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前不久,美軍F/A-18E「超級大黃蜂」在進行訓練飛行時發生意外,戰機墜毀後碰撞地面引起爆炸,現場濃煙滾滾。幸運的是,飛行員藉助彈射座椅安全逃生。

作為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彈射座椅是一種可在緊急情況下,利用火箭動力將飛行員彈離飛行器並使其安全著陸的航空救生設備。

二戰時,世界誕生了第一臺彈射座椅。此後,彈射座椅迅速推開。到今天,隨著科技進步,彈射座椅已歷經迭代發展,可滿足戰機在不利姿態和高速飛行狀態下的逃生需求,在最後的緊要關口為飛行員生命撐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火箭式秒速彈射,飛行員的自救「神器」

在激烈的空中對抗中,戰鬥局勢瞬息萬變,戰機飛行狀態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一旦戰機受損失控,飛行員就要以最快速度逃離飛機。

一戰中,飛機設計師為飛行員配備了降落傘,當需要棄機逃生時,飛行員要自行打開座艙蓋,爬出座艙,跳離機身並打開降落傘,逃生概率比較低。

隨著軍用飛機升級換代,高速度、多姿態的飛行條件給飛行員逃生帶來了更加嚴峻的考驗,傳統逃生方式受時間限制已經無法實現。直到二戰時期,彈射救生方式應運而生。

設計師在縮短逃生時間上花費了大量精力。現代戰機的彈射逃生動作幾乎是一瞬間完成。有數據統計顯示,從飛行員啟動彈射座椅開始,到降落傘完全打開,僅需2.48秒。

那麼,在如此短暫的彈射瞬間,彈射座椅怎樣才能保證飛行員順利自救呢?

慢鏡頭回放,我們發現,彈射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當需要彈射逃生時,飛行員只需拉動彈射手柄,點火機構和火箭發射器在0.4秒時間就能依次完成啟動,相當於眨一次眼的時間。

在拉動彈射手柄的一瞬間,座椅上的束縛裝置會將飛行員的身體緊緊地「綁」在座椅上,做好彈射啟動的準備,避免彈射時與座艙內的設備碰撞。

與此同時,戰機會採用將艙蓋整體拋離或者爆破粉碎的方式,破除座艙蓋對彈射時的阻礙,為飛行員打開逃生通道,防止飛行員與艙蓋相撞。

當這一系列彈射準備動作完成後,座椅才會通過彈道和火箭兩級動力進入彈射階段。

彈道彈射作為一級動力會將座椅迅速彈離飛機,而火箭彈射會將座椅帶到更安全的高度,確保飛行員與飛機保持安全距離,並保證降落傘能夠順利打開。

實現這一系列動作都依託彈射座椅的「大腦」——程序控制系統。該系統實時發出修正飛行軌跡的指令,確保人椅彈離到安全跳傘高度,再釋放穩定減速傘,選擇最佳的人椅分離時機,安全打開降落傘。

彈射逃生到此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是。

彈射座椅既要讓飛行員秒速出艙,還要保護飛行員安全著陸,並在等待救援過程中抵禦各種危險。

在著陸階段,飛行員的救生包會自動打開,救生船自動充氣,自帶的信標機隨之發出求救信號。

安全著陸後,飛行員可以利用救生包內的救生手冊、信號彈、口糧、海水脫鹽劑等幾十種野外救生物品進行自救。

不僅如此,根據任務特點,有的彈射座椅還配備了沙漠、寒區、熱帶叢林等不同地域環境的救生物品。這些救生物品幫助飛行員應對各種惡劣環境,上演真正的「絕地求生」。

最複雜的設計工藝,最安全的逃逸系統

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從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開始,飛行夢想與未知風險就如影隨形。當飛機失控後,飛行員如何安全返回地面?一直以來都是設計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早在18世紀中期,人類便嘗試撐起大傘從高塔上空跳下。1797年,法國物理學家加納林背著由柔軟織物編織而成的大傘從1000米高處跳下並安全著陸。

這一時期的空中逃生裝置設計比較簡單,多用於商業表演,但這是降落傘的原型。一戰時,聰明的設計師利用降落傘挽救了大量飛行員的生命。

然而,到了二戰時,德國設計師發現了這樣的問題:隨著戰機飛行速度越來越快,僅憑一具降落傘已經不能保證飛行員安全。

他們得出結論,當戰機飛行速度大於600千米/小時,飛行員從座艙內部打開艙蓋異常困難。即使能夠打開艙蓋,飛行員背著沉重的降落傘從狹小駕駛艙中跳出的瞬間,遇上高速氣流無異於「迎面撞車」,若不幸被氣流吹至飛機尾翼,可能會受重傷甚至死亡。

