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為何要寫出「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2020-12-06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縱觀華夏上下5000年歷史,大師輩出的時代至少有三個,一是先秦時期,二是唐宋時期,三是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之所以能夠大師輩出,一是跟清代的學術積澱有關。

從清代末年開始,西風逐漸東進,跟舊有的封建思想和傳統文化產生了激烈碰撞,為保護傳統文化,適應時代發展,更好地用文化服務於新時代,清代一批學者以身作則,其中以「乾嘉學派」最具有代表性,從出世以來,傳承有序,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期間誕生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段玉裁、惠棟、戴震等大學者,他們以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通過考證和分析,對我國數千年的文獻典籍,進行了大規模整理和總結,有效保護了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給後人的閱讀和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

民國大師(陳寅恪右二)

可以說,清代學者在治學精神上給民國學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們苦心孤詣,給民國學術成果的爆發打好了堅實基礎。而民國許多學者又師承於清代學者,在這種尊師重道的師承關係中,民國學者收穫學術的輝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是民國時期的學術氛圍非常自由,給學術爭鳴和文化創新提供了優良的外部環境。

依靠這兩個條件,民國能出現大師輩出和文化繁榮的局面,是歷史的必然。

自古以來,真正的知識分子,在骨子裡都會受到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影響,每個學者在做學問時,並不是享受書齋裡的自娛自樂,而是主動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關聯起來,憂國憂民思想貫穿一生。而民國時期局勢不穩,此時期的學者身上,多了一份「文化救國」的擔當,促使他們更有資格享受「文化英雄」的光環,更能受到後人的關注和景仰。

陳寅恪

在民國眾多大師中,陳寅恪(1890年——1969年)絕對稱得上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大師,更是一位文化英雄。

陳寅恪出生於江西修水一個書香門第,其祖父陳寶箴(1831年——1900年)是清末重臣,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撫,系「維新派」的骨幹成員,同時在文化、經濟等領域都有卓越貢獻。

陳寅恪父親陳三立(1853年——1937年)繼續發揚陳家的家學傳統,被譽為「清末四公子」之一,他一生致力於發揚光大「同光體」詩派,讓這個詩派成為近代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流派,同時擁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的美譽,參與了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許多重要事件,把他看作是中國近代文學的奠基人,毫不為過。

到了陳寅恪這一代人,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他跟大哥陳師曾(1876年——1923年,國畫大家)、二哥陳隆恪(1888年——1956年,著名詩人)、小弟陳方恪(1891年——1966年,著名詩人)四人,讓陳家的家學傳統發展到頂峰,給近現代文化史留下輝煌的一頁。

陳寅恪著作

陳寅恪在歷史學、古典文學、語言學、詩歌、教育等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源於他自小酷愛傳統文化,並且勤奮好學,曾經下過很多功夫去鑽研傳統文化,之後又先後留學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國家,對西方文化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學習,極大地開闊了個人眼界。

到後來,他真正做到了學貫中西,成為民國時期最為博學多才的超級學者之一。在治學上,他熔古鑄今,中西結合,能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高度,既遵循乾嘉學派「在史中求識」的科學精神,又廣泛吸收西方的「歷史演進法」,總結出了許多歷史的真相,提煉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學術新觀點,對近現代的學術研究風向和研究方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尤其在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上,陳寅恪的研究具有典範作用和權威價值,直到現在,我們學習和研究這些朝代的歷史,都以他的研究成果為藍本。

以陳寅恪的學術成果和文化貢獻來看,他完全對得起「清華百年史上四大哲人」、「前輩史學四大家」、「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殊榮。

陳寅恪手稿

古往今來,真正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學者,都是文化修養與人格修養完美合一的人,他們能用自己的學識和人格,去薰陶和感染每一個人。陳寅恪恰恰就是這樣的人,在不斷提升自己文化修養的同時,並沒有忽略自己的人格修養。

對於陳寅恪的人格精神,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倡導知識分子在學術研究上,不能人云亦云,必須秉持嚴謹、客觀、公正的態度,時刻凝注自己的獨立思考精神和自由意志,不屈從於任何思想的束縛,哪怕以死力爭都在所不惜。這是對千百年來知識分子的傲骨精神和高風亮節的最好註解。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陳寅恪在1929年寫給國學大師王國維(1877年——1927年)的紀念碑銘文,既是他向前輩大師投去的崇高敬意,又是他對自己治學精神的要求,他這句名言跟昔日的大師們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語)」,等名言警句遙相呼應,到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坐標。

陳寅恪手稿

除過這句眾人皆知的名言,陳寅恪於1945年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憶故居》,同樣是他的人格精神的集中體現,詩曰: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悽涼。

