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剩水殘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某種意義上,陳寅恪所概括的王國維的學術精神也就是陳寅恪的學術精神。

近日,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新著《王國維和陳寅恪》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本書是劉夢溪先生研究王國維與陳寅恪兩位學術大師的代表作,有分論,有合論,重在闡發王陳的心路歷程和學術思想與學術貢獻。最早的一篇寫於1990年,最晚的一篇定稿於2020年,是持續三十年的傾心之作。

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先生

劉夢溪先生以研究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思想與人物著稱,尤其對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的研究獨樹一幟,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陳寅恪的專家。其研陳的特點,一是連同陳氏家族一起研究,二是與王國維一體比較研究,學界老輩稱之為「王陳並治」。《王國維與陳寅恪》是夢公(學界對劉夢溪的尊稱)「王陳並治」的結晶,是30年辛苦經營的傾心之作。王國維為何以50歲的盛年自沉,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本書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

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王陳關係最近,蓋因氣類相投也。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許我忘年為氣類」、「風義生平師友間」,是兩人關係的寫照。王國維自沉後的第二年,即1929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師生議決為王國維建立紀念碑,特請陳寅恪先生撰寫碑銘,陳寅恪畢生秉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在此碑銘中提出的。

1934年陳寅恪為《王國維遺書》撰寫序文,則將王的為學內容和治學方法概括為「三目」:一是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是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並讚頌王國維的此三類著作「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輓詞序》《紀念碑銘》《遺書序》是陳寅恪先生關於王國維的三大著論,《輓詞序》寫的是文化理想,《紀念碑銘》寫的是學術精神,《遺書序》寫的是學術方法。有此「三著論」,可知寅恪先生是王國維的真正學術知音。

本書的寫法帶有學術傳記的特點,實際上也可以視為王陳兩位大師寫的學術評傳。如第一章是王國維和陳寅恪與吳宓的合傳,第二章是王國維的長篇全景傳記,第三至第五章是王國維的思想和傳記的補論,其中有傳、有論、有述、有釋。第六至第十章是陳寅恪的傳記,其中有家學淵源之傳、有學術思想之傳、有心路歷程之傳。尤其第六章《陳寅恪的家學淵源和晚清勝流》,不只是為陳寅恪作傳,也在為他的祖父陳寶箴和父尊陳三立作傳。但又不是文學家的傳記寫法,是當代學者為前輩大師寫的思想評傳和學術評傳。值得注意的是,劉先生的敘論語言也有「劉氏特色」,繁難的學術問題,經夢公的敘論拆解,變得明白如話。這種典雅、淺出、易懂的斯文風格在當下學界比較少見。

