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洞不是洞而是一顆球?

2021-01-18 捕快講電影

今天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日,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此後人類探索宇宙更遠的未知就從未停止,而人類想要到達更遙遠的星際,除了讓宇宙飛船飛的更快,科學家們想盡了辦法。

《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中太空梭穿越蟲洞和黑洞的畫面引人入勝,炫目的視覺與逼真的音效讓人身歷其境,感覺就像隨著主角一起進入浩瀚的星際世界。

這部電影是在探索新世界和人性的信心的電影,聽起來像是科幻片的內容?

或許吧!

《星際穿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探索頻道特別節目《星際穿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星際穿越》邀請到了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擔任監製,涉及大量專業理論。本節目涵蓋了片中關鍵要素的科學和理論。諾蘭兄弟、製片人、包括索恩在內的眾多科學家紛紛露面。馬修·麥康納親自任解說。

這部電影根植於現實科學,位於人類知識的最前端的物理定律構想的科幻電影,也是第一部正確描述黑洞的好萊塢電影,由當代蟲洞大師、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基普·索恩(Kip Thorne)擔任科學顧問,片中情景都是以人類實際會看見、體驗到的方式來呈現,可說是科學理論與電影工藝的完美結合。

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

LIGO引力波探測器計劃發起人之一 基普·索恩(Kip Thorne)

但看過電影許多人都會問:蟲洞竟然不是洞,而是一個球體?為什麼黑洞不黑,上下圍繞著一圈「光環」?米勒的星球如此靠近「巨人」黑洞,為什麼不會被它吞噬?

而在電影中一閃而逝的黑洞畫面,堪稱電影史上最準確的呈現,看似簡單的畫面,卻是由一組三十人和數以千計的計算機一年的工作成果,在電影中鄭重亮相。

導演諾蘭執導這部太空探險電影,他懂精彩的畫面該如何呈現,配合基普·索恩看見事實的本領,擦出合作的火花,即使這只是故事中的黑洞,也可以扭轉你對它的認知。

導演諾蘭與教授基普·索恩

基普·索恩不是專業的天文學家,他在退休前的興趣是向大眾解釋相對論的主要概念,那段時間認識了製片人琳達·奧布斯特(Lynda Obst),二人開始討論製作一部關於黑洞和蟲洞的電影。

當編劇喬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 寫好劇本後,就邀請著名導演諾蘭加入拍攝,諾蘭想把科學作為這部電影的核心,因此他開始和基普·索恩的合作。

2013 年年初,基普·索恩和諾蘭將製作的重點擺在物理學家所說的「宇宙的扭曲面」—扭曲的時空、在現實面上的洞、引力扭曲光線的原理。

基普·索恩表示︰「整部戲的靈魂以及科學題材電影的目的,是為了讓觀眾在短時間內認識科學的偉大之處。」

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一個農作物失收、人類面臨滅絕危機的時代。前航天員 Cooper (馬修·麥康納飾)被選上,嘗試在外太空尋找適合人類移居的地方;當中有一個潛藏的問題:其他星體真的非常遠,要到其中一個最接近的星球也要數十年,人類根本到達不了,接著,就是科學的重要了。

蟲洞,一個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著兩個不同時空的隧道,聽起來就是個不錯的選擇,自然也在《星際穿越》中出現。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廣義相對論物理定律才過了一年,路德維希.弗萊姆(ludwig flamm)就在維也納發現了愛因斯坦方程式的一個解─描述一種蟲洞的解。

基普·索恩和諾蘭 在討論蟲洞的物理物質時,產生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怎樣在銀幕上呈現出蟲洞的形態?

讓電影特效組頭痛的不只是物理學上的問題。故事中對時間的詳述︰不同角色時空以不同的速度流逝,也是很棘手的點。為了在科學上更可行,基普·索恩跟諾蘭決定以一個更大的黑洞解決這個問題,就成為了電影中名為 Gargantua、一個接近光速的的黑洞。

諾蘭不知道怎樣才能讓這個黑洞看起來更真實,於是找上視覺特效師保羅·富蘭克林( Paul 富蘭克林) 合作。

保羅·富蘭克林所在的特效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影視後期特效製作公司,Double Negative 。 動畫特效對於他來說絕對不是問題,但要避免和現實脫節卻很難。

因此他還是請教了基普·索恩,讓他設定算式,從而引導特效程序顯示出物理是如何管理真實世界,他們由蟲洞開始研究,假如圍繞蟲洞的光線不能如傳統所說的以直線行動,那結果會怎樣?

怎樣可以用數學理論去描述?

