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帝之城》到《精英部隊》,巴西式暴力美學靠什麼震撼世界

2020-12-05 鍋哥的吃瓜時間

在世界影壇上,巴西電影算是小眾,但近20年來,從《中央車站》(1998)到《上帝之城》(2002),再到《精英部隊》系列(2007、2010),對社會問題的深度剖析、血脈僨張的暴力場面,巴西電影的大膽寫實風格一次次令世界震驚。

《上帝之城》電影海報

《上帝之城》作為一部外語片獲得了第76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4項提名,《精英部隊》榮獲200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並且打破了多國的票房記錄,實現了「破圈」,很多普通觀眾對巴西電影的了解大多來源於這幾部作品。

《精英部隊1》電影海報

拉丁美洲的電影在觀眾的印象中多是「小而美」,但巴西的藝術家們很早就從本國文化與歷史的獨特性出發,讓「現實主義」成為電影創作的一張名片。因此巴西電影作為南美電影群體中特立獨行的一支,在多年的實驗中走出了一條新路:獨特的暴力美學不同於香港和好萊塢,巴西式暴力美學沒有「白鴿」、也沒有風衣墨鏡、更沒有強行植入的價值觀,是一種緊貼於現實、拷問現實,又體現民族文化特徵的電影探索。

01巴西式暴力美學=第一人稱跳躍敘事+環形結構+桑巴式剪輯

《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隊》系列雖然相隔數年,但主題和技法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三部片子分別從黑幫分子、警察、政客三個不同的視角對裡約熱內盧這座城市進行了全景展現。第一人稱跳躍敘事、環形結構和「桑巴式」剪輯成為了三部電影的獨特標誌和制勝法寶。

第一人稱的敘事魅力。《上帝之城》通過主人公阿炮的第一人稱視角描繪了裡約熱內盧一個名為「上帝之城」的貧民窟中的社會現實。整部電影近百分之九十的內容屬於阿炮的回憶,導演將大量人物和事件緊湊、巧妙地安排在阿炮的敘述之中,形成故事的層層嵌入。《精英部隊》同樣以主角納西門託上尉的敘述視角展開故事,大量的閃回運用、突然的插敘、倒敘使影片的時間順序看上去顯得雜亂,但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示了各種人物和事件,建立起了比傳統敘事更廣闊的社會場景。導演的意圖不是描述個人,而是描述一座城、一個國。

使用第一人稱視角是一種冒險,因為第一人稱敘事因為個人局限帶有很多主觀色彩,讓觀眾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因此大部分電影選用第三人稱視角體現客觀狀態。但這三部影片反其道而行之,有意強化了受局限的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通過第一主角講述故事,不斷利用旁白來引導觀眾,以此獲得一種特殊的客觀和真實,正如《上帝之城》的導演費爾南多梅裡爾斯所說:「我並沒有刻意去捕捉現實,而是讓現實在影片中浮現出來」。

環形結構營造獨特影片氣質。三部電影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建立了多角度敘事的方式,一首一尾雖然在時間維度上是影片中「現在」的事件,但敘事角度卻不一樣。比如《上帝之城》中,小霸王帶著手下與路過的警察之間形成了僵持的局面,男主角阿炮和一隻雞碰巧夾在了中間,鏡頭通過圍繞阿炮的環拍完成轉場,故事隨之切換到小時候的阿炮。而《精英部隊2》則在開場就展示了納西門託在路上被黑警襲擊的激烈場面,然後採用倒敘方式敘述為何會發生這種狀況,在電影的後半段接入到開場的故事,完成了敘事的閉環,這樣的敘事結構為電影添加了許多懸疑感和故事張力,同時也演化出更多類似的時空轉化的手法,形成了很獨特的影片氣質,讓觀眾印象深刻。

「桑巴式」剪輯帶來視覺衝擊。三部電影的剪輯如同森巴舞一樣充滿激情和活力,黑幫之間的爭鬥、黑幫與警察的的槍戰,都用了許多的快鏡剪切。山坡上、街巷中、樓道裡,手持攝像讓觀眾跟隨人物奔跑、逃命,MTV式鏡頭的高速閃現,突然定格的特效畫面,給人造成一種強烈、震撼的視覺衝擊。《上帝之城》的結尾,小霸王被一群小屁孩當街射殺,布滿彈孔的屍體通過一個巧妙的轉場,變成了報紙上的頭版圖片,這個沒有任何褒貶、煽情的畫面,把導演的意圖冷冷的傳遞給觀眾,讓人看得後背發涼。

