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帶兵重在帶「心」)
尊幹愛兵、官兵一致,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在我們這支人民軍隊裡,官兵之間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別,大家政治上一律平等,心心相印,情同手足。誠如《古田會議決議》裡所規定的那樣:「官兵之間只有職務的區別,沒有階級的分別,官長不是剝削階級,士兵不是被剝削階級」。朱德元帥則對官兵一致作過通俗易懂而又深刻的解釋:「在革命軍隊中不應有親、疏、厚、薄之分,不應有愛、惡、生、熟之別,只有大公無私,一視同仁,如家人兄弟一般的工作著」。
長期以來,有些軍官存在著「帶兵就是命令,管理就是強制」帶兵理念,在他們心目中,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就是簡單的命令與執行關係,這種帶兵理念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士兵的主體性,忽視了士兵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和個體差異。其實,科學有效的帶兵,應該是重在帶「心」,注重對士兵的心理疏導、情感感染和動機激發,引導士兵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努力使管理與被管理一致起來,形成合力。
帶兵方式方法很多,管理的內涵很豐富,但歸根到底,不外乎外在的行為規範和內在的心理疏導兩大方面。外在的行為規範就是部隊日常管理的規章制度、條令條例及其執行情況檢查評比,它以明確的形式向管理對象昭示各種具體要求,帶有明顯的強制性和不可抗拒性。而心理疏導,諸如說服教育、溝通感情、提高認識、鍛鍊意志、培養個性等等,以潛在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管理對象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響,從而把外在的規範要求轉變為管理對象的內在願望和自覺行動。
一般而言,現在的士兵,文化程度較高,認知能力較強,有些道理只要對他們講清楚,他們理解、接受起來並不難。但由於心理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層面性,要讓士兵在心理上尤其是在情感意向上接受帶兵人的感染和影響,則相對較難。因此,要關注士兵是否真正理解帶兵人提出的各種要求,更要關注士兵與帶兵人的情感共鳴,注重激發士兵的內在動力與潛力。
科學帶兵就要引導士兵積極參與部隊管理教育,提高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激勵的主動性。以人為本,尊重士兵、愛護士兵、關心士兵和理解士兵,把提高士兵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思想境界作為管理教育的基礎課題。這就要求尊重士兵的人格,理解士兵的個體差異,寬容士兵的失誤,更多地給士兵以理解、信任和激勵,增強士兵的信心和成功欲望,突出士兵在部隊管理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鼓勵士兵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評價、檢查、監督、控制和調節,從而保證士兵「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激勵」功能的有效發揮。
科學帶兵還要重視士兵的個體差異。俗話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針對士兵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點和需要、動機、興趣、價值取向的差異,尤其是一定時期的思想動態等特殊性,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