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志致病」看《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教你5點情緒養生法

2020-12-03 雪梨陪你嘮嗑

~每周二更新~

現代醫學認為精神情緒因素是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其實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經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說法。

《內經》原文:「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對應五臟----心肝脾胃腎,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喜怒憂思悲恐驚就是"情志",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外界環境刺激的不同反應,是人正常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或誘發疾病。只有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身體和心理的適應能力,才會損傷機體臟腑精氣,導致功能失調。

如果出現"情志病",我們該怎麼辦呢?請看雪梨教你的5點情緒養生建議:

1. 心態要平和

"喜則氣緩"、"過喜傷心",意思是心氣動則精神渙散,興奮過度會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狀。適度歡喜的情緒能夠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可以保持人體的健康,使機體得以修復。

但歡喜太過,則會損傷心氣。我們在中學時代應該都學過課本上的一篇文章《範進中舉》,範進在中了舉人之後喜極而瘋,就是因為過度歡喜導致心神渙散,最終得了"失心瘋"。因此,我們應該保持心態平和,不喜不悲不驕不躁。這也是儒家思想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2. 怒氣要暫停

"怒則氣上"、"過怒傷肝",憤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內經》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yu)於上,使人薄(bao)厥",即大怒後肝陽上亢、氣血上逆,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經常發怒的人也容易誘發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

影視劇中的例子就太多了,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有基礎疾病,又極度生氣導致血壓飆升,進而血管破裂,出現腦出血。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提出一種有效的方法----積極暫停。雖然是用於管教孩子,但雪梨認為用於生活其他場景中也是可行的,比如夫妻吵架,比如莫名被戾氣很重的人罵了幾句。具體方法是在特別生氣時積極暫停,離開讓自己生氣的情境。

3. 憂思要排解

"思則氣結"、"過思傷脾",思慮過度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會出現食欲不振、納呆食少、腹脹、神疲乏力等症狀。情緒抑鬱、思慮過重的人一般有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潰瘍等。除了憂思讓人食慾下降外,發怒引起的肝火的問題也很容易蔓延給脾胃,"氣飽了""氣得吃不下飯"就是這個緣由。所以,心事重、抑鬱憂思的時候要想辦法及時排解情緒,找人傾訴尋求解決辦法或者運動鍛鍊,運動產生的內啡肽也會讓你心情變好。

4. 悲傷要撫慰

"悲則氣消"、"過悲傷肺",悲傷會消耗人體的肺氣,讓人說話無力、軟綿綿的。據觀察,在生活當中,肺氣充足的人,通常樂觀自信,說話也是中氣十足、聲音洪亮。而多數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人會給人一種病怏怏的感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例子,她在自身體弱的基礎上又一直悲嘆自己命運的坎坷,一曲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悽悽慘慘戚戚,無論多麼名貴的藥材,也難以治癒她的肺病。所以,要避免長時間的過度悲傷,要及時療愈自己,或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讓心靈得到撫慰。

5. 驚恐要避免

"恐則氣下"、"驚恐傷腎",驚恐讓身體元氣向下走,而腎居於五臟中最下的位置,因此過度的驚嚇和恐懼會損傷腎氣。假如一個人遇到極度恐懼的人或者事情,可能會出現雙腿發軟、全身發抖,"嚇尿了",甚至被"嚇死了"。四、五歲的小孩子尤其明顯,恐嚇一下可能就尿褲子了。因為小孩子腎氣發育尚未完善,《內經》云:"女子七歲,腎氣盛"、"男子八歲,腎氣實",要七、八歲之後發育才漸趨完善。所以,大人在教育調皮淘氣的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恐嚇他,避免讓孩子受到驚嚇。

