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近年來,濟南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書寫出了讓廣大群眾滿意的「綠水青山答卷」,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可持續的生態支撐。
我們能走得有多遠、飛得有多高、發展得有多好,關鍵看我們天有多藍、地有多綠、水有多淨!
這些生態文明數據振奮人心——截至2020年底,濟南市三年汙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2020年,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改善41.2%,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較2015年改善32.7%;小清河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2020年出境斷面氨氮平均濃度較2015年改善80%以上,央視《新聞聯播》進行了專題報導;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這些生態文明成果催人奮進——濟陽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南部山區、萊蕪區房幹村被命名為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工作連續多年全省領先,國家(濟南)生態環境大數據超算雲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在全省率先完成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清理整頓工作。
這些生態文明「金牌」實至名歸——先後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競賽最高獎項金獎、國家森林城市、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在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實現「三連冠」,入選「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綠色福祉和生態紅利。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一個發展快、生態好、環境優、宜居宜業的美麗泉城已成為各界的嚮往之地。
我市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泉湧的生態濟南,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態支撐。(資料照片)
「泉城藍」常在 提前1年完成「十三五」目標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裡,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近年來,老舍先生筆下描述的「濟南的冬天」又回來了。
泉城市民的這份藍天白雲獲得感和幸福感,有不斷刷新的數據為證。2020年空氣優良率與2015年同期相比提升11.1個百分點,提前1年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十三五」目標,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5.16,較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31.29%,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空氣品質的巨大改善。
頂層推進,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
為守護藍天白雲,我市圍繞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堅持高位推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部署了8大類129項大氣汙染治理重點任務,定期調度、加快推進。2020年6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立成主持召開濟南市生態環境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生態環保工作;6月15日,主持召開全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專題會議,再次安排部署重點任務;6月23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對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7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決勝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大會,進一步壓實責任,強化重點任務落實。
「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實現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環境產品,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生態環境共治共享理念的具體實踐。」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侯翠榮說。啟動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以來,我市積極開展燃煤、工業、移動源、揚塵及其他面源汙染綜合防治,綜合運用法律、規制、市場、科技、文化力量,統籌兼顧,精準施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根本遵循。
「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控煤、治企、降塵、管車、禁燒多措並舉,淘汰458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農村地區61.55萬戶清潔取暖改造全部完成,能源結構進一步清潔低碳化;濟鋼等重工業企業完成搬遷,7651家「散亂汙」企業實現清理整治,產業結構升級取得實質成效;2019年底,我市報廢老舊柴油車3.69萬輛,移動源汙染得到有效整治。
濟南不斷強化公眾參與,加強生態文明宣傳,增強全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工作,推廣綠色出行,綠色創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愛濟南 張剛 周星權 攝
「一泓碧水」常存 小清河辛豐莊斷面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為不斷滿足泉城百姓對天藍地綠水清的嚮往,提升泉城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全市各級各部門不舍晝夜、聚力攻堅,一項一項舉措抓落實,一個一個問題促整改,目標只有一個——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用行動守護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碧水長流。
在汙染攻堅戰的戰場上,濟南人的「拼」處處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時時閃耀著科技的光芒。
「叮鈴,您有一條微站報警請及時排查反饋。」2020年12月2日,槐蔭區興福街道辦事處網格員艾民的手機上接收到一條智能報警簡訊。他立刻前往報警微站進行排查,並將排查結果在「濟南環境監管APP」上進行反饋。目前,濟南市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臺利用智能報警功能,創新性地將汙染源與網格員逐一關聯。對全市1600餘個工地、339家廢氣企業、國/省/市控標準站點、1700個固定微站的小時超標數據進行排查、反饋、監管,已經成為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人員的日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部門通力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排查重點區域潛在的汙染因素,精準分析汙染源和汙染成因,提高汙染源『靶向治理』水平,確保藍天成常態。」侯翠榮認為,科技治汙,不僅可以提高監管人員的工作效率和監管覆蓋面,還可以讓汙染行為無所遁形,倒逼企業嚴格落實治汙主體責任、自覺依法治汙,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作為濟南市區唯一一條排水河道,小清河在20世紀90年代汙染最為嚴重,魚蝦基本絕跡,多處河段出現水質黑臭問題。
2017年4月,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民生之戰——小清河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打響。圍繞實施方案時間表,各部門、各區縣凝心聚力全面加快小清河汙染治理和協調推進工作。2019年,國控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水質連上三個臺階,一年之內從劣五類改善至五類、四類、三類,全年平均達到地表水四類水體標準,水環境質量實現了自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徹底告別了「劣五類」水體,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清」河,小清河水質改善被評為山東省十大環境事件,提前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宜遊」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我市建立完善「治、用、保」體系,強化國省控河流斷面水質管理,實施小清河環境綜合治理,完成建成區37處黑臭水體治理,新增汙水處理能力57.3萬噸/日,好於三類水體比例由71.4%提升至85.7%。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濟南將繼續緊盯河流斷面水質目標,以更加精細的水環境治理、更加科學的水資源配置、更加系統的水生態修復,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實現人水和諧共生。
築牢「淨土防護牆」 耕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為100%
土壤環境安全,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大氣和水一樣,防治土壤汙染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為全面摸清土壤汙染「家底」,我市開展了汙染狀況詳查。對於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全市共劃定詳查單元204個,布設農用地詳查點位1247個;對於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有序推進信息採集、現場初步採樣調查、外審質控、提交資料庫等工作;高標準完成了1247個農用地點位、345家重點行業企業土壤調查。同時,建立了110個土壤例行監測點位,逐步摸清各類點位土壤環境和動態變化。
「家底」摸清後,我市對重點部位進行強化監管。建立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並動態更新,督促落實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隱患排查等7項防治制度,及時掌控土壤動態變化,預防土壤汙染。
防範人居環境風險,建立了41個疑似汙染地塊清單和518個用途變更為「一住兩公」(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存量地塊清單。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環境類別劃定,對僅佔全市0.1%的中輕汙染類耕地,已採取深翻耕、重金屬鈍化等措施。
土壤環境安全底線不可觸碰。市生態環境局將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納入「雙隨機」例行檢查,組織開展以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和疑似汙染地塊專項執法檢查活動,依法查處違法行為。2019年以來,共立案查處土壤汙染違法行為13起。
「十三五」期間,我市農用地、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完成詳查,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實現分類管理,重點土壤汙染源監管得到進一步加強;建立疑似汙染地塊清單以及汙染地塊名錄,建設用地汙染地塊開發利用實現聯動管控。目前,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耕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
展望「十四五」,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濟南將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繼續保持生態優先的戰略定力,堅持生態立市,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泉湧的生態濟南,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態支撐,讓廣大市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