02上帝之城沒有上帝,通過暴力表達悲天憫人的情懷,具有更廣泛的批判性

「上帝花六天創造世界,然後在第七天創造了裡約熱內盧」——巴西諺語

對於裡約熱內盧這座「上帝之城」來說,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上帝,在這裡,暴力是一種生活方式,生命是一種賭博。《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隊》如同一個廣角鏡,把衝突和變化都吸納入對巴西社會的探討中,讓觀眾感受到上帝之城是被上帝遺棄的城市,它真正缺失的是法律、秩序和道德。

●法律困境:沒有約束的暴力徹底瓦解人性

上帝之城是巴西政府於上世紀60年代為貧民建造的居所,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實際結果卻是把貧窮的黑人圈起來,冠冕堂皇地實現了局部的種族隔離,讓貧民遠離富人區,讓他們自相殘殺。在暴力中求生存是每一個出生在上帝之城的孩子受到的教育,不到10歲的孩子可以一邊舉槍殺人一邊還露出微笑,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學會了販毒和倒賣槍枝、加入幫會、成為老大,這是貧民窟孩子的生存之道。從小豆子到小霸王,觀眾看到的不只是一個黑幫首領的崛起和一個幫派的強大,而是一種暴力的世代接替。

猖獗的犯罪只是表象,其背後有著腐敗、貧富差距、社會轉型等一系列原因,其中的關鍵還是因為法律的缺失,並不是沒有法律,而是因為政府的懶政和腐敗讓有法難依。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巴西繁華都市中居然存在這樣一個處於原始生態的地方,真是無比諷刺。

●秩序困境:以暴制暴只能維持表面的秩序,後果是製造更深層的混亂

《精英部隊》在《上帝之城》的基礎上,探討了一個問題:既然內部調節秩序無法完成,那通過國家機器以暴制暴有沒有用?答案是短期有效,但是以暴制暴只能維持表明的秩序,如果執行政策的人腐化墮落,那結果還會更糟糕。

納西門託領導的精英警察小組BOPE,是一個看似獨立於體制之外的武裝力量,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無關正義,通過子彈和鮮血維繫秩序平衡。納西門託和馬提亞斯是唐吉坷德式的人物,他們對正義和秩序的理解還是太過於狹隘了,在《精英部隊2》中,納西門託得到提拔、馬提亞斯被解職,兩個小小的手段就可以讓這支精英部隊被肢解和滲透,腐敗警察建立起了一個小王國,變成了黑暗的另一極。可以說,單純的以暴制暴只能造成無止境的循環,犯罪不可能從這個世界上絕跡,警察只是制度的執行者,從來不是上帝之城的救星和希望。

●道德困境:所謂救贖只是一種道德博弈

電影中的善惡分界線難以捉摸,導演所竭力展示的並不是善惡之間的對抗,而是程度不等的善惡之間的博弈。

在《上帝之城》中,阿炮這個人物的設計耐人尋味。他與少年三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不加入黑幫並不是厭惡暴力,只是單純的因為他生性膽小、怯懦。他夢想成為一名攝影記者,在拍下小霸王的獨家照片後又不敢公布,報社編輯未經阿炮的許可便將照片登出,意外使阿炮名聲大噪,這時他又開始害怕了。很多人把阿炮這個人物看作是救贖的象徵,但是其實他從來沒有反對暴力的意識,他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利益。《精英部隊2》中左翼學者弗加多提出激進的反暴力口號,目的也不簡單,在媒體上獲得大量曝光從而幫助他贏得選舉,也是重要原因。電視臺等媒體作為第四權力,也未能有意識地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影片中新聞記者更多時候只會滿足大眾的獵奇心態,甚至有意地利用警匪之間的對峙,提高收視率謀取利益。

