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宇宙感的美國「三球」勝出
東方網12月19日消息:經過一番仔細推敲,將坐落於軌道交通16號線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築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充滿宇宙感的美國「三球」勝出。據悉,上海天文館明年開工,預計到2018年,上海又將添一座科普大館,它也是繼上海自然博物館之後,上海科技館「三館合一」藍圖的收官之作。
一眼就能看出是天文館
今年初,上海天文館建設項目獲得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立項批覆,標誌著經過兩年多籌備的上海天文館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隨後,天文館向全球廣發「英雄令」,徵集建設展示方案,最終從中、美、英、德等國內外13家設計單位中相中了兩個展示方案。
最終建築方案的角逐,在美國「三球」和法國「撞擊」中進行。美國方案將三球運動的天文概念抽象成上海天文館的建築結構,寓意地球、月亮和太陽三者間的軌道關係,觀眾走入其中,猶如置身無窮運動與變化的宇宙空間。而法國方案則將上海天文館設計成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故現場」,星球碰撞,金光四射,以提醒人們:看似遙不可及的宇宙「大事件」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們把兩套方案給專家和普通市民看,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三球』。」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部部長林清說,「這個設計方案讓人一看就認出是天文館。」
和「撞擊」相比,擁有流暢弧線設計的「三球」顯得宇宙感十足:在建築的最高處是一個倒扣穹頂,在這裡如同置身於山谷之中,欣賞夜空會比在平地更有感覺;「三球」中有一個是球幕影院,它下面有個環狀結構,在光線下會投射出不同的光環,有時是圓形,有時缺了個角;綠化帶也被設計成弧線形的,象徵著構成銀河系的三大旋臂……
在展示理念上有所突破
與建築方案徵集同步,天文館的展示方案也在逐步形成:這部「宇宙大戲」由家園、宇宙和徵程三部分組成,家園講述的是地球和太陽系的故事;宇宙則用光和引力的概念串起,會介紹銀河系和河外星系,以及到目前為止天文學的研究成果;在徵程中會加入人的角色,著重刻畫在宇宙尺度下生命的誕生和人類的發展。
總規劃建設用地面積5.86公頃的上海天文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館,在展示理念上也有所突破。林清告訴記者,大多數天文館是一個以天象廳為核心,附帶少量展覽的場所,人們來到天文館,常規參觀方式就是坐在椅子上仰頭看天象儀模擬出的星空,但上海天文館把更多的筆墨留給了各種豐富的展示,展示手段也更加多樣。
讓更多人開始仰望星空
因為小時候去過天文館,從此對宇宙產生了興趣,這就是一座天文館如何「不露聲色」地影響著一個城市。上海人對天文的「不感冒」或許正是因為缺少了一座天文館。
在不久前召開的上海天文館專家諮詢會上,林清就天文館的布展方案徵求了多位院士、專家的意見,基本得到認可。林清告訴記者,聽說上海要建天文館,天文界同道都很興奮,這是中國第二座天文館,「不管多大牌的專家,有關上海天文館的活動在大家的行程表中都是『優先級』。我們都想通過一座場館的建設,讓更多人開始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