劉夢溪表示,通過對王國維與陳寅恪的研究,探達到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所,以及另外一些現代學者何以不能安立之因。王、陳等學術大師在國家面臨轉型的歷史時刻和文化傳承進退失據的歷史時代,既有文化定力,又有文化認同和文化擔當,稱得上百年世變的文化英雄。讀他們的書和劉夢溪在此書中對他們的生動傳寫,如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禮,依稀看到自我安身立命的途徑。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南開教授喬治忠:學界對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等史學家的片...
    陳夢家通過對甲骨文資料與古文獻的綜合研究,論定王國維所謂商代君主繼統以兄終弟及為主、商代無宗法體制、商人祭祀之法「無親疏遠邇之殊」等都是錯誤的,認為王國維「處處要以『周制』的正確來找殷制的不同,因此把本相因襲的一些制度認為是對立的」。在此之前,郭沫若、董作賓、胡厚宣、徐中舒等亦有類似的論斷。可以說,王國維的這一觀點已經動搖了《殷周制度論》的主幹。
  • 紀念陳寅恪逝世50周年|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陳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共同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而且一定會成為現代化以後的全中國人民的人生理想。
  • 蔡仲德:論王國維的死因
    此前,我曾撰文三論王國維的死因(即《也談王國維的死因——與鄧雲鄉、劉夢溪先生商榷,兼析陳寅恪的有關言論》,載1998年10月3日《文匯讀書周報》;《否定「殉清」說著實不易——與鄧雲鄉先生再論王國維的死因》,載《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殉清」說難以否定——三論王國維的死因》,載1999年7月3日《文匯讀書周報》),從多個角度論證王國維之死不能排除「殉清」因素,因而關於王國維死因的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從左到右: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 陳寅恪埋首書齋多年,自甘寂寞,但學問功底卻為民國學術界推重。 梁啓超曾稱「我梁某著作等身,不及陳寅恪寥寥數百字」,北大校長傅斯年稱他「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吳宓稱「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 王國維這八句話,體現人生至高境界,萬字《人間詞話》,堪稱經典
    但凡喜歡詩詞的人,一定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人間詞話》中,有王國維對於人生三境界的一個著名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桑兵:為什麼陳寅恪說宋代是中國學術文化高峰?
    即使如王國維,斷言「近世學術多發端於宋人」,總體上在人智活動與文化的多方面,前後歷朝皆不如宋代,可是所舉直接關於史學的例子還是金石學。推崇宋代史學而非僅僅重視宋代歷史,並且詡為中國傳統史學的高峰,陳寅恪即使不能稱最,也是少數前驅之一。況且在講究宋代史學方法方面,很少有人能出其右。
  • 陳寅恪為何要寫出「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尤其在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上,陳寅恪的研究具有典範作用和權威價值,直到現在,我們學習和研究這些朝代的歷史,都以他的研究成果為藍本。以陳寅恪的學術成果和文化貢獻來看,他完全對得起「清華百年史上四大哲人」、「前輩史學四大家」、「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殊榮。
  • 王國維為何自殺?同病相憐的梁啓超,在家書中給出了答案
    關於王國維,愛好歷史和文學的讀者,一定讀過或者聽說過他的《人間詞話》,特別是他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更是廣為人知。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 清華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目雖失明,心若明鏡,他晚年境遇如何?
    當時和他一同受聘擔任導師的,還有三人,分別是:王國維、梁啓超和趙元任。這三個人,無一不是國內赫赫有名的大學者,而年僅36歲的陳寅恪一無學位、二無著作、三無名望,剛來時大家都對這個陌生又年輕的導師心存顧慮,懷疑他是否真的是這塊料!
  • 王國維:用三大境界凝聚出人生感悟,《人間詞話》值得一讀再度
    國學大師陳寅恪在王國維紀念碑銘上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固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世,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現代新道家:湯用彤、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
    這是因為他的道教研究被其中國佛教史研究第一人的炫耀光環所遮蔽,不易彰顯,而系統性梳理總結亦有難度。筆者在校理湯用彤遺著的過程中,深感他於道學文化實有真知,並與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等名家交集甚多,他們都可謂現代新道家的代表性人物。故試作此文,期以引玉。
  • 陳寅恪獲美東方學會榮譽會員始末
    和陳寅恪同時入選的其他兩位學者包括法國雷克勒克和蘇俄塔爾勒都是歷史學家,陳寅恪當然也被視作歷史學家。可見當時英美學界已正式承認他是卓越之歷史學家,而非傳統上歐美學界所說的東方學家。陳寅恪獲選美國東方學會外國榮譽會員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均可確定。
  • 王國維萬字《人間詞話》12句話,無一句不美,體現人生至高境界
    但凡喜歡詩詞的人,一定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的「境界」是源自王昌齡的《詩格》:「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國維的「境界說」,巧借宋代詩詞中的三個句子來比喻人生治學和事業追求的三重境界。
  • 陳正宏│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
    抗戰期間致力於先秦兩漢文學與《三國志》的研究,所撰論文後集為《丁丑丙戌間論學雜著》。50年代起專授《楚辭》,著有《楚辭論文集》、《楚辭校釋》二書,對屈原生平及屈賦系年別具新解。晩年除指導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兩個專業的研究生外,其最為學界稱道的業績,便是完成了《陳寅恪文集》的整理編校,並使之順利出版。
  • 每日一書|柳如是別傳: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著作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響深遠,以柳如是和錢謙益的姻緣為核心,考察明清之際社會與思想文化之變遷,揭示歷史存亡關頭的士人心靈和生命形態。《柳如是別傳》,原題《錢柳因緣詩釋證稿》,是陳寅恪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他醞釀久、寫作時間長、篇幅大、體例完備的一部著作。
  • 兩難的抉擇:王國維先生的哲學時刻
    要之,評估王國維對西洋哲學的理解,並非拙文的要點;較具意義的是,一窺王氏如何根據他所接受的哲學,運用至其刻意選擇的中國文化議題之上。概言之,康德的「批判哲學」(critical philosophy)素被視為西方哲學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Revolution)。
  • 「可憐身是眼中人」,王國維的這一首詞,處在了超脫的臨界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人學者,他所著的《人間詞話》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享有盛譽,他對宋詞的點評十分精闢,對後世研究詞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說法,讓人豁然開朗。特別是他在書中提出的「境界說」,對當今的文學研究,延至人生哲學,都有非常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