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四代機的出勤率不如三代機,所以未來還要維持三代機機群規模?

2021-01-08 騰訊網

問:堂主,B站的軍事up主在討論非隱形戰機的前景的時候,說中美俄未來繼續裝備三/四代非隱身戰機的原因,是現在隱形戰機的出勤率和日常維護成本遠不如三/四代戰鬥機,為了維持可用戰機的規模和出勤率,所以未來繼續裝備非隱形機是有必要的,請問堂主你怎麼看?美國四面都是海,或者是戰五渣的拉美國家,國土防空壓力很低,所以被國防部壓著買了一批F-15用來執行對抗性最低、敵人也最弱的國土防空任務以外,好久沒買過三代機了吧?俄國人不是繼續不繼續的問題,他有隱身飛機嗎?

圖: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計劃研發基於米格-29的第五代戰鬥機,2025年完成,在阿聯生產,當然這個模型未必準確,它和米格-29毫無相似之處。俄國人因為蘇-57不隱身,到現在也沒買幾架,甚至下訂單本身都是為了不讓蘇霍伊局倒閉而已。

實際上根本就不是什麼繼續問題,而是這些非隱身飛機本身已經採購了,難不成還能用的時候就直接報廢?而且隱身機產量不夠,美國人的F-22和F-35都還沒破千,這麼點數量怎麼可能維持全球帝國的空軍規模?所以老飛機就得繼續站好最後一班崗,填充空軍部隊的規模。

圖:美國海軍的機型更替計劃,用F-35B/C逐步替換現有的FA-18E/F。

圖:美軍因為窮買不起太多飛機,只好拼命給三代機延壽,最早8000小時的壽命延長到24000小時。

圖:美國空軍堅決反對採購新的F-15EX這樣的4.5代飛機,改進老飛機比這合適的多,省下來的錢要去買全新的隱身飛機。

等到F-35逐漸交付,現有的非隱身飛機會根據壽命等狀態逐漸被淘汰,當然到那時候他們又可以改口說現在隱身飛機出勤率高了,所以不需要非隱身飛機來勇挑重擔,保衛祖國的天空了……

圖:飛機出勤率受很多因素影響,並不是一個隱身不隱身就決定的。雖然隱身飛機的塗層需要更多維護,但塗層技術也在不斷進步,F-35就比B-2需要的維護少得多。裝備越老出勤率肯定越低,比如2018年時德軍可隨時投入作戰的裝備裡,128架颱風戰鬥機中只有39架,93架狂風戰鬥機中只有26架。考慮到同等採購/維護經費下,出動飛機的戰鬥力,還是隱身飛機好得多。

圖:如果說一定需要非隱身飛機去執行飛行巡邏、防空區目標核查等任務,那好辦,就算非堅持不用空軍剛買到手還有很多年壽命的殲-10和殲-16,南昌的高教10也有空戰型號,正好採購幾架去執勤,比買戰鬥機便宜多了。

就像我國還同時裝備59和99坦克,難道意思是說99有什麼地方不行,必須靠59獨特而偉大的能力才能解決麼?

圖:59式主戰坦克,老驥伏櫪,滿是艱辛。

問:美國大型攻擊型核潛艇是否放棄了部分淺海作戰能力,或者其他近岸特種作戰能力,才鑄就出來的技術呢?具體在哪些方面做了取捨。還有美國關於核潛艇裝備技術的模塊化設計,是否會更加廉價化與通用化發展?美國對未來相對淺海的作戰方面,又會採取哪些替代模式發展?這個問題就在於,為什麼要進淺海?90年代美國海軍都壓到近海了,敵軍的水面艦艇和商船還敢出來送死麼?那基本上除了反潛任務、掃雷任務和兩棲作戰,近海還有啥任務?

這都說了核潛艇了,那推而廣之,是不是戰列艦近岸不行,航母近岸不行?

