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9日,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發生連環槍擊案。
一名32歲的非洲裔男子傑森·南丁格爾(Jason Nightengale),在四小時內到處流竄,對著路人隨機開槍,共造成3人死亡,4人重傷,其中一名30歲中國留學生不幸遭槍殺,兇手當天已被警方擊斃。
芝加哥發生連環槍擊案。
雖然美國的疫情嚴重,但依舊無法阻止槍擊案頻發。根據美國槍枝暴力檔案網數據顯示,僅在1月1日到1月11日短短幾天內,全美涉槍案件就已經導致了1199人死亡,887人受傷。
這其中尤以芝加哥較為嚴重。在2020年,芝加哥有4115人被槍殺,7236人被捕,繳獲非法槍枝11280件。
《芝加哥論壇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01年到2016年間,美軍在伊拉克的死亡人數為4504人,在阿富汗的死亡人數為2384人,而在這個時間區域內,芝加哥的非正常死亡人數為7916人。芝加哥也因此被稱為全美「暴力之城」「槍擊之都」。
這座全美最現代化的城市如何一步步淪落至此?
文 | 謝芳 曾林浩(實習生)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隨機
連環槍擊案於當地時間9日下午1點50分左右開始。
中國留學生範軼然為首個遇害者,他坐在海德公園附近停車場的車內等女友看牙醫,遭南丁格爾近距離擊中頭部身亡。
範軼然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現在為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和經濟系聯合項目的博士四年級生,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互動、信息靈活下的篩選競爭研究等。
本來,在今年晚些時候,他將提交自己的博士論文,隨後迎來畢業。
範軼然曾對自己的朋友說,初中的時候,他的夢想是有一天可以幫助治癒癌症。來到北大後,他又產生一個想法,就是有朝一日能教書育人。「我意識到教育這個東西太重要了,你教書育人,大概能影響到全國千分之一的人。而這千分之一的人,對社會的影響可能就不止千分之一了。」
現在,這一切都戛然而止,只留給家人朋友無盡的悲痛。
圖源:芝加哥大學
據美國《世界日報》11日報導,聽聞噩耗後,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惋惜不已,哀嘆失去了最好的學生。
在殺害範軼然10分鐘後,南丁格爾出現在東南端大街4900號公寓大堂,槍殺了試圖阻止他進入大樓的46歲女性樓管。當時一名在公寓大樓信箱取信的77歲老婦也被南丁格爾開槍擊中,目前傷情依舊處於危急狀態。
下午2點45分,南丁格爾從後門進入東南端大街5500號公寓,搭乘電梯到19樓後,將槍口指向一名男性相識者,要求他交出車輛鑰匙,隨後駕車離開。
圖為兇手使用的手槍。圖源:海外網
下午3點左右,南丁格爾出現在南好斯提特街9300號附近一家雜貨店,一進入店門就向一名20歲男子的頭部開槍,這名男子送醫後不治身亡。當時同在該雜貨店的81歲老婦,背部與頸部均中槍,經緊急送醫,仍未脫險。
大約下午4點,南丁格爾又出現在南好斯提特街10300號附近,並隨機向一輛經過的車輛開槍,一名坐在副駕座的15歲女孩頭部中彈,目前情況危急。之後槍手返回9300號雜貨店處,瞄準當時已經在現場處理案件的警察開槍,不過未擊中任何警員。
