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剩水殘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某種意義上,陳寅恪所概括的王國維的學術精神也就是陳寅恪的學術精神。
近日,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新著《王國維和陳寅恪》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本書是劉夢溪先生研究王國維與陳寅恪兩位學術大師的代表作,有分論,有合論,重在闡發王陳的心路歷程和學術思想與學術貢獻。最早的一篇寫於1990年,最晚的一篇定稿於2020年,是持續三十年的傾心之作。
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
劉夢溪先生以研究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思想與人物著稱,尤其對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的研究獨樹一幟,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陳寅恪的專家。其研陳的特點,一是連同陳氏家族一起研究,二是與王國維一體比較研究,學界老輩稱之為「王陳並治」。《王國維與陳寅恪》是夢公(學界對劉夢溪的尊稱)「王陳並治」的結晶,是30年辛苦經營的傾心之作。王國維為何以50歲的盛年自沉,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本書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
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王陳關係最近,蓋因氣類相投也。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許我忘年為氣類」、「風義生平師友間」,是兩人關係的寫照。王國維自沉後的第二年,即1929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師生議決為王國維建立紀念碑,特請陳寅恪先生撰寫碑銘,陳寅恪畢生秉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在此碑銘中提出的。
1934年陳寅恪為《王國維遺書》撰寫序文,則將王的為學內容和治學方法概括為「三目」:一是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是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並讚頌王國維的此三類著作「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輓詞序》《紀念碑銘》《遺書序》是陳寅恪先生關於王國維的三大著論,《輓詞序》寫的是文化理想,《紀念碑銘》寫的是學術精神,《遺書序》寫的是學術方法。有此「三著論」,可知寅恪先生是王國維的真正學術知音。
本書的寫法帶有學術傳記的特點,實際上也可以視為王陳兩位大師寫的學術評傳。如第一章是王國維和陳寅恪與吳宓的合傳,第二章是王國維的長篇全景傳記,第三至第五章是王國維的思想和傳記的補論,其中有傳、有論、有述、有釋。第六至第十章是陳寅恪的傳記,其中有家學淵源之傳、有學術思想之傳、有心路歷程之傳。尤其第六章《陳寅恪的家學淵源和晚清勝流》,不只是為陳寅恪作傳,也在為他的祖父陳寶箴和父尊陳三立作傳。但又不是文學家的傳記寫法,是當代學者為前輩大師寫的思想評傳和學術評傳。值得注意的是,劉先生的敘論語言也有「劉氏特色」,繁難的學術問題,經夢公的敘論拆解,變得明白如話。這種典雅、淺出、易懂的斯文風格在當下學界比較少見。
劉夢溪表示,通過對王國維與陳寅恪的研究,探達到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所,以及另外一些現代學者何以不能安立之因。王、陳等學術大師在國家面臨轉型的歷史時刻和文化傳承進退失據的歷史時代,既有文化定力,又有文化認同和文化擔當,稱得上百年世變的文化英雄。讀他們的書和劉夢溪在此書中對他們的生動傳寫,如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禮,依稀看到自我安身立命的途徑。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