研究大量科學報告後,富蘭克林的製作團隊以這些基礎編寫了一套新的程序、模擬蟲洞,結果相當不錯,模型象是一顆顯示著宇宙的水晶球,像在時空中一個球體的洞。

馬修·麥康納在電影中探討另一個世界,

基普·索恩用圖表解釋黑洞如何吸入光線

有了繪製模擬蟲洞的成功經驗後,團隊更有信心,以相同方法繪製模擬黑洞。但黑洞之所以名為黑洞,當然不會存在任何光線,他們需要寫出一個最新的程序,這完全是物理學的另一種類。

因為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lensing)產生的複雜計算,有些單獨的畫面更需要多達 100 小時去製作,片尾更花了 800TB 的儲存量。

諾蘭很想要表達出『黑洞是球狀』這個想法。

但富蘭克林說:「這只會看起來像光碟,你只能看到黑洞怎樣扭曲光線。」

閱讀關於圍繞在黑洞軌道上的吸積盤(Accretion disks)和聚合物後,他找出解決方案:利用軌道上圍繞的垃圾來定義出這個球體。

他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嘗試。他先製作出一個平面、彩色的環,作為吸積盤的替代品,再以此圍繞在模擬黑洞外,神奇的事發生了,他們發現黑洞附近被屈曲的空間還會扭曲吸積盤。

所以,除了那像土星環的吸積盤圍繞著黑洞,光線還會製造出這個特別的光暈。一開始 Double Negative 團隊以為一定是製作器出錯,但索恩發現這才是數學算式的正確模型。

雖然今年已經拍攝到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

就當時來說仍相當接近真實黑洞的模樣.

2019年4月10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

模型中接近黑洞影子的地方,出現超乎意料的複雜指紋形狀,發光的吸積盤出現在黑洞的上面、下面和前面。

連基普·索恩都很驚訝︰「我從沒有預料到會達到這種神奇的成就。」

最後,劇中除了圖片很唯美之外,更能教育大眾比較真實、準確的科學,可以說是一趟科學發掘之旅。

基普·索恩很喜歡跟別人解釋黑洞碰撞,這種因旋轉星體而運動的空間,產生時間扭曲,他運用生活貼近的比喻,象是兩個撞在一起的龍捲風,但這樣的說法總不太真實,當觀眾看到《星際穿越》中的蟲洞、黑洞時,會不禁讚嘆它們的美麗,又因為這貼近現實的瞬間,而更顯意義非凡。

蟲洞研究年表

1783 英國天文學家John Michell提出光無法逃逸的緻密天體想法。

1796 法國物理學家Pierre Simon Laplace根據牛頓萬有引力,預言出光無法逃離的黑洞半徑。

1916 Albert Einstein發表廣義相對論,德國天文學家Karl Schwarzschild以此算出黑洞的重力描述,同時預言白洞的存在

1916 奧地利物理學家Ludwig Flamm提出蟲洞(灰道)概念。

1935 愛因斯坦及美國物理學家Nathan Rosen利用引力方程式解出「愛因斯坦—羅森橋」,認為蟲洞可以做時空跳躍。

1939 美國物理學家Oppenheimer等人提出TOV limit,若中子星質量超過一定上限則會因自身重力塌縮為黑洞。

1970s 開始觀測到黑洞。

1974 英國物理學家Stephen Hawking提出量子黑洞(quantum mechanical black holes)

1988 美國物理學家Michael S. Morris等人描述了在量子泡沫中所產生的連接不同時空的蟲洞。

1996 美國物理學家Bombaci將TOV limit上修為1.5-3倍太陽質量。

2000s CERN科學家計劃利用LHC製造量子黑洞。

2011 有研究認為與大霹靂的起源就是一個白洞。

2013 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理論製造出微觀尺度的蟲洞。

2019 人類拍到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

參考資料:

nerd-wiki.de

insidescience.org

維基百科:蟲洞、黑洞

《黑洞與時間彎曲》基普·索恩

紀錄片《星際穿越》中的科學 (2014)