設計師意識到,開發一種能夠讓飛行員在飛機高速飛行時儘快逃生的裝置迫在眉睫。

彈射座椅發明的前前後後,是人類與死神不斷抗爭的一段歷程。實際上,彈射座椅的設計構想源於一次意外經歷——

二戰時,由於一次不當操作,德軍掩體內炸藥爆炸,幾名士兵被炸出七八米高,這次意外給設計師帶來設計靈感:能不能研製一款爆炸裝置,當遇到險情時,把飛行員「炸」出艙。

他們曾嘗試使用高彈性橡皮筋作為動力,但以失敗告終。直到1940年,在噴氣式原型機He-280上裝配了以壓縮空氣為動力的彈射座椅,這是人類首次在2370米高空墜落得以倖存,實現了彈射座椅的「首秀」。但這款座椅有著彈射力度小、壓縮空氣儲氣瓶重量大、氣體易洩漏等方面缺陷,並沒有實現量產。

第一代彈射座椅問世於二戰後,它以彈道式彈射為原理,藉助火藥威力,把人和座椅作為「炮彈」射出飛機座艙。但第一代彈射座椅彈射動力有限,無法滿足低空彈射要求,不久便被淘汰。

為了解決低空彈射問題,國外某研究部門提出了「兩級彈射機制」方法,即當彈射機構將座椅彈到一定高度時,火箭包啟動,把飛行員推向更高的開傘高度。於是,第二代彈射座椅問世,這一代彈射座椅引入了「零-零」彈射概念,在零高度、零速度的條件也能彈射,安全性顯著提升。

然而,只有「零-零」彈射還是不夠的。彈射座椅出艙後,相當於一個小型、不規則的飛行器,一旦戰機飛行姿態不利,彈射方向便難以預測,甚至出現射向地面的情況,降低了飛行員的生存率。

聰明的設計師在第三代彈射座椅的研製中,採用了座椅穩定系統、方向感知系統等設計,滿足多種飛行姿態下的逃生需要,安全性顯著提高,大名鼎鼎的俄羅斯K36彈射座椅便是這一代彈射座椅的代表。目前,該彈射座椅在蘇-30、蘇-27等戰機上普遍應用。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火箭推進器技術更加成熟。作為彈射座椅的主要動力,火箭推進器產生的15倍重力加速度,能夠帶著重量高達上百公斤的部件實現彈射,這也是戰機設計中最複雜的裝置之一。

集「黑科技」於一身,軍用飛機的「私人定製」

彈射過程看起來只是短短一瞬間,但飛行員每次驚險逃生的背後,都凝聚著設計師的智慧。

彈射座椅本身是一個涉及彈射操縱、穩定減速、遠距離點火等多個系統的複雜工程。要想彈射成功,程序控制、人椅穩定、人椅分離等多個程序和相關的部件必須緊密配合、協同工作。

彈射逃生是一次驚險旅程。在彈射瞬間,飛行員要承受約15倍的重力加速度,相當於15個自己體重的力量作用在身體上,巨大的衝擊力會讓飛行員瞬間進入眩暈甚至無意識狀態。此外,彈射過程中還要經受低溫、高速、強氣流等重重考驗。

受到各種「苛刻」條件限制,彈射座椅的研發難度非常大。不僅要確保在各種極端惡劣飛行條件下能夠正常工作,還要兼顧飛行員各種生理參數和裝機重量的多重要求。

在幾十年研發過程中,彈射座椅逐漸集合了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等數十個學科,科技含量極高。想要製造出一部性能優越的彈射座椅更是難上加難。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具備獨立研製能力。

系統多、協調性強、機電一體化程度高是現代彈射座椅的主要特點。在多達數十項技術指標中,彈射性能是最關鍵的指標之一。然而,想要通過地面試驗模擬空中高速飛行下的彈射狀態,難度可想而知。

設計師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研發出一種模擬試驗方法——火箭橇滑軌試驗。

這項試驗需要大型場地,滑軌軌道長度要達到幾千米,通過精細的焊接製造,軌道精度精確到0.2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精度。

有了高科技試驗設備,彈射座椅能夠在高精度軌道上模擬零高度、全速度的彈射效果。最後,通過高速視頻攝像機捕捉數據,依靠數學建模等一系列計算分析後,才能判定彈射性能是否合格。

