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怎麼同一個東西一會兒說是陰,一會兒又說是陽?
怎麼劃分陰陽?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這說明同一個東西在不同的關係中陰陽屬性是不同的。
我曾舉過一個例子,比如我這個人,在我父親面前,我是兒子,那麼父親為陽,我就為陰;但在我的兒子面前,我是父親,那麼我就是陽,我兒子就是陰。
所以,陰陽只是一種關係的劃分,功能的劃分。
從《易經》開始萬事萬物被分成了陰陽,這樣複雜的事物一下子就有序化了、簡單化了。按照一分為二的法則,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就是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
在《黃帝內經·素問》第六篇《陰陽離合論》中卻有一種特殊的分法,不是一分為二,而是一分為三,於是有了一個嶄新的概念叫「三陰三陽」。這是很了不起的,是《黃帝內經》的偉大發現!
「三陰三陽」不僅指導了人體十二經絡理論,而且指導了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
「三陰三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有什麼內在的秘密呢?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復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太陽屬陽,月亮屬陰」,大月小月三百六十天為一年,人也是和它相應的。如今你說的三陰三陽,不和一陰一陽相對應,是怎麼一回事呢?
岐伯回答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陰陽啊,是可以不斷分離的,可數出幾十個,推導出幾百個,數出幾千個,推導出幾萬個,數都數不清楚啊,但是這其中的精要只有一個。
岐伯的這個回答,重點在說陰陽在自然界和人體身上都是可以不斷劃分的,是永遠也數不盡的,但是卻是可以統歸於「一」就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最終同歸為一氣。這就是莊子說的「通天下一氣耳」。
這一篇的名稱為什麼叫「陰陽離合」?
「離」就是分離,「合」就是相合、統合。
陰陽好比夫妻,夫妻是相對獨立的,是可以分離的,但夫妻是相愛的,他們的心是相合的,是一心一意的。
「離」表示陰陽無限可分,這一篇特指分為「三」就是三陰三陽;
無論陰陽怎樣分離,但歸根結底可以通歸於「一」,三陽歸於一陽,三陰歸於一陰。
為什麼要分為「三」呢?
其實「三」這個數字在我國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子》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以說,一切萬物都是由三推開而去,進行衍化的。
《黃帝內經》把《易經》的「一分為二」和《道德經》的「三生萬物」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三陰三陽」學說。
「三陰三陽」是怎樣分出來的呢?
岐伯說:「天復地載,萬物方生。」由於天的覆蓋,地的承載,萬物才能出生。在萬物還沒有從大地冒出頭,還在陰的地方,叫做陰中之陰;剛從大地冒出頭的,叫做陰中之陽。
這就開始進一步劃分了,從陰中又可以進一步分出陰陽,叫陰中之陰、陰中之陽;從陽中又可以進一步分出陰陽,叫陽中之陰、陽中之陽。
《金匱真言論》講一天的晝夜變化,總的來說白天為陽,黑夜為陰,但如果進一步劃分,白天以中午午時為界,午時之前太陽是上升的,是陽中之陽,午時以後太陽是下降的,是陽中之陰;黑夜為陰,一般以半夜子時為界,子時之前陰氣是加重的,是陰中之陰,子時以後陽氣開始萌發,是陰中之陽。
就一年四季來說,春天和夏天天氣溫熱,是屬於陽的,但春天和夏天比,春天沒有夏天熱,所以是少陽,夏天就是太陽;秋天和冬天天氣寒涼,比較而言,秋天是涼,冬天是寒冷,所以秋天是少陰,冬天是太陰。
陰陽對萬物起什麼作用呢?
岐伯說:「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氣給予萬物生長的熱量和正氣,陽是萬物的父親;陰是萬物的主宰,是萬物的母親。雖然說萬物生長靠太陽,但是萬物同樣離不開大地,要靠大地承載。就像一個人既要有父親,又要有母親,父母陰陽相互配合,生命才得以在天地間存活。
岐伯總結四季的作用——「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萬物在春天生發,在夏天盛長,在秋天收穫,在冬天封藏。如果天地失常的話,萬物就閉塞不通。陰陽的變化,反應在人身上,也是可以推算的。
岐伯說到這裡只是說了二陰二陽,並沒有說三陰三陽。所以黃帝就問: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黃帝說:請您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分離與合併。
岐伯回答: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後方名叫太衝。
古人說「坐北朝南」,其實不管你站著,還是坐著,都是面朝南(陽)叫「廣明」,背對北(陰)叫「太衝」。
古人看風水四句話:「前有照,後有靠,左青龍,右白虎」。
這裡的「前」就是南方,「後」就是北方。南方是朝陽的,當然明亮、光明,前方要開闊,視野好,光線好,所以叫「廣明」。
北方要有靠山,為什麼?因為我們北半球,到了冬天,北風、西北風寒風凜冽,所以要有山來遮擋這股寒風,當然在城市沒有山怎麼辦?後面有高樓,也相當於是山。
南方為火,北方為水,所以叫「太衝」,「衝」原來寫作「沖」,是三點水,水字旁,意思是水流搖晃,就是水。
為什麼岐伯要說自然界南北方位呢?
其實是為了說明人體結構,古人不是在屍體上去解剖人體,而是把人放在自然界中去觀察人體。
在人身體上,南面就是頭,北邊就是腳。為什麼?
因為南方熱、北邊冷,我指的當然是我們北半球。熱是火,火是往上的,所以是頭;水是往下的,所以是腳。
「太衝」這個詞,在自然界是北方,在人體身上有一個太衝穴位,就在腳上,足背側,第一、二腳指頭後方凹陷處,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這個穴位可以消氣、緩解情緒。還有一條經脈叫「太衝脈」,《上古天真論》中說過,太衝脈有一個分支就是從腳上內踝骨後分出,走在足背上。
這樣一來,自然界的南北方位就成為人的頭和腳的坐標,三陰三陽在人體身上就很清晰地顯示出來了。
來源丨喜馬拉雅FM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37.【陰陽離合論篇】
「我愛國學」徵文活動 開始啦~
親愛的小夥伴們,你熱愛國學嗎?
學習國學後對你的學習、生活、社交有哪些影響?
學習國學後,身邊的朋友親人們感受到你的變化了嗎?
歡迎投稿(長短不限,真實就好),郵箱:291294573@qq.com
就有機會——免費獲得喜馬拉雅FM《張其成講<易經>》兌換碼