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2021-01-11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怎麼理解。

關於養生,越來越受到我們重視,畢竟,即使身家億萬,總比不上身體健康。但是,養生「養」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相信能難倒大部分朋友。

即使沒有被難倒的,您的答案是什麼,養陽、養陰、養氣還是養血?確實,在具體的操作上,陰陽氣血的調理、或者說補益陰陽氣血,是大部分養生之道所應該做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陰陽氣血的調理,這些都只是養生的「上層建築」,並非基礎知識。也就是說,所謂的補益陰陽氣血,其實都是養生的皮毛。

那麼,什麼才是中醫養生的精華所在呢?

談及中醫養生,自然繞不開《黃帝內經》。這是一部中醫的理論巨著,可以說任何的養生知識,都出自其中。那麼,《黃帝內經》是如何闡述這個問題的呢?

《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我認為,這句話簡單的十個字,就足以說明一切養生的目的、方法和機理。從五行學說的掛觀點,決定了人身臟腑氣血的正常、異常、調理機制。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亢則害:

大家都知道,所謂「五行」,看上去似乎就是「木火土金水」五個簡單的個體。如果我們是這麼理解的話,那未免就有點膚淺了。其實,對於五行的理解,我們應該就是當做「五行」來看待,裡面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只是「五行」的五種不同形態而已。

只有這麼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亢則害」。什麼是「亢」?首先,「亢」雖然有多、過的意思,但絕不是單純的「多出來」,而是一種病態的、異常的強盛。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了「亢」,必定會有其它方面的「不足」。

舉個例子,最常見的「肝陽上亢」,其原因就是「陰不潛陽」,如果將其理解成「肝的陽氣太過」,那麼做出的治則就以「清肝瀉熱」為佳。但這顯然是不合適的。肝陽上亢的正確治則是「滋陰潛陽」。可見,「亢」的理解微妙就在於此。

理解了「亢」,亢則害就很容易了。其實就是有正反兩方面的失調,以「太過」為主要表徵,但其根本原因還是「不足」。而我們常說的「寒熱相格」正是這個範圍。所謂「亢則害」,也就是指內部出現偏頗之後,對整個「五行」、乃至整個機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還是以「肝陽上亢」為例略微說明。一般來說,肝陽上亢是因肝陰血虛造成的,所以,其最初的調理是在滋陰潛陽兩個方面。但亢陽之氣也容易擾動心神、橫溢犯脾,這也就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的理論來源。可見,亢則害裡的「害」,是多方面的。

承乃制:

因為古漢語的關係,如果對其文辭習慣有所了解,知道了「亢則害」,那麼就比較容易明白「承乃制」了,兩句話可以說是「互文」。

所謂「承」,其實就是「順承、銜接」的意思。五行屬性的生克關係,是一個閉環的關係,並非單純的「水克火、金克木」,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例如水克火,表面上,水勝則火被克制,但是火不足會發生什麼?火不足則土溼,土溼則金壅,金壅則水泛。這就是失「承」的問題。

而正常狀態的「承」,則是一種既相互制約,又互相滋生的關係。例如水克火,而土能克水,凡此五者,都各有克制自己的,也有助長自己的,從而形成一個「如環無端」的五行生剋關係。

也只有這種「承」的狀態正常,才算是「制」,所謂「制」,很多人理解為制約,其實也有點片面。我認為「制」,其實是一個名詞,也就是「(正常的)體制、規矩」。只有因為「承」而具備正常的五行生剋體制,才有後面的「制則生化」。

制則生化:

這一句比較好理解,也就是娛樂正常的五行生剋關係,五行生化、陰陽生化、臟腑氣血的生化才有條件得到實現。

結合以上的闡述,對我們的養生方針有何指導意義呢?我認為至少有如下三點要做好:

1、 很明顯,無論陰陽氣血的調理,都不能有「亢」。這就糾正了我們以往的一個誤區:無論何種情況,「補」點總是不錯的。殊不知,補過頭就是「亢」,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例如有的人進補之後的「上火」,其實就是一種「亢則害」;

2、 養生重在「理」,也就是做好「承」。養成合理的起居飲食習慣、保持良好的心理情志,多方面做好「承則制」,也就是規律、合理的生活方式,其實比任何的進補、養生法門要好;

