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的到來給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帶來了影響,人們開始普遍使用口罩進行自我防護。然而,目前的普通口罩存在不能自我消毒、重複使用或回收用於其他用途等問題。為了處理廢棄口罩,大多數國家只能使用焚燒法,但焚燒法產生的有毒氣體和高碳排放會嚴重危害環境。
為此,香港理工大學提出了一種對市售口罩進行功能化處理的方法,該方法可賦予市售口罩優異的自清潔和光熱性能。研究人員採用雙模雷射誘導正向轉移法,將多層石墨烯沉積到低熔點非織造布口罩上製備了石墨烯口罩。
與普通商用口罩相比,該石墨烯口罩具有以下三大優勢。
一般商用外科口罩大部分是通過非織造材料製成,纖維在其中是隨機分布的。水接觸角測試結果顯示,普通外科口罩的接觸角約為110°,未能達到超疏水表面的要求,而製備的納米多孔結構石墨烯層的靜態水接觸角高達140°以上,獲得的超疏水性能材料表面能將飛沫彈開,使其難以附著在口罩外層。因此,該石墨烯口罩具有優異的超疏水性能和自清潔性能。普通商用口罩對太陽光譜的吸收率低,而石墨烯口罩在整個太陽光譜中的吸收率超過95%,由於COVID-19病毒上的刺突蛋白對溫度敏感,因此石墨烯賦予了口罩自滅菌的潛力。實驗表明,在輻射強度為1000W/m2的模擬太陽光下(高於日常環境中的輻射強度)照射5min後,普通口罩的溫度低於45℃,石墨烯口罩表面溫度迅速升高到70°C以上。而相關信息表明,超過70°C的溫度足以滅活大多數類型的病毒。由於其優異的光熱性能和多孔結構,回收後的口罩可以直接用於海水淡化。作為太陽能蒸汽發生器,石墨烯口罩每小時的太陽能蒸汽產生率達到了1.13 kg/m2,遠高於原始口罩。同時,該石墨烯口罩在海水淡化中表現出了優異的長期穩定性和抗鹽功能。當蒸發10%的鹽水時,與使用聚醯亞胺薄膜的太陽能蒸汽發生器相比,石墨烯口罩表現出明顯的抗鹽性能,而且表面無明顯的鹽積累,連續蒸發100 h後,蒸汽生成率穩定在1 kg/m2以上,表明石墨烯口罩用於長期海水淡化技術是可行的。【回顧】往期精品微信:
歡迎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
《紡織導報》雜誌是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辦的導向性科技期刊,旨在對紡織技術發展動態進行深度的報導和分析,對科技政策和產業規則進行權威的解讀,是政府機構、行業組織科技政策與思路趨向的風向標,是幫助行業與企業決策者把握紡織技術現狀以及技術市場脈絡的重要窗口。
紡織導報官方網站:www.texleader.com.cn
紡織導報新浪微博:搜索「紡織導報」
紡織導報微信:搜索「texleader」或 「紡織導報」
歡迎訂閱《紡織導報》:郵發代號82-908
發行熱線:010-84463638-8850
廣告垂詢:010-84463638-8830
分享微信: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選擇發送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