END

相關焦點

  • 帶您了解黑洞、白洞和蟲洞
    圖中的照片其實不是黑洞,而是黑洞視界,至今我們都沒有直接觀測過黑洞。白洞是與黑洞相反的時空現象,被認為是萬物之源,白洞還處於理論階段,我們認為物質從黑洞中消失從白洞中噴出,但至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白洞的存在。
  • 穿越時空的「蟲洞」為什麼以球的表現形式存在?
    前幾年很火的電影,《星際穿越》裡的「蟲洞」外觀看上去是一個「球」的形狀。刷過很多遍電影的我,一直沒有理解裡面主人公穿越時空的「蟲洞」,為什麼是「球」形狀的?後來憑藉自己生鏽了一半的大腦硬生生的給搞懂了。而且還是在查資料沒看懂,聽講解沒理解的情況下純靠自己雙手整明白。不得不佩服我自己......
  • 黑洞已經被證實,《星際穿越》裡的蟲洞距離我們還遠嗎?
    蟲洞電影中也講述了蟲洞的形態,在我們的意識形態裡很容易的便將蟲洞想像成一個洞,但其實是一顆球形,如果理解起來困難的話,我們可以將一顆球想像成穿越二維世界,二維世界的生物會發現,自己面前突然出現了一個點然後不斷擴大又不斷縮小,最後變成點消失不見,而二維世界的點,在我們三維世界裡便是一顆球,所以片中對蟲洞的表述是球形。
  • 蟲洞效應到底是什麼?蟲洞是如何產生?蟲洞都有些什麼性質?
    蟲洞效應介紹蟲洞不僅可以作為一個連接洞的工具,它還在宇宙的正常時空中出現,成為一個突然出現在宇宙中的超空間管道。蟲洞沒有視界,它有的僅僅是一個和外界的分解面。另外有同名電影《蟲洞效應》。蟲洞是如何產生的呢?其一,是黑洞的強大引力能;其二,是克爾黑洞的快速旋轉,其倫斯——梯林效應將黑洞周圍的能層中的時空撕開一些小口子。
  • 黑洞、白洞、蟲洞都是什麼?為什麼說這三個洞都是先推測出來的?
    這次我們來聊聊宇宙裡的那些洞,為了方便描述咱們來打個簡單的比喻,宇宙就好比一個國家,裡面的星系就像是這個國家的千千萬萬的家庭,比如我們熟悉的這個太陽系就包括太陽,地球,月球以及火星的成員,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大家互不幹擾也互不來往,當然了,這個國家也不乏異類,黑洞白洞以及蟲洞就是這類代表,這裡聲明一下,我說的異類可沒有任何的貶低之意,只是為了強調這些洞確實個個都身懷絕技
  • 科學家表示:沒有負質量也能穿越蟲洞
    時空構造中的蟲洞或隧道一旦有,單個光子滑落到隧道中,蟲洞就會瞬間關閉。 但是,如果問題出在我們想像中的蟲洞還不夠怪異嗎? 一項新研究表明,穩定蟲洞的秘訣是使它們看起來很完美。通過對蟲孔進行整形,使其不是一個完美的球形,我們也許可以使該隧道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來穿過。
  • 什麼是愛因斯坦的蟲洞,蟲洞與黑洞如何區別?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給了我們希望,其理論所預言的蟲洞就是通往星際空間的便捷通道,而該片中的太空人就是利用蟲洞來實現星際穿越的。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研究時空與引力關係的理論,它革新了牛頓時代的靜止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可以變化和彎曲的。
  • 很多人對蟲洞寄予了很大希望,蟲洞真的存在嗎?
    但有一點必須說明,蟲洞旅行並不是真正的超光速旅行,只是能夠達到超光速的效果,而實際速度並不一定要達到或者接近光速。蟲洞裡面的引力場巨大,當接近蟲洞時,引力潮汐力就會對飛船和人體產生拉伸作用,最終在巨大引力張力作用下,飛船和人體全部被拉碎成亞原子粒子,從白洞或者蟲洞的另一端輻射而出,蟲洞穿越過去的只是一堆粒子。
  • 黑洞 白洞 蟲洞之間有什麼區別,三者本質解析
    年將蟲洞的概念加以完善。    蟲洞就是連接兩個遙遠時空的隧道,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時空細管,通過蟲洞你可以瞬間抵達另一端,而這個另一端,可以是空間的另一端,也可以是時間的另一端,所以在理論上,蟲洞提供時空旅行的可能性。
  • 宇宙中有各種「洞」,它們一個比一個神秘,你都知道哪些洞?
    有科學家認為被黑洞吞噬的物質也不可能無故消失,它們有可能還會通過另一種洞被吐出來,而這種洞就是白洞,它的特性就是一個不斷向外吐物質的天體,白洞是黑洞的另一面。介於黑洞和白洞之間,霍金曾經提出另一洞-灰洞。在2014年1月24日,霍金曾在一篇線上發表的論文中表示,宇宙中可能沒有黑洞,而是灰洞。灰洞跟黑洞相近,但又又本質上的不同。
  • 論黑洞和蟲洞的秘密
    近代天文物理的奠基人並且最優秀最著名的人莫過於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其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影響深遠,蘊含著未來天文物理學界,在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留下了兩個最神秘的洞,開始愛因斯坦本人並不意識到這兩個洞,之後天文物理學家通過對相對論公式的推敲這兩位神秘嘉賓才漸漸浮出水面。
