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剛好利於生命演化?最新發現表明這與放射性金屬有關

2020-12-02 前瞻網

為什麼地球上的水剛好利於生命演化?最新發現表明這與放射性金屬有關

 Jane Cai • 2019-02-14 14:24:30 來源:前瞻網 E1427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關於為什麼地球和它的兄弟行星不像海洋行星(外太陽系中形成的行星)那樣不利於生命存在,放射性金屬可能有助於解釋這一現象。

地球既孕育生命又有水覆蓋其大部分表面,迄今為止為人類所知的此類行星僅此一個。因為在地球上幾乎任何有水的地方都有生命,所以尋找有望適合居住的行星主要集中在那些表面可能有水的星球上。

近四分之三的地球表面被江河湖海所覆蓋,而內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的水資源則相對匱乏。最近的一些發現表明,大多數太陽系外巖石行星實際上可能是海洋行星,這側面反映了太陽系的不尋常。

據目前所知,水過量實際上可能不利於生命形成。海洋行星被深海覆蓋,海底冰層厚重。英國牛津大學的行星物理學家兼資深研究作者蒂姆·利希滕貝格(Tim Lichtenberg)在接受採訪時說:「目前,關於這些行星是否能像我們所知的那樣形成生命,我們的了解極其有限。」

為了解太陽系外行星的水含量,研究人員檢測了行星內部放射性金屬產生的熱量。具體點說,他們研究了鋁的放射性同位素鋁26,該元素的每個鋁原子的原子核都比普通鋁原子的少一個中子。

之前的研究表明,約46億年前,太陽初步形成,彼時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為新生的太陽系「播種」了鋁26。這种放射性金屬散發的熱量為年輕的太陽系內行星的內部演化提供動力,促進其脫水過程。

科學家進行了54萬次計算機模擬,每一次模擬都包括一顆月亮大小由氣體和星子的吸積形成的原行星,直徑在0.6至60英裡(1至100公裡)之間。在模擬過程中,研究人員改變這些原行星所環繞的恆星類型、它們與恆星之間的起始距離以及積聚的冰和鋁26的總量。

總之,科學家發現了由巖石行星組成的行星系統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鋁26含量較低的行星,主要形成海洋行星;另一類是鋁26含量較高的行星,比如太陽系,會形成水少的小型行星。研究人員發現,鋁26含量低的太陽系外巖石行星含有大量的水,由於水的密度比巖石低,這類行星的直徑可能比鋁26含量高的系外巖石行星的直徑大10%。

接下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究鋁26是如何影響木星等巨行星的演化。此外,「我感興趣的是,影響一顆不斷成長的原行星能否成為一個潛在宜居行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如我們所知,這類行星有利於生命發展。」利希滕貝格說道,「為了進一步了解銀河系中有多少顆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我們要明確的東西還有很多。」