就像以前說的由海到陸一樣,美國海軍核潛艇強調近海作戰能力也是90年代的事情。而90年代的關鍵是啥?就是美國海軍攻擊型核潛艇部隊追逐了三十幾年的對手,蘇聯海軍已經土崩瓦解了,連維持出海都難,所以龐大的核潛艇部隊追逐、跟蹤蘇聯核潛艇的任務大大減輕。

圖:美國1980年代研製的海狼級專注於深海大洋作戰,專門用於獵殺蘇聯彈道飛彈核潛艇,更早的洛杉磯級也是如此。冷戰結束後,海狼級一下失去了用武之地。

任務沒了,船還在,未來也得買新的吧,再跟國會開口好像也找不到什麼應對蘇聯核潛艇威脅的理由了,這就只能現編一個。剛好海軍在推由海到陸,那潛艇部隊當然應該緊跟熱點、響應總部號召,表示我們核潛艇部隊在由海到陸的瀕海作戰也很有價值。

圖:特戰人員從佛吉尼亞級特戰支援艙離開潛艇。冷戰後美國立即停止建造海狼級,轉而研製佛吉尼亞級核潛艇,它比海狼級噸位小、潛深小、航速低,但突出了淺海作戰能力,尤其強調支援特種作戰。比如這個特戰支援艙使特戰隊員不需要慢慢爬魚雷發射管,可以集體快速出艙,但它要佔據艇內空間,海狼級是絕對不會要的。

圖:看海狼級(早期模型)與佛吉尼亞級的區別,就知道不同選擇下的核心區別。比如海狼級最大下潛深度600米,佛吉尼亞級只有300米,於是耐壓殼強度要求大幅降低,從而可以減重降價;海狼級最高航速35節,佛吉尼亞級只要求28節,從而可以降低反應堆功率和造價。此外水聲探測系統也有區別,後者更強調適應淺海混響更強的環境。海狼級去近海作戰也可以,只是很多指標用不上浪費,軍費有限時這就無法接受了。

結果等到現在,我國發展起來了,好像又要準備高強度對抗,結果現在就拼命強調超級靜音了。

近岸作戰是在大洋制海任務已經拔劍四顧心茫然,在座諸位全垃圾的情況下的進攻戰略,就像英國人一戰前還計劃波羅的海強襲登陸,衝進德國近海,還搞了一些專業化裝備,但是現實中發現德國人不好啃,你看英國人還說這事麼。

圖:維吉尼亞級水下排水量7900噸,絕對算大型攻擊型核潛艇,但它恰恰是最強調淺海作戰的那一個。淺海作戰對潛艇的要求雖有變化,但要提高作戰能力仍然需要大量設備以及由此而來的巨大噸位。

圖:一般說常規潛艇適合淺海作戰,一是因為其價格低只能適應這個,二是其噸位小便於在很淺的海域活動,不易因為攪動海底泥沙等光學信號暴露自己。美國的辦法是發展無人潛航器,用它替代大型核潛艇進入敵嚴密設防海區。問:堂主,能否評價魯登道夫此人。此公在東線大開大合,看知乎說他和興登堡是帝國末期的帝國雙壁,也是個風雲人物。戰後興登堡當了總統,他這個老革命同小鬍子謀大事反遭鎮壓……看知乎評價他也是毀譽參半。同為一戰英雄,他和興登堡評價差別為何區別巨大?興登堡的評價?經常被人嘲諷他就是睡覺睡覺睡覺,坦能堡時候他的作戰部長霍夫曼經常在坦能堡指揮部給參觀者講:「這是陸軍元帥開戰前睡覺的地方,這是陸軍元帥戰時睡覺的地方,這是陸軍元帥打完了睡覺的地方」,簡直被編排成了德意志睡王。

圖:保羅·馮·興登堡曾參加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1903年晉升上將。一戰爆發後,在東線坦能堡會戰中擊敗俄國軍隊後晉升為陸軍元帥,1925年起擔任德國總統。