三部電影並沒有局限於對一些具體現實問題的批評,而是將社會的諸多層面進行思考和提煉,這種批判性讓它們在思想深度上遠遠超越一般的警匪或者黑幫電影。

03從宗教、民族、政治三個維度來剖析上帝之城的暴力和混亂根源

有人會說電影敘述的內容會不會誇大了事實,以偏概全呢?其實現實比電影更加冷酷,來看幾組數據:近一個世紀,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數量從1920年的26個發展為2019年的763個。據裡約州政府披露的數據顯示,2019年擁有 1650 萬人口的裡約熱內盧州共有 6174 人被殺身亡,比去年上升了 11%。在2016年舉辦奧運會後,裡約熱內盧並沒有什麼改變,依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之一。

上帝之城的暴力頑疾到底為何如此難以根治呢?簡要從政治、宗教、文化三個方面來分析。

追究造成這一現狀的禍首,巴西政府當局首先難辭其咎。《精英部隊2》就很精闢的指出,萬惡之源是體制。體制外的毒販根本抵擋不住精英部隊BOPE的攻擊,但是體制內的毒瘤:各黨派的利益爭鬥、中央政府對各州的實際控制力有限、聯邦議員過大的權力、複雜而腐敗的軍警系統等等才是根源。執政黨和在野黨爭相拉攏毒販控制的社區選票,可以拿社區平民的安全和利益做交換,腐敗政客們通過操縱貧民窟的選舉勝選。

在電影中,裡約州州長、安全局秘書長、當紅電視主播兼議員、警察局長,這些人共同構築了一條罪惡的利益鏈,搜刮錢財的警察為政客提供競選資金,政客則為他們提供保護傘,因此出現了一個非常魔幻的狀況:上層既希望打擊販毒集團來增加競選資本,又不希望毒販被消滅,因為當毒品市場不存在了,上層、議員和警察自然也沒了中飽私囊的機會,也失去了展示政績的地方。男主角納西門託最後終於發現自己陷入了無解的死局,就算自己進入再高的階層,光靠個人的力量和理想無法改變現狀,這需要一場更深遠、更廣泛的社會變革。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宗教是人類精神之夢。」宗教的狂熱是精神尋根的另一條出路,巴西是個天主教國家,有73%的民眾是天主教徒。但是近幾十年來,天主教教義受到了底層民眾的嚴重質疑,年輕人和貧苦人群很多不上教堂。千禧年成長起來的巴西年青一代所主張的價值觀與天主教教義相去甚遠,宗教在現實生活中何去何從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上帝之城》中,「少年三俠」活躍的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教會還是一個可以讓窮人棲息的場所。但是到了《精英部隊》中,教會淪為了徹底的配角,甚至成為了洗錢的工具。巴西在工業化和舊傳統之間日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宗教作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作用越來越微弱,這正是社會失序的原因之一

最後是關於巴西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熱情奔放的拉丁民族,有著旺盛而原生態的生命力,上帝之城裡的居民是最能代表巴西精神的,無論在多麼極端的處境中,都能淡定的跳起森巴舞、踢起足球,如果用中國人的觀點來看巴西人,確實有些「無憂無慮、沒心沒肺」。這種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一種耐受力,使外界帶來的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無法滲透進來,活得自得其樂,改變現狀可能不是那麼緊要的選項。

04寫在最後

通過兩三部電影去解讀一個國家無疑是片面和不可靠的,但是《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隊》作為巴西電影工業沉浮20年之後結出的碩果,讓我們可以從中找到一個剖析巴西電影和巴西社會的角度,它們能徵服全世界觀眾的最大因素莫過於「真實」二字。這種帶有民族特色的、的真實感曾經是中國電影揚名世界的法寶,不知道我們的電影人何時能找回來呢?

