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人學者,他所著的《人間詞話》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享有盛譽,他對宋詞的點評十分精闢,對後世研究詞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說法,讓人豁然開朗。特別是他在書中提出的「境界說」,對當今的文學研究,延至人生哲學,都有非常大的啟發。
他言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這種境界之說幾乎能在所有人身上印證,歷來都備受推崇,王國維對詞學的認識極其深刻,並且,他自己也填得一手好詞,他的詞不同於宋詞,帶有一股獨特的「哲理」意味,其中有一首《浣溪沙》,充滿著超脫與無奈。〔清〕王國維《浣溪沙山寺微茫》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雲。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這是王國維先生的一次獨行,在黃昏下,他漸漸走向山中寺廟,夕陽漸漸落在身後,山高飛鳥不到,行至半山,便覺幽暗,上方傳來的孤寂的鐘聲縹緲孤遠,仿佛將行雲凝結住了。試著上那高峰窺一窺天上的明月,偶然驚醒,看著紅塵,卻突然發現,自己也在自己的眼中,自己從未掙脫紅塵。
王國維先生的詞,擺脫了傷春悲秋的「強愁」,雖然他的詞作中,也多是悲傷,但是這種悲傷,是一種「醒來」的無奈,是對哲學的思考。正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樣的孤獨往往是最痛苦的,「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王國維先生看到了什麼呢?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紅塵,還是看透了天地宇宙,王國維先生對紅塵的驚鴻一瞥,卻帶來了無盡的哀傷與無奈。
當年的王國維先生,心中或許也存著一個偉大的夢想,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意氣風發,所以他獨上高峰,試窺皓月,睥睨紅塵。可就是這一眼,他心中驀然一驚,便覺頹然無力,「可憐身是眼中人」啊,這熙熙攘攘的這紅塵,太過喧囂,可是自己也在這塵世中,他在這一刻覺醒,可覺醒的這一刻,襲來的儘是悲傷,因為他發現自己也是他所厭惡的人。
他或是想到,了幾千年前的一位男子,這位男子身著白衣,長髮披肩,行走於汨羅江畔,他輕吟淺唱,唱著一首《離騷》,唱著不合於世的清醒,唱著不被人理解的孤獨。這一瞬間的王國維和幾千年前的屈原似乎跨越了空間和時間,兩人的思想重合在了一起,用自己的文字講述著自己看到的一切,自己的不甘與無奈。其實,從屈原到王國維,他們都看破了,醒來了,但誰也沒能掙脫出來,不是嗎?或者,為什麼要掙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