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地綠水清!宜居宜業的美麗泉城已成為各界的嚮往之地

2021-01-12 大眾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近年來,濟南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書寫出了讓廣大群眾滿意的「綠水青山答卷」,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可持續的生態支撐。

  我們能走得有多遠、飛得有多高、發展得有多好,關鍵看我們天有多藍、地有多綠、水有多淨!

  這些生態文明數據振奮人心——截至2020年底,濟南市三年汙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2020年,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改善41.2%,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較2015年改善32.7%;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2020年出境斷面氨氮平均濃度較2015年改善80%以上,央視《新聞聯播》進行了專題報導;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這些生態文明成果催人奮進——濟陽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南部山區、萊蕪區房幹村被命名為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工作連續多年全省領先,國家(濟南)生態環境大數據超算雲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在全省率先完成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清理整頓工作。

  這些生態文明「金牌」實至名歸——先後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競賽最高獎項金獎、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在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實現「三連冠」,入選「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綠色福祉和生態紅利。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一個發展快、生態好、環境優、宜居宜業的美麗泉城已成為各界的嚮往之地。

  我市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泉湧的生態濟南,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態支撐。(資料照片)

  「泉城藍」常在 提前1年完成「十三五」目標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裡,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近年來,老舍先生筆下描述的「濟南的冬天」又回來了。

  泉城市民的這份藍天白雲獲得感和幸福感,有不斷刷新的數據為證。2020年空氣優良率與2015年同期相比提升11.1個百分點,提前1年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十三五」目標,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5.16,較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31.29%,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空氣品質的巨大改善。

  頂層推進,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

  為守護藍天白雲,我市圍繞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堅持高位推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部署了8大類129項大氣汙染治理重點任務,定期調度、加快推進。2020年6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立成主持召開濟南市生態環境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生態環保工作;6月15日,主持召開全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專題會議,再次安排部署重點任務;6月23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對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7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決勝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大會,進一步壓實責任,強化重點任務落實。

  「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實現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環境產品,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生態環境共治共享理念的具體實踐。」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侯翠榮說。啟動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以來,我市積極開展燃煤、工業、移動源、揚塵及其他面源汙染綜合防治,綜合運用法律、規制、市場、科技、文化力量,統籌兼顧,精準施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根本遵循。

  「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控煤、治企、降塵、管車、禁燒多措並舉,淘汰458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農村地區61.55萬戶清潔取暖改造全部完成,能源結構進一步清潔低碳化;濟鋼等重工業企業完成搬遷,7651家「散亂汙」企業實現清理整治,產業結構升級取得實質成效;2019年底,我市報廢老舊柴油車3.69萬輛,移動源汙染得到有效整治。

  濟南不斷強化公眾參與,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增強全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工作,推廣綠色出行,綠色創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愛濟南 張剛 周星權 攝

  「一泓碧水」常存 小清河辛豐莊斷面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為不斷滿足泉城百姓對天藍地綠水清的嚮往,提升泉城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全市各級各部門不舍晝夜、聚力攻堅,一項一項舉措抓落實,一個一個問題促整改,目標只有一個——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用行動守護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碧水長流。

  在汙染攻堅戰的戰場上,濟南人的「拼」處處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時時閃耀著科技的光芒。

  「叮鈴,您有一條微站報警請及時排查反饋。」2020年12月2日,槐蔭區興福街道辦事處網格員艾民的手機上接收到一條智能報警簡訊。他立刻前往報警微站進行排查,並將排查結果在「濟南環境監管APP」上進行反饋。目前,濟南市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利用智能報警功能,創新性地將汙染源與網格員逐一關聯。對全市1600餘個工地、339家廢氣企業、國/省/市控標準站點、1700個固定微站的小時超標數據進行排查、反饋、監管,已經成為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人員的日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部門通力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排查重點區域潛在的汙染因素,精準分析汙染源和汙染成因,提高汙染源『靶向治理』水平,確保藍天成常態。」侯翠榮認為,科技治汙,不僅可以提高監管人員的工作效率和監管覆蓋面,還可以讓汙染行為無所遁形,倒逼企業嚴格落實治汙主體責任、自覺依法治汙,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作為濟南市區唯一一條排水河道,小清河在20世紀90年代汙染最為嚴重,魚蝦基本絕跡,多處河段出現水質黑臭問題。