竹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

其中,頷聯」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一句,跟那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具有同樣的警世意義,表達了他一生堅守自己的浩然正氣和錚錚骨氣,拒絕隨波逐流,寧可失意和孤獨,寧可被世俗社會所誤解,也不願丟失自己的人格理想,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壯和決絕?也許只有人生達到一定境界,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陳寅恪全家福

寫作《憶故居》時,陳寅恪接近花甲之年,在此時,他非常清楚自己內心這一生的追求是什麼,無論時事如何變遷,個人命運怎麼沉浮,內心堅守的理想依然明光爍亮,引領著精神走向自由和光明。

況且,在創作《憶故居》的1945年,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八年抗戰終於取得勝利,人們普天同慶。然而,憂國憂民思想在他身上再次發作,破碎的山河雖然迎來了勝利,但殘留的歲月仍舊趕不走心頭的孤獨和悲涼。

古來聖賢皆寂寞,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十分豐富,所擁有的文化修養超過了絕大多數世人,那麼,他註定是孤獨的。因為高處不勝寒,知音難求。

一代大師陳寅恪何嘗不是這樣?

相關焦點

  •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16句孤獨詩詞,句句飽含深情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在花叢間擺下一壺酒,無人作陪相飲。我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上自己的影子,正好三個人。一杯酒,一片月,我就是寂寞本身。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陳寅恪《憶故居》一代大師陳寅恪對著靜默夕陽,留下了一道孤獨身影。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只有孤獨能讓你清楚,你自己是誰,你自己要做什麼。
  •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30首一讀就無限傷感的詩詞
    NO1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近代.陳寅恪《憶故居》NO2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明代.楊慎《臨江仙》NO9萬裡滄江生白髮,幾人燈火坐黃昏。
  • 《東邪西毒》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以前去過西北看到過著立的戈壁和沙漠,一個人對著連綿起伏的沙丘,前方是夕陽西下,不見前路,身後是無人知曉的過去。在這樣的地方,多半會隱居著絕世高手,有酒,有故事。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其他原因,每次他要離開她遠行的時候,天都會下雨,她說是因為她不高興。13、第二年驚蟄,每年到到訪白駝山的黃藥師卻沒有來。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你讀過最孤獨的那句詩詞是什麼?
    ——《江雪》柳宗元 (唐)02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憶故居》陳寅恪 (現代)05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夕陽為何是「紅色」
    夕陽很美,常常是人們拍照的一個素材。夕陽的美,美在夕陽獨特的紅色,美在人們對時間的感慨,美在它就是一瞬間……錯過了,只能等明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寫出了人們對光陰的感慨。但為什麼夕陽是紅色的,這是一個物理問題,而且在生活中也有這個物理現象的運用。比如說,紅燈停,那為什麼要設置為紅燈呢?紅光有什麼特別的優勢嗎?沒錯,生活中的每一個設計都是精心設計的,絕不是憑空的。當觀察太陽,當太陽將要落山時,太陽光經過大氣層到達我們的路程要遠。這裡我突然想到一個故事,你們應該聽過,兩小兒辯日。
  • 顏寧回應"負氣出走普利斯頓":文章並不屬實
    5月9日,面對有微信公眾號稱,顏寧受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是因為「連續兩年拿不到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科研項目,負氣而去」的消息,顏寧在本人微博帳號「nyouyou」上予以闢謠。  日前,有關清華大學教授顏寧決定受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一事,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
  • 桑兵:為什麼陳寅恪說宋代是中國學術文化高峰?
    與理學、文學重在本身價值有所不同,民國學人雖以宋代為近世起點,認為趙宋一朝是古今變革的樞紐,中國所以成於今日現象,多宋人所造就,因而主張究心趙宋一代歷史,「留心細察古今社會異同之點」。但這還是就內容立論,重視趙宋歷史而非推崇宋代史學,更不及整個學術文化。
  • 紀念陳寅恪逝世50周年|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這是陳寅恪在王國維先生投水自沉後兩周年寫的紀念碑銘(王國維紀念碑,碑式由梁啓超之子梁思成設計)歷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陳寅恪是一個「文化遺民」,胡適即主此說。其實光就王國維紀念碑銘看,陳寅恪竭力引進自由、獨立的精神,而且竭力要使之接上中國文化的傳統,就可以否定此說。何況,陳寅恪到晚年著書表彰陳端生、柳如是,主要的就是表彰她們的自由獨立精神。
