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2020-12-04 營養師小趙老師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官與身體的五臟健康息息相關。

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而望診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外表,判斷身體的健康問題。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指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意思就是說,從人體的眼睛,鼻子,嘴,耳朵就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六腑的變化。

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一、舌與心

正常人的舌頭是有光澤,很靈活,淡紅色,可以品出百味。

舌體胖嫩,發白,多為心的陽氣不足,心臟無力。

舌尖顏色很深,發紅,多為心臟有火,可能出現心煩意亂等表現,

舌頭出現淤血、淤斑,舌頭長瘡,是心血管的循環不好,也是心火上炎的症狀。

舌苔發紫,是心臟毒素堆積過多,心血管淤堵的表現,注意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並且,有些心臟疾病也會導致舌頭不靈活,舌頭蜷縮,顫抖等問題的出現。

如何養護心臟:

1、花生

紅皮花生米對心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中醫認為,心臟喜歡紅色。

花生含有豐富的葉酸,精氨酸等營養物質,預防心臟疾病的作用。

其中不飽和脂肪酸,是血管「清潔工」,對心腦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

2、豬心

古籍《本草綱目》也記載「以胃治胃、以心歸心」

豬心,有養心血,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臟功能的作用,調理心悸,心慌等不良的表現。

二、口與脾 

口是食物的進口,而脾胃溼食物的第一站,所以口的健康,可以看出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

健康的唇是有光澤,紅潤,不乾裂起皮,這也說明脾胃的運化正常。

嘴唇發白,無光,多為脾失去運化功能,不能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導致氣血虧虛,營養不良,甚至是貧血的出現。

口唇黏膩,或是出現發甜的表現,多為脾胃溼熱過多所致。

口中泛酸,說明肝脾不和;

唇腫大,口角潰爛,或是口唇發紅,主要就是脾胃的熱和火過多,引起的症狀。

嘴唇發烏,發黑,多是脾胃虛寒,不宜吃太涼的食物。

口淡無味,味覺不明顯,多為脾氣虧虛,脾的功能下降。

流口水,多是脾胃的功能損傷,無法吸收水分,稀釋唾液,從而出現流口水的表現。

如何養護脾胃:

1、常喝小米粥

《本草綱目》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小米因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鈣、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具有防止消化不良,保護胃黏膜,預防角生瘡的功效;

並且小米可調理反胃、嘔吐的功效,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

2、南瓜

南瓜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南瓜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可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調理脹氣,便秘等。

南瓜中有胡蘿蔔素,有效的保護胃黏膜,增加脾胃的修復功能,預防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生。

三、鼻與肺

中醫認為,肺氣通於鼻,也西醫認為鼻與肺,同屬於呼吸系統,肺氣正常,鼻才能通氣,正常的工作。

鼻塞,流清涕,多是風寒入體,侵蝕肺臟的健康。

鼻子發紅紅,是肺臟的內熱,內火過旺,引起鼻子發紅。

鼻子乾燥,甚至是經常性的鼻子出血,多是體內的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導致。

嗅覺變得不靈敏,這是一定要想到是肺臟的功能下降導致,肺氣不疏,鼻子的嗅覺就會下降。

如何養護肺臟:

1、一杯清肺茶

用菊苣根、苦梗、玉竹根、婆婆丁根,搭配成婆婆丁苦梗茶,每日衝泡。

菊苣根,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增強免疫力,對於咽喉腫脹,經常咳嗽,感冒的有調理作用。

苦梗,就是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等功效,對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有很好改善作用。

玉竹,可緩解咽幹舌燥,生津止渴,可潤肺通鼻,增加肺臟的功能

婆婆丁,被稱為「天然抗生素」,廣譜殺菌,對於咽炎、扁桃體炎等慢性炎症有效,可以改善吸菸者咽喉不適。

四者搭配在一起,對於潤肺止咳,消炎排毒,預防鼻塞,煙毒的侵蝕,肺炎都有一定的作用。

2、羅漢果泡水

羅漢果有生津止渴,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咽乾等症狀有一定的作用功效。

並且羅漢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清除體內的毒素,預防咽炎,鼻炎,肺炎等疾病的發生,並且羅漢果可以保護呼吸道黏膜組織不受損傷。