  2017年4月,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民生之戰——小清河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打響。圍繞實施方案時間表,各部門、各區縣凝心聚力全面加快小清河汙染治理和協調推進工作。2019年,國控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水質連上三個臺階,一年之內從劣五類改善至五類、四類、三類,全年平均達到地表水四類水體標準,水環境質量實現了自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徹底告別了「劣五類」水體,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清」河,小清河水質改善被評為山東省十大環境事件,提前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遊」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我市建立完善「治、用、保」體系,強化國省控河流斷面水質管理,實施小清河環境綜合治理,完成建成區37處黑臭水體治理,新增汙水處理能力57.3萬噸/日,好於三類水體比例由71.4%提升至85.7%。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濟南將繼續緊盯河流斷面水質目標,以更加精細的水環境治理、更加科學的水資源配置、更加系統的水生態修復,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實現人水和諧共生。

  築牢「淨土防護牆」 耕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為100%

  土壤環境安全,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大氣和水一樣,防治土壤汙染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為全面摸清土壤汙染「家底」,我市開展了汙染狀況詳查。對於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全市共劃定詳查單元204個,布設農用地詳查點位1247個;對於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有序推進信息採集、現場初步採樣調查、外審質控、提交資料庫等工作;高標準完成了1247個農用地點位、345家重點行業企業土壤調查。同時,建立了110個土壤例行監測點位,逐步摸清各類點位土壤環境和動態變化。

  「家底」摸清後,我市對重點部位進行強化監管。建立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並動態更新,督促落實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隱患排查等7項防治制度,及時掌控土壤動態變化,預防土壤汙染。

  防範人居環境風險,建立了41個疑似汙染地塊清單和518個用途變更為「一住兩公」(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存量地塊清單。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環境類別劃定,對僅佔全市0.1%的中輕汙染類耕地,已採取深翻耕、重金屬鈍化等措施。

  土壤環境安全底線不可觸碰。市生態環境局將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納入「雙隨機」例行檢查,組織開展以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和疑似汙染地塊專項執法檢查活動,依法查處違法行為。2019年以來,共立案查處土壤汙染違法行為13起。

  「十三五」期間,我市農用地、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完成詳查,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實現分類管理,重點土壤汙染源監管得到進一步加強;建立疑似汙染地塊清單以及汙染地塊名錄,建設用地汙染地塊開發利用實現聯動管控。目前,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耕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

