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人類開始將探索的觸手伸向外太空領域,同步開啟了一個載人航天全新的科研領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從載人航天飛行到國際空間站的建立,隨著各國航空強國對載人航天的深入探索,行動規模的擴大化、滯留時間大幅增加,高昂的發射成本成為制約載人航天任務大規模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同時伴隨商業資本開始介入到載人航天領域,低成本運營成為太空飛行器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
正是在這種需求背景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RLV)得到各航空強國的重視,並推出一系列的產品,諸如美國的X-37B空天飛機、天龍座載人飛船以及俄羅斯的「PPTS」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等知名產品。
9月4日根據央視發布的消息,我國使用長徵-2F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國產第一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將在預定軌道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
標誌著我國在低成本運營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這一全新的技術領域邁上一個新臺階,對未來我國太空任務探索以及載人航天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目前,該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尚處於技術試驗和技術驗證階段。
鑑於官方並沒有過多的披露該太空飛行器的技術參數以及此次試驗的圖頻資料,對於該新型太空飛行器的類型也無法做更多直白的分析,但是綜合當前國際上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總體發展現狀,絕大部分人也能猜出個大概。
通俗點講,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主要是指可重複使用,能夠自由往返地球和外太空以及部分能較長時間在軌停留、機動和完成各類運載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大致有載人飛船、貨運飛船、推進飛行器、行星著陸器以及空天飛機等幾大類。
這裡理解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此前的一些載人飛船雖然具備往返地球和外太空的能力,但大多數並不具備重複使用能力,因此這種載人飛船並不是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這種技術最核心的在於「可重複使用」五個字上。
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按照可重複使用的程度主要劃分為部件級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和系統級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兩大類。
簡單點理解就是,部件級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完成一次往返飛行任務後,其需要對部分部件進行更換,方能進行下一次的飛行任務;而系統級的則無需再更換部件,只需進行相關的技術檢測或簡易維修之後,即可遂行下一次飛行任務。目前,美俄兩國大都集中在系統級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
前邊我們講了,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發展初始誘因是發射頻率增加和低成本運營之間的矛盾導致的,通過實現可回收重複使用技術應用來降低發射成本。
一般國際上以太空飛行器研製成本+產品成本x太空飛行器數量模型來計算航天任務成本,在提出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之後這一計算模型變更為:全壽命周期使用成本=研製成本+產品成本x太空飛行器數量+重複使用成本(發射次數-太空飛行器數量)。
我們以國際空間站全壽命周期為十年,貨運飛船八個月補給一次,載人飛船六個月補給一次為基礎數據對比計算一下整個成本。
此國際空間站全壽命在周期內貨用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次數為35次,假設不可重複使用和可重複使用兩種太空飛行器的研製成本、產品成本相同,那麼太空飛行器的數量就成為對比兩種方式成本的關鍵所在。由於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通過重複使用後能夠極大的降低使用太空飛行器的數量,刨除重複使用的成本後,整個國際空間站全壽命周期使用的成本也遠低於傳統太空飛行器。
通過上面兩張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空間站任務飛船成本與可重複使用次數之間的關係,可重複使用次數越多,空間站全壽命周期飛船成本和月球基地全壽命周期太空飛行器成本就越低,低成本運營的優勢就彰顯出來了。
這也可以看作是為什麼要發展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根本原因,對於一個國家和平利用太空資源具有重大意義。
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原理看似簡單,無外乎就是實現了太空飛行器的二次利用,將其從一次性產品轉變為可重複使用產品。但是在現實研發中非航天強國所不能企及,也就是說沒有強大的技術和資金作為支持的話,根本無法研製相關的產品。
下面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為什麼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研發門檻那麼高。
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核心的可重複使用技術涵括了總體和研設計和驗證技術、可重複使用動力技術、結構和材料技術以及無損回收技術四大核心技術。
我們都知道,太空飛行器的總體設計是決定太空飛行器先進性、研製難度和研發成本的關鍵所在,沒有完善的技術理論和人才隊伍,設計一款先進的太空飛行器從最開始的入門階段就已宣告結束,因為設計工作是一款太空飛行器能否研發的第一步,也直接決定其後續的技術狀態以及發展前景。
解決了總體設計問題之後,第二步就是可重複使用的動力問題。由於太空飛行器飛行任務的特殊性,其動力系統多為一次性的,主要是受到減損與延壽技術、高效熱防護技術等技術限制,需要在發動機關鍵部件延壽、發動機推力室冷卻結構及材料傳熱、低溫高壓大範圍流量無級調控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和技術積累。
為了提高太空飛行器的可重複使用次數,需要重點對太空飛行器關鍵部位的結構抗衝擊能力以及返回部分的熱防護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優化,如果材料和結構領域解決不了,太空飛行器可能在返回大氣層後就無法再滿足下一步的循環使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悲劇依舊記憶猶新。
最後一項關鍵技術就是無損回收技術。今年五月,我國進行了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技術驗證,雖然結果出來一些小差錯,但這就是無損回收技術的一種。當前國際上主流的幾種無損回收技術主要有反推發動機減速技術、氣囊緩衝技術和著陸腿緩衝技術三大類,美國的天龍座和俄羅斯的PPTS都使用的是第一種大推力火箭反推減速技術。
隨著我國第一種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國際空間站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將為我國和平利用太空發揮出重大作用。
參考資料:
[1].李志傑.果琳麗.張柏楠.戚發軔.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任務應用與關鍵技術研究[J]載人航天.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