寫在最後

當我們歡喜、憤怒、焦慮、抑鬱、難過、委屈、失落、恐懼的時候,首先要覺知自己的情緒,並接受它,然後不斷修煉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謝、任憑潮起潮落","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作者簡介:雪梨,本科中醫專業,碩士婦科專業,中西醫兼備。致力於科普醫學相關知識,分享養生保健知識,與你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
  •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重在養肝養陽,關鍵做好「四個字」。正值春暖花開之時,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正所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年復一年、永遠健康。談到如何保持身體健康的問題。《黃帝內經》有雲「聖人春夏養陽」之說,可謂是深入人心。
  •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
  • 好情緒才是最好的養生方,生氣讓所有養生都徒勞
    當我們每天在糾結吃什麼東西才最養生的時候,卻忘記了,好情緒才是最好的養生方。「怒喜思悲恐,肝心脾肺腎」,中醫說情緒對應五臟,並對這些產生影響,所以,情緒不好所有養生都是徒勞。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內經》雖是一部中醫著作,但書中所闡述的醫理、醫術讓我覺得不僅形象逼真,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我閱讀的是清朝張志聰做注的版本,大一的時候開始看第一遍,剛開始的時候,對於文言文功底比較弱的我來說,真的是舉步維艱。於是我就結合著原文和批註一起看,他所批註的內容,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 《黃帝內經》時間哲學:十二時辰,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
    時間醫學,養生真諦。藏在時間裡的生命智慧:十二時辰的時間醫學,修身養生真諦。生活當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後,8、9點鐘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所以現在很多人習慣11點以後開始工作。還有的人到了夜裡11點總想吃點東西,在屋子裡找點食,這是為什麼呢?
  • ——《黃帝內經》心得...
    而我從剛剛進入大學接觸中醫的時候就已聽聞《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大名,位冠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這不由得讓人好奇,這本博古通今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呢?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中讚美《內經》:「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男子生發在前,收斂在後,這也是「陽」的特性之一《黃帝內經》教你順應天道規律,向天求壽《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等等。其實這個世界看似複雜多變,包括我們的人體,包括《黃帝內經》,背後卻在按照極致簡單的大道規律運行。
  • 《黃帝內經》:冬季不懂「養藏」,春天非「痿」即「厥」
    《黃帝內經》說,養生的首要原則,是「法於陰陽」,因為陰陽乃是「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而陰陽變化是有規律的,反映在季節上,就是春夏秋冬循環往復,萬物因此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因此養生也有法可循。  冬季的養生之道,就是兩個字:「養藏」。如何「養藏」?《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 黃帝內經|快樂越分享越多,痛苦越分擔越少!
    《黃帝內經》提出「鬱則發之」,就是憂鬱、悲傷等鬱積的消極情緒要讓它發洩出來。當情緒不佳時,千萬不要自尋苦惱,把痛苦、憂傷悶在心裡,一定要發洩出來,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讓眼淚盡情地流出來。現代研究發現,因感情變化流出的眼淚中含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這兩種傳導物質隨眼淚排出體外後,可緩和悲傷者的緊張情緒,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
  • 黃帝內經:男人到40,做到這4點,「發不墮齒不槁」,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中有自古以來備受帝王重視的「長生不老」之道。《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來闡明各個問題,開篇黃帝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南懷瑾說:「《黃帝內經》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它的養生之道內容之翔實,經驗之豐富,論述之具體,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養生觀念。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琴弦的彈奏發生震動,聲波對聽者有撩撥心弦的功效,如果這個音樂的振動波恰好與人體內臟所需要修復的頻率一致(心律、呼吸、血壓、脈搏、情緒波動等),那麼,音樂的療愈作用就會發揮。《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中醫教你根據月亮的盈虧來養生
    中醫教你根據月亮的盈虧來養生 來源:人民網 2009年12月09日14:58   《黃帝內經》中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大概意思是說月圓時,人體氣血比較旺盛,而月缺時,人的氣血較虛。所以,月亮盈虧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氣血、經絡之氣的盛衰,這種變化對防病治病和養生保健具有奇妙的效果。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十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以上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得知,女子是以7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男子則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黃帝內經》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叫《素問》,它有八十一篇,第二部叫《靈樞》,也有八十一篇,合起來一共一百六十二篇。
  • 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為你解開健康密碼
    針對不同時辰所對應的臟器病症,如何運用"中醫十二時辰養生法"改善亞健康?當下年輕人流行的"朋克養生法"又真的有效嗎?8月20日晚,新華社"快看"快手直播間成功上線《神奇的中醫》系列直播節目第五期——尋找中醫的"健康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