  • 黑洞,蟲洞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白洞嗎?而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宇宙中不僅存在黑洞,還有白洞與蟲洞,而黑洞和蟲洞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一些,但你知道白洞是嗎?而它們之間的區別又有什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來說一下,什麼是黑洞,什麼是白洞,什麼是蟲洞,而它們之間的關係有是什麼?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這三個「洞」的意思,才能進一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 什麼是蟲洞,蟲洞真的存在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20時間30年開始,科學家們始終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這樣的捷徑存在於宇宙中,並稱之為白洞,後來才被較為蟲洞。黑洞,我們大家都了解,是一個啥都吸的「洞」,那麼白洞也就是與其相反的,就是啥都排斥,不同意任何一個物體近身。蟲洞可以理解為連接時空中兩個點的隧道,這個隧道並不一定要是直線的,彎的也可以。
  • 黑洞不是洞,也不與白洞相連,更不會發生時空穿越
    黑洞大家常見到的黑洞中心是黑色的。也很常見到黑洞引力場的圖片如下很像個洞然後就會覺得黑洞是個洞。就是個球所以黑洞樣子的結論是,球形!黑洞連接白洞?可以時空穿越?(天真)時空穿越?所謂公式則是在一定條件下把抽象進行具像化的總結,並不是萬能的。就好比光在真空中以接近3億米/秒進行傳播,但是在水裡的速度卻要慢得多。就像1+1=2這個公式並不能讓1立方米水+1立方米酒精形成2立方米的液體(因為密度不同)。
  • 蟲洞和黑洞哪個厲害?引力波或能區分這2種神秘天體
    #科學了不起#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最重要的天體之一,它得名於吞噬物質的能力,但是其實黑洞並不是真正的「洞」,它是一顆緻密、實心的天體。言歸正傳,宇宙中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洞」呢?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蟲洞」的概念,它被想像成時空穿梭的隧道,連接著宇宙中相距遙遠的不同區域,甚至有人大膽設想,它連接著不同的宇宙。物理學家掌握著廣義相對論,他們相信引力是時空扭曲的結果,所以他們也相信蟲洞確實是可能存在的。
  • 跟大牛學習製造蟲洞
    概念誕生在很多科幻作品中,蟲洞的概念早已司空見慣,似乎只要蟲洞一出,時間旅行、星際旅行就分分鐘搞定。所以總有這麼一個印象,蟲洞只是科幻的一個元素而已。他把蟲洞類比於一個蘋果,蘋果的表面是螞蟻所在的宇宙,而蘋果上被蟲蛀開的洞則為螞蟻提供了一條捷徑,快速地到達蘋果的另一頭。
  • 克爾黑洞能產生可穿越蟲洞,但人類想利用蟲洞旅行可謂本末倒置
    蟲洞被認為是一種穿越時空,連接空間中兩個遙遠點的方式。一些流行小說和電影中的角色使用蟲洞作為通往銀河系遙遠部分的入口。然而,沒有觀測證據表明它們存在,也沒有經驗證據表明它們不在某個地方。穩定蟲洞存在的一種方式是由某種外來物質創造和支持。說起來容易,但是什麼是奇異的材料呢?製作蟲洞需要什麼特殊屬性?從理論上講,這種「蟲洞物質」必須具有「負」質量。
  • 奇妙的黑洞、白洞、蟲洞與灰洞
    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洞死亡時可能會變成一個「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鄰近所有物質,而是噴射之前黑洞捕獲的所有物質。 科學家猜測穿過黑洞可能會到達另一個空間,甚至是時空。
  • 古書曾記載穿越事件,愛因斯坦蟲洞理論將證實,真相就在我們身邊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坐上這種超光速飛船,或許就能去到未來,但是後來,愛因斯坦表示,這種超光速的飛船我們有可能無法造出來,因為光速的速度不是物質所能超越的。不過要實現穿越也並不是不可能,因為他在光速不可超的基礎上提出了蟲洞理論,其認為,雖然光速不可超,但不意味著時空不能穿梭,只要我們找到了蟲洞,我們就能實現這個願望。
  • 那愛因斯坦預言的蟲洞呢?被證實會發生什麼
    那愛因斯坦預言的蟲洞呢?被證實會發生什麼蟲洞又被稱為時空洞。事實上,時空洞更適合它。眾所周知,它首次誕生於1916年,而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明首先提出了蟲洞的概念。到1930年,愛因斯坦認為蟲洞可以讓我們瞬間移動,並且愛因斯坦完善了引力場方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