目前,為了保證飛行員安全,集高科技、高性能於一身的彈射座椅已經成為軍用飛機的「私人定製」。世界上幾乎所有戰機都配備了彈射座椅。

不僅如此,隨著飛行員空中逃生概率的提升,許多國家空軍對彈射逃生的認識產生了「附加值」,讓戰鬥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空難中倖免於難,對空軍戰鬥力提升有著極其重要意義。

據統計,世界上大多數王牌飛行員都有過彈射逃生的經歷,每次「劫後餘生」都幫助他們成長為「更好的飛行員」。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彈射座椅的「黑科技」,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
    資料照片 作為飛行員最後的安全依靠,彈射座椅是一種可在緊急情況下,利用火箭動力將飛行員彈離飛行器並使其安全著陸的航空救生設備。 二戰時,世界誕生了第一臺彈射座椅。此後,彈射座椅迅速推開。
  • 馬航失聯航班飛行員最後一句話:好的,晚安
    越南每日快訊3月12日援引馬來西亞《星報》的報導說,馬來西亞官員在北京舉行的發布會上向乘客親人透露,馬航失聯客機飛行員發出的最後一句話是:「好的,晚安。」此前一些中國媒體報導稱,飛行員的最後一句話是:「好的,收到。」
  • 韓亞航空飛行員被指最後14英裡犯下二三十個錯誤
    原標題:飛行員最後14英裡 犯下二三十個錯誤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代理主席克里斯多福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消息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24日發布去年7月6日韓國亞洲航空公司214航班空難調查結果,認為客機飛行員多次犯錯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韓亞航空在聲明中表示,針對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給出的訓練建議已全部落實。   降落前多次犯錯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當天就調查舉行聽證會。
  • 世界上幾次危險的迫降,飛行員的決定十分敬佩
    因為70%的航空事故發生在這個階段,而飛行員的精湛技能使得飛機免於跌落避免了悲劇的發生。一起來看看那些英雄們,如何在驚險時刻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抉擇吧。以至於飛行員得不嘗試兩次降落,幸運的是乘客們能全部安全落地。
  • 新冠疫情致飛行員長時間停飛 或成航空安全隱患?
    中新網12月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全球航空公司因為新冠疫情而停飛或減少航班,飛行員的飛行機會大大減少,導致航空安全出現了隱患。9月,印度尼西亞獅航一架空中巴士SE A330型客機在棉蘭機場降陸時偏離跑道,幸好沒有造成傷亡。
  • 飛行員如何抗過載的問題
    尖端軍用飛機,例如,「颱風」,是能夠在載荷限制條件下(遠遠超出了不受保護的人體可以耐受的條件)完全安全飛行的,這一切都源於重力,被簡寫為「過載」(G)。在劇烈機動方向上的每個變化,飛行員都暴露於對應於幾倍於地球正常引力(1G)的加速力下。
  • 職業飛行員如何看韓亞客機舊金山空難
    因為現在世界航空旅行大多都非常安全。與汽車、摩託車車禍或航空愛好者駕駛的小型飛機事故不同,首先,國際航空公司的墜機事故現在非常少見,通常不能將新出現的空難歸結為一個已知的空難類型。因此,那些知名空難的原因經常被證實是個案,是許多事情同時出錯的悲劇結果,而這些情況也是人們此前未曾預料的。
  • 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王伯堯:安全飛行41年 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
    9月15日,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五星級機長、東航西北分公司機長王伯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班飛行,即將光榮退休,這一天也是他六十周歲的生日。從1979年到2020年,王伯堯41年的飛行生涯,安全飛行了三萬四千多小時,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主動請纓到邊疆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60年,王伯堯機長出生在江蘇泰州。兒時王伯堯對藍天有著無限的熱愛與憧憬。
  • 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王伯堯:安全飛行41年,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
    9月15日,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五星級機長、東航西北分公司機長王伯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班飛行,即將光榮退休,這一天也是他六十周歲的生日。從1979年到2020年,王伯堯41年的飛行生涯,安全飛行了三萬四千多小時,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
