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航空研究所發布的一篇文章成為了全球矚目的焦點,在這篇文章中,明確提到,我國某專項團隊已經科學展開復工復產工作,以確保新一代戰鬥機首飛。
這篇文章中還提到了飛機的技術狀態和協作單位601所。
相較於2011年1月份718工程首飛時的震撼,這次的消息讓人有一種別樣的感慨,比起殲-20來,這次關於新一代戰鬥機的官方消息要更多一些。
他是什麼?
但關於它究竟是什麼,還是存在一些爭議。
601所負責的項目向來比較多,殲-15,殲-16的電子戰型號,海四代等等都有可能,而報導中又提到成都29所,他一向負責的是電子對抗方面的項目,因此一些人覺得有可能這次的新一代戰鬥機會是電子戰飛機,但是話說回來,殲-11b改進型號已經試裝,殲-15,16的電子戰型號更是早就首飛。
這樣來說,這次的戰鬥機更有可能是一款全新的平臺,考慮到海軍003項目的進展,甚至可以推測這款戰鬥機會是一款五代艦載機。
這裡我們要先提一下601所的一個老項目,鶻鷹,他立項到現在差不多快十年了,最開始是廠所的技術驗證機,後來變成外貿四代機,然後又是航空測試機,最後變成自用型,經歷是傳奇,豐富又艱辛。目前鶻鷹的1.0,2.0版本還都是科研驗證機。
而鶻鷹和2021年的新飛機之間的關係非同小可,每一款新飛機的立項都是以技術指標為基礎標準,鶻鷹已經經過多次的改造升級,在技術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如果最終他能夠達到海軍的既定目標,那麼,新款的戰鬥機就將會是鶻鷹3.0。
果真如此的話,鶻鷹3.0會是一款怎樣的新型戰鬥機呢?
服役既落後?
從601所公布的鶻鷹原型機的部分概念和系統,比如雙中推矢量發動機,光電系統等信息上,可以看出,新一代戰鬥機的戰術指標是比肩甚至超過美國五代艦載機F-35C。
在大國競爭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在五代艦載機的路上已經落後給了美國很多,我們的五代艦載機最快也到了2021年首飛,而美國的F-35C艦載機卻早就開始了密集試訓階段,而且他近期還立項了F/A XX項目,已經著手準備預研下一代艦載機。
也就是說我們很可能會面臨服役既落後的窘境。
雖然是存在這種擔心,但路應該一步一步的走,我國現在的軍費規模有限,航空重工業的研發項目,型號,技術指標都要立足於軍隊的現實發展狀況。
五代艦載機項目雖然非常迫切,但也並沒有急到現在就要用,海軍系統對於新型艦載機的時間要求和003航母的進度相關,在003航母下水後,新型艦載機才會正式派上用場,003航母立項是在十三五時期,今年可能會總段入塢合攏,下水時間應該到明年或後年,形成戰鬥力可能要到2025年了,而且殲-20A已經完成定型,也就是說目前第一島鏈的空防壓力並不是很大。航母還造著呢,五代艦載機急也沒用。
而且海軍並沒有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到他上面,一直是兩條腿走路,與此同時在研製彈射型的殲-15,未來的艦載機團很可能會出現彈射殲-15和新型艦載機並存的情況。
雖然即將進行首飛,但新一代戰鬥機平臺的生產時間可能不會像很多人想的會很快,我國雖然擁有規模龐大的機隊,但從整體上看還是有大量的老舊機型需要更換,一些主力戰機也面臨升級的需求,在目前西部和東部戰區空防壓力下,601所現在的產能被壓榨的很厲害,估計到了十四五時期才能騰出手來進行五代機生產。
時間還很多
但是也沒必要對這個進度感到悲觀,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獨立研製成功五代機的國家,新一代戰鬥機的研發並不是無根之萍。
新時代以來航空工業發展迅速,研製一款技術狀態和殲-20類似的戰鬥機,已沒有當初那麼艱難。很多試驗項目都是在短時間內就從成熟走向立項,定型,雖然可能不能像殲-15一樣首飛不久就定型,但比起殲-20來,定型時間會大大縮短。
研製一款五代機就已經很難了,艦載五代機只會難上加難,作為全球第二款艦載五代機,航空工業面臨的是一個幾乎空白的領域,怎樣才能在嚴苛的海上鹽霧環境中保障五代機的可靠性和出勤率,能否確保機身表面的隱身材料和塗層不被侵蝕等等都是問題,有諸多戰機研發經驗的美國都是從零開始起步,歷經千辛萬苦,我們遇到困境只會更多。
但是我們也沒必要有很大的壓力,留給我們的時間還很多,即使新的艦載機到2025年才能上艦003和004航母,也不會太遲,目前全球的軍備發展情況並不像冷戰的時候一樣進入爆炸式提高,五代艦載機只有一款,我國的新一代艦載機依然擁有技術優勢,而且美國的進度也並非遙不可及,按照美海軍未來的規劃,F-35C 2022年才會進入印太地區服役,而新的福特級航母完成F-35C換裝也到了2025年,我們不會落後太遠。
在新一代戰鬥機項目上,口水之爭必不可免,無論是軍迷之間還是軍方和航空工業內部都會有爭論分歧,只是角度完全不一樣罷了。
在他亮相之前,這些推論都只是一場猜測,現在外部鬥爭環境逐漸開始激烈,還是希望航空工業能儘早拿出一款足夠先進的五代艦載機,衛我藍天,護我國土,守我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