  展望「十四五」,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濟南將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繼續保持生態優先的戰略定力,堅持生態立市,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泉湧的生態濟南,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態支撐,讓廣大市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2020-11-29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渝北:高標準建設「宜居宜業之城」
    充足的醫療保障、優質的教育資源、蓬勃的產業、便捷的商貿和交通……在重慶渝北區空港新城這片開發建設的熱土上,每一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公園之城、宜居宜業之城正在從藍圖變為現實。雲霧中的空港新城。近年來,空港新城堅持項目帶動,高標準建設,著力建成宜居宜業宜遊「公園城市」,城市品質顯著提高。豬腸溪和江家溝之間溝壑區域,建成並投用全民健身中心,不僅有效解決了片區約400萬立方米土石方外運難題,還節約國有資金上億元,最終成為市民休閒鍛鍊的熱門目的地。美麗的沐仙湖公園。
  • 銅川市市長楊長亞:民生至上 打造宜居宜業新銅川
    近日,銅川市市長楊長亞接受人民網專訪,藉助追趕超越、轉型發展、民生至上、宜居宜業、服務性政府等關鍵詞介紹陝西銅川未來五年轉型發展之路,講述資源枯竭型城市追趕超越、跨越發展,謀求生態與文化並重、努力實現「陝西製造、銅川配套」的發展歷程。
  • 我家在蒙自 | 這裡宜居、宜遊、宜商、宜業
    我家在蒙自 | 這裡宜居、宜遊、宜商、宜業 2021-01-14 1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江北跨入宜居宜業「兩江」新時代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規劃圖」正一步步地變成實景圖。以三江口為「心」,以姚江甬江為「軸」,「兩江北岸」70平方公裡區域迎來大開發、大建設的新景象,寧波高新園引進10餘個高新項目,北門戶一期總投資22億元的46萬平方米商務樓宇已有部分建成,萬達廣場、來福士廣場、銀億海德廣場等城市綜合體相繼落成。  「宜居江北」迎面走來  都市繁華擁抱水鄉情韻,城市浪漫契合瑰麗山色。
  • 看這座新城如何用「生態科技」推動「宜居宜業」
    未來,每年都會有一大批高層次航空人才從這裡「起飛」,生態科技新城將成為航空人才培養的「新搖籃」。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為什麼落戶生態科技新城?宋慶國以新城名字「說文解字」:「生態」——環境宜居,「科技」——氛圍宜業,再加上即將建成的高鐵站,生態科技新城宜居宜業宜行,已經具備了吸引人才集聚的所有元素。
  •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區打造宜居宜業國際化環境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將打造宜居宜業的國際化環境,吸引人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示範區(大興)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個宜居的國際化環境需要具備競爭性的經濟、可持續的環境以及高質量的生活。大興機場臨空區國際化環境打造課題重點借鑑了國際宜居型城市和社區經驗,將通過高標準的硬體設施提高吸引力。建立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多元社區融合。
  • 孔雀城樾府打造宜居宜業新坐標為美好而來
    霸州地處京津冀三角地帶中心位置,與規劃新區一衣帶水、比鄰而居,地處京津半小時交通圈,其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已顯露無遺,未來十年其潛藏的區域價值以及在整個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將會逐步顯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霸州的影響可以說已經是顯而易見,目前霸州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房地產價值呈現,到現在的產業升級換代加速、落後產能淘汰
  • 論壇:「中國矽谷——宜業,更宜居」高峰論壇
    論壇:「中國矽谷——宜業,更宜居」高峰論壇 房地產門戶房天下
  • 合肥,中國最宜居城市!全省僅2城
    >2020年11月28日,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宜居城市與城鄉治理專業委員會(簡稱「宜居委」)發布《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全國709個城市有84個城市上榜。其中,安徽僅有合肥、蕪湖2城被評為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 雨過天晴後的北京:雙彩虹+天藍繡球,何其美哉!
    雙彩虹於是自己就慢慢悠悠地騎著自行車,邊欣賞風景邊往家的方向騎去。恰巧在路過某個公交站時,發現在旁邊的綠化帶上,嬌豔美麗的天藍繡球正開得燦爛,伴著晶瑩剔透的雨滴,顯得格外的美麗可愛。此情此景,自己不禁感嘆,何其美哉!
  • 「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新楹聯新年畫評選結果公示
    一等獎 黃朝東 廣西百色市靖西縣 清潔鄉村,天藍地綠,人和政善鑄千秋偉業; 文明生態,水秀山清,國泰民安樹萬代豐碑。
  • 綠色公益行走進逕下村 賦能美麗鄉村建設
    在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有一條美麗的鄉村——逕下村,今年7月該村被規劃定位為具有嶺南村村特色的生態、旅遊觀光型村莊。昨(18)日,凱德集團攜手中新廣州知識城開發建設辦公室、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廣州市黃埔區會元學校及廣州市青藤社會服務中心,召集近200位志願者走進逕下村,舉辦「為明天·繪聲繪色」凱德美麗鄉村綠色公益行活動。據悉,本次活動融合「環保」、「公益」、「助農」三大元素於一體,通過志願者的實際行動踐行凱德「為明天」公益精神,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 溫嶺東部新區:建設「海綿」城市 共享地綠水清
    目前,溫嶺東部新區應用各類生態化工程措施,並通過創立產業準入評估體系,已初步形成了「生態排水、雨水池塘、生態溼地、清潔產業」四大防護體系,確立了雨水「自我滲透、自我過濾、自我積存」的「海綿城市」生態本底,構建了一套國內少有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
  • 美麗,一座城的「內外兼修」!濟南在新藍圖中描繪「美」的畫卷
    濟南自古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如今又入圍「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這裡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李白、泰戈爾、老舍等古今中外的大師,更是在此留下千古佳作,為後人津津樂道。時光回到現在。7月23日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賦予了「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幅濟南藍圖更加豐富的內涵,對城市之美提出了更加具體的目標任務,讓人滿懷憧憬和期待。
  • 綠色「交響曲」縈繞山澗 美麗台州譜寫「綠水青山」新樂章
    從國家衛生城市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再到今年創建的省級森林城市,「綠水青山」這個美好山河和環境秩序優良的代名詞,已經成為了每一位台州人的堅持不懈追求。  在本次活動的開幕式上,浙江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盧春中表示:「天台縣山水神秀、優美宜居,是我省的生態名縣,在這裡舉辦浙江首屆生態音樂節,也是希望通過演出者與觀眾之間音樂上的互動、環保遊戲體驗,讓大家盡情感受生態之美、自然之美。」
  • 市鳥白鷺泉城超萬隻
    青龍山上的白鷺將青山點綴得格外美麗。 本報記者 陳文進 攝近年來,泉城在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上取得了很大進步,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不少,久違的鳥類重回濟南,護城河邊、大明湖畔,「鳶飛魚躍」的景況得以再現。即日起,本報將推出泉城生態系列報導,對城市的生態之變進行連續報導。  本報記者 王光營 實習生 王曉宇 全通江青龍山成   白鷺最大聚集地  「白鷺是濟南的市鳥,保守估計可能存在萬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