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京泉的新著《老子道德經新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獨闢蹊徑、別開生面的學術著作。該書對《道德經》的章節次序進行了重新編排,全面反映了它的思想體系和內在邏輯結構,特別對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作出了許多富有新意、有說服力的闡釋、解讀。
本書認為,文本結構是文本意義的直接存在方式
,它的變革影響著文本意義的內涵和彼此關聯,故文本結構的研究,應當是意義解讀的重要前提。因此,作者大膽採用超越舊學的文本結構之「重構法」,對《道德經》的文本結構作出了重新建構的新嘗試。書中認為,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可以說是以「道」為形而上的根本依據,以自然無為為綱紀,以依道修身為中介,以治國安民為歸宿的理論大廈。道論、德論、修身論、治國論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體系的基本內容,因此本書把通行本《道德經》的章節次序基本打亂,按其內容所是,分別編入道論篇、德論篇、修身篇和治國篇之中。這種對《道德經》文本的重構,在研究範式上是對歷代老子思想研究者囿於對原有文本章句的訓詁、詮釋的模式的一個大膽突破,有利於更深刻地把握老子的思想脈絡、理論體系和學術價值。
該書在對《道德經》還對老子哲學作出了許多具有獨創性的研究和詮釋。比如,對「道」的闡釋自成一家,認為老子作為哲學範疇的「道」是既超越又內在於天地萬物及社會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體和價值本體,它的實質是矛盾法則或對立統一規律,對立面的協調和諧或轉化是其落腳點,自然無為是道的根本特性,在價值觀上道是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又如,書中對老子「無為」命題的解讀亦有創造性,指出老子所說的「無為」是指人的一種行為原則和行為方式,即按照因循事物特別是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發展趨勢的基本要求,以客觀和公正無私的態度,以道所體現的柔弱的特點和方式加以輔助、引導或變革,使其向著既有利於客觀事物又有利於實踐主體的方向發展。「無為」主要是對侯王等統治者的希望和要求,旨在要他們收斂個人權力欲的過度擴張,一切循道依理而行。「自然」是老子哲學的最高價值,「無為」及「無為而治」是實現這種價值的手段和方法。在「無為」原則下的一切作為,都應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則要求,不強行,不偏私,義所當為,理所應為,如行雲流水,雁過長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