揭示了光色的秘密。牛頓還曾把一個磨得很精、曲率半徑較大的凸透鏡的凸面,壓在一個十分光潔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觸點是一個暗點,周圍則是明暗相間的同心圓圈。後人把這一現象稱為「牛頓環」。他創立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認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組成的,並會因加速通過光密介質而折射,但他也不得不將它們與波聯繫起來,以解釋光的衍射現象。
牛頓反射式望遠鏡
早期的望遠鏡不僅存在嚴重的球差,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色差。使折射鏡呈象幾步清楚,而且周圍還有一圈「彩虹」。1688年,牛頓的第一架小型反射望遠鏡製成了。他的物鏡是用青銅磨製的凹面反射鏡,直徑只有2.54釐米,鏡筒長度15釐米,放大率達40倍,觀測效果不亞於2米長的折射鏡。1672年1月,牛頓又做好了物鏡為5.1釐米的第二架反射望遠鏡,長僅16釐米。他在物鏡前面安裝上一塊傾斜45度放置的平面反射鏡,當光射到物鏡上以後先被反射到平面鏡上,又被平面鏡反射到鏡筒一側的目鏡前聚焦,通過目鏡即可看到被放大的像。
牛頓反射式望遠鏡的光路圖
牛頓設計的反射望遠鏡在英國皇家學會進行了展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人們對於他的設計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的反射望遠鏡不僅徹底消除了令人厭惡的色差,而且製作起來比較容易,使用起來更方便。
牛頓反射式望遠鏡成功之後,反射望遠鏡很快發展起來,成為光學望遠鏡的主流。目前世界上最大型,最優秀的望遠鏡都是反射望遠鏡。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圖冊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該書總結了他一生中許多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關於物體運動的定律。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從而消除了對太陽中心說的最後一絲疑慮,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牛頓是最有影響的科學家,被譽為「物理學之父」,他是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建立者。他發現的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近代物理學和力學奠定了基礎,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哥白尼的日心說奠定了現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直到今天,人造地球衛星、火箭、宇宙飛船的發射升空和運行軌道的計算,都仍以這作為理論根據。
參考:百度百科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