下午5點35分,南丁格爾現身緊鄰芝加哥市北部的埃文斯頓市,並在餐館內挾持一名婦女,向她開槍後開車逃逸。警方隨後對其進行追擊,在附近一座停車場將其攔下,雙方發生槍戰,南丁格爾最終被擊斃。
在隨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芝加哥警察局表示,經過初步調查,南丁格爾有多項前科,他8日曾在臉書貼出一段激進視頻,視頻中的他揮舞槍枝,稱要隨機殺人,甚至揚言「我要炸掉整個社區」。
警察局負責人大衛·布朗(David Brown)表示,「他顯然是無差別開槍,隨機選擇受害者。」
芝加哥到底怎麼了?這需要從頭講起。
2
移民
從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帆船駛入新英格蘭地區,到如今每四個美國人裡,就有一個是新移民或者移民的子女,美國是一個依靠移民建立的國家。
移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奠定了美國的基礎文明和文化,但也為當下社會帶來了動蕩的隱患。
這一點在芝加哥表現得尤其突出。
移民初來美國,普遍都選擇地理位置優越、城市發展較快的地區。
從地理位置上看,芝加哥位於密西西比河支流與密西根湖交匯處,背靠五大湖區,域內河流眾多,同時地勢平坦,形成了密集的水陸交通線路。
圖為芝加哥地理區位。
依靠出色的地理優勢,伊利諾州的煤炭、北部大湖區的鐵礦、威斯康星州和密西根州的木材、美國中西部的穀物等都被運送到芝加哥,其鋼鐵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到19世紀80年代,芝加哥最大的三家鋼鐵廠合計佔美國鋼軌總產量的近30%。巨大的產能催生出大量工作機會,僅在70年代,三家鋼鐵廠的僱傭人數就達到了3100多人。
圖為鋼鐵工人在芝加哥南方工廠的合影,在鼎盛時期,這家工廠僱傭了2萬人。圖源:維基百科
就在芝加哥鋼鐵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之際,一場災難突然降臨。1871年,意外而起的一場大火連燒2天,芝加哥大部分城區都被摧毀殆盡,最終造成至少300人死亡,10萬人流離失所,佔到了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火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芝加哥帶來了重新規劃和建設的機會。重建期間,芝加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棟採用鋼構架的摩天大樓,自此其不斷創新的城市建築開始異軍突起,並逐漸在全球享有盛譽。
圖為關於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畫作。圖源:澎湃新聞
便利的交通、大量的工作崗位、百廢待興的城市,吸引了許多移民。美國的第二次移民浪潮(1861年到1880年)時期,約有500萬移民來到美國,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在芝加哥安家落戶。在此期間,長達五年的南北戰爭結束,眾多備受壓迫的黑人從南方遷移到北方。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芝加哥人口從1860年的11.2萬,增長到1880年的50.3萬。各色人種交匯,使得芝加哥社會的構成迅速多樣化和複雜化,種族矛盾開始凸顯,並迅速升級。
1919年夏季,一名白人向在密西根湖遊泳的非裔美國青年尤金·威廉士投擲石頭,後者後因傷勢過重死亡。警察拒絕逮捕肇事者,引發黑人群體抗議。
