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2020-12-06 人民網甘肅頻道

  時下,「重口味」經常成為朋友之間互相戲謔的調侃之詞。可在中醫看來,口味輕重可不能隨意開玩笑。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其中,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制肝火、補肝陰,是肝臟的最愛;辛味食物包括蔥、姜、蒜等,擅長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苦味食物入心經,常吃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瀉火,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鹹味食物指海帶、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鹹鮮」的食物,而不是多吃鹽,它們與腎氣相通,能滋養腎精、軟堅散結;甘味食物如山藥、南瓜、米飯、紅薯等,是補養氣血、調和脾胃的「幫手」。

  然而,萬物相生相剋,五味濃淡相宜能調養五臟,可若過偏過盛,則會顧此失彼,打亂五臟之間的平衡和制約。《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酸多傷脾。酸能補肝,但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脾主肌肉,其華在唇,引起《黃帝內經》所說的「多食酸,而肉胝皺而唇揭」。因此,消化功能不好、大便溏稀等脾虛症狀的人,要注意少吃酸食。

  辛多傷肝。「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過量食用辛辣之物容易引起肺氣偏勝,克伐肝臟,影響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導致筋的彈性降低,血運受影響。因此,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模糊等肝虛症狀者,應少吃辣。

  苦多傷肺。過多的苦可能造成心火太旺,進而克制肺氣。肺主皮毛,苦味太多,皮膚可能失去光澤,毛髮容易脫落,造成「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的後果。有肺氣虛表現的人,如容易感冒、咳嗽、咳痰等,要適當控制苦味食品的攝入。

  鹹多傷心。「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鹹味吃多可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損傷心的功能。心是血的統領者,其功能不足可使血脈凝聚,臉色變黑。因此,有心悸、氣短、胸痛等不適的人,一定要少吃鹹。

  甘多傷腎。過多的甜食會引起脾氣偏勝,克伐腎臟。由於腎主骨藏精,其華在發,甜味吃多就會使頭髮失去光澤、掉發,引起骨傷疼痛等,導致「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有腎虛症狀如經常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等的人,甜食要適當控制。▲                                              

相關焦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閱讀大道文化經典《黃帝內經》,就是穿越「上下五千年」時空的精神之旅。人類的文化知識,都是來自人們長期社會實踐經驗積累和世代傳承。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價值觀多元化的學術之爭,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真理。正邪善惡「道不同」的陰陽之辨,則是核心價值觀的道路之爭。「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大道文化知識體系,形成於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的上古大同社會。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如《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臟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連屬組織三部分。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心得...
    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內經》告訴我們,養生永遠都不早,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作息習慣,甚至情志活動都與養生息息相關。放縱的生活是背離陰陽之道的,長此以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就會出現失眠或者嗜睡等症狀。當今之世,亞健康的體質的人呈幾何級數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呈年輕化的趨勢,人未半百,卻是未老先衰,《內經》中強調防患於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古人誠不欺我。
  • 關於五臟的幾個小秘密,你一定不知道!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學說,把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色(綠、紅、黃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白、黑),各入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顏色的食物,它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不同顏色的食物,屬性也是不相同的,歸經也不同。
  • 養生理論速講:《黃帝內經》第十章「五臟生成篇」(硬核知識)
    本章是《黃帝內經》中首個沒有以「論」命名的章節,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本章是直接講述五藏生成,而沒有問答和議論的話,因此篇名中不冠以「論」。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這一篇開始初步講解「望」的原理和判斷標準,在中醫診斷上這算是比較重要的一章。筆者為方便講解,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的重組和發散,讀者有興趣可參照原文閱讀。
  • 《素問》23:宣明五氣,論五臟與五味的關係
    按語:宣明,即宣傳闡明之意。五氣,五臟之氣。本篇論述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所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臟應象等內容。在古代這套方法診病,有其合理性。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人體疾病在不同的時空的不同反應,發生、流行的不同情況,如有些疾病常於某季發生、復發,加重,減輕……,一日中某時發生、加重,減輕……,某些藥物在不同時間服用效果不同,合理使用藥物提高醫療效果,現代醫學的時間醫學我知之甚少,有興趣的可以去看這方面的專著。下面我們學習一下,黃帝內經記載的時間醫學部分內容。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黃帝內經》:五臟應七竅,五臟的問題,全「寫」在臉上
    我們知道,五臟六腑乃是身體的核心所在,大部分的中醫養生,都是圍繞調理五臟六腑,維持它們正常的機能而來。既然需要維護臟腑的機能,自然就需要知道臟腑的情況,才能有目的地做點什麼。五臟六腑又一一對應,所謂「髒為裡、腑為表」,作為深藏在體內的臟腑,它們的情況如何,我們從外面是不能直接看到的。《靈樞.脈度》:「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從「情志致病」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教你5點情緒養生法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內經》原文:「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對應五臟----心肝脾胃腎,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男子生發在前,收斂在後,這也是「陽」的特性之一《黃帝內經》教你順應天道規律,向天求壽《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等等。其實這個世界看似複雜多變,包括我們的人體,包括《黃帝內經》,背後卻在按照極致簡單的大道規律運行。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與其說這是動物出於本能的行為,毋寧說是連動物也懂得養生保命之道。這個養生保命之道,就是要順從陰陽四時的變化,不可逆天而行。 《黃帝內經》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因為陰陽乃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重在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正所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年復一年、永遠健康。談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問題。《黃帝內經》有雲「聖人春夏養陽」之說,可謂是深入人心。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太虛無極道生一,陰陽易變藏玄機。三生萬物數不盡,雲聚雲散周復始。冰火相激隕石雨,煙塵飄散漫天際。大氣環流四季風,五行生剋自更替。萬物生滅似無常,能量守恆有綱紀。十二時辰五色譜,天幹循環配地支。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得復失。脈衝長波換短波,脈動頻率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