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已經發表了一項研究,證實在距離太陽系500光年位置,位於天鵝座的克卜勒-186f行星軌道內發現大量液態水,並且在通過研究其軌道運轉及傾斜角度表明,這顆星球軸向傾斜非常穩定,意味著光照十分充足,並且季節變化明顯,從各種模擬狀態形式中初步可以判斷這顆行星和地球極為近似,那麼這也意味著這很可能是一顆「新地球「。
要知道行星傾斜角度很關鍵,比如地球和火星,正因為火星角度軸向傾斜度從0度到60度不等,所以才導致火星表面液態水大量被蒸發,最終導致其大氣層變得非常薄,所以如何判斷一顆行星是否具備生命存在,除去擁有大氣和液態水之外,行星自轉角度和傾斜軸向也非常關鍵,比如地球如果它的軸線偏差幾度,就會導致嚴重性後果。
這份研究報告中還指出,地球上的軸向傾斜在22.1至24.5度之間,並且每過1萬年左右,這個角度會從一個極端移動到另一個極端。
而另外一顆被認為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克卜勒-62f」是2014年發現,它是最先被認定最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它比地球大40%,被認為是一個被海洋覆蓋的世界,不過這次對「克卜勒-186f」發現表明,或許186f比之前的62f生命存在機率更大。
原因就是我們一直把尋找液態水放在第一位,認為水是生命之源,可是在對比太陽系內行星和其他天體後,研究表明這不能成為唯一衡量標準,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地球和火星同樣擁有液態水和大氣,兩者環境極為近似,可是在經過十億年後,兩者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火星大氣和液態水流逝嚴重,最後變成了一顆荒蕪星球,而地球在生命自身改造下,變成了一顆蔚藍色充滿生機的星球。
這幾年我們在土星和木星衛星上同樣發現了液態水,不過這些天體本身雖然擁有水資源,但其本身無法產生生命原因就是其軌道和恆星之間距離以及角度,對於生命來說,其形成條件非常苛刻,當然某種微生物單細胞或許條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無法形成族群式的生命群落,就無法對行星進行全方位改造。
要知道,地球最初形態也並不適應生命發展,在經過幾億年時間,這些微生物不斷對地球表面進行改造,最終才形成了目前這個樣子,一顆可以孕育生命星球不代表一定有生命存在,因為這兩者關係就好像種子和土壤一樣,不是所有土壤都可以發芽結果。
如果你喜歡我,點下關注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