這場悲劇成為芝加哥種族暴亂的導火索,暴亂期間,白人和黑人在街上以石頭或磚塊互相投擲,用手槍或獵槍互相射擊,警察視而不見,全市法紀蕩然無存。這場歷時13天的暴亂,最終造成38人(其中23名黑人,15名白人)死亡,530多人受傷,1000多個黑人家庭無家可歸。
圖為騷亂期間,白人民兵與一名非裔美國老兵當街對峙。圖源:《芝加哥論壇報》
事後,時任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譴責白種人為肇事者,並通過成立志願團體以及國會立法等手段,促進種族的和諧關係。
然而,時至今日,芝加哥的種族歧視及由此引發的悲劇依舊存在。
2014年10月,芝加哥一位名叫賈森·范戴克的警察在執勤時,與17歲的黑人青年拉寬·麥克唐納發生口角,隨後向其連開16槍,造成麥克唐納當場死亡。然而時隔一年多,範戴克被控一級謀殺罪後,芝加哥警局才在法院要求下,把當時一輛警車上所拍攝到的事發經過視頻公之於眾。
警局的包庇行為和視頻的血腥真相,讓芝加哥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警員濫用武力,民眾與警察間的信任瓦解,這一事件甚至被認為是導致2016、2017年芝加哥治安嚴重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10月,範戴克承認了「二級謀殺」以及16項嚴重攻擊罪名,2019年1月被判處81個月(6年9個月)刑期。
當然,移民背後,遠不止種族歧視問題。
3
黑幫
奔赴美國的移民分很多種。
來自英國、德國等國的移民帶著大筆資金前來開發北美;而愛爾蘭、義大利移民則是受迫於國內低迷的經濟、動亂的政壇,無奈赴美尋求生計。
當時的美國傳統白人視後者為異類,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加以排斥。
來自西西里島的義大利人渴望改變底層命運,他們憑藉在老家參加黑幫活動的經驗,開始了創建「黑手黨」海外分支——芝加哥黑手黨之路。
而經歷過「馬鈴薯饑荒」和英國殘酷統治的愛爾蘭移民,面對芝加哥社會日益激化的種族矛盾,選擇「組團」進行暴力抗爭。
由這兩大族群所掌控的黑幫組織,徹底改變了芝加哥的社會構成。
這些黑幫大多在19世紀末成立,以街區為單位,滲透進這座城市的每一條「毛細血管」。更危險的是,一些幫派甚至通過特殊渠道向軍方購買軍火,擁有軍事武器的黑幫成了城市安全的首要威脅。
圖為黑幫成員正在驗收軍火。圖源:維基百科
維持幫派運轉以及購買軍火需要大量資金,錢從何處來?
1920年,美國政府頒布「禁酒令」,幫黑幫解決了這一難題。禁酒令時期,正規酒類市場被禁止,帶來的結果是黑市的興起。一時間,走私、地下交易成了一本萬利的買賣,大量金錢湧入芝加哥的私下販酒行業。
由于禁酒令帶來的壓抑,不少芝加哥民眾不僅向黑幫獻上自己的金錢,還獻上了自己的膝蓋。可以說,源源不斷的「賣酒錢」,幫助黑幫購買軍火、發展下線、擴大勢力。
當時,芝加哥城中的私酒貿易主要被「臭蟲」莫蘭手下的愛爾蘭幫和阿爾·卡彭領導的黑手黨控制。
其中,黑手黨頭目阿爾·卡彭被喻為「芝加哥地下市長」,他曾在禁酒令時期,依靠私酒販賣積累巨量財富。資料顯示,阿爾·卡彭每日販酒所得利潤高達5000美元。
左圖為「臭蟲」莫蘭,右圖為阿爾·卡彭。
不過,隨著私酒販賣愈演愈烈,利益糾葛盡顯,兩派因勢力範圍劃分不均漸生嫌隙,積怨最終在1929年演變為震驚全美的「情人節慘案」。卡彭派手下裝扮成警察,強迫愛爾蘭幫中的7人在汽車房中靠牆排成一行,隨後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槍殺。
光天化日之下,假扮警察槍殺對手,足見當時阿爾·卡彭和芝加哥黑手黨肆意橫行的程度。
圖為警方模擬「情人節慘案」案發現場。
真警察們都在幹嗎?