圖: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耀眼戰績是坦能堡戰役,二人分別是司令和參謀長。1914年8月17日,俄羅斯帝國第1、2集團軍侵入東普魯士,德軍8月20日開始反擊,殲滅俄軍第2集團軍,集團軍司令員薩姆索諾夫自殺。此戰德軍15萬對俄軍28萬,德軍傷亡2萬俄軍被俘14萬。

興登堡能做大總統,除了他戰爭時期的威望,很重要一點就是他可塑性強、態度靈活、隨和、立場不堅定、觀點不突出、思維不敏銳、沒能力改變現狀、公認的好操縱、懂得接受引導、將國家大事留給專家處理……

圖:這就像打算退位當太上皇的選太子,太弱了固然不行,強了也不好啊。

他做事看起來四平八穩,不像魯登道夫這樣說不定什麼時候發火了就鬧事,說不定還得動槍,所以當時各方都能湊合接受他。

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保皇黨、社民黨右翼/溫和派、社民黨左翼/德共、納粹、軍事獨裁派實力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總統對其中任何一個有很明顯的偏向,很容易就被其他幾派群起而攻之,那就天下大亂只能打內戰了……

圖:第二帝國在一戰末期內部革命和外部軍事壓力下崩潰,然後才有了各方不得不聯合起來的魏瑪共和國,1919到1921年都忙著鎮壓工人運動。1923年時希特勒聯合魯登道夫發動啤酒館政變,1925年魏瑪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艾伯特病死,當年興登堡競選成功。埃裡希·馮·魯登道夫代表右翼的民族人民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出馬競選,僅獲得1.1%的選票。

問:堂主評價一下普列塞系統吧,從物理學原理上來說,這種圓筒潰縮吸能效率應該是最高的吧,可為啥除了麵條沒人用呢?二戰中後期建造的戰列艦,幾乎都回到主裝甲帶下延至船底硬懟的方式。如果說頭尾寬度不足使得效能下降,那填裝水密鋼管的突出部在頭尾段也一樣存在寬度不足的問題呀,請堂主解惑有人用啊,蘇聯的蘇聯級不就是用普列塞麼,只是沒造出來而已。

圖:普列塞系統於1917年早期由海軍中校翁貝託·普列塞設計,為抵消魚雷或水雷爆炸對水下船殼的破壞而設計。船底和船殼包裹圓筒型液艙,液艙中間為圓筒型的空艙,以及連接起來的自動平衡系統。爆炸時,液艙包裹的圓筒空艙會迅速坍塌吸收能量,大量進水之後,平衡系統通過管道平衡船體兩側水量,避免船體側傾。

潰縮這個吸能是好啊,所以汽車都是靠潰縮吸能,問題是戰艦又不是汽車……汽車撞了直接拖去報廢就行了,人沒死就算賺到了。而戰艦要求的是扛著魚雷繼續航行,還要求繼續戰鬥的。而且汽車潰縮也就是空氣佔據空間問題,而船是在水裡。

普列塞系統問題就是緩衝區做得太大了,而且為了吸能效果做得特別的脆弱,這樣遇到爆炸馬上潰縮吸能減少傷害。問題是潰縮太好了,那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水密區域被摧毀進水,需要平衡系統進行平衡。

圖:日本2艘大和級戰列艦沉沒前都吃了很多條魚雷,大和號是10枚,武藏號是20枚。

圖:大和級的裝甲布置前視圖,看見它是在主裝甲帶之外設置了多層密封艙,可以層層吸收魚雷爆炸能量。

如果挨一發雷,其他硬抗的可能就傾斜個兩三度,雖然船體損傷更大,但那是以後的事情了。而普列賽系統可能當場就得給你傾斜個六七度,雖然船體結構損傷小,好修,但是修理得是從戰場上撤下去再說啊……進水這麼多被補槍打死還修啥?

