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2020-11-29 樵夫侃文化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

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西方猴子進化論學說是不系統的,人為萬物之靈混合體,與野蠻叢林動物世界存在本質區別,接受進化論學說支配的結果,是體現弱肉強食叢林規則的合理性,對自然宇宙天道人倫不再心存敬畏,欲望和貪婪日益膨脹,其不道德都結局是難以預料和想像的……《黃帝內經》是古聖先賢實實在在的系統自然科學,其中一言一語都是對自然現象的精準凝練,就是與當代自然宇宙原理也分毫不差,一本沿用四千五百年的黃曆,就可足證古人對天文地理的觀測何其精準,光用肉眼觀測就能把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計算得分毫不差,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下面精解《黃帝內經》第五篇《素問陰陽離合論》,因要符合純原創要求,就只直言精要。

01

陰陽二氣在人體內千變萬化如自然氣候,失常則天地四塞!

一年為三百六十五日,人身就有三百六十五經脈,人體與全息宇宙息息相關,其中脾臟距心臟八寸四分,與地球距太陽八萬四千公裡等同,又有八萬四千經絡遙相感應。所以陰陽二氣在人體內的變化,不可勝數,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無法窮盡,需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失常則天地四塞,二氣失調,百病叢生。若要強加區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陰三陽。

02

三陽就是日出日落早中晚對人身氣運磁場的感應流通!

卯辰時分為少陽,少陽象徵早晨日出;巳午時分為太陽,太陽象徵中午烈日當空;未申時分為陽明,陽明象徵下午日斜。此三陽乃陽氣生發、壯實、老成之狀也,與三經竅陰、命門、歷兌三處穴位脈相流通感應,按而脈相不浮,則氣運磁場流注正常,陽氣正也。

03

三陰就是月出月落晚夜晨對人身氣運磁場的感應流通!

酉戌時分為少陰,少陰象徵傍晚太陽下山月亮升起;亥子時分為太陰,太陰象徵半夜明月當空星光璀璨;醜寅時分為厥陰,厥陰象徵凌晨月亮東斜星光隱沒。此三陰為陰氣生發、壯實、老成之狀也,與三經湧泉、隱白、大敦三處穴位脈相感應流通,按而脈相不沉,則氣運磁場流注正常,陰氣主也。

04

陰陽二氣離合適合十二時辰髒肺流注休息養生!

靜而生陰,動而生陽,日出而作,月落而息,如此自與自然宇宙天地萬物磁場合正,能量滿滿,春夏秋冬略有區別,時辰不計,同按日出日落作業即可。戌時入睡,卯時起床,睡眠充足,則心包、三焦、膽、肝、肺、大腸得養,注意晚餐不宜吃太飽,吃太飽同樣會增加這些臟腑負荷,宿便積壓,陰氣病變,臉黑或生雀斑;辰時至酉時活動勞作,則胃、脾、心、腸、膀胱、腎陽氣生發得調,注意早餐為天食很重要,鳥雀都是早起覓食,有利養脾健胃,中午陽氣流注心經,宜午睡安神。

