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與五臟的關聯
中醫認為,五色與五臟六腑相匹配,五色可以帶給我們美好視覺感受的同時還帶給我們健康意義,而且食物的顏色對應五臟。紅色養心:紅豆、紅薯、胡蘿蔔、紅棗、西紅柿、山楂、草莓等黃色養脾:黃豆、薏米、南瓜、蘋果、蛋黃、慄米、玉米等白色潤肺:白豆、冬瓜、梨、銀耳、百合、蓮藕、米、面、豆腐、山藥、竹筍等黑色補腎: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菜、烏雞等五味在中醫講可調理五臟
-
中基基礎理論-五臟-筆記
五臟「藏」,是指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 「象」,是這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外在現象和比象。 藏象,指藏於體內臟腑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外界環境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五臟主藏精氣,以藏為主,藏而不洩;六腑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雖名為腑,但其功能卻有異於六腑,並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具有似髒非髒、似腑非腑的特點。 藏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五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
《素問》23:宣明五氣,論五臟與五味的關係
五氣,五臟之氣。本篇論述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所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臟應象等內容。在古代這套方法診病,有其合理性。至今,每一個人都可自己對照檢驗,五臟與外界的對照關係是有規可循,有方可測,有法可治的,可以作為診斷治療的指導原則。
-
《黃帝內經》:五臟應七竅,五臟的問題,全「寫」在臉上
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由此可見,臟腑雖然看不見,但它們的「竅」則是隨時可用觀察的。所謂「竅」,我們可以理解成一個「觀察的門戶」。因此,又有『五臟應五竅』的說法,因為鼻和耳都是一竅雙孔,五竅常被稱為「七竅」。
-
養好五臟之五行圖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又屬筋骨和四肢。過旺或過衰,較易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和神經等方面的疾病。養心首先要做到心靜,心靜自然涼。善於靜養心的人,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夏天宜多吃養心安神之品莫如:茯苓、蓮子、百合、小棗等。
-
五臟與六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五臟與六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互相影響~從中醫角度來講,將髒與相應的腑之間的關係總結為相表裡的關係,也就是說,心與小腸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除此之外,五臟還與五味,五色,五官,五體,五華,五志,五氣一一對應~
-
舌與心,口與脾,鼻與肺,眼與肝,耳與腎,養五臟,方為健康!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官與身體的五臟健康息息相關。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而望診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外表,判斷身體的健康問題。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指出,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
-
五官與五臟關係密切,眼睛出現異常,暗示這個臟器陷入險境
而人體五臟分別為:肝、心、脾、肺、腎,中醫學五行學說,將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病理現象作了廣泛的聯繫,也就是說:五官與五臟之間具有關聯性,即為目對肝,舌對心,口對脾,鼻對肺,耳對腎。人的身體結構是複雜的,眼睛是由什麼構成的呢?其由眼球和眼的附屬器官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那與眼睛有關的器官都主要有哪些呢?
-
冬天記得吃靈芝,靈芝入五臟,補一切之「虛」
中醫常講的「虛」是指正氣缺乏,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響,體現為人體的精、氣、血、津液虧少和功用衰弱,臟腑經絡的功用低下,抗病才能減退,呈現各種衰弱缺乏的現象。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然而,萬物相生相剋,五味濃淡相宜能調養五臟,可若過偏過盛,則會顧此失彼,打亂五臟之間的平衡和制約。《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酸多傷脾。酸能補肝,但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
肝為「五臟之首」,為健康之根本!養肝護肝,這3種食物要少吃
肝臟被稱為"五臟之首",它參與體內很多生理化學反應,其是否健康關係著機體能否正常運轉,又被很多人稱為"健康之根本"。然而,肝臟也容易受到損傷,在肝臟損傷後,身體很難感受到它發出的明顯疼痛信號,這主要是因為肝臟內缺少痛感神經的緣故。那麼肝臟損傷,產生肝病的因素有哪些呢?其主要又和什麼有關呢?
-
關於五臟的幾個小秘密,你一定不知道!
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白、黑),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顏色的食物,它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不同顏色的食物,屬性也是不相同的,歸經也不同。
-
養生理論速講:《黃帝內經》第十章「五臟生成篇」(硬核知識)
本章是《黃帝內經》中首個沒有以「論」命名的章節,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本章是直接講述五藏生成,而沒有問答和議論的話,因此篇名中不冠以「論」。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這一篇開始初步講解「望」的原理和判斷標準,在中醫診斷上這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章。筆者為方便講解,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的重組和發散,讀者有興趣可參照原文閱讀。
-
中醫講「五色入五臟」,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人類的各種食物顏色各不相同,傳統中醫認為「無色入五臟」,是與中醫的「五行」相對應的。也就是說,不同顏色的食物,它的養生保健功效各有偏重,《黃帝內經》中記載:「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今天我就來具體說說食物顏色與臟腑養生之間的關係。
-
《身體密碼》五臟之毒是什麼?
女性痛經和血塊,中指指根青筋暴, 生殖疾病最難查,男左女右記心上。一、五臟之毒是什麼? 在中醫看來,我們體內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 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會產生不 良作用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毒」,例如瘀血、痰 溼、寒氣、食積、氣鬱、上火。
-
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
補氣補肝,養血護肝,尋到肝臟食療方法,是追求健康食物的根本
比如牛肉,豬肝,核桃,梨子,枸杞等都是大家較為熟悉的補肝食材。多吃這些食物,有利於肝病患者康復,但是正確烹飪手段和準確搭配,才能夠起到合理養肝效果。否則不僅不利於肝病康復,反而還可能會引起其他疾病。這次專欄就是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而專門編寫。補氣補肝,養血護肝,尋到肝臟食療方法,是追求健康食物的根本。
-
捐肝女孩:「人生的意義在於做有價值的事」
捐肝女孩:「人生的意義在於做有價值的事」 她是我國器官移植史上無償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三年內,讓全市所有農村留守老人和孩子都有一個溫馨安樂的家園。」這是她捐肝後的第一個夢想。 她叫羅瑋,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剛19歲。 2005年,正在成都打工的羅瑋從媒體上得知,成都市蒲江縣壽安鎮建華村青年婦女廖紅霞因患肝壞死急需換肝,她當即決定,捐肝救命。 羅瑋向工廠請了假,瞞著家人,獨自來到廖紅霞所在的醫院報名捐肝、做檢查。
-
菖蒲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功效主治: 能除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竅,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釋名] 昌陽、堯韭、水劍草。李時珍說: 菖蒲,是蒲類植物中生長昌盛的,所以叫菖蒲 。又有《呂氏春秋》上說,冬至後五十七天,菖蒲開始生長,是百草中最先開始生長的,標誌耕種的開始,則菖蒲 、昌陽的意義在此。《典術》上說,堯帝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 ,所以叫堯韭。
-
三家醫院聯合聲明:肝不好,身體會有4個症狀,常吃1酸可養護
肝,五行屬木,位列五臟之首,在《素問》中記載:「肝,五臟之將軍也。」肝臟之所以這麼的重要,這和肝臟的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負責人體的代謝,要進行五百多中的合成分解,還是人體中主要的解毒器官,平時吃進去對身體有害的,都是有肝臟來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