圖:前部艦體嚴重進水的武藏號。大量進水即使不導致船體側傾,也會使得船體下沉,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喪失作戰能力,而且快速降低航速。武藏號靠硬抗能吃20枚魚雷,用普列賽系統可能5枚就會進這麼多水,航速下降後就會吃更多炸彈魚雷。

問:堂主吉祥,問一個關於直升機尾漿的小白問題。像夏延人裝有兩個尾漿,其中一個是推進漿,我們的直-20能不能將尾漿裝一個能旋轉90度的裝置,在進入穩定狀態將尾漿旋轉變成推進漿,用一個漿取代兩個而且擁有高速性,這樣是否可行??不可行……因為限制直升機速度的從來不是推進功率問題,而是高速飛行的時候旋翼會震顫上下擺動,甚至可能失速導致墜毀。

圖:阻礙直升機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夏延人採用推進螺旋槳設計的前提,是他開發了剛性旋翼,認為自己解決了旋翼上下擺動帶來的飛行風險問題,是有個剛性旋翼才能高速,有沒有推進螺旋槳其實不重要。但是最後試飛證明雖然理論上實現了,但是離實用還差得遠。

圖:洛克希德從 50 年代開始研究剛性旋翼,用一個很特別的陀螺連杆系統控制槳葉的角度。直升機模式下,發動機驅動主旋翼和尾槳,機尾的推進螺旋槳做風車式自由旋轉;前飛的旋翼機模式下,發動機驅動機尾的螺旋槳,主旋翼和尾槳做風車式自由旋轉,升力由短翼產生。

速度鷹就用了涵道式推進螺旋槳,結果試飛結果到最後都沒超過300,完全失敗。

圖:速度鷹在海軍YSH-60F直升機基礎上加裝了帶有襟副翼的升力翼和可調推力矢量涵道推進器,最初計劃將速度提高50%,增重726公斤。該項目金額僅2600萬美元,用於驗證直升機是否可以超過300千米/小時的速度限制。

真要搞高速直升機,必須解決的是旋翼問題,其他一切從動力角度來搞的都是虛幻。米-24是用了很大翼展的機翼,不像阿帕奇那些只是武器安裝用的短翼,高速飛行狀態機翼要承擔很大比例升力,減輕旋翼的負擔。而S-97則是靠進一步發展的剛性旋翼,V-22/V-280更是直接改成螺旋槳飛機的飛行模式,都是要解決傳統旋翼沒法高速飛行的問題,而不是去搞推進螺旋槳。

圖:當前的高速直升機分類

圖:不同類型高速直升機的優缺點對比。

問:堂主,未來隨著雷射武器逐漸成熟並裝備戰鬥機平臺,對來襲飛彈攔截成功率會非常高,這是否會導致空戰又被帶入到雷射武器射程內的格鬥空戰模式?//伴隨雷射武器發展,射程增大、威力增強後也可超視距攻擊,空戰是否又會變為超視距模式為主流?//是不是未來空戰將會有這麼一個先回歸格鬥再進入超視距的進程?還是未來空戰隱身有人機作為指揮中樞,指揮裝雷射武器的無人機前出,由無人機作為攻擊發起點?雷射武器是透鏡運動就可以改變發射方向的,不像機炮是固定安裝位置,所以雷射炮幹嘛要格鬥,直接轉不香麼?鏡頭的運動自由度、運動速度,都是很強的,一秒鐘就能完成360度迴轉加180度俯仰,等你飛機完成一個盤旋都得被擊落幾十次了。

圖:波音公司2015年展示的車載反攻雷射炮,鏡頭轉塔部分接近圓柱體,裝飛機上也可以隨意轉向,打擊任意方向目標。

圖:C-130改裝的ATL戰術雷射器,由腹部轉塔發射雷射束,可以打擊半天球目標,起降時收回機艙內。

而且雷射炮射程是跟飛彈一個級別的,雷射武器要實用化,那都是起碼上百千瓦的才行,這個級別對上飛機蒙皮,尤其是複合材料蒙皮這種不耐高溫的結構,射程上百公裡毛毛雨,以後發展下來八百裡外一槍就能給崩了,這根本就無法形成格鬥的最基本要求近。

