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針(Kirschner wire)對於骨科醫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骨科「四大發明」之首非它莫屬。尤其是創傷骨科醫生,幾乎每一臺手術都需要用到克氏針,克氏針的使用已成為一種日常。本文將重點分享克氏針發展以及一些巧妙的用法。
骨今中外
克氏針的發展歷史
1907年,瑞士的Fritz Steinmann 醫生(1872 - 1932年)開始使用一種比較粗的「釘」,這就是後人熟知的斯氏針Steinmann pin。
置入方法是先鑽孔,然後把斯氏針敲進骨裡。分別置入骨折遠端骨塊的內側和外側,用於牽引並維持力線。通常直徑為3.5mm至6.0mm。
1909年,鑑於對斯氏針的一些不滿,例如:斯氏針太粗,造成感染風險大大升高;要預鑽孔,也可造成感染,固定也不可靠;Kirschner醫生開始將一種較細的表面光滑的「針」引入急診醫學,用於牽引,被後人稱為K-wire。也因此,克氏針(Kirschner wire)命名來源於發明者Martin Kirschner醫生。
和最初的用法不同,Kirschner醫生僅用一根,打穿內外側。也無需預鑽孔,直接鑽入骨塊,降低了感染風險,且固定更可靠。
1933年,Kirschner醫生報導了人類第一例立體定位手術,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而且這一在骨科領域廣泛使用的K-wire(克氏針)僅僅是他在骨科的成名作。
1937年,K-wire(克氏針)開始廣泛應用於手外科。
二戰時期,1.5mm的K-wire廣泛流行,抗生素和抗腐蝕材料的應用降低了感染率。同時也出現了0.7mm – 1.0mm的K-wire用於指骨。
Murray醫生開始嘗試將K-wire當髓內固定來用,比方鎖骨固定。適應症也擴展到足踝,長骨骨折內固定等。克氏針也被製作成動力性支具,用於康復。
1942年8月30日,「克氏」過世,享年62歲。死於胃部腫瘤。過世前,他最後發表的文獻認為用Hammer(錘子)置入K-wire比Drilling(鑽)好(溫度低,損傷小)。
1993年,Zegunis醫生引入了氣動電錘置入克氏針(就是把克氏針敲進骨質,而不是鑽進去,以減少熱損傷!),有研究證實可減少骨壞死。但不知道為什麼,這種置入克氏針的方法似乎沒有普及。
最初的的克氏針頭部是Diamond型,後有人改成Trocar型,各有利弊。前者溫度低,但固定稍差。後者固定好,但溫度高。
克氏針有各式各樣的,帶螺紋的;帶限位器的;帶刻度的,單頭雙頭的,不同材質的……
骨今中外
克氏針在骨科的臨床用途
總的來說,克氏針在骨科的臨床用途可歸為兩類:做為內植物使用和做為工具使用。
一、做為內植物使用目前應用最多的當屬兒童骨折的治療。由於兒童骨骺的特殊性,克氏針具有對骨骺生長影響小、操作方便、可經皮置入等優點。
克氏針在張力帶系統的使用中也必不可少,如髕骨骨折、尺骨鷹嘴骨折等。隨著關節的活動不斷對骨折斷端加壓以促進骨折癒合,做到骨折癒合和功能恢復的有效結合。
此外,雖然微型鋼板已經普及,但是克氏針在掌指骨骨折的治療中仍然佔據著統治地位。
二、作為工具使用克氏針作為工具使用早期主要用於骨牽引術,如:跟骨牽引、脛骨結節牽引、股骨髁上牽引、尺骨鷹嘴牽引等。
但是,目前創傷骨科手術中克氏針的最大用途還是骨折復位後以及接骨板的臨時固定。
有時候,克氏針臨時固定後也可做為導針使用便於置入其它內固定物,如空心螺釘、Herbert螺釘等。
術中還可當做復位器對骨折進行撬撥復位。同時還可做為肢體力線的一種參考標誌,指導術中內植物的置入和截骨矯形。
骨今中外
妙用克氏針
具體來說,克氏針有以下妙用:(歡迎各位在留言區補充)
>>克氏針導向作用將克氏針緊貼於骨表面插入,可以為後續的鑽孔、置入螺釘提供導向作用,提高成功率,常用於骨盆、股骨頸、股骨髁等位置。
>>克氏針阻擋復位常見於下肢髓內釘使用過程中,當髓內釘偏於一側時,會引起下肢力線不正常,採用阻擋釘技術可以使髓內釘居中,從而復位骨折端。
>>克氏針撬撥復位主要是U型克氏針,此撬撥技術是利用槓桿原理,對側方移位的骨折端進行撬撥,前提是骨折端得充分牽開,沒有骨性阻擋。