3、 在「制」的框架下調理。也就是規劃好自己的養生計劃,使身體的陰陽氣血保持在不偏不倚、平和流暢,「該去者去,應新者新」,這就是養生的基本原則。

總之,《黃帝內經》是我們的傳統養生典籍,儘管比較古老,但其包含的養生原則,至今猶有積極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陰陽學說的魅力,《黃帝內經》來解讀!
    今天,小編就和您從《黃帝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來源:悅讀中醫,文章選自《內經精要譯註》;作者:鄭紅斌,包素珍。【原文】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1],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2],陽氣微下。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黃帝內經》的陰陽論、藏象論、經絡論、精氣神論、天人合一論等,都是丹道的基本內容。而《黃帝內經》裡很多篇章的標題,是丹道理法,而一些篇章裡的部分內容,也是丹道口訣、丹道理法。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1 結合內經理解方劑方義 按學校安排,我們是先學的方劑後學的內經,所以有不少方劑運用的治法不太理解,學了內經後再倒回去看方劑,便豁然開朗。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以訂閱哦!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
  • 《黃帝內經》記載的今年下半年的「溫病」會是「G4豬流感病毒」嗎?
    據《黃帝內經》記載,少陰之政、子午之紀的五之氣(2020年9月22日前後至11月下旬):「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溫。」從《內經》的記載來看,今年下半年確實有「溫病(流行病)」流行的可能。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黃帝內經:天真的人能得到天助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作為一門能夠通曉宇宙道理的學問,過去這一兩百年可以說飽受垢病,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以,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用一種嶄新的視角,用我們現代人都能理解的語言,重新去講講我們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一本足足可以讓很多人一輩子都捨不得讀完的書。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其中,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制肝火、補肝陰,是肝臟的最愛;辛味食物包括蔥、姜、蒜等,擅長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苦味食物入心經,常吃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瀉火,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鹹味食物指海帶、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鹹鮮」的食物,而不是多吃鹽,它們與腎氣相通,能滋養腎精、軟堅散結;甘味食物如山藥、南瓜、米飯、紅薯等,是補養氣血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經典著作,也是每一個中醫學子必讀的中醫典籍,是中華炎黃子孫尋求養生之道的寶藏。
  • 《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 ——《黃帝內經》心得...
    ——《黃帝內經》心得感悟 點擊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 易小風說:「幾千年來,中醫理論,以她天地人,無所不包的廣闊胸懷,以集藏象學,運氣學,養生學,哲學,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心理學,季候,風水,曆法,陰陽,五行於一體的絕世學說,立足於世。」
  • 35歲後,為什么女人比男人越來越顯老,2000年前黃帝內經已揭秘
    這其中的答案,就藏在2000年前的一本書中,那本書就是《黃帝內經》。△以上圖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言:「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從《黃帝內經》中,我們可得知,女子是以7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男子則是以8年為一個周期計算生命生長。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黃帝內經:男人到40,做到這4點,「發不墮齒不槁」,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齊名,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想要知道怎麼才能「越活越年輕」,還得從這本書中找答案。《黃帝內經》中有自古以來備受帝王重視的「長生不老」之道。
  • 看看《內經》是怎麼理解的
    《經(黃帝內經)》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輸(同「腧」,腧穴。)上在『氣街』,下至『三裡』。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滋養)生身,莫貴於此。聖人諄復其辭而不憚(dàn,忌憚。)其煩者,仁天下後世之心亦惓惓(quán quán,懇切誠摯。)矣。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調整,指依氣溫調整服裝等。),脾胃乃傷。此固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侵佔)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
    《黃帝內經》裡的10句經典語錄,體悟深刻,句句受用。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和夏天的時候,應當蓄養陽氣。語出《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保持著自身的恬淡虛無,這樣真氣會按照自己的本性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那麼,你的病還從哪來呢?3.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出自《黃帝內經·素問》。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生物鐘,時間醫學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因為只有70年歷史的諾獎,卻證實了二千七百年前,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關於時間醫學的內容記載,歷史悠久與正確。下面我們學習一下,黃帝內經記載的時間醫學部分內容。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八八,則齒發去。就是人生,長,老的生物鐘。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