                                                                                         ——Charles Q. Choi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火星上有水的時候,地球上生命還沒出現
    我們知道火星曾經比現在溼得多,但是水何時形成和蒸發掉的問題卻很難回答。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約在44億年前,紅色星球上存在著水,比以前想像的要早得多。隕石內部某些礦物質的氧化暗示存在水。這些發現可能會將火星上預計的水形成日期推遲到大約7億年,而這是迄今為止37億年前的普遍共識。該研究還可以提供一些有關行星最初形成方式的見解。
  • 生命起源於哪裡?彗星上發現生命關鍵成分!或與地球生命形成有關
    一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的答案,但是到目為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很難找得到。不過,隨著科學家不斷探索,似乎離這些問題的真相越來越近了。科學家發現彗星上存在一種與生命有關的關鍵成分,可能與地球生命起源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 月球上毫無生命痕跡?最新發現表明,月球上的水比我們想像中豐富
    在太陽系中,我們知道,地球可能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而生命的發展生存,必然離不開水,近幾十年來,科學家也發現了不少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不過距離我們都挺遙遠,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到達一探究竟。但是在最近,有關科學家發現,月球上的水可能比以前想像的更豐富、更容易獲取,這對於太空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 新研究表明,40億年前,地球上有失落的大陸!
    地球古代巖石的一種新放射性模型,對目前地球大陸地殼形成的模型提出了質疑,這表明大陸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早從海洋中升起,但已經被摧毀,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發表了兩項關於數十億年前巖石放射性模型的研究,發現地球大陸地殼可能比目前模型顯示的要厚得多,大陸的存在可能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
  • 學者提出全新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假說:地球大龜裂
    但是,板塊構造假說並不是一個有關地球演化歷史全周期的理論。它所描述的板塊,只是魏格納大陸漂移後形成的格局,只有近2億年的歷史。在太古代地球演化的早期,地球處於液態演化階段,沒有巖石圈。當時的地球表面只有可以隨意流淌的熔巖。沒有大陸,沒有海洋,沒有生命。地球演化過程不僅涉及板塊形成、漂移和俯衝,還涉及地殼形成、海洋誕生、火山與溢流事件、生物演化與滅絕、雪球事件與冰河期及全球變暖等諸多重大地質事件。
  • 人類對水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地球上的水為什麼沒有減少?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也是一顆水資源非常豐富的星球,在外太空觀看地球就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水是生命之源,由於我們的地球存在著大量的水,40億年前才能夠孕育出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化誕生了高等智慧的生命一一人類。
  • 地外星球上發現水蒸氣!外星生命和地球人類的遷移將成為可能?
    早在1610年的時候,伽利略就發現了這顆叫做歐羅巴的衛星,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排在第二位,所以也被稱作木衛二。很長時間以來,大家都在懷疑木星的月亮歐羅巴上是存在液態水這種資源的,而水剛好又是我們所有地球生物存活下來的必備條件。從之前的研究結果來看,雖然歐羅巴的表面被冰層所覆蓋,但已有諸多跡象表明,它的底層應該存在著我們熟悉的海洋。
  •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並不起源於水!
    儘管許多科學家一直在猜測這些先驅細胞來自海洋,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和關鍵過程只能發生在像傑澤羅隕石坑這樣的地方,即水流匯合形成的相對較淺的水域。這是因為多項研究表明,基本的生命化學成分需要太陽的紫外線照射才能形成,而水分含量必須很高,有時還得完全乾燥。
  • 最新發現:在火星上發現的液態水掩埋的湖泊
    當然,這意味著您將擁有一個棲息地或類似棲息地的東西……在整個地球歷史上一直存在,」「由於火星正在遭受氣候災難,並從相對溫暖的行星-儘管尚不清楚其溫暖程度-變成了冰凍的廢物,所以那裡有一個可以適應和生存的地方。」
  • 火星能否成為「第二地球」?水冰、甲烷物質的發現或表明有生命