圖:能量武器的有效輸出功率與作用距離,兆瓦級雷射器有幾十公裡的射程。雷射器除了硬殺傷還能軟殺傷,即致盲飛行員眼睛和機載光電設備。

圖:美軍測試時用雷射炮燒毀的汽車。

未來雷射器時代空戰具體怎麼打還不清楚,美國人還在摸著石頭過河,而我們就摸著美國人過河唄,但是隱身的作用反而進一步加強了。

因為隱身需求當初觸發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飛機的機動性比飛彈已經差很遠了,靠飛行性能是沒法對抗飛彈的。而現在雷射的機動性、靈活性又吊錘飛彈,除了讓敵人看不見以外,就沒其他辦法對抗了。

圖:堂主早在2013年美軍六代機概念設計的初期階段,就預言六代機將裝備雷射武器,因此導致放棄格鬥空戰要求,進而使最大起飛重量快速增加,與輕型轟炸機合二為一,同時更加強調隱身與超音速飛行能力,這完美符合美軍至今公布的六代機要求。

迷你踢館問:堂主,咱們現在裝備的單兵火箭筒是不是型號太繁雜了?又是89式又是97式又是08式又是11式的,作用好像都差不多,這樣重複的一堆型號是不是浪費哎?多乎哉?不多也。

因為你看著數字就知道差距多大了,實際上新型號開始生產的時候,老型號已經開始停產,早期生產的都要報廢銷毀了,這是存在替換關係的。

圖:08式火箭筒,重量僅7.5公斤,單兵攜帶且一次性使用,不佔編制,建築物的「開洞神器」。

圖:PF11式93毫米單兵火箭筒,可發射穿甲彈、雲爆彈、白磷彈、煙幕彈等多種彈型。

問:堂主,看到網上許多西藏高原地區執勤的解放軍官兵,好多畫面顯示官兵都沒有手套,是沒有配發嗎?給個迷你就行手套肯定有配發啊,在一些任務當中戴手套可能會導致行動不便,所以才會摘下。

圖:通過央視公布的畫面來看,很多官兵都有佩戴手套。自邊境爆發衝突以來,西藏軍區的坦克、車載榴彈炮、無人機等高新裝備換了一茬又一茬,裝備整體水平高於全軍基準線,手套就算再貴也沒有有先進的裝備貴。

問:統計空軍戰鬥機時為什麼要把教練機算進去?教練機有的是訓練用不帶武器的啊高級教練機是可以被划進去的,不用帶和能不能帶是兩個概念,一些高級教練機的作用是讓飛行員更快地適應戰鬥機的飛行特性與武器系統,因此本身具備武器發射功能,為什麼不能把它算進戰鬥機數量當中呢?

圖:統計這個東西標準很重要,教練機通常還是和戰鬥機分開統計的。問:堂主,自行榴彈炮不具備坦克的重量以及緊湊車身的特點,能否做到像坦克那樣在行進中射擊?能講講它的難點麼主要還是沒有針對行進間設計的炮控系統,雙向穩定器都沒有,畢竟沒這個需求就懶得裝了。

圖:錢錢錢,命相連……

問:堂主好!防地雷支撐杆如何提高坦克車底對地雷之防護效果?你說的是掃雷輥吧,它主要靠碾壓的方式,使觸壓式地雷爆炸簡單粗暴好用。

圖:M1坦克使用掃雷輥,一小時可以清理2-5萬平方英的雷區。進入雷場後暴力碾壓,對觸壓式地雷要較好效果,但是對複次壓發的反坦克地雷就沒有辦法了。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研發的69式反坦克地雷就是複次壓發地雷,當負重輪第一次碾壓時解除保險狀態,第二次碾壓才會真正觸發引信。