他們被買通了。在卡彭統治黑手黨時期,有一半以上的芝加哥警察為他工作。據說,卡彭每年花費數百萬美元用來賄賂拉攏大量警察、政府職員、律師和法官。因此,在謀殺這件事上,卡彭不用擔心會為自己帶來風險。
不過,卡彭在芝加哥政壇的最狂之舉,是親手操控了1927年芝加哥市長選舉。
當時,他以競選資金為掩護,成為芝加哥市長候選人之一湯普森的金主,並在投票前六個月,製造了62起炸彈襲擊,至少2名政治人物被謀殺,目的是破壞湯普森競選對手的造勢。
卡彭的行為過於猖狂,以至於芝加哥的聯邦執法官請求美國司法部長授權500名聯邦執法官,來確保選民當天的安全投票。但忌憚於黑手黨勢力的芝加哥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湯普森,卡彭也迎來了自己的巔峰。
到了1928年總統大選時,芝加哥刑警隊隊長羅特士找到卡彭,請求他不要介入總統競選。作為回報,警方承諾儘量不為諸如謀殺一類的「小事」來「打擾」卡彭和他的手下。
多方「助力」下,芝加哥的黑幫發展勢如破竹,直到今天依然活躍並成為整個城市的一大威脅。警方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芝加哥至少存在59個幫派,下屬分支高達625個。現如今,芝加哥與紐約、洛杉磯並稱「美國三大黑幫城市」。
正如一名美國記者所寫,「槍炮是這裡的通行證,毒品比美元更好使,而殺人則代表著榮譽。誰殺的人多,誰就可以在黑幫中得以晉升。」
4
政客
除了黑幫,對芝加哥影響深遠的還有一個名門望族——戴利家族。
圖為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在白宮接見戴利家族。圖源:白宮官網
戴利家族的第一代「政治明星」是理察·J.戴利,這個集美國「老白男」(意指老年、白種人、男性)政客特質於一身的伊利諾州前參議員,曾連任六屆芝加哥市長,總任期長達21年。
戴利在任內,成功把握住了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完成了對芝加哥重工業的重塑。然而,他的兩個帶有明顯種族歧視的舉措卻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後患。
一是帶有種族隔離色彩的「公屋計劃」。
芝加哥的「公屋計劃」誕生於20世紀初,財力雄厚的市政府本希望藉此為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一個乾淨的生活環境,所以最初設計是以兩層樓高的聯排公寓為主。
戴利上任後,也大力推進「公屋計劃」,不過與之前的公屋設計相比,他推崇的公屋面積龐大,每個單元的戶數極多,一個小區至少可以容納75000人。
從乾淨舒適到最大限度地容納人口,改變緣何發生?
因為戴利是一名種族主義支持者。1950年代,美國南部施行極其嚴苛的種族法律,殘酷壓迫黑人,眾多黑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前往芝加哥尋找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佔地面積大、容納人數少的老式公屋無法滿足大量湧入的黑人人口。1955年,戴利上任,以他為首的芝加哥白人政客們並不希望黑人湧入傳統白人社區,於是,新標準的公屋拔地而起。戴利的想法是,將黑人隔離在城市一角,對兩大族群分而治之。
圖為當時芝加哥黑人人數最多的羅伯特·泰勒社區。圖源:觀察者網
所以,戴利的新「公屋計劃」,實則是「白人至上」的實踐結果。而在人口眾多的新公屋裡,暴力犯罪的苗頭開始滋長。這些結構複雜、居住密集的大樓,對外可以成為森嚴的堡壘,對內則可以充當「武器庫」「製毒工廠」,黑幫成員還利用普通居民作掩護,在其中穿行自如。
二是帶有種族隔離色彩的教育制度。
1950年代中期,芝加哥的公立學校人滿為患。戴利和他的督學班傑明·威利斯(Benjamin Willis)在黑人社區的校園裡設立了流動教室——625輛「威利斯拖車」,這樣黑人學生就不會轉到白人社區,不過由於空間有限,黑人學生們依舊需要輪流上學。
圖為警察們正在執勤保衛古根海姆初中的移動教室 圖源:《芝加哥論壇報》
當民權組織敦促戴利和威利斯整合芝加哥的學校時,戴利勃然大怒,並要求民權組織與學校事務保持距離。
1965年,美國教育部宣布由於芝加哥教育委員會(Chicago school board)仍在學校裡實行種族歧視,將停止提供3000萬美元的聯邦資助。戴利狂妄地對媒體說,他能利用在華盛頓的影響力推翻這個決定。
1968年,芝加哥85%的黑人學生就讀於黑人佔95%的「專屬學校」。