自古養生之道,需順陰陽二氣四時變化而行,寒來暑往,白晝交替,皆是全息宇宙暗能量氣運磁場感應流通,不可與自然違背,違背天道,則失人倫,於是病變,百感交集,《陰符經》云:故自然之道,陰陽勝。陰陽合則順,陰陽離則悖。順則精神飽滿,悖則容顏憔悴,順應陰陽,為修心養性之根本!您又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氣血為人體信號能量類似光電,與自然氣候流通感應!
    人體就是個自然氣候變化流通感應的磁場,各飛禽走獸魚蟲也是如此,所以晨來雞叫,春來燕入,夏近蛙鳴,秋往大雁南飛,冬臨蛇蛙等動物冬眠,都是自然氣候流通變化的結果,甚至連風雨雷電出現,日月星辰照耀,都是自然氣候暗能量磁場相互交織感應的緣由!
  • 顧植山教授「三陰三陽太極時相圖」的啟示
    然現行《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中,陰陽的定義是「對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歸納為純粹的哲學概念。筆者不敢判定此定義對錯。但基於此定義來通讀《黃帝內經》時,總感覺無法透徹理解原文的實意。如「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 從愛因斯坦的能量質量互化,來看黃帝內經講的陽化氣陰成形
    在黃帝內經陰陽大論中,看到很多描述陰陽的,陽化氣陰成形應是描述陰陽的核心。區區六個字,講了宇宙萬物的演化,從易經到道德經,再來看陽化氣陰成形。易經講象數理佔,道德經講道,都離開陰陽兩氣的交替互換。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麼,一二三萬指的又是什麼,草民也許理解的不對,道指的是無極,空空如也,一就是太極,二是兩儀,陰陽兩種物質,三指的是三陰三陽中的三,陰和陽在不同時空的三個階段,萬物的萬是指陰陽通過變幻形成不同組合而造化成世間萬物。而這一切的變化的動力都源於陽化氣陰成形。
  • 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篇(一)
    SBS健康節目主持人90後軟妹子一枚 愛貓·愛旅行·懂健康「希望能用聲音,在年輕人中掀起中醫健康新熱潮……」大家好,我是曹曦,歡迎收聽誦讀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今天我將繼續為大家分段誦讀黃帝內經原文及白話文解釋,《黃帝內經》是中國第一部養生寶典,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此書講到了怎樣治病,更重要的是講到了怎樣不得病,書中還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讀書感悟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大致分為四部分:髒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治則。其中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觀、人命至重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陰平陽秘的恆動觀,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觀。 「髒象」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髒象,指的是藏於體內的臟腑組織器官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 【捆仙索】人體全息反射區圖集錦:窺一斑而知全豹
    「捆仙索」全息療法:利用經絡全息及反射原理有效疏通經絡,加速身體水循環切割宇宙磁場的周期,快速補充能量!通過上古傳承的獨特方法,結合黃帝內經,周易及儒釋道三家的核心意識能量場徹底的給人體細胞更換高維度信息場!
  • 方位南北與人體頭腳丨陰陽對萬物起什麼作用?
    按照一分為二的法則,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就是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在《黃帝內經·素問》第六篇《陰陽離合論》中卻有一種特殊的分法,不是一分為二,而是一分為三,於是有了一個嶄新的概念叫「三陰三陽」。這是很了不起的,是《黃帝內經》的偉大發現!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應該是中醫關於健康長壽最早的總結。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傷寒論六經原始本義,系統坐標模式及人體對應模式
    人體外部系統坐標模式中醫理論構建首先立足於天人合一原則,六經含義首先是外界物質能量運動規律的定位,這是六經最原始含義,簡介如下:傷寒六經的定名首見於《陰陽離合論篇》:「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人體有磁場,音樂有能量。琴弦的彈奏發生震動,聲波對聽者有撩撥心弦的功效,如果這個音樂的振動波恰好與人體內臟所需要修復的頻率一致(心律、呼吸、血壓、脈搏、情緒波動等),那麼,音樂的療愈作用就會發揮。《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心得體會——淺談養生 點擊上方「光明微教育」可訂閱哦!《黃帝內經》講究「天人相應」、陰陽平衡、五行對應五臟等中醫思維,其篇章字字珠璣,言言如玉,因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代代相傳。讀經典,誦經典,是每個中醫學子的基礎功課,我也不例外。現將自己品讀《黃帝內經》的經歷和養生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涵義如果再推廣一些,男的就是逢八有變,女的逢七有變。《黃帝內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剛開始發育時,女子是七歲,男子是八歲。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更年期了。剛開始發育時,他們年齡相差是很少的,到最後會相差越來越大,這也是女子為什麼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女子七歲「齒更髮長」,男子八歲是「髮長齒更」。
  •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黃帝內經》:40歲之後,如何調理,才能達到陰陽平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經文。因為文中「陰氣自半,起居衰」的說法,和我們大多數人既有的、對陰陽的認知是相反的。
  • 《黃帝內經》記載的今年下半年的「溫病」會是「G4豬流感病毒」嗎?
    據《黃帝內經》記載,少陰之政、子午之紀的五之氣(2020年9月22日前後至11月下旬):「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溫。」從《內經》的記載來看,今年下半年確實有「溫病(流行病)」流行的可能。
  • 生物全息理論中看局部與整體的相關性
    全息理論百度百科解釋: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20世紀70年代山東大學生物系張穎清教授將全息運用在生物學上,他在人體的第二掌骨側發現了一個微針系統,其穴位分布規律恰似人體的縮影,遠端是頭穴,近端是生殖穴。
  •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
    自我康療125: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論》人體百病生於氣,邪起寒熱風燥溼。飲食失調精氣衰,多愁善感怒悲喜。環境汙染生惡變,宅院居室忌陰溼。邪氣無形病有形,治病治本當治氣。調養身心治未病,生活起居順天時。春夏生長秋冬藏,晝夜氣候有四季。朝陽初起沐春光,盛夏當為中午時。夕陽西下看秋色,夜半冬寒陰至極。內外表裡氣相通,人體五臟應五季。
  • 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原標題:中醫經典閱讀優秀文章展——《黃帝內經》學習心得 1 結合內經理解方劑方義 按學校安排,我們是先學的方劑後學的內經,所以有不少方劑運用的治法不太理解,學了內經後再倒回去看方劑,便豁然開朗。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