除了掃雷輥,還有掃雷犁、掃雷鏟、鏈錘、火箭爆破器等多種工具都可以參與掃雷任務。

圖:瑞典的CV90掃雷戰車

但是這些傳統的掃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現代戰場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帶電子引信的反坦克地雷,這類引信只有接收到特定的聲、光、電信號時才會被觸發,需要用「電磁信號模擬掃雷系統」清除。

問:想到之前關於殲-20的機炮問題,四代機都是隱身機了,彼此空戰距離會大幅縮短,雖說體系對抗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但是遭遇戰中發生近距離纏鬥怎麼辦?只靠兩發紅外彈會不會底氣不足?三代機的標準配置也是兩枚近距離格鬥彈啊,還有,除了近距離幾公裡臉貼臉的狀態,中距彈也可以使用啊!

正確的訓練下,肯定是以中距交戰為主,同時避免進入近距格鬥。隱身飛機掌握著主動權,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走,會進入格鬥空戰說明飛行員傻,應該馬上拉去調查。

問:請問堂主,現在世界上已經服役的所有轟炸機和攻擊機當中,有沒有可以載彈進行超音速突防的傢伙,強-5和飛豹可以嗎,還是所有轟炸機和攻擊機都無法做到?圖-160和圖-22M都可以帶彈超音速飛行幾百公裡,還有F-35也可以帶彈超音速,不要求距離的話,F-15系和蘇-27系掛炸彈少點也行。