20世紀70年代初,芝加哥的學校陷入困境,超過40%的學生沒有從高中畢業。八年級學生的平均閱讀能力幾乎比全國其他地區的學生落後了一年半,貧民區學校的學生更是落後了兩年多。
1976年,戴利因病去世,經過家族操盤,他的兒子「小戴利」理察·M.戴利於1989年成為芝加哥市長。小戴利的任期超越了其父親,長達22年。
左圖為是理察·J.戴利,右圖為「小戴利」理察·M.戴利。圖源:《芝加哥論壇報》
在小戴利治下,大量戴利家族的親友和政治盟友從城市承包中受益。小戴利的知己傑裡米·喬伊斯就獲得了在芝加哥最大的機場——奧黑爾機場做麥當勞特許經營店的合同,一年就賺了180萬美元。小戴利的另一個朋友麥可·塔丁,曾與該市籤訂過1億美元的市政道路維護合同。
1999年《芝加哥論壇報》的一項調查發現,自從小戴利上任以來,68名戴利家族的親屬曾在不同時期被政府僱傭。
此外,小戴利的種族主義和父親相比更加深重,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芝加哥需要的是一位「白人市長」,並對警察針對少數族裔的非法執法置若罔聞。
到2009年底,小戴利的支持率跌至35%的歷史最低點。隨後,他宣布放棄尋求第七任期。民眾哀怨、物價飛漲、黑幫橫行、資金外流是戴利家族治下的芝加哥留給人們最後的印象。
5
破產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一片動蕩。芝加哥也受到波及,此後其鋼鐵行業不景氣,傳統製造業外遷,城市稅收銳減。
這種頹勢一直延續至今,從連年攀升的財政赤字就可窺一二。
芝加哥2011年的財政赤字為6.5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6億元),2019年8月29日,市長洛裡·萊特富特宣布,由於人力成本、養老金支出和債務成本增加,該市正面臨高達8.3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9億元)的預算赤字,「收不抵支」的嚴重程度創下了歷史紀錄。而到2021年,這個數字預計將超過1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7億元)。
圖為2014年芝加哥市養老金負債排全美第一。圖源:《芝加哥論壇報》
面對財政問題,芝加哥市政府並沒拿出可靠的計劃,前任市長提出的發行100億美元債券的計劃也已胎死腹中。
更糟糕的是,2014年,國際評價機構穆迪(Moody’s Investors Services)將芝加哥市發行的3.88億美元債券信用評級從「A3」下調至「Baa1」,並將芝加哥前景展望定為「負面」(negative)。
【註:穆迪信用評級中,「A3」級表示企業信用程度良好,企業資金實力、資產質量一般,有一定實力。「Baa1」級意味著城市信譽度一般,資產、財政狀況等各項經濟指標處於中等水平,可能受到不確定因素影響,具有一定風險。】
城市財政信譽受損給芝加哥帶來了一連串惡果,市政服務惡化引致更多高端行業與精英不願進駐,貧窮引發犯罪,惡性循環不斷。
芝加哥當下的困境,也是美國眾多城市亟待解決的難題,「鐵鏽帶」就是典型代表。
「鐵鏽帶」泛指美國東北、中西和五大湖地區的傳統工業區,包括俄亥俄、賓夕法尼亞、密西根、伊利諾伊和威斯康星等州。
圖為美國「鐵鏽帶」。
這些地區是美國製造業的心臟,俄亥俄州的煉油業、密西根州的汽車工業、賓夕法尼亞州的冶金業、伊利諾州的鋼鐵業都曾是美國工業的驕傲。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製造業展開激烈的全球競爭,來自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廉價鋼鐵和製造業產品對「鐵鏽帶」各州的經濟結構產生了強烈衝擊。
2013年,「鐵鏽帶」的底特律就正式獲得破產的法律批准。當時,這座城市負債超18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100億元),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城市。
回看底特律的破產之路,其實很多「病因」是芝加哥正在面對的。
一是市政項目支出依然龐大,政府財政收入過於單一。
二是傳統製造業競爭力下降。
三是種族主義依舊盛行,黑幫衝突依舊激烈。
6
疫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疫情嚴重的美國,暴力事件隨之升級。
在2020年,紐約市的兇殺案激增了39%,洛杉磯激增30%,聖路易斯35%,美國全國COVID-19和刑事司法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全國謀殺案總數增加了34%。