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影視點評:《上帝之城》這個城市沒有上帝
    《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馬修斯·納克加勒、艾莉絲·布拉加、索·豪黑主演的一部驚悚電影。電影改編自半自傳式小說《God's Town》,於2002年8月30日巴西上映。在貧民窟裡,濫殺無辜與販毒都隨處可見,與其說是上帝之城不如說是上帝都管不了的地方。開始以為這是非洲的電影,後來知道這就是真真正正的拉美,貧困、暴力、毒品、腐敗。和《古惑仔》是完全不一樣的,紀實手法和巧妙的結構使它遠超過一般娛樂大眾的商業片。
  • 好看到讓你無法自拔的5部巴西電影,讓人久久難忘
    《上帝之城》《上帝之城》是一部紀錄巴西裡約熱內盧貧民窟的犯罪、罪惡的電影。很震撼的暴力美學犯罪劇情片。每個人物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性格純粹而飽滿 鏡頭的快速變換,有時讓人覺得有一種爆頭殺戮的快感,有時又讓人對這樣的貧民窟不寒而慄,甚至幻想自己如果身臨其境,會不會因為害怕尿流不止,從語言上講,葡萄牙語確實恰到好處,又不像英式英語那樣過於紳士正式而缺少了痞氣,葡萄牙語讓這樣一個拉美貧民區所傳遞出的貪婪、冷血、崇尚暴力赤裸裸的擺在大眾眼前 一絲不掛卻毫不羞澀。2.
  • 電影背後的巴西文化:狂歡和貧窮並存的「上帝之城」
    狂歡嘉年華世界上有三個城市以狂歡節著稱:法國尼斯、美國紐奧良以及巴西的裡約熱內盧,其中以裡約最為隆重,被稱做「世界上最大的派對」「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銀色純淨的裡約海灘、熱情奔放的桑巴足球、喧囂狂野的全民嘉年華,這無疑是巴西最好的城市名片。狂歡精神是巴西人的治癒良方,只要忘我地投入到瘋狂的遊行隊伍中,所有的痛苦都在霎時化為烏有。
  • 上帝之城——巴西
    在這裡,極端貧窮和過度奢華僅一街之隔,巴西的平民窟在全世界也是出了名的,貧富差距巨大,富人掌握了大多數的資產。 它又被稱為「非凡之城」,雄偉的山川、白色的沙漠、翠綠的雨林和深藍的海水、夜色中誘人的森巴舞曲,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吸引各國的遊人,讓愛上這裡變得那麼容易
  • 淺析《上帝之城》:暴力永遠是貧民窟的一部分,只是你難以想像
    新形勢下的矛盾註定會被消化,於是電影形成了新的生存模式,商業電影的「走腎」和藝術電影的「走心」得以在一部作品中共存,而《上帝之城》就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之一。作為一部小語種電影,《上帝之城》在世界影壇的影響力足以說明它的「過人之處」。
  • 關於《上帝之城》:暴力總是貧民窟的一部分,但你無法想像
    商業電影「走腎」和藝術電影「走心」可以共存於一部作品中,《上帝之城》是最好的作品之一。作為一部小型語言電影,世界電影世界影響力中的《上帝之城》足以展示它的「過人之處」。在視聽體驗方面,它獲得了第76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和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在實際意義上,它帶來了裡約熱內盧的真實面目和世界的震撼。
  • 被上帝拋棄的城市,豆瓣8.9分佳作——《上帝之城》
    裡約熱內盧是巴西僅次於聖保羅的城市,而除此之外他還有許多其它的頭銜,如「第二首都」、「南美門戶」等。在裡約熱內盧城內的所有地方,人們都可以看到矗立在科科瓦多山頂的聖耶穌像,這座修建至今已87年的雕像是「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同時也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標。也正是因此,裡約熱內盧也被譽為「上帝之城」。而泡子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就是發生在裡約熱內盧。
  • 危機中的「上帝之城」
    說起巴西,說起裡約,你會想到什麼呢?目前我們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巴西成為全球確診新冠肺炎人數第二多的國家。若放在過去,人們印象中的巴西,肯定是巨星閃耀的足球王國,有一年一度的狂歡節盛會,也有電影《上帝之城》中的貧民窟與黑幫槍戰。這個遙遠的南美國家,幅員遼闊又讓人印象縹緲。我們這樣看巴西,那巴西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度的呢?
  • 電影賞析《上帝之城》:有些人僅僅為了生存,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電影改編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說,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於巴西城市裡約衛星市鎮上帝之城貧民區的黑街幫派犯罪實錄,帕洛林從小生長在上帝之城的大街上,書裡面的每個鮮活主角,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也讓電影更加的沉重。