圖:強-5早期型有彈艙,帶彈也可以飛超音速,後面取消了彈艙。

問:堂主!請賜教!聽說米格-17在越戰時曾被稱為格鬥之王,是否有這事?美國人認為格鬥能力最強的是米格-19,米格-17是初期出現對美國攻擊機構成很大威脅,但是在戰鬥機面前沒啥戰鬥力。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踢館:韓國搞了個半隱身五代機,這東西會搶了骨頭鷹的外貿市場嗎?
    眾所周知,骨頭鷹一開始就是作為外貿機亮相的,但是進展非常緩慢,如今南棒半埋掛架的五代機已經開始組裝,雖然戰力不如骨頭鷹,但是目前國際市場就肥電一個外貿五代機,如果棒子的先出來,廉價五代機市場會被搶嗎?堂主好幾年前好像就提過這個問題,五代機的外貿市場,真的存在麼? 現在你看全世界這個經濟狀況,有幾個國家買得起五代機?
  • 五代機之間的空戰芻議
    1、未來戰場上五代機之間的交戰將不可避免 多年來一直有觀點認為,五代機作為技術複雜、造價昂貴的「國之重器」,戰時應當「好鋼用在刀刃上」, 主要以「拳頭」、「尖刀」的形式,用來打擊敵方作戰體系中的核心節點(例如空中預警機、通信指揮機),而儘可能避免在大規模空戰中拼消耗,因此沒必要將敵方五代機作為自己的主要作戰目標
  • 法德航空工業聯合推出六代機模型,外形就是四種五代機的結合體
    自從五代機問世後,有關於六代機的問題就開始被討論,與五代機研發時中美俄的三足鼎立不同,六代機更像是一場歐洲內戰。英國率先研發了"暴風"戰鬥機,其全尺寸模型在去年的範堡羅航展上公開亮相,法德也不甘示弱,以法國達索公司牽頭,與德國聯合研發被稱為"未來空戰系統"的六代機。
  • 日本第四代航發高調亮相,五代機將迎來高光時刻?
    大家都知道,航空發動機是一架飛機的「心臟」,尤其是隨著五代機問世,對航發的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世界各國來講,航空發動機代表著人類科技的最高成果之一,誰掌握了航發製造技術,誰就能在空戰中佔據著主動權。目前來看,全球能製造飛機的國家少說也有數十家,而有能力提供航空發動機的,卻只有美俄英德日等少數幾個國家。
  • 中國測試一未知飛行器,比殲-20還先進,美媒一口咬定就是六代機
    現在來說,世界範圍內最先進的戰機莫過於就是五代機,其中也就只有三個才能研製,我國便是其中的一個。值得驕傲的是,殲-20體現的是中國技術實力,也代表我國軍工的最高水平。,並稱,該機的實力遠遠超過殲-20、殲-31這兩款五代機。
  • 中美俄五代機最短起飛距離對比:美國0米,俄400米,中國呢?
    在各國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下,如今噴氣式戰機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簡稱五代機。五代機代表了當前最先進的戰機技術,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隱形、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能力和超級信息優勢,其中隱形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特點。由於五代機製造難度大,造價高,現在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擁有五代機。
  • 6代機真的要來了?殲20總師楊偉揭開神秘面紗,外形酷似變形金剛
    6代機真的要來了,殲20總師楊偉於近日揭開了6代機神秘面目,在採訪中,楊偉透露下代戰機外形像變形金剛,未來的中國6代機可以通過可變式機翼實現不同氣動布局的切換,除了外形酷似變形金剛外,中國的6代機還會擁有更強的信息化能力跟智能化能力,難道6代機真的要來了?
  • 美國六代機徹底迷路,開啟亂槍打鳥模式,一次研發多款新機!
    說起美國空軍,大家都知道,他們最強悍的是技術規劃能力,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探索超音速,而從60年代開始,對美國三代機做出了重視航電和跨音速空戰的關鍵決策,最終成就了F-15和F-16的勝利,最終傳播到全世界,而到了80年代,經過摸索,美國空軍終於找到了隱身和高機動戰鬥機這一路子,依靠超音速巡航遠距離發現並提前射擊,並依靠隱身性能規避敵人的發現和攻擊
  • 一文讀懂半導體業的印鈔機:EUV光刻機
    第三代光刻機採用 248nm 的 KrF(氟化氪)準分子雷射作為光源,將最小工藝節點提升至350-180nm 水平,在光刻工藝上也採用了掃描投影式光刻,即現在光刻機通用的,光源通過掩模, 經光學鏡頭調整和補償後, 以掃描的方式在矽片上實現曝光。第四代 ArF 光刻機:最具代表性的光刻機產品。
  • 中美俄五代機飛行高度對比:美國21000米,俄28000米,中國是多少
    所以對於一個國家空軍的強大與否,除了比較飛行員數量多少之外,戰鬥機的數量和綜合性能也是重要指標。我們知道,新時代戰機幾乎都圍繞著五代機的話題展開,像什麼三代機甚至是四代機都已經被人遺忘了。所有人都將目光和希望寄托在了五代機甚至是六代機的身上。很多人都特別在意五代機的飛行高度,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 曲師大國產第一代計算機「103機」,見證中國變遷
    熟悉它的人都知道,這臺編號為M103的機器,是誕生於1958年的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在當時被人親切地稱為「103機」。歷經61年,因為許多機緣巧合,擺放在曲園內的這臺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一臺保存完整的「103機」。雖然已不能運轉,卻靜靜守在這裡,注視著中國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
  • FL62風洞首次承接成功,六代機方案出爐
    而俄羅斯並沒有研發出真正意義上的「五代機」,而是在蘇-57 「四代半」的基礎上進行了拼接,因為它沒有大尺寸、高性能的風洞來輔助其驗證設計,並且開發這樣的「戰略武器」,是不可能去別國「借」風洞試驗的。JF-12激波風洞的最大速度已達9馬赫,儘管在速度上與美國有差距,但在維持時間上卻達到了100毫秒,遠超國外30毫秒的紀錄。 現在,中國又把一個超級風洞投入到緊密的研發和建設中,目前進展很順利,那就是著名的FL-62風洞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罕見的2.4米連續式跨聲速風洞,這個風洞項目對中國航空工業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意義重大。
  • 或許沒有所謂的六代機?殲20總師談未來戰機什麼樣,信息為王
    隨著各大國五代戰機的頻頻起飛,國內外軍迷對於六代機的討論一直甚囂塵上,比如六代機的外形,性能,武器等相關的討論都是絡繹不絕。最近我國殲-20總師楊偉關於六代機的討論在《航空學報》上發表了《關於未來戰鬥機發展的若干討論》一文,表述了總師對於國內外未來戰機的見解。
  • 眼鏡蛇、落葉飄等過失速機動對於五代機和格鬥空戰的意義
    可見,至少是在蘇-30MKI這種能實現部分過失速機動的四代機上,TVC運用起來效果沒那麼理想。作為過失速機動的基礎的TVC用了竟然還不如不用,這確實讓人感覺有點尷尬。非但如此,為了恢復姿態,在完成機頭上揚並後仰後還要減小發動機推力乃至關閉發動機來恢復正常的平飛姿態,期間十幾噸乃至二三十噸的飛機可以說在短短幾十秒內推重比從超過1迅速降到接近於0,這能量損失的規模,想想都嚇人啊。那麼有沒有能讓過失速機動產生實際效用的方法呢?當然有。理論上來說,只要飛機在進行過失速機動後能夠儘快恢復能量和速度,過失速機動的效果就相當明顯了。
  • 世界首款六代機曝光,發動機超越美俄,飛行速度是殲20的兩倍
    在現代戰爭中,掌握制空權尤其重要,所以世界上有實力的大國都曾投入巨資來研製更加先進的戰機。
  • 美軍為何急著上馬六代機?呈現冷戰後最窘迫狀態,缺少技術沒啥錢
    現代軍事技術的進一步讓六代機顯得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在2020年的時候,美國已經對外亮展示了自己的六代機技術驗證機,讓六代機後臺走向前臺了,可是美國啟動的只是早期研究工作,真正的六代機項目還不及。美國搞試驗如果分析一下,美國六代機項目不等啟動就遇上麻煩,可以說:難關重重,目前的六代機還只是理念,沒有具體的設計方案,連美國人自己都沒有想好六代機到底應該什麼樣,以至於軍方尚沒有將六代機的研發計劃正式提交給國會。
  • 殲20為何成了全球機體最大的五代機?內幕並不簡單
    世界上服役時間最早的五代機是美國的F22,服役時間是2005年,但是它也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開始研製的戰機,數十年過去以後,就只有3個國家掌握了五代機的關鍵技術,也就是中美俄。五代機的圖片資料相信大家都已經看了不少,比較細心的人大概也注意到了,我國的殲20看上去似乎要比另外三款五代機更大一些。其實你沒看錯,殲20的確是全球機體最大的五代機,所以造成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內幕並不簡單!
  • 沈飛的新五代機,終於塵埃落定了嗎?美國說服役就落後,是嗎?
    這裡我們要先提一下601所的一個老項目,鶻鷹,他立項到現在差不多快十年了,最開始是廠所的技術驗證機,後來變成外貿四代機,然後又是航空測試機,最後變成自用型,經歷是傳奇,豐富又艱辛。目前鶻鷹的1.0,2.0版本還都是科研驗證機。
  • 直接將DSI進氣道白菜化,三代機都能用得上
    而我國就有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風洞群,正是有了這些高精尖的設備,才有了國產五代機殲20,以及DSI進氣道技術。我國掌握這項技術後將其白菜化,甚至在一些三代機上都有應用。 國產三代機使用DSI進氣道 DSI進氣道就是在戰機進氣口位置設計一個鼓包來模擬常規進氣道的可調斜板
  • 中美俄五代機起飛距離大比拼,俄400米,美國0米,中國多少米?
    隨後五代機應運而生,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戰機,具備強大的隱身能力,可以突破大多數的防空系統實施軍事打擊。當然,除了軍事實力前三的中美俄,當前世界上還有沒其他國家能把它造得出來。 在衡量五代機的性能上,由很多標準共同決定,不過咱們今天要談到的,就是戰機的起飛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