    近些年來,人類不斷的進行火星探索,並且制定了未來可能實行「火星移居」的計劃,可以說已經完全是存在改變現有火星狀況的思維了,希望建立出人類的「第二個地球」,但是從已有的科學探索數據來看,火星的改變可能並不是那麼簡單,即使未來人類有能力進行登陸,要想讓「火星」變「地球」,少說可能都是得上百年吧,況且暫時也不知道火星有沒有支配人類或者地球其他生命支配的元素,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如今的一些發現。
  •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
    地球上的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如果沒有生命,宇宙將會處於一片寂靜荒涼之中。是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是一個謎,我們這個石頭球並不是一開始就被豐富的水資源環繞著。那麼這些水到底是從哪裡來呢?地球上的水本身就是一個未解之謎,從古到今有很多科學家都探討這個問題,但是科學家一直沒有確認水的起源。水的來源,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但是現在關於水的起源科學家有三個觀點。
  • NASA最新發現,木衛二不僅有水而且適合「生命生存」
    1892年發現了木衛五,軌道位於之前已知的所有木星衛星內側,1979年旅行者號探測器又發現了三顆內側衛星,因此木衛二實際上是排位第6的木星衛星。木星(左)和四顆伽利略衛星,木衛二是從上往下數第二個。木衛二已經被木星潮汐鎖定,但是其他衛星的潮汐力所轉化成的熱量有可能使冰層以下的水保持液態。一些計算認為木衛二海洋的深度在80~170公裡之間,蓄水量比地球高多了。2012年,哈勃太空望遠鏡通過紫外線波段觀測到木衛二存在著羽流現象,也就是從地下噴射出的水汽,這證明了液態水的存在。
  • NASA最新發現,木衛二不僅有水而且適合「生命生存」
    1610年伽利略利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了4顆木星衛星,歐羅巴是其中最小的一顆。1892年發現了木衛五,軌道位於之前已知的所有木星衛星內側,1979年旅行者號探測器又發現了三顆內側衛星,因此木衛二實際上是排位第6的木星衛星。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上億萬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這是個問題。一百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探究生命演化的奧妙,不僅與科學研究有關,更和人文情懷有關,因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和人類的生存現狀緊密相連。回望自然的歷史,本質上就是呼籲今天的人們愛護地球家園、保護生態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簡史》這本重要的科普著作,都能帶來無比寶貴的思想啟迪。
  • 生命的本源可能並非是水,而是另一種液態物質
    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分子能夠溶解在水裡,比如胺基酸、糖。水扮演著營養物質輸送者的角色。信號分子在水中的傳遞,還可以讓細胞之間建立起通信。但水同時也有其不為人知的一面。水有「水解」作用,能夠分解核酸和蛋白質。這就是所謂的「水的悖論」。許多科學家懷疑,地球生命的單細胞祖先們,是否真的是因水而生?
  • 「新地球」被發現,表明生命不是地球一家獨有!
    近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已經發表了一項研究,證實在距離太陽系500光年位置,位於天鵝座的克卜勒-186f行星軌道內發現大量液態水,並且在通過研究其軌道運轉及傾斜角度表明,這顆星球軸向傾斜非常穩定,意味著光照十分充足,並且季節變化明顯,從各種模擬狀態形式中初步可以判斷這顆行星和地球極為近似,那麼這也意味著這很可能是一顆
  • 大陸、海洋和大氣的形成,地球演化概論,是事實還是幻想
    如果我們以這樣一個前提開始,即地球是從冷的微星增生而成的,那麼海洋則是由內部形成的,是加熱和分異過程的產物。原來水是被封閉起來的,通過化學成鍵,形成了諸如鉀鋁雲母這類礦物中的氧和氫。當地球變熱發生部分熔融時。水就被釋放出來並隨熔巖一道被帶到了地表。當熔巖到達地表時,大部分水都以熱蒸氣雲逃逸掉了。
  • 地球最原始生命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怎樣的?
    但是,大多數科學研究都採用約定的概念:生命是複製和進化的結果。生物學家認為,地球上所有活的生物必須共享一個最後的祖先 ,因為兩個或多個獨立的世系不可能獨立地開發出所有活生物共有的許多複雜的生化機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是基於碳和水的結果。碳為複雜的化學物質提供了穩定的框架,可以輕鬆地從環境中提取,尤其是從二氧化碳中提取。
  • 地球地殼的演化可以控制地球大氣層的演化,並可能控制生命的進化
    這些分層礦物被微生物群落沉積在古老的海岸線上,包括產生氧氣的光合細菌。新的研究表明,在大約24億年前,數百萬年來,這些微生物產生的氧氣開始積聚在地球大氣層中之前,與火山氣體發生反應。有東西阻礙了地球氧氣的上升。對數十億年前的巖石的新解釋發現,火山氣體可能是罪魁禍首。由華盛頓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發表在6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