芝加哥也被裹挾其中,在2020年,有4115人被槍殺,7236人被捕,繳獲非法槍枝11280件。
截至2020年12月28日,芝加哥歷年槍擊案死亡人數的折線圖。圖源:Chicago Tribune
【註:數據代表的是受害者人數,而不是槍擊事件。】
芝加哥大學犯罪實驗室的詹斯·路德維格(Jens Ludwig)指出,百年不遇的公共衛生危機和經濟危機,給18至24歲的年輕人帶來沉重打擊,這一年齡段的年輕人,是最有可能捲入槍枝暴力的人群。
除了失業和感染新冠的風險,公眾還面臨著精神健康的問題。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2020年6月開始的調查發現,自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來,有41%的成年人報告患有焦慮、抑鬱、藥物濫用或其他精神健康問題。
這一比例在18至24歲的年輕人、非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高中文憑以下的人和基本勞動力(essential workers)中上升到50%或以上。四分之一的年輕人在過去30天內曾考慮過自殺。
【註:此處的「essential workers」是指「關鍵基礎設施工作人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公共衛生官員指定了包括衛生保健、緊急服務、供水、運輸與物流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名單,這些關鍵基礎設施要正常運行,確保對公共衛生和安全至關重要的功能的連續性。】
路德維希表示,「在這樣的精神健康流行病面前,誰會為槍枝暴力大流行感到驚訝?」
其實,早在2020年9月,芝加哥市長洛裡·萊特富特(Lori Lightfoot)就曾提出一項全面的反暴力計劃,全稱為「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安全:減少芝加哥暴力行為的全面計劃」,該計劃側重於五個支柱,每個支柱其中有一系列短期和長期目標。
【註:「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安全」五大支柱包括,賦予人民權力和治癒人民;保護和保障公共場所;改善和推進治安;影響公共政策;規劃和協調。】
洛裡·萊特富特市長2020年9月在芝加哥文化中心發表講話。圖源:CHICAGO.SUNTIMES
不過,該計劃是在該市面臨20億美元預算缺口的情況下提出的,目前,一些計劃已經在進行中,而另一些則仍舊處於計劃階段,正在等待資金。理想情況下,該計劃將在2023年5月(萊特富特任期結束)之前付諸實施。
不過,這個長達81頁的計劃明確指出了芝加哥暴力頻發的關鍵所在,「如果不解決撤資,貧困和不公平社會政策的根本原因,芝加哥減少暴力工作終將失敗。」
在美國疫情不見好轉的當下,芝加哥人民需要等待多久呢?
參考資料:
1.美國芝加哥鋼鐵行業發展史|搜狐網,2019.7.23
2.維基百科「Great Chicago Fire(芝加哥1871年大火)」
3.維基百科「Richard J. Daley(理察·J.戴利)」
4.美國芝加哥警察槍殺非裔少年 獲刑6年9個月|中國新聞網,2019.1.19
5.「芝加哥模式」?用治療傳染病的方式治癒社會暴力|南方周末,2019.6.7
6.芝加哥2天66人中槍12死,我給你講講這裡的黑幫往事|南方周末,2018.8.8
7.美國多座城市面臨破產,芝加哥最危險|搜狐網,2017.10.9
8.What's the stupidest thing Mayor Richard Daley has ever said?|Chicago Tribune,2010.5.26
9.驍話一下:統治芝加哥43年的超強政治家族,如何從輝煌走向邊緣|王驍,觀察者網,2019.5.24
10.從芝加哥興衰,看美國城市百年|澎湃新聞,2019.1.10
11.芝加哥槍擊案致1名中國留學生身亡,中方已與其家屬取得聯繫|澎湃新聞,2021.1.11
12.Behind the grim numbers on Chicago gun violence in 2020| CHICAGO.SUNTIMES,2021.1.12
13.Lightfoot debuts sweeping multiyear plan to combat Chicago violence | CHICAGO.SUNTIMES,20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