四、眼與肝

肝主目,眼睛的功能是依賴於肝血的滋養,和肝氣的疏通,所以說久視傷肝血。

視力下降,眼睛發青,發白,出現夜盲症等異常,都是肝血不足,或是肝臟損傷,不能滋養眼睛,是眼部的功能損傷。

眼睛發紅,腫脹,是肝火過旺的表現,肝火上炎,肝陽上亢,都會導致眼睛紅腫的症狀。

眼睛幹,澀,是肝臟陰虛的重要的表現。

眼白髮黃,被稱為是黃疸,是肝臟疾病最明顯的表現,肝臟損傷,膽紅素升高導致,

如何養護肝臟:

1、綠豆

綠豆含有的豐富酸性物質,加強養肝的作用,有降肝火,增加肝臟的修復的作用。

並且綠豆可清熱解毒,預防酒精對肝臟的損傷,增加肝臟的代謝,排毒功能。

2、薑黃

薑黃可清除肝臟受到自由自的損傷,減少肝臟毒素垃圾的堆積。

薑黃也有促進膽汁的分泌,增加脂肪的代謝,防止脂肪肝,肝臟代謝減慢的症狀的發生。

五、耳與腎

腎臟的反射區是人的耳朵,所以腎功能下降的人,耳朵會有明顯的改變。

出現耳鳴,聽力下賤,多是腎臟的功能下降,腎氣不足的表現。

耳朵發黑,是腎臟的毒素堆積太多,從而在耳朵反射出來。

耳朵怕冷,是腎的陽氣不足,也就是腎陽虛的典型特徵。

如何養護腎臟:

1、黑米

黑米「滋陰補腎,健身暖胃,明目活血」,

既可入藥,對腰膝酸軟、貧血白髮、頭昏耳鳴小便不利、腎虛水腫都有一定的效果。

現代醫學證實,黑米具有補肝腎、健脾胃、益氣活血等功效。

2、肉桂

肉桂也是很好補腎的食物,增加腎臟的功能,預防腎臟損傷。

另一項研究證實,肉桂可以緩解由糖尿病對腎臟造成的損害,保護腎臟受到併發症的侵害

相關焦點

  • 五官與五臟關係密切,眼睛出現異常,暗示這個臟器陷入險境
    人體五官分別為:目、舌、口、鼻、耳,目即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人類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動物同樣擁有其具備視覺功能。而人體五臟分別為:肝、心、脾、肺、腎,中醫學五行學說,將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病理現象作了廣泛的聯繫,也就是說:五官與五臟之間具有關聯性,即為目對肝,舌對心,口對脾,鼻對肺,耳對腎。人的身體結構是複雜的,眼睛是由什麼構成的呢?其由眼球和眼的附屬器官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那與眼睛有關的器官都主要有哪些呢?
  • 養好五臟之五行圖
    過旺或過衰,較易患小腸、心臟、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腹部和舌部等方面的疾病。脾、胃在人體中扮演著養分供給的角色,它們調理好了,氣血才會旺盛。脾與胃是相表裡的關係,脾不健康則胃腸不好,所以夏季在飲食宜選擇性味平和、容易消化、補而不膩的食品,如蓮藕、胡蘿蔔、蘋果、牛奶、豆漿、山藥、小米等,以利鍵脾養胃,補氣生津。
  • 五行與五臟的關聯
    中醫認為,五色與五臟六腑相匹配,五色可以帶給我們美好視覺感受的同時還帶給我們健康意義,而且食物的顏色對應五臟。酸入肝:酸味入肝,它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瀉等作用,酸可以增強消化功能與保護肝臟、降血壓、軟化血管的功效,還可以起到防癌、抗衰老、防止動脈硬化。
  • 《黃帝內經》:五臟應七竅,五臟的問題,全「寫」在臉上
    五臟六腑又一一對應,所謂「髒為裡、腑為表」,作為深藏在體內的臟腑,它們的情況如何,我們從外面是不能直接看到的。《靈樞.脈度》:「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 中醫提醒:「思傷脾,怒傷肝,憂傷肺,恐傷腎」,4招緩解「4傷」
    導語:古代中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也被俗稱為「七情」,其中喜、怒、思、憂、恐被稱為五志,五志和我們的五臟有著緊密的聯繫。據《黃帝內經》記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種中醫理論,也廣泛的應用於我們中醫養生學中,對於調節情志,延年益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體是一個很複雜的有機整體,七情六慾,每個人都有,往往會因為我們情緒的變化,而導致我們身體機能分泌失調,體內陰陽失衡,神經紊亂,所以養生要注意情緒調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穩定的情緒。
  • 心開竅於舌,活動舌有益於心臟功能 道真
    舌綻蓮花心開竅於舌:心之經脈與舌根相連,心氣上通於舌,心的生理和病理表現,可由舌反映出來。舌又名靈根、心竅。位於口腔。內應於心,司味覺。與吞咽、發音有密切關係。《靈樞·脈度》:「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靈樞·憂恚無言》:「舌者,音聲之機也」。舌之根部稱為舌本;舌之尖部稱為舌尖;舌之兩側稱為舌旁;舌底經筋稱為舌系;舌之中部稱為舌中 。 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氣所生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五臟在體表都有開竅的部位,如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等,心開竅的部位是舌。
  • 中基基礎理論-五臟-筆記
    肺主治節,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2.肺的生理特性  (1)肺為嬌髒:肺為清虛之體,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與天氣直接相通,故六淫等外邪侵襲機體,無論從口鼻還是從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此外,肺居高位,為華蓋而覆蓋諸髒,又為百脈之所朝,凡其他臟腑的病變,易上及於肺。
  • 八字基礎知識——天幹地支及五行對應人體五臟
    四柱五行生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 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脾屬土,很簡潔很清楚!
    細胞的活性,自然就影響著人的健康狀態。體內有害菌和有益菌的活性,顯然也受溫度和溼度的影響。中醫特別強調陽氣,為什麼呢,陽字的意思,取義於太陽。自然環境中的溫度和溼度,明顯受太陽的照射時間長短影響。人體內的溼度和溫度,自然也受陽氣的調控。
  • 《素問》23:宣明五氣,論五臟與五味的關係
    五味所入:酸之入肝,辛之入肺,苦之入心,鹹之入腎,甘之入脾,五味對應,是謂五入。膽為中焦,決斷主怒。凡此五種,是謂五病。五精所並,虛者相併:精氣並心,心則為費。精氣並肺,肺則為悲。精氣並肝,肝則為憂。精氣並脾,脾則為畏。精氣並腎,腎則為恐。虛而相併,是謂五並。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然而,萬物相生相剋,五味濃淡相宜能調養五臟,可若過偏過盛,則會顧此失彼,打亂五臟之間的平衡和制約。《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酸多傷脾。酸能補肝,但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 「地圖舌」是怎麼回事?
    望為首位。望診中看舌苔、舌質、舌色又是重中之重。舌頭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六腑相連。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心經的經筋和別絡,均上繫於舌,察舌可以測知心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舌中對應脾胃,都反映中焦脾胃的病變。舌根部對應腎,反映下焦的病變。舌的兩邊對應肝膽,反應肝膽的病變。
  • 五臟與六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五臟與六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互相影響~從中醫角度來講,將髒與相應的腑之間的關係總結為相表裡的關係,也就是說,心與小腸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除此之外,五臟還與五味,五色,五官,五體,五華,五志,五氣一一對應~
  • 「五臟肝為首」的出處和意義
    中醫認為,肝、心、脾、肺、腎五臟各有所主,又相互生化克制。五臟的生理功能首先是整體統一,在正常狀態中完成著每個臟器各自的生化收藏出入。按照五行理論: 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 五行相生分別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冬天記得吃靈芝,靈芝入五臟,補一切之「虛」
    ,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氣血兩虛……而這種種問題的呈現都是由於人體五臟的正常功用造成了損害乃至是破壞,保持一個健康的機體似乎正在成為一個難解的謎題。 肺氣虛者:症狀為咳嗽聲響低、咳痰無力,易得感冒; 心氣虛者:症狀為面無人色、健忘、心燒等; 腎氣虛者:遺精、夜尿多; 脾氣虛者:飯後胃部脹滿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用差,飯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