  • 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目雖失明,心若明鏡,他晚年境遇如何?
    有著堅實國學基礎的陳寅恪,為了開闊眼界、繼續深造,又陸續到日本、歐洲等多個國家出洋留學,成了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但是這兩派的人,都不敢看不起陳寅恪。陳寅恪在清華,成了一個傳奇般的人物,人們都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 陳正宏│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
    他又以樸學家的謹嚴與誠實,撰寫了三卷資料詳贍、排比有序的《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作為《陳寅恪文集》的附錄,於1981年9月出版。其間他還有指導研究生的工作,並要對自己因「文革」而中斷修訂的幾種著作繼續加以整理,把舊作論文結集交付出版。而所有這切都須一位已年屆80的老人去親自承擔,那需要怎樣堅韌的毅力!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優秀作文:冬日夕陽,觸情生情
    我和同學們迎著通紅的夕陽,拖著長長的影子,沿著海邊說說笑笑地往家走。(交代特定時間,「迎著夕陽」正是能觀看夕陽的良好角度,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的描寫。)這時,夕陽已接近西山了。西邊的天空一-片通紅,把它下面黝黑的青山清清楚楚地勾畫了出來。夕陽映在海面上,金光閃閃,像撒上了無數碎金,晃得人不敢睜眼。(從色彩的角度進行描寫,比喻恰當。)
  • 《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
  • 《巡迴檢察組》中米振東為何恐嚇黃四海?背後的原因真不簡單
    米振東不僅沒有聽從牢頭的指揮,而且還揚言可以合理的將黃四海殺死在監獄之內。是米振東真的有這個」本事「,還是米振東精神有問題呢?不然,面對黃四海怎會說出這般話來?  畢竟,黃四海在監獄內也是個刺頭,米振東為何會招惹他?
  • 陳寅恪獲美東方學會榮譽會員始末
    愛哲頓在1947年提名陳寅恪入選東方學會榮譽會員,多少對陳寅恪有所了解,很可能和趙元任進行過交流和討論。即使難以判斷趙元任是否在推動愛哲頓提名陳寅恪一事上起了決定性作用,也可以說他提供了許多有關陳寅恪學術成就的信息。愛哲頓大概沒看過陳寅恪有關梵文和佛教的中文文章,所列陳寅恪的專業也限於歷史和文學,實際屬於當時美國學者所認知的漢學範圍,似不關心其早年的東方學論著。
  • 太陽下山的時候,夕陽為何是紅色的,我們來了解一下
    摘要:夕陽為何是紅色的呢?一般的說法是光被大氣裡面的粒子折射,然而紅色的地方在光譜裡面恰巧能夠看見,為更好的解決這個疑問,就要對大氣是如何組成的,和光的顏色是什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些問題!地球的大氣層是決定夕陽顏色的因素之一,大氣層大多數是氣體組成的,在其中還會摻雜一些其他分子,因為大氣層環繞著地球,所以它會影響你看到的東西。大氣中含有一小部分的微量氣體,例如氬氣、水蒸氣還有很多小的固體顆粒,例如煙塵、灰燼、灰塵以及大海裡面的鹽,在暴風雨過後或臨近海洋的空氣裡面沒準會有更多的水,然而火山,它能夠把許多的塵埃以及顆粒排放到大氣裡面。
  • 《抖音》啊夜微涼夢一場無人在意滿地霜 是什麼歌 歌曲分享
    《抖音》啊夜微涼夢一場無人在意滿地霜 是什麼歌 歌曲分享時間:2020-04-28 23: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啊夜微涼夢一場無人在意滿地霜 是什麼歌 歌曲分享 啊夜微涼夢一場無人在意滿地霜,是最近經常能在抖音上聽到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中的一句歌詞
  • 南開教授喬治忠:學界對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等史學家的片...
    這並非是要刻意揭出名人的短處,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原則,由此方可避免任何訛誤的觀點對後學的誤導,促進史學研究的日益精進與健康發展。筆者認為,學術界對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等史學家的片面讚譽,是這方面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故有必要加以辨析。
  • 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再補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陳寅恪詩箋釋》《陳寅恪詩箋釋》初版於2008年,至2013年刊行增訂本,增補部分以出處例證為多,凡有關詩意者,要者已見於《〈陳寅恪詩箋釋〉增訂本訂正舉要》(《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3年6月17日)。當日以為既多承專家學友指正,自己亦隨時留意,謬誤「或不外如是」,豈知學如積薪,錯如掃葉,真無止境。
  • 英制學銜Professor和Reader的譯名探究——以陳寅恪、修中誠和...
    同年九月,陳寅恪教授接掌中文系一段非常短的時間。……(曾曉華,2015:15)第一句中的「Professor of Chinese」翻譯成「中文講座教授」是非常準確的。不過寅公接受牛津特別講座之榮譽聘請,至少可以使今日歐美認識漢學有多麼個深度,亦大有益於世界學術界也。」蔣天樞在正文中並未採用這一頭銜,仍然使用「漢學教授」,陳寅恪與「講座教授」這一譯法就此擦肩而過。此外,一些報導將陳寅恪的職銜簡單稱之為「正教授」,也不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