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兩位NASA工程師和噴氣推進實驗室開發的三代火星探測器合影。NASA計劃2020年在火星登陸另一臺探測器。
好奇號已經度過了1421個火星日,探索蓋爾隕石坑(Gale Crater),科學家認為這塊低洼的地區可能擁有過生命,如果生命確實在火星存在過的話。雖然好奇號尚未確定火星是否存在地外生命,但它已經在火星「黃刀灣」( Yellowknife Bay)的沉澱物中發現這裡曾存在過淡水湖的證據。「黃刀灣」是蓋爾隕石坑的最低洼地區。這張低解析度的照片是好奇號的影子,是其登陸火星後拍攝的最早一批照片之一。
自2014年9月以來,好奇號一直在「夏普峰」( Mount Sharp),後者位於蓋爾隕石坑之中,擁有許多高達3英裡(5公裡)的層狀巖石。好奇號副項目科學家Ashwin Vasavada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巖石很可能「記錄了大量的時間證據,就像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沉積巖石那樣」。圖為好奇號向夏普峰全速前進中。
除了檢查巖石,好奇號還配備一系列天氣檢測設備,這些設備一直在為科學家們提供關於火星的關鍵信息。例如,研究人員正在追蹤火星大氣層的甲烷變化,由於未知原因,這些甲烷含量的波動幅度最多達10倍。此外,好奇號還監測蓋爾隕石坑盆地內獨特的風向流動,以及火星上的輻射狀況。輻射有可能對未來的載人登陸任務產生影響。
即便是在4年之後,好奇號依然健康無恙。從這臺漫遊器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沒有覺得在衰老,」Vasavada說,「我們依然覺得前面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完成。」圖為好奇號的攝像機,中間粉紅色的圓環是好奇號眾多「眼睛」之一。
好奇號在Rocknest丘收集火星土壤,它還發現一塊碎片,可能是其登陸時掉落的。當好奇號在身上的實驗室加熱火星土壤時,一些水蒸氣出現了。
這張自拍照是由55張照片「縫合」而成的。
好奇號的一個輪子碾碎了一顆名為Tintina的石塊,意外發現其內部為白色。這塊巖石礦物含有水分,進一步揭示了火星曾經有水。
這張俯瞰圖為其他設備拍攝,好奇號就在右下角,一個小小的藍點。你能看到好奇號從著陸點的行駛路徑,著陸時留下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
好奇號在其第535個火星日行駛到了Dingo Gap,一個3英尺(1米)高的小沙丘。
科學家相信,這些火星巖石層位於一個古老的湖泊邊緣,接近水流流進盆地之處。
科學家認為,夏普峰側翼的巖石層將幫助他們解開火星的地質發展歷史。科學家將逐層檢測這座山峰——就像快速翻閱書籍一樣。
好奇號在夏普峰所鑽的第一個孔。雖然不到一英寸寬,但卻富含許多信息。檢測顯示,夏普峰含有赤鐵礦,這種氧化鐵礦物顯示火星可能曾擁有適合細菌生長的化學物質。
好奇號再次檢測夏普峰的土壤。這一次,科學家們宣布好奇號探測到了火星大氣層中的甲烷,並在巖石中探測到有機分子。
好奇號檢查輪胎。火星鋒利的巖石令輪胎布滿小孔和洞,科學家預計這不會阻止好奇號完成其使命。
蓋爾隕石坑內清晨時的樣子。此時大氣塵埃或煙霧非常少,給予好奇號極佳的遠眺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