  • 巴西最好看的8部電影,評分都很高,上帝之城僅僅是其中之一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巴西經典高分電影大盤點,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上帝之城這部電影,但是除了這部電影,還有另外7部電影也是非常好看的,沒有看過的可以收藏起來。1、上帝之城形式與內容並重的經典。巧妙的多線敘事,人物相互穿插、疊層、牽扯,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
  • 看完電影《上帝之城》這一部,是一個被上帝遺忘的城市
    電影《上帝之城》,一群無法無天的孩子伴隨著兇殘和毀滅成長的故事,巴西裡約的貧民窟並不是上帝保佑的城市而是被上帝遺忘的城市,幫派、販毒槍殺,總之一切泯滅人性的暴虐都從小伴隨著生在那裡的孩子們,周而復始,無限循環。《上帝之城》是巴西電影,我最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
  • 上帝之城——約熱內盧的貧民窟
    電影改編自巴西作家帕洛林的同名小說,跨越1960年到1980年,位於巴西城市裡約衛星市鎮上帝之城貧民區的黑街幫派犯罪實錄,帕洛林從小生長在上帝之城的大街上,書裡面的每個鮮活主角,全都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這也讓電影更加的沉重。
  • 《上帝之城》,在絕望中沉淪
    在六十年代,巴西的裡約熱內盧開啟了一項修建計劃,叫做「上帝之城」,目的是為了安置位於裡約熱內盧西北貧民窟的貧民們,在進行了近二十年的修建計劃,突然擱置下來,而這裡也慢慢的發展成為犯罪天堂。影片《上帝之城》拍攝地點就在此處,導演費爾南多.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上帝之城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好劇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這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你看到它的封面絕對聯想到的是非洲。但結果恰恰是一部關於巴西裡約熱內盧的一部電影。巴西裡約熱內盧的貧民窟,這裡是「上帝之城」,更是魔鬼也會嘆息著轉身的地方。
  • 上帝之城:讓上帝都嘆息,魔鬼也轉身是因為這座城,還是那些少年
    而看了這部《上帝之城》,則讓我記住深深了這個讓上帝都嘆息,讓魔鬼也轉身的遺忘之城:裡約熱內盧。其實對裡約熱內盧,最有印象的記憶是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當時感覺裡約熱內盧很美人們也美麗熱情,而且還有一個救世基督像,它張開雙臂,深情地俯瞰山下裡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感覺很祥和啊。
  • 如何解讀電影《上帝之城》,讓我給你解析一下!
    /If you run, the beast catches; if you stay, the beast eats」在巴西(Brazil),有一座「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不過這裡既沒有上帝,也實在算不上是個城市。「上帝之城」不過是巴西首都裡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這座城市西南部的一片貧民窟。
  • 哈勃拍到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是什麼是否真的存在
    宇宙可謂無邊無際,人類到現在都沒有看到宇宙的邊際到底是什麼,宇宙在所有科學家的心中是時間和空間的統稱,但是有很多的人說哈勃望遠鏡已經拍到上帝之城。上帝肯定是存在的,因為人們已經發現宇宙中上帝的宮殿,然而同樣也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許多人並不支持上帝論的存在。
  • 金磚巴西電影日開幕 《上帝之城》主創驚喜亮相
    金磚巴西電影日開幕 《上帝之城》主創驚喜亮相 時間:2017.06.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李西葉 分享到:
  • 巴西「上帝之城」,由山海島嶼組成的「仙境」,風光美得無法形容
    在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有一座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同時也一度被視作全宇宙最危險的地方,既擁有美景、美食、美女,還有著狂熱的足球、極端的貧窮,這裡就是巴西第二大城市裡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 哈勃觀測到「上帝之城」真的?世上真有「上帝之城」?
    哈勃觀測到「上帝之城」真的?世上真有「上帝之城」?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人類遙望宇宙深空的眼睛,自從它1990年升空以來已經服役了28年,為我們帶來了各種震撼的天文美圖,當然也為科學研究帶來了各種數據。而在網上流傳的所謂「上帝之城」的天文圖,是1993年12月26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文圖是真的但是上帝之城就很扯了,以下是我的觀點,不認同的歡迎來拍磚!我們看一下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背景,關於它的構思1946年就有了,直到它順利升空中間大約過了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