>>克氏針天鵝拉鉤復位很多撕脫骨折均可採用天鵝拉鉤進行復位,尤其是切口是從骨折塊的側方顯露時。
>>克氏針過線技術穿針引線是骨科手術的基本功,運用鋼絲或縫合線作捆綁固定時,使用與針頭相連的小輸液器管,套在2.0克氏針上,裡面可以夾入一根引導線,進行引導穿過骨骼。下圖為喙突下穿線,捆綁固定治療肩鎖關節脫位。
>>克氏針牽引技術對於踝關節內翻患者,採用克氏針單側牽引,可以糾正內翻。
>>克氏針臨時固定克氏針不僅可以對骨塊進行臨時固定,達到良好的復位,為置入內植入物創造環境;也可以對內固定物進行臨時固定,方便下一步操作。
>>克氏針長期固定使用克氏針代替彈性髓內釘治療小兒以及成人骨折,同樣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克氏針的阻擋作用石墨法:對於伸肌腱止點撕脫骨折型的錘狀指,利用克氏針的阻擋作用,可以將末節基底背側的骨折塊復位並卡壓固定。
改良版石墨法:改良的石墨法,利用的是克氏針的彈性原理巧妙地將遠位指間關節背伸,這樣操作更利於骨折的癒合。
>>克氏針的支撐作用遇到內踝骨折短縮通常需要抗滑或支撐固定,利用U型針可以起到支撐固定作用。
>>克氏針的懸吊固定作用對於近節指基底粉碎壓縮性骨折,利用U型克氏針的懸吊固定作用,可以比較好的維持骨折的高度。
>>克氏針鉤固定技術對於前交叉韌帶止點骨折,採用兩枚克氏針鉤進行固定,再於脛骨結節處用門形釘壓住克氏針尾,可以起到比較好的固定作用。
>>克氏針羊角鉤技術修復伸肌腱彎曲的克氏針被用於修復伸肌腱。首先將肌腱及縫線穿過骨隧道,當縫線穿出皮膚後就可以固定在彎曲的克氏針上面。
>>克氏針鋼絲縫合技術操作方法:先將克氏針插入雙側皮緣的真皮層內,然後用鋼絲經克氏針縫合,這樣操作可以分散皮緣的牽引拉力,使得創面癒合能力增強。
>>克氏針皮膚牽張術此技術的操作方法是:將克氏針穿入雙側皮緣內,組成菱形,使用手套橡皮條進行彈性牽引,逐漸閉合創面。
>>減張固定技術由於撕脫骨折在癒合時不能有太大的張力,否則可能會導致固定失敗、骨折移位,而通過克氏針減張固定可以減小骨折端的牽位應力,促進骨折的癒合。
>>克氏針內鉸鏈技術對於外翻型後外側旋轉不穩的損傷,外側副韌帶尺側束的損傷一期修復後仍然不穩的,可運用克氏針內鉸鏈技術來增加穩定性。
>>克氏針牽引防治足下垂小腿的骨折外傷易發生足下垂,運用克氏針與手套皮的彈性牽引技術可以預防。
>>U型釘固定細小的骨折塊對於一些特殊位置的關節面骨折塊,使用U型克氏針像釘書釘一樣可以將兩個骨折塊抱在一起,不僅不易退出,還可以將突出的骨折塊壓迫後復位。
>>克氏針做為外固定支架使用
2008年來自美國的學者Ruland在J Hand Surg上報導了應用克氏針製成的動態外固定支架治療不穩定型近節指間關節骨折脫位和pilon性損傷。
2014年Tech Hand Surg報導了日本學者Mohamed Adi將Iselin技術進行改良,閉合復位骨折,經皮穿針並將克氏針在外部鎖定,用來治療Bennett骨折。
>>克氏針交鎖固定
術中透視骨折復位克氏針固定後,將其中一枚克氏針折向另一枚克氏針,並繞著第二枚克氏針返回來,此時第二枚克氏針繞第一枚克氏針返折纏繞,形成相互交鎖。
>>克氏針取出非骨水泥型股骨柄
埃及的Mahmoud A. Hafez醫生等介紹一種利用克氏針即可取出非骨水泥型假體的方法,術中無需截骨。
使用不同尺寸的克氏針(1.0-1.8mm)插入假體-骨界面的周圍。通過用克氏針沿著股骨假體的全長,在股骨假體-骨界面的周圍建立出間隙,從而達到「鬆動」假體的目的。首先用直徑小的克氏針製造出小間隙,隨後再用直徑更大一點的克氏針,再在股骨解剖軸線上往回敲假體。
作者總結經驗:1.不推薦一次性置入全長的克氏針,而是先在一定深度的假體-骨界面周圍依次建立間隙,再向假體的尾部置入;2.每次只使用一枚克氏針,避免克氏針斷裂和遺留在髓腔。
>>克氏針連接空心釘固定內踝骨折
通過標準的方法切開復位內踝骨折。然後使用2枚4.0mm空心帶螺紋空心拉力螺釘固定橫行骨折。然後使用克氏針固定矢狀位骨折。從一枚螺釘的螺釘孔中置入克氏針到相應位置,然後將克氏針尾端折彎成60°,修剪長度後通過另外一枚螺釘的螺釘孔置入骨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