  • BBAA飛行員共享協議模板正式上線
    民航資源網2019年4月16日消息:2019年4月15日,在2019亞洲商務航展期間(2019ABACE),北京商務航空協會(BBAA)在副會長單位東方公務航空公司舉行了飛行員共享協議上線儀式。副會單位代表張正樂,秘書長方新宇,飛行專業委員會委員謝敏,張大奇參加了活動。
  • 飛行員偷偷關閉發動機,飛機墜入大西洋,217位乘客「陪葬」
    如果一個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將發動機偷偷關閉,飛機會怎麼樣?又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眾所周知,世界上的各種交通工具都需要發動機驅動,美國海軍引以為傲的航母正是因為靠核動力驅動才能實現航程無限,而飛機也同樣如此,飛機之所以能夠在高空中飛行,主要是依靠發動機提供動力,如果飛行員在飛機飛行過程中偷偷關閉發動機,結果可想而知,飛機肯定會因為失去動力而墜機。
  • 中國第一代飛行員,1700人平均年齡23歲,最後無一人生還
    他刻苦訓練很快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中國飛行員。 ▲第一代飛行員 在與日軍空中作戰時,擊敗了7次日軍對我方的空軍襲擊,最後用自己的飛機作為轟炸引爆物將敵軍全部炸毀。
  • 吉祥航空飛行員被禁航,飛行員被禁航,
    8月17日,吉祥航空公司稱飛行員已被禁航。 所涉飛行員已停飛。飛行員劉馳,26歲,來自遼寧省盤錦市,住重慶市渝北區。 在8月16日,微博透露,王瑤原本是吉祥航空的空姐,2017年辭職,來到重慶為一家航空公司工作。。 我問他是誰,他的目的是什麼。 王在回答時說,他是誰和她選擇什麼都不重要,並告訴她,「我不想要你的錢,你只需要滿足我。 今晚見。 我有你家人和你公司的所有聯繫方式。 你最好乖一點。」隨後,對方又給她發了幾張照片,「說再給我最後半小時想一下。」
  • 美最後一名飛虎隊飛行員去世,生前常說為中國保疆衛土是榮譽
    美最後一名飛虎隊飛行員去世,生前常說為中國保疆衛土是榮譽 「飛虎隊」飛機 資料圖@新華國際 消息,今天原本是美國最後一名「飛虎隊」在世飛行員卡爾·凱斯·布朗的百歲生日
  • 飛行員散發前女友不雅照,航空公司回應:涉事飛行員已停飛
    針對網絡熱議的飛行員散發不雅照一事,昨天下午,吉祥航空官博發布情況說明稱,已關注到網傳涉及該司飛行員散發不雅照片事件,涉事飛行員已被予以停飛處理。針對不少網友在吉祥航空官博下方對涉事飛行員停飛的期限、停飛有無正式公開文件等的質疑,昨天,吉祥航空有關負責人回應記者稱,基於飛行安全考慮,涉事飛行員張某此前已被停飛三個月,未來三個月內也將不再執行飛行計劃,「目前司法機關已啟動調查取證,我們也在等待調查結果,絕不會偏袒任何一方。」
  • 飛行員,危險了
    飛行員一直被譽為是天之驕子。如果將民航業的職業劃分幾個等級的話,無論是從個人收入,還是從職業地位來看,飛行員無疑都是處在民航業職業的頂層。很多人會拿國外特別是美國的各種工種與國內進行對比,最終必然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飛行員收入過高,而飛行員過低。
  • 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60歲的王伯堯即將光榮退休 安全飛行41年 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
    9月15日,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五星級機長、東航西北分公司機長王伯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班飛行,即將光榮退休,這一天也是他60從1979年到2020年,王伯堯41年的飛行生涯,安全飛行了34000多小時,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主動請纓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1960年,王伯堯機長出生在江蘇泰州。兒時的王伯堯對藍天有著無限的熱愛與憧憬。
  • 德空難飛行員拉人「墊命」為哪般?
    發生過飛行員突然喪失心智而引發墮機的先例專門搜集各種航空事故、意外的航空安全網絡(ASN)上,一共搜集了包括本次事故在內的6次「涉嫌自殺式大中型民航空難」(跨度從1982年到今年,不包括迷霧重重的MH370空難)。
  • 對飛行員的技術培養,固然重要,但也要時刻關注飛行員的心理變化
    首先,眾所周知航空公司培養一名飛行員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定向委培,有的則是從大改駕跟大畢改開始,不僅需要花費高額的培訓費,還要經過2-4年的培訓時間才能成為一名航空公司的「副駕駛」,至於機長就更久了,也看個人的。
  • 20世紀著名女飛行員,穿越太平洋時離奇失蹤,她最後的話成謎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飛行員一直是人們嚮往的職業,而女飛行員更是非常罕見,因此更受到人們的追捧。在20世紀,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飛行員名叫阿米尼亞·伊爾哈特,她一頭短髮,英姿颯爽,而且飛行的技藝非常高超,絲毫不輸給王牌飛行員。在當時,環球飛行是一項技術極限,能完成這一項挑戰是每一個飛行員的夢想,阿米尼亞·伊爾哈特自然也想去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