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誕生
在很多科幻作品中,蟲洞的概念早已司空見慣,似乎只要蟲洞一出,時間旅行、星際旅行就分分鐘搞定。所以總有這麼一個印象,蟲洞只是科幻的一個元素而已。
但是,事實上蟲洞是正兒八經的科學理論,那這玩意自然界存在嗎?或者要什麼樣的技術才能製造出能夠穿越的蟲洞呢?
早在廣義相對論公式提出的一年後,福拉姆(Ludwig Flammable)就計算出來一個解,可以用來描述蟲洞,只不過那時候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而之後愛因斯坦和羅森也得到了這個解,這才開始廣泛討論蟲洞的意義,所以那時候蟲洞還叫做愛因斯坦-羅森橋。
蟲洞:連接空間的兩處
到20世紀50年代,惠勒提出了蟲洞(Wormhole)這個詞,形象的表達了這個概念。他把蟲洞類比於一個蘋果,蘋果的表面是螞蟻所在的宇宙,而蘋果上被蟲蛀開的洞則為螞蟻提供了一條捷徑,快速地到達蘋果的另一頭。
蘋果上的蟲洞
早期的時候,物理學家認為蟲洞是穩定存在的,但是後來惠勒和他的學生發現,蟲洞也是會誕生和死亡的。當兩個奇點相遇的時候,便會產生蟲洞,並且蟲洞周長擴大,之後再收縮、分離,蟲洞消失,又產生兩個奇點。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非常短。
按照這樣的理論,還沒來得及穿越呢,就隨著蟲洞灰飛煙滅了。
如何維持蟲洞的穩定?
那要能夠穿越蟲洞,必須讓蟲洞穩定存在足夠長的時間。怎麼才能維持呢?
從蟲洞的形狀上看,本質上就是空間的彎曲,那麼什麼能造成空間彎曲呢——答案是引力。
當年廣義相對論預言,引力將能使光線彎曲,直到1919年愛丁頓在一次日全食中觀測到了星光的彎曲,這就是著名的星光偏折實驗。也就是,星光經過太陽時,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而發生向內彎曲。
星光偏折現象
而蟲洞的情況恰好就是光線向外彎曲——那麼,如果存在一個巨大的負能量,就可以穩定地保證這個時空向外彎曲了。通過計算,地球質量那麼多的負能量,可以撐開1cm直徑的蟲洞,太陽質量那麼多的負能量能撐開1公裡的蟲洞。
蟲洞的光線是向外彎折的
自然界存在蟲洞嗎?
惠勒在20世紀50年代還提出過一個概念,量子泡沫。就是說,在真空中,並不是真正的空,而是無時不刻都微小的的擾動使虛粒子產生和湮滅,而虛粒子的產生湮滅又帶來擾動促使更多的虛粒子產生和湮滅。這就好像一片沸騰的粒子海洋。
量子泡沫,量子漲落
這個量子泡沫大約是10-32次方釐米,那麼就能看到空間捲曲纏繞,進一步就可能有0.4%的概率找到蟲洞,他的尺度是10-33次方釐米。
量子泡沫中的蟲洞
可穿行蟲洞的兩條技術路徑
敲黑板重點來了,想要製造一個可以容許人類穿越的蟲洞並穩定存在,基普索恩提出了兩種方法。
一種方法就是在量子泡沫中尋找蟲洞並提取出來,然後往裡面塞進負能量物質,撐開它。
另一種是經典方法,是在宏觀尺度上將空間彎曲,在摺疊位置的空間曲率上鑿出兩個洞,並將它們縫合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宏觀的蟲洞。
好了,大牛的蟲洞製造方法就介紹到這,當然這些還只存在於理論當中。無論是捕獲微觀蟲洞還是宏觀空間摺疊,似乎都遙不可及。
但是這一百年來人類的技術是呈爆炸式增長的,曾經很多認為不可能你的事都實現了,很多無法證實的理論也被證實了。人類拍到了黑洞的照片,記錄了黑洞碰撞事件造成的引力波……
黑洞與引力波
曾經只是科幻的登月故事也成真了,或許有一天,蟲洞也會被人類製造出來,穿越到宇